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7-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疑似下呼吸道感染的成人患者97例,分为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脓毒症组、医院获得性肺炎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组、其他下呼吸道感染组以及非感染性疾病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外周血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痰细菌培养、血培养等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的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夹心法.结果 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脓毒症组、医院获得性肺炎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组、其他下呼吸道感染组、非感染性疾病组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10.1(0.7 ~37.0)、0.3(0.1 ~0.8)、0.2(0.1 ~0.9)、0.2(0.1~0.4)、0.3(0.1 ~0.5)、0.1(0.1 ~0.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9.898,P<0.01);两两比较显示,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脓毒症组、医院获得性肺炎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组、其他下呼吸道感染组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非感染性疾病组(U值分别为0、18.000、81.000、20.000,P值均<0.01);且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脓毒症组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其余感染组(U值分别为11.000、45.000、3.000、4.500,P均<0.01).对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降钙素原和APACHEⅡ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r为0.499.取0.5 mg/L为临界值,降钙素原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度为32.6%,特异度为100%;而临界值为0.235 mg/L时,敏感度为53.9%,特异度为100%,诊断正确率为53.9%.结论 降钙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合并脓毒症时.适当下调降钙素原临界值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敏感度。
降钙素原对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价值的研究
【摘 要】
: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7-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疑似下呼吸道感染的成人患者97例,分为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脓毒症组、医院获得性肺炎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组、其他下呼吸道感染组以及非感染性疾病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外周血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痰细菌培养、血培养等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的检测
【机 构】
: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000
【发表日期】
:
2011年34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铜绿假单胞菌是人体的一种条件致病菌,目前在我国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这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认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细菌外膜孔蛋白的通透性降低、作用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主动外排系统高表达、生物膜的产生等[¨].本实验室前期对广州市收集的亚胺培南
期刊
为了解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在临床的耐药性,我们统计分析了我院自1997年1月-2003年12月该菌的分离率,并监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
期刊
李若瑜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籍, 1960年生. 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李若瑜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6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皮肤病学医学硕士学位.曾多次赴日本千叶大学进修.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期刊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图3 本刊总编辑、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讲话图4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医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曾溢滔教授讲话 图5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阮长耿教授作学术演讲图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鸿利教授在答疑主办的"全国血液学实验室诊断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于2004年10月8-11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会议收到
期刊
聚合酶链反应(PCR)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但也常因标本受PCR扩增产物污染而产生假阳性结果.因此,控制外源性DNA污染已成为各实验室非常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人们采用了许多方法消毒处理不同的污染环境和污染物[1-5],但结果报导不一.为选择一种消除实验室DNA污染的最佳方法,我们选用六种传统的消毒法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
禽流感病毒(AIV)不仅对禽类有较高的易感性,现对人也有感染性.快速诊断是对AI的防治的首要步骤.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比鸡胚分离法方法快速、敏感[1].本研究对巢式PCR技术进行优化,较好地解决了操作中相对繁琐和易引起交叉污染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