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老师和学生为提高写作水平可谓想尽了办法。我在这里谈一谈课文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课文应该是写作教学的范本。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为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所吸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在欣赏美、感悟美的同时去学习描写美。
对《春》这篇课文的景色描写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写景时调动了人体的五大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作用,在调动五大感觉器官的同时合理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有了这样的发现,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再去寻找一些成功的写景片段来分析,就会发现许多成功的写景片段都离不开这两种方法。此时,学生似乎发现了巨大的宝藏。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进行写景片段的练笔。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后再写。于是,学生笔下的景色也就活了起来,那里有声音、有味道、有形状、有颜色、有温度、有情感……
这样的写景片段通过扩展可成写景散文,通过压缩可成其他文章中的背景,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背影》,表达了人间最感人的父子亲情,尤其是那真挚的父爱让人潸然泪下。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练习了,可不知何种原因,好多学生的作文都变得公式化。一谈到“父爱”、“母爱”就写“陪我写作业、考试失败后鼓励我、接送我上学、雨中送伞、半夜背我去医院……”这些东西写得多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没兴趣去读,作文也失去了生命力。那么,学习《背影》一文,我们应抓住这个机会改变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习《背影》一文,在疏通文意、学习字词、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应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六段——“望父买橘”,分析这一段特别感人的原因。首先,这段动词用得好,如“探身、穿过、爬上、攀、缩……”一系列的动词突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其次,这段外貌描写很到位,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此处写出了父亲穿着的朴素、心情的沉重,与上文儿子的穿着形成对比,也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段简练的语言描写同样在平淡中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样的平淡似乎更符合生活实际。分析到此处,学生们已经很容易认识到来源于生活的生动细腻的描写是本段成功的關键。此时,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小练笔,写一个细节表达“父爱”或“母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将记忆较深的事情写出来,得到初步的训练。训练不能到此为止,此时学生记忆和情感的闸门需要老师去帮他们进一步打开。我们可采取情境诱发的方式,如欣赏刘和刚的视频歌曲《父亲》,那歌词及生动鲜活的画面会牵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记忆和情感的闸门会大开。于是,我们以“父爱”或“母爱”为话题的写作时机就来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学会了去写真实的感受,去细腻地描写人间的真情,使许多学生的文章脱离了俗套。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中出现了这样鲜活的片段,如:“母亲有病,父亲养活一家四口。父亲赚了钱都要上交给母亲。每当打工回家,父亲会包揽所有的家务活,关心我和姐姐的学习,而且自己花钱还要记账。”再如:“蚊子叮在了父亲的手上,可他并不急于把蚊子打走,而是等蚊子快吃饱时再将它打死。问其原因,原来是为了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消灭蚊子,以免儿子再受其害。”又如:“父亲领我去逮山兔,大桂柱后面跟着小桂柱,原野上留下我们清脆的笑声……”
学生们写的这些文章尽管很难尽善尽美,可是那里边融入了生活,注入了真情。我想,这应该是写作走向成功的一个很好的开端吧!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是上好的写作范本。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千万不要错过课文这一范本。
(责任编辑 韦 雄)
语文课文应该是写作教学的范本。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为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所吸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在欣赏美、感悟美的同时去学习描写美。
对《春》这篇课文的景色描写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写景时调动了人体的五大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作用,在调动五大感觉器官的同时合理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有了这样的发现,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再去寻找一些成功的写景片段来分析,就会发现许多成功的写景片段都离不开这两种方法。此时,学生似乎发现了巨大的宝藏。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进行写景片段的练笔。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后再写。于是,学生笔下的景色也就活了起来,那里有声音、有味道、有形状、有颜色、有温度、有情感……
这样的写景片段通过扩展可成写景散文,通过压缩可成其他文章中的背景,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背影》,表达了人间最感人的父子亲情,尤其是那真挚的父爱让人潸然泪下。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练习了,可不知何种原因,好多学生的作文都变得公式化。一谈到“父爱”、“母爱”就写“陪我写作业、考试失败后鼓励我、接送我上学、雨中送伞、半夜背我去医院……”这些东西写得多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没兴趣去读,作文也失去了生命力。那么,学习《背影》一文,我们应抓住这个机会改变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习《背影》一文,在疏通文意、学习字词、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应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六段——“望父买橘”,分析这一段特别感人的原因。首先,这段动词用得好,如“探身、穿过、爬上、攀、缩……”一系列的动词突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其次,这段外貌描写很到位,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此处写出了父亲穿着的朴素、心情的沉重,与上文儿子的穿着形成对比,也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段简练的语言描写同样在平淡中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样的平淡似乎更符合生活实际。分析到此处,学生们已经很容易认识到来源于生活的生动细腻的描写是本段成功的關键。此时,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小练笔,写一个细节表达“父爱”或“母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将记忆较深的事情写出来,得到初步的训练。训练不能到此为止,此时学生记忆和情感的闸门需要老师去帮他们进一步打开。我们可采取情境诱发的方式,如欣赏刘和刚的视频歌曲《父亲》,那歌词及生动鲜活的画面会牵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记忆和情感的闸门会大开。于是,我们以“父爱”或“母爱”为话题的写作时机就来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学会了去写真实的感受,去细腻地描写人间的真情,使许多学生的文章脱离了俗套。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中出现了这样鲜活的片段,如:“母亲有病,父亲养活一家四口。父亲赚了钱都要上交给母亲。每当打工回家,父亲会包揽所有的家务活,关心我和姐姐的学习,而且自己花钱还要记账。”再如:“蚊子叮在了父亲的手上,可他并不急于把蚊子打走,而是等蚊子快吃饱时再将它打死。问其原因,原来是为了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消灭蚊子,以免儿子再受其害。”又如:“父亲领我去逮山兔,大桂柱后面跟着小桂柱,原野上留下我们清脆的笑声……”
学生们写的这些文章尽管很难尽善尽美,可是那里边融入了生活,注入了真情。我想,这应该是写作走向成功的一个很好的开端吧!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是上好的写作范本。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千万不要错过课文这一范本。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