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30健康中国背景下,笔者选择本研究主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结论。为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参考,进而推动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发展,最终提高青少年中学生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2030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教育;课外体育活动
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广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目前据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大多中学学生还不同程度存在缺乏课外体育锻炼现象,所以分析2030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体育课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303所中学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城镇和农村重点中学各50所;城镇和农村一般中学各70所;少数民族中学63所。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是对青少年中学生及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9份;其中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94%并用SPSS21.0对问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中学早操、课间操开设内容的分析
中学早操、课间操的内容设置状况,由图1所示:
被调查的303所中学中70.3%的学校早操、课间操内容是做《全国第八套广播体操》;19.5%的学校早操、课间操内容是做《眼保健操》,只有10.2%的学校早操、课间操内容为其他项目(其他内容包括跑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韵律操》、球类、自由活动等)。从以上调查现状可以看出中学早操、课间操的内容单一。
(二)中学课余体育锻炼分析
表1显示学校组织学生每周锻炼次数为1-2次的占22.6%,3-4次的占29.9%,4次以上占14.1%,随意锻炼的占33.4%。每次课余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校占33.6%,30-60分钟的占56.1%,60分钟以上的占10.3%。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各学校并没有将课外体育锻炼形成制度,从而缺乏必要的监督并且活动开展的随意性较强。并且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低、负荷小、时间短,学生难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三)中学课余体育锻炼内容设置的分析
图3所示:303所中学中以田径类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校占25.7%,以球类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校占49.1%,以武术类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校占4.1%,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无固定活动项目的学校占21.1%。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学以球类为主要锻炼项目的学校数量比以田径类为主要锻炼项目的多。
(四)中学课余体锻炼与育竞赛分析
分析得出303所中学高达50.7%的中学不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也就是说中学有大半以上的学生都不能享受国家规定的课余体育训练。另外还有29.4%的中学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这可能与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较少、举办的中学生体育赛事较少相关。
(五)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城镇、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分析
80%以上的城镇中学都配备有篮球、接力棒、短绳、拔河绳、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体育器材。与城镇中学相比较,农村中学体育器材配备状况很不乐观,大部分农村中学严重缺乏体育器材。分析显示90%以上的农村中学没有栏架、肋木、平梯、跳箱、剑等器材,通过上述数字可以得出,农村中学的体育器材配备严重落后于城镇中学,农村中学仅靠现有简单的体育器材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很难运行的。
2.中学体育教师配备状况
体育教师是确保学校体育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如图4在被调查的303所中学学校中,没有体育教师的学校占8.9%;缺乏体育教师的学校占17.8%;体育教师刚好合适的学校占68.4%;体育教师超员的学校占4.9%。
以上数据显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体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但仍旧有部分学校没有或者缺乏体育教师,缺少的部分只能由兼职体育教师来担任,这可能会影响中学学校体育的正规化发展。
三、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因中学学校并没有将课外体育活动形成制度,从而缺乏必要的监督并且活动开展的随意性较强;活动内容单一;课间操还是以原有的眼保健操及广播体操为主;很少有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创编特色项目,只是抱怨场地器材不足等因素;使得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受限。从而导致得学生很难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基于以上因素的思考,建议:①应在各中学学校建立相应的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形成制度,②通过广泛开展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及建立评价、保障机制等,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④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质,推动中学课外体育的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體育文化导刊,2009,10 (6):95-97.
[2]胡超.校园体育环境与阳光体育运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 (4):88-89.
[3]刘晓阳.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分析[J].广东教育·教研,2007,7 (8):56-58.
[4]张海静.对部分村小体育课外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2009,6 (5):97-100.
关键词:2030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教育;课外体育活动
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广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目前据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大多中学学生还不同程度存在缺乏课外体育锻炼现象,所以分析2030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体育课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303所中学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城镇和农村重点中学各50所;城镇和农村一般中学各70所;少数民族中学63所。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是对青少年中学生及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9份;其中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94%并用SPSS21.0对问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中学早操、课间操开设内容的分析
中学早操、课间操的内容设置状况,由图1所示:
被调查的303所中学中70.3%的学校早操、课间操内容是做《全国第八套广播体操》;19.5%的学校早操、课间操内容是做《眼保健操》,只有10.2%的学校早操、课间操内容为其他项目(其他内容包括跑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韵律操》、球类、自由活动等)。从以上调查现状可以看出中学早操、课间操的内容单一。
(二)中学课余体育锻炼分析
表1显示学校组织学生每周锻炼次数为1-2次的占22.6%,3-4次的占29.9%,4次以上占14.1%,随意锻炼的占33.4%。每次课余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校占33.6%,30-60分钟的占56.1%,60分钟以上的占10.3%。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各学校并没有将课外体育锻炼形成制度,从而缺乏必要的监督并且活动开展的随意性较强。并且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低、负荷小、时间短,学生难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三)中学课余体育锻炼内容设置的分析
图3所示:303所中学中以田径类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校占25.7%,以球类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校占49.1%,以武术类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校占4.1%,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无固定活动项目的学校占21.1%。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学以球类为主要锻炼项目的学校数量比以田径类为主要锻炼项目的多。
(四)中学课余体锻炼与育竞赛分析
分析得出303所中学高达50.7%的中学不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也就是说中学有大半以上的学生都不能享受国家规定的课余体育训练。另外还有29.4%的中学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这可能与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较少、举办的中学生体育赛事较少相关。
(五)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城镇、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分析
80%以上的城镇中学都配备有篮球、接力棒、短绳、拔河绳、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体育器材。与城镇中学相比较,农村中学体育器材配备状况很不乐观,大部分农村中学严重缺乏体育器材。分析显示90%以上的农村中学没有栏架、肋木、平梯、跳箱、剑等器材,通过上述数字可以得出,农村中学的体育器材配备严重落后于城镇中学,农村中学仅靠现有简单的体育器材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很难运行的。
2.中学体育教师配备状况
体育教师是确保学校体育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如图4在被调查的303所中学学校中,没有体育教师的学校占8.9%;缺乏体育教师的学校占17.8%;体育教师刚好合适的学校占68.4%;体育教师超员的学校占4.9%。
以上数据显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体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但仍旧有部分学校没有或者缺乏体育教师,缺少的部分只能由兼职体育教师来担任,这可能会影响中学学校体育的正规化发展。
三、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因中学学校并没有将课外体育活动形成制度,从而缺乏必要的监督并且活动开展的随意性较强;活动内容单一;课间操还是以原有的眼保健操及广播体操为主;很少有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创编特色项目,只是抱怨场地器材不足等因素;使得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受限。从而导致得学生很难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基于以上因素的思考,建议:①应在各中学学校建立相应的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形成制度,②通过广泛开展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及建立评价、保障机制等,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④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质,推动中学课外体育的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體育文化导刊,2009,10 (6):95-97.
[2]胡超.校园体育环境与阳光体育运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 (4):88-89.
[3]刘晓阳.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分析[J].广东教育·教研,2007,7 (8):56-58.
[4]张海静.对部分村小体育课外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2009,6 (5):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