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28年后,传奇间谍再度搅动英国社会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iang8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3年前的一个寒冷冬夜,狂风席卷着雪花吹袭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个瘦弱的中年男子悄悄地从外面关上了他公寓的大门,走进夜幕。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这个俯瞰整座城市的山丘上的居所。
  他十分警觉,想要确保没有人在跟踪他。大步前行却又不留痕迹地向港口走去。在那里,一艘名为“多玛托瓦”的货船已经等待多时,只等他一登船,便要朝着浪花翻腾的地中海中央驶去。“多玛托瓦”和这位中年男子的目的地一致:黑海沿岸的前苏联敖德萨。
  躲在暗处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为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KGB)效力的英国人金·费尔比(Kim Philby)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这艘驶向他梦想国度的轮船。在此之前,他一直以双面间谍的身份潜伏在英国军情六处(MI6)内部。尽管多次有人怀疑他已经叛国,但有更多的人坚信他是无辜的。
  1963年1月23日的这次叛逃将费尔比的间谍身份坐实,使其成为冷战期间最戏剧化的时刻之一。几个月之后,苏联官方确认了费尔比抵达莫斯科并申请政治避难的传闻,并赋予了他苏联公民的身份。
  最近,这位冷战史上最有名间谍的故事再度在英国引发热议——尽管已经距离他本人在莫斯科去世有足足28年之久。BBC4月上旬公布的一段视频记录了费尔比叛逃到苏联后于1981年以间谍专家身份在东德间谍学校授课的口述细节。
  “即使他们说已经掌握了一切证据,你也要坚持否认一切。别人要说有照片,你就说是伪造的,”视频里的费尔比说,“永远不要坦白,什么都不要承认。”

最成功的间谍


  自1947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东西方阵营之间的长期冷战不仅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还衍生出一大批尔虞我诈、技巧高超的情报间谍。
  20世纪30年代费尔比还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就被苏联情报机构吸收成为谍报人员,在被英国爱国人士斥责为“20世纪最臭名昭著的叛国者”的同时,他也拥有着“20世纪最成功间谍”的大名——在30年的间谍生涯中,尽管偶有被怀疑的时刻,费尔比的身份从来没有完全暴露过。
  “在敌人阵营里待了30年,我每天晚上都提着一个装满了秘密情报文件的公文包回家。第二天早上我又把文件放回原处,当然,文件内容已经被我拍了下来。一年又一年地就这样把敌方情报传到苏联。”视频里向“间谍菜鸟”们授课的费尔比显然对自己的光辉历史感到十分自豪。
  更为重要的是,这位出生在英国贵族家庭的绅士在一步一步的历练中竟然最后入主军情六处专门针对苏联的第九科科长,完成了世界间谍史上最华丽的“反间一招”。此后成功利用高级职位的便利为东方阵营获取了不少珍贵的情报。
  《军情六处:一段历史》的作者迈克·史密斯指出,因为费尔比的背叛导致失败的军情六处任务和被杀的特工“难以用数字来衡量”。他说,还有很多任务则因为费尔比的介入而不得不做某种程度上的妥协和计划改变。“可能从表面上看是其他不可控因素导致了任务的中途生变,但追根到底还是要怪到费尔比身上。”
  但在费尔比自己看来,正是因为这些任务的失败,世界才维持了和平而没有陷入核大战的世界末日——BBC公布的视频中,讲堂上的费尔比讲述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令他骄傲的一次双面间谍行动。他表示:“第三次世界大战被我阻止了。”
