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品读”与“感悟”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对重要词语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我们彷徨过,也迷茫过。如何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在自主的品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借助教材,挖掘教材,让品读与感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亮点。
一、众里寻芳。找准品读的重点
在评论一堂好课时,教师们都愿意在具体的环节设置上谈感受,谈收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细细想来,大家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研读文本,品读重点”。文本的研读、重点品读是教师成长的起点,文本研读能力的强弱、重点品读的抉择是教师专业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没有文本的研读就不会出现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没有重点的品读就不可能出现教学中的亮点,也就不可能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1.多读,读出语文的情思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样的道理,研读文本需要教师多读几遍,还要用心读,读进去,读深人,再读出来,如此进进出出,方有效果。只有教师做到了,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读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长文要多读,短文要深读,美文要品读。犹如泡茶,一遍遍,一次次,每一次泡出不同的味道。
特级教师孙双金为了寻找《泊船瓜洲》一诗的突破口,上百次地读。在课堂上也一次又一次地引领学生走进王安石的思乡情境中,在品读中找到了语文课的情思。
2.凝思,读出语文的字眼
“凝”指的是凝练,“思”是指思考提升。“凝思”指的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提炼自己的观点,升华自己的感受。多读是教师熟悉文本,把握文本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跳出文本,不仅要从教者,更多要从思考者、从学生的角度去剖析文本。思考的过程就是将教材凝练提升的过程,是将文本读深刻的过程。深刻不仅意味着看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人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3.提“高”,读出语文的精髓
这里所说的“高”,指的是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理解、教学实施要有一定的高度。高度是一个教师认识、理解能力与水平的反映,教师对教材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学生认识与发展的高度,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因此,高度也是实现有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我们在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修改文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明白“人品”与“文品”两者的重要。教师提高了自己对教材的认识,从而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点亮了课堂中的精彩火花。
二、蓦然回首。悟出课堂的生命
每次聆听名师的经典课堂之后,感受名师的教学风格之余,领略名师的教学思想之时,我心中常常有一种情愫在涌动。他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那么让人感动呢?静思凝想之后发现有一点非常重要:他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感悟了文字的魅力,他们给了学生一个感悟的语文课堂。
1.引向自“悟”,发展个性
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教学思路的转变。谁去“感”,谁去“悟”?自然是学生“自感自悟”。例如,在教学伙烧云》中的一句“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时,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巧设“空白”。丰富个性
为了让学生达到对文本的理解与丰富,语文课堂经常要用到“补白”的手法。“白”指的是文章中作者留有的空间。它可以让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补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对课文的感悟、对人物认识的深化。
例如我在执教《触摸春天》一文时,在分析“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句话时提出问题:安静此时此刻会想到什么呢?在她眼前会浮现出什么呢?安静是盲童,这次全新的经历将对她的心灵产生怎样的冲击呢?教学中,可以抓住文中的“白”,启发学生由此生发开去,发挥想象。
生1: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她仿佛看到了蝴蝶扇动着的美丽的翅膀,她的内心是如此的激动。哦!原来蝴蝶就是这个样子的。
生2: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她仿佛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春天,看到了红的花绿的叶,看到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她的内心是如此的兴奋,春天就是这样的多姿多彩。
这里的补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安静就是这样一个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残疾女孩。虽然她什么都看不到,但她用自己的心看到了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一切。
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教材中都得到了体现,应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受、感悟、感染,直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是的,我们的语文课的容量始终是有限的,但感悟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晤而得到启发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一、众里寻芳。找准品读的重点
在评论一堂好课时,教师们都愿意在具体的环节设置上谈感受,谈收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细细想来,大家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研读文本,品读重点”。文本的研读、重点品读是教师成长的起点,文本研读能力的强弱、重点品读的抉择是教师专业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没有文本的研读就不会出现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没有重点的品读就不可能出现教学中的亮点,也就不可能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1.多读,读出语文的情思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样的道理,研读文本需要教师多读几遍,还要用心读,读进去,读深人,再读出来,如此进进出出,方有效果。只有教师做到了,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读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长文要多读,短文要深读,美文要品读。犹如泡茶,一遍遍,一次次,每一次泡出不同的味道。
特级教师孙双金为了寻找《泊船瓜洲》一诗的突破口,上百次地读。在课堂上也一次又一次地引领学生走进王安石的思乡情境中,在品读中找到了语文课的情思。
2.凝思,读出语文的字眼
“凝”指的是凝练,“思”是指思考提升。“凝思”指的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提炼自己的观点,升华自己的感受。多读是教师熟悉文本,把握文本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跳出文本,不仅要从教者,更多要从思考者、从学生的角度去剖析文本。思考的过程就是将教材凝练提升的过程,是将文本读深刻的过程。深刻不仅意味着看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人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3.提“高”,读出语文的精髓
这里所说的“高”,指的是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理解、教学实施要有一定的高度。高度是一个教师认识、理解能力与水平的反映,教师对教材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学生认识与发展的高度,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因此,高度也是实现有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我们在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修改文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明白“人品”与“文品”两者的重要。教师提高了自己对教材的认识,从而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点亮了课堂中的精彩火花。
二、蓦然回首。悟出课堂的生命
每次聆听名师的经典课堂之后,感受名师的教学风格之余,领略名师的教学思想之时,我心中常常有一种情愫在涌动。他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那么让人感动呢?静思凝想之后发现有一点非常重要:他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感悟了文字的魅力,他们给了学生一个感悟的语文课堂。
1.引向自“悟”,发展个性
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教学思路的转变。谁去“感”,谁去“悟”?自然是学生“自感自悟”。例如,在教学伙烧云》中的一句“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时,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巧设“空白”。丰富个性
为了让学生达到对文本的理解与丰富,语文课堂经常要用到“补白”的手法。“白”指的是文章中作者留有的空间。它可以让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补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对课文的感悟、对人物认识的深化。
例如我在执教《触摸春天》一文时,在分析“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句话时提出问题:安静此时此刻会想到什么呢?在她眼前会浮现出什么呢?安静是盲童,这次全新的经历将对她的心灵产生怎样的冲击呢?教学中,可以抓住文中的“白”,启发学生由此生发开去,发挥想象。
生1: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她仿佛看到了蝴蝶扇动着的美丽的翅膀,她的内心是如此的激动。哦!原来蝴蝶就是这个样子的。
生2: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她仿佛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春天,看到了红的花绿的叶,看到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她的内心是如此的兴奋,春天就是这样的多姿多彩。
这里的补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安静就是这样一个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残疾女孩。虽然她什么都看不到,但她用自己的心看到了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一切。
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教材中都得到了体现,应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受、感悟、感染,直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是的,我们的语文课的容量始终是有限的,但感悟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晤而得到启发会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