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索利用ADO.NET连接数据库技术,在ASP.NET网络编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实现任务,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ASP.NET;ADO.NET
一、“网络编程”课程教学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网络编程”课程是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尤其在当今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架构,普遍采用B/S计算模式的趋势下,以动态网站开发为主要目标的“网络编程”课程学习也就引起了绝大多数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兴趣。目前,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将来工作需要还是做毕业设计,用网络编程方法来进行B/S结构的软件开发是大多数学生的首选。那么如何来做好“网络编程”课程的教与学的工作,怎样摆脱目前在“网络编程”课程中存在的“学生觉得上手容易,真正做软件难”、“网络编程中理论过多,且苦涩难懂”等问题,就成为任课教师讨论和研究的主要课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目标,把教学任务中最敏感的部分以任务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据题而思、据题而想、据题而做。“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在“网络编程”课程教学中,首先为师生共同创建了一个压力学习情景,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是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操作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因此它适合计算机类课程如“网络编程”课程教学。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的要点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情境的建立。
任务首先要简明扼要,针对教授学生的水平、特点,使学生非常清楚任务目标,并能实际完成;其次任务要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已有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锻炼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任务必须基于工作过程,可以是某一环节或菜一阶段,并且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最后要有创新性,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设计和想象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教学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很好地融于任务创建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编程”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安排
在网络编程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NET动态网站教学,对激发学生对ASP.NET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使用Visual Studio 2005集成开发环境进行.NET程序开发的实践操作能力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际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
1 实例情境创建(任务描述)。利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的优势环境,结合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纲要求,进行实例情境创建。通过让学生观察、欣赏任务的类似成品,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任务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实例,提出任务,会对任务的完成起到很好的效果。
2 任务分析(理论支撑、技能基础、目标计划)。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就要适时提醒和启发学生:要实施和完成任务,需要哪些课程理论知识,才能对任务起支撑作用;需要学生熟悉、熟练哪些实践技能,才能满足任务需求;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水平,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分步骤演示实例,与学生一起分析、分解若干子任务。子任务中既包括学过知识的复习也包括新知识的学习,温故而知新,逐步递进,最终汇总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网络编程”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 实训练习。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训方法。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来完成,还可以根据实训指导书中提供的步骤或操作程序来逐步进行练习。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任务,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和获取,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要求学生将此过程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同时,教师要通过讲解、演示、示范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了解掌握其中的重点、难点。可以把一些在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是一些小的技巧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在练习中有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更多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4 交流体会。通过上机实践操作来进一步对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解、巩固和运用,最终完成任务。在实训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任务执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做助教,帮助教师指导操作不熟练的同学;教师同时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
5 评价小结。根据任务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在课程安排上,在任务的最后一次实训课上留出一定时间,对在课程中顺利完成本次任务并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任务成品展示,通过展示给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开拓思路,提高信心。在展示结束后可对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对本次任务做出小结。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编程”课程中的教学实例
1 任务设计提出。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对教材中的章节进行合理设计、重新安排,设计后的每章形成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为一节。以学习“ADO.NET与ASP.NET数据访问”一章为例,要求每位同学完成网站“用户登录”任务。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ASP.NET数据源控件和ADO.NET数据库连接;(2)“用户登录”中的常用Web控件和数据验证控件;(3)设置“用户登录”功能实现的各个页面;(4)SQL Server的数据库设计实现;(5)ADO.NET操作数据库。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其中的小任务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几个子任务。如第一次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用户登录”功能实现数据库设计。其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SQLServer 2000的数据库基本概念;(2)数据库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数据表结构的建立和数据的填充。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子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教学计划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统筹安排。
2 任务分析,提取任务理论支撑、技能基础。学生在接受每个任务后,首先要分析思考“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以分成的主要步骤是什么,需要哪些理论支撑,需要哪些操作技能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等。此过程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提炼,提出相关问题,即课程在本次任务中的知识重点;然后再由教师将新知识进行讲授、演示,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随后再由教师帮助学生制订出可行的任务计划。
例如讲“用户登录”时,要求学生完成网站中的用户登录功能的实现。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给出一些网址,让学生去体验网络上一些实际存在的网站的“用户登录”功能,接下来让学生们分析讨论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如用户登录页面的布局、Web控件的使用等,这些问题一经讨论,学生们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用户登录功能的数据库表设计、ASP.NET中数据库的连接、用户登录的业务流程、ASP.NET如何对数据进行读取操作等,这也正是教学上要解决的问题。
3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要求。任务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研究解决。
每次讲授的时间不超过10~15分钟,首先进行用户登录的数据库表设计,教师先对实体关系作讲解,E-R图的画法,及如何从实体关系转化为数据库表。然后,学生开始执行任务,由师生共同分析用户登录功能实现的实体关系,画出E-R图,实现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接下来再进行ASP.NET中数据库的连接、用户登录用户界面设计、ASP.NET对数据进行读取操作等子任务的学习。这样就把传统的45分钟整堂课的讲授时间分隔开来,使得学生在10~15分钟内能有效听讲,并及时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子任务)。子任务完成了,下一个子任务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教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任务完成即获得一种成就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ASP.NET;ADO.NET