  二战之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扶持下相继成立了红色政权。那时的费尔比已经位居军情六处高位,掌握了不少英美两国计划策反这些政权的直接情报。在阿尔巴尼亚,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军情六处联手策划了一项大型颠覆运动,计划通过跳伞和船运向该国运送上千名不满红色政权的颠覆分子,以期在他们的带动下完成在阿尔巴尼亚的颠覆计划。
  费尔比称他当时是负责这项行动的高层之一,因此直接把所有情报泄密给了苏联人。最后这些阿尔巴尼亚颠覆分子的身份全部提前暴露,被全部处决,而行动则宣告失败。
  由于费尔比作为双面间谍的人生实在太过精彩,有不少的影视和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借用了他的故事。这其中就包括BBC的长寿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以及TNT在2007年推出的《冷战疑云》。

“因为我来自统治阶级”


  费尔比的叛逃对英国情报部门和英国政府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而言都毫无疑问是一记巨大的耳光:不仅在于费尔比在军情六处曾任职位之高、情报泄露之多,还在于他的成功揭示出了英国情报系统中的固有弊端——用费尔比自己的话来说,因为他“是一个出生在英国统治阶级的老牌贵族”,所以好像天生有了免除被审查的“豁免权”。
  当金·费尔比从剑桥毕业后最终决定要加入英国情报机构时,他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他是圣三一学院和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他的父亲曾经在英国外交部门工作过;他讲话自带有贵族口音……他所需要做的只是“打点好关系”。
  事实上,费尔比“含着金钥匙”出身的阶级属性正是当初克格勃决定发展培养他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方面看准的事实是,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社会仍然由贵族统治。一个来自“唐顿庄园”的年轻小伙子才有可能真正打入敌人的核心。
  比如在当时的英国情报机构,人员招募更多的靠裙带关系而非能力测验,更没有正式的申请-审查-入列制度可言。
  在一列前往伦敦的火车头等车厢里,费尔比遇到了一位和战争部有私人关系的女记者。一番愉快的畅谈之后,费尔比在伦敦接到了来自军情六处的面试通知。负责审查他的官员对这位文质彬彬的贵族小伙印象深刻,却不知道他早已经上了敌人的贼船。
  进入军情六处后的费尔比发现这里的管理制度更是漏洞百出,与此同时也方便了他窃取各种秘密情报。费尔比在视频里透露,那时掌管机密文件的管理员是一个有着严重酗酒倾向的退役警察。为了获取他的信任,费尔比多次和他出去喝酒。“等他醉到差不多的时候,我就可以跑去档案室找我想要的东西了。”   《金·费尔比的惊天叛变》一书作者本·迈克辛特雷总结道,“英国贵族统治阶级的内部小圈子的逻辑就是,只要你是‘我们的人’,双边互信就是不言而喻的,怀疑和审查更是不可接受的。哪怕在情报机构也是如此。”
  迈克辛特雷表示,这实际也是“剑桥五杰”能够在英国诞生的最重要原因——口音和举止在这里如此重要,以至于背后的政治动机已经没人在乎。在冷战期间,和费尔比齐名的还有另外四名被克格勃招募的剑桥毕业生间谍,他们被统称为“剑桥五杰”。
  1961年12月,一位叛变的克格勃特工敲开了美国驻芬兰大使馆的大门寻求庇护。作为交换筹码,他证实了在英国情报机构内“剑桥五杰”存在的真实性。
  尽管早在1951年就有两名剑桥间谍(他们都是费尔比的好朋友)因为叛逃莫斯科而震惊了西方情报系统,但各种嫌疑都较大的费尔比仍然逃过了审讯。他事后被迫辞职移居到黎巴嫩贝鲁特,开始以英国媒体在当地通讯员的身份继续地下情报工作——到1963年他正式前往苏联之前,他的身份一直没有暴露。
  “一切都是阶层偏见,”视频里的费尔比说,“因为我是那个国家的特权阶层,所以没有人愿意怀疑我。如果他们对我搞了严酷的审讯然后却拿不出确凿证据的话,整个国家都要因此蒙羞。”

比苏维埃早走一步


  尽管距离费尔比离世和紧接着的苏联解体已经过去多年,背着“叛国”骂名的费尔比在现代英国仍然是一位有着巨大争议的人物。当最新的BBC视频流出后,有关他的历史评价再度引发了讨论。
  除了那些因为费尔比的泄密行动而遇难的特工之外,他的四任妻子和五个孩子也因为他的间谍事业而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坎坷——因为他职业的特殊性,“抛弃妻子”成了人生中的一种必修课。
  在1963年叛逃到莫斯科之后,费尔比在英国的家庭彻底崩塌——他的第二任妻子艾琳已经先于1957年去世。汤米·费尔比是五个孩子中的第三个,在谈及父亲非比寻常的人生选择时,他并没有责怪的意思:“共产主义是他的信仰,我很高兴他坚持这个信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8年,在苏联度过了人生最后25年的费尔比赶在这个国度解体的前夕匆忙辞世,“幸而没有目睹他所毕生奋斗的事业轰然倒塌的那一刻。”《纽约客》如此写到。
  有关费尔比在苏联的晚年生活境况,媒体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表示为克格勃做出巨大贡献的他在莫斯科受到最高礼遇,不仅可以在物资紧缺期享有普通平民无法接触到的进口英国金桔酱,还被授予将军军衔,去世后以个人纪念邮票的方式名垂历史。
  比费尔比还更早前往苏联的另外两名“剑桥五杰”中的盖·伯吉斯也表示自己“热爱这个国家”,他告诉自己的朋友说:“这里的经济崛起就好像1860年的英格兰,但是没有人感到自己失去了什么。”
  另外一位剑桥间谍唐纳德·麦克林同样对在苏联的新生活感到激动不已。他很快就学会了俄语,在政府部门里成为“受人尊敬的经济政策专家”。
  然而1963年之后的苏联对费尔比而言,却好似并非想象中的“人间天堂”:有媒体指出目睹了苏联后期社会主义建设挫折的费尔比感到沮丧,陷入了长期的抑郁。
  “在豪华公寓里住着一个靠伏特加度日的荒废老头。”一位前往费尔比寓所拜访后的克格勃将军如此写到。
  瑞芬娜·普霍娃是费尔比的最后一任妻子。她在2011年接受《卫报》采访时对夸大费尔比晚年酗酒问题严重性的某些媒体感到很气愤。“他的确喝得很厉害,但他从来没有随便打人,他只是喝醉了就上床睡了。”
  普霍娃回忆说,费尔比一直相信社会发展应该走向公平公正,致力于建设真正的共产主义。但他真的是对撕裂的苏联社会感到绝望了。“为什么这里的穷人还是过得那么惨。我们明明是战胜国。”这是费尔比常有的感叹。
  汤米·费尔比则认为,他的父亲是一个过于执著的理想主义者。汤米说要是他的父亲看到今天的俄罗斯,可能会更加抑郁。“但今天的英国也一样,穷人还是非常穷,富人还是极端富。”
  “他从来没有后悔到苏联来过,这里的日子是他人生的黄金期。”普霍娃说。
其他文献
1960年的美国大选曾被称作“最势均力敌的对抗”——共和党人理查德·尼克松老练成熟、经验丰富;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则意气风发、形象出众。但随后举行的美国大选史上首次电视辩论却改变了一切,辩论场上沉着冷静、神采飞扬的肯尼迪击败了满头大汗、容貌憔悴的尼克松,最终以“首位电视总统”的名号成功入主白宫。  半个世纪后,率先入主推特和脸书的奥巴马则开启了政客自我包装的另一个新纪元,这位“社交网络总统”不仅在
在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7个月之后,俄罗斯终于等来了土耳其方面的“道歉”。这个道歉之所以要加引号,是因为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歉,但却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道歉”。  在俄罗斯官方的《今日俄罗斯》网站上,两篇发于6月27日的文章大标题上都明确提到了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道歉,用的是“apology”一词。而且,按照克里姆林宫的说法,埃尔多安说的就是道歉(apology)。    但据土耳其媒体的报道,埃尔