一、“网络编程”课程教学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网络编程”课程是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尤其在当今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架构,普遍采用B/S计算模式的趋势下,以动态网站开发为主要目标的“网络编程”课程学习也就引起了绝大多数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兴趣。目前,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将来工作需要还是做毕业设计,用网络编程方法来进行B/S结构的软件开发是大多数学生的首选。那么如何来做好“网络编程”课程的教与学的工作,怎样摆脱目前在“网络编程”课程中存在的“学生觉得上手容易,真正做软件难”、“网络编程中理论过多,且苦涩难懂”等问题,就成为任课教师讨论和研究的主要课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目标,把教学任务中最敏感的部分以任务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据题而思、据题而想、据题而做。“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在“网络编程”课程教学中,首先为师生共同创建了一个压力学习情景,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是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操作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因此它适合计算机类课程如“网络编程”课程教学。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的要点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情境的建立。
任务首先要简明扼要,针对教授学生的水平、特点,使学生非常清楚任务目标,并能实际完成;其次任务要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已有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锻炼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任务必须基于工作过程,可以是某一环节或菜一阶段,并且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最后要有创新性,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设计和想象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教学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很好地融于任务创建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编程”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安排
在网络编程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NET动态网站教学,对激发学生对ASP.NET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使用Visual Studio 2005集成开发环境进行.NET程序开发的实践操作能力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际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
1 实例情境创建(任务描述)。利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的优势环境,结合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纲要求,进行实例情境创建。通过让学生观察、欣赏任务的类似成品,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任务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实例,提出任务,会对任务的完成起到很好的效果。
2 任务分析(理论支撑、技能基础、目标计划)。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就要适时提醒和启发学生:要实施和完成任务,需要哪些课程理论知识,才能对任务起支撑作用;需要学生熟悉、熟练哪些实践技能,才能满足任务需求;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水平,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分步骤演示实例,与学生一起分析、分解若干子任务。子任务中既包括学过知识的复习也包括新知识的学习,温故而知新,逐步递进,最终汇总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网络编程”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 实训练习。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训方法。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来完成,还可以根据实训指导书中提供的步骤或操作程序来逐步进行练习。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任务,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和获取,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要求学生将此过程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同时,教师要通过讲解、演示、示范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了解掌握其中的重点、难点。可以把一些在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是一些小的技巧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在练习中有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更多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4 交流体会。通过上机实践操作来进一步对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解、巩固和运用,最终完成任务。在实训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任务执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做助教,帮助教师指导操作不熟练的同学;教师同时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
5 评价小结。根据任务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在课程安排上,在任务的最后一次实训课上留出一定时间,对在课程中顺利完成本次任务并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任务成品展示,通过展示给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开拓思路,提高信心。在展示结束后可对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对本次任务做出小结。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编程”课程中的教学实例
1 任务设计提出。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对教材中的章节进行合理设计、重新安排,设计后的每章形成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为一节。以学习“ADO.NET与ASP.NET数据访问”一章为例,要求每位同学完成网站“用户登录”任务。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ASP.NET数据源控件和ADO.NET数据库连接;(2)“用户登录”中的常用Web控件和数据验证控件;(3)设置“用户登录”功能实现的各个页面;(4)SQL Server的数据库设计实现;(5)ADO.NET操作数据库。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其中的小任务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几个子任务。如第一次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用户登录”功能实现数据库设计。其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SQLServer 2000的数据库基本概念;(2)数据库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数据表结构的建立和数据的填充。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子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教学计划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统筹安排。
2 任务分析,提取任务理论支撑、技能基础。学生在接受每个任务后,首先要分析思考“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以分成的主要步骤是什么,需要哪些理论支撑,需要哪些操作技能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等。此过程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提炼,提出相关问题,即课程在本次任务中的知识重点;然后再由教师将新知识进行讲授、演示,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随后再由教师帮助学生制订出可行的任务计划。
例如讲“用户登录”时,要求学生完成网站中的用户登录功能的实现。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给出一些网址,让学生去体验网络上一些实际存在的网站的“用户登录”功能,接下来让学生们分析讨论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如用户登录页面的布局、Web控件的使用等,这些问题一经讨论,学生们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用户登录功能的数据库表设计、ASP.NET中数据库的连接、用户登录的业务流程、ASP.NET如何对数据进行读取操作等,这也正是教学上要解决的问题。
3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要求。任务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研究解决。
每次讲授的时间不超过10~15分钟,首先进行用户登录的数据库表设计,教师先对实体关系作讲解,E-R图的画法,及如何从实体关系转化为数据库表。然后,学生开始执行任务,由师生共同分析用户登录功能实现的实体关系,画出E-R图,实现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接下来再进行ASP.NET中数据库的连接、用户登录用户界面设计、ASP.NET对数据进行读取操作等子任务的学习。这样就把传统的45分钟整堂课的讲授时间分隔开来,使得学生在10~15分钟内能有效听讲,并及时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子任务)。子任务完成了,下一个子任务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教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任务完成即获得一种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