随着中日两国空中实力的接近,日本航空自卫队最近很受“打击”。据几家日本媒体称,6月17日,航空自卫队派F-15J战机拦截中国军机并进行警告,但中国军机没有立刻撤离,航空自卫队飞机与中国军机多次正面相对。航空自卫队飞机为躲避风险,发射了干扰对方军机的红外干扰弹,然后飞离空域。  自卫队的“春秋笔法”很快被解放军所揭穿,按照中国军方的说法,当天中国军队两架苏-30战斗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例行性巡航。日两
去年,“乌克兰招募俊男美女当警察”的花边新闻在网络风行一时,许多网友感慨乌克兰人民有眼福。这条政策实际上是2015年乌克兰政府展开全面反腐计划中的一部分,在乌政府看来,根除腐败需要年轻人和新科技的介入。《明镜》周刊为此走访了乌克兰的基辅和敖德萨,试图了解这场反腐运动的更多细节。  在基辅郊外的鲍里斯波尔治安巡逻队里,31岁的美女警官玛雅·博瑞斯拉维斯卡在身着黑色警察制服的年轻小伙子队伍里显得格外亮
当我第一次知道要写这个话题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你不能让我写我就马上写,首先我自己得试一下。我不愿意描述完一个人以后再加很多特技,主角“duang”的一下变得很man、很帅、很土豪……这样读者一定会骂我,有钱根本不是这个样子!我说领导你得给钱我先试一下,花了一个月的经费以后,起码女同事们觉得我变得更有男人味儿了。后来我还申请了经费给编辑部用,大家都来试一下有钱是不是就可以更有男人味儿
说起卢旺达,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还是那场发生在20多年前的种族大屠杀。但现今的卢旺达已经是一个和平稳定、快速发展的国家。广州的几名规划师还前往卢旺达,与联合国人居署的专家一起为卢旺达的两个城市进行了规划。用规划师黄慧明的话说:卢旺达好像30年前的中国,非常需要规划!多国规划师前往卢旺达  2014年11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派出由区域规划设计所所长黄慧明带队,规划师王必武、吴杰,景观规划
俄罗斯人的圣诞节是每年的1月7日,那么,平安夜就是1月6号的晚上。  有意思的是,未想到从没太注意的圣诞老人,里面有大学问呢!以前我们熟悉的圣诞老人就是赶着雪橇,拉着圣诞礼物的桑塔克劳斯。今天在看俄罗斯新闻网的新闻时,不经意看到了该网的一位著名漫画家谢尔盖·叶尔金的几幅漫画,其中有一幅的题目就叫俄罗斯圣诞老人与欧洲圣诞老人的主要区别。  漫画家在其作品的说明中写到:俄罗斯的圣诞老人与欧洲的圣诞老人
五年前,日本沿海的地震引发了海啸以及福岛核电站一系列的堆芯熔化事故。铃木香织的家就在事发点附近,她决定留下来生活,但由于担心孩子的健康受影响,她携手其他几位母亲,成立了一间辐射实验室以测量辐射强度。  一名身穿白色实验工作服的女士正将一些黄色有机物质放在显微镜的载物玻璃片上,身后玻璃瓶里的灰色液体还在冒着气泡。其他几名女士——其中一位还挺着大肚子——正在讨论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些数据。这时,一名快递员
有人说,欧洲文艺复兴是靠着“裸女”才成功的,是裸体点亮了文艺复兴之路。日本在二战战败后,百废待兴。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日本也靠着“裸体”走向了复兴之路。  1947年1月15日,东京新宿帝都座剧场被围得水泄不通,蜿蜒的抢票大军一直排到大门外的马路上。自从战败投降以后,整个日本都很低沉,这样万人空巷的场面着实罕见。人们伸长了脖子翘首以盼。忽然间,大幕拉开,一个巨大的风景画框出现了。大画框中间有个
虽然中超老牌劲旅上海申花队在近几个赛季的成绩都不大理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申花俱乐部的幕后大老板朱骏的声名大噪,他计划过收购英超豪门利物浦,也曾亲自上场踢过正式球赛。(2007年8月,申花在荷兰参加“港口杯”邀请赛,在与英超豪门利物浦的比赛中,朱骏身披于涛的16号战袍首发登场,并司职前锋,踢了大概5分钟的比赛就被换下。)不过对于他来说,最著名的莫过于在别人怀疑申花缺钱时在自个房间晒出厚厚一堆现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