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视野下电视科普栏目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x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电视科普栏目因多种原因面临着发展在困境,本文基于电视与网络媒介融合的环境背景,利用媒体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困境进行系统分析,指出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不足,并探讨电视科普栏目良性发展的生态契机,提出基于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定位、生态错位、生态借位和生态补位的“四位”策略,对电视科普栏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媒介生态;电视科普栏目;生态位;“四位”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71-02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处境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1]。电视科普栏目作为电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其他子系统相互竞争和相互利用中存在和发展。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中,电视占到87.5%,可见电视媒体依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普栏目在电视科普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虽然“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已被列入法规,电视科普栏目亦想通过自身努力谋求发展路径,然而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环境依然并不乐观,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失衡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播放渠道相对狭窄
  在CCTV-10科教频道开办后,全国有26家地方电视台陆续开办了科教频道,但到2009年末仅剩8、9家。截至目前,省级媒体中纯粹科教频道仅剩北京、天津、重庆、安徽4家,其余省级卫视科教频道或与其他频道合并或虽为科教频道,但所播出的栏目中只有少许引进的科教栏目,如《探索》、《传奇》等,其余时段充斥电视剧、新闻栏目、动画片等,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则少之又少。一些卫视如山西电视台台的科教频道几乎没有科教栏目。而在各地方卫视的科普节目亦存在渐减渐灭的趋势。如湖南卫视的《好奇大调查》,云南卫视的《自然密码》等科普节目,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
  (二)原创栏目稀少
  目前央视CCTV-10科教频道绝大多数栏目为自制,但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只有《走进科学》、《科技之光》、《我爱发明》和《原来如此》。省级科教频道自制节目比例低,几乎所有省级科教频道都引进过探索频道等节目,重播率较高。而省级卫视自制科普节目基本为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内容雷同程度高,表现样式乏善可陈,趣味性不足。
  (三)制作人员和经费缺乏
  目前各地方电台的专业制作团队没有形成,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制作高品质科教栏目的有效力量,同时由于电视台在管理节目的政策方面没有向科教节目偏移,对科教节目的评估也与其他节目的评估方式等同。在收视率作为评估标准下,科教栏目难与其他节目相抗衡。同时因多数电视台无专门的科教节目经费,导致科教节目资源匮乏。
  这些现象与国家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战略规划要求,与电视媒体作为公众接受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需求,以及电视媒体应当具有的科学传播的责任担当都有一定差距。
  二、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契机
  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生态因子和环境因素两方面[2]。从科普栏目的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电视科普栏目并不缺乏潜在的受众群体,相关政策法律也不缺乏支持,而知识经济时代也亟需电视科普来推动国民科学素养提升。
  环境因素并不是制约电视科普栏目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的经费来源、内容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却都存在问题。电视科普栏目的外部环境的支持没有转化为内部资源的优势,而内部资源问题在互动中逐渐放大,经费缺乏导致人才缺失,人才缺失导致内容缺乏,内容缺乏进一步压缩渠道,渠道压缩影响收视率,导致资源链条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说,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失衡是媒介生态因子间的失衡。在当今市场化的媒介环境下,单纯依靠外部政令和资金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视科普栏目边缘化的问题。这需要通过改善电视科普栏目滞后的媒介互动关系,整合和利用相关媒介资源,实现自身资源链条的良性循环。而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电视媒介在与网络新媒介的不断互动过程中,自身的生态系统发生着新的变化。
  (一)电视与网络的内容融合
  随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的电视内容依靠网络媒体进行播放。据统计,除国家级网络电视台CN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外,已有安徽、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四川等网络电视台建成并运营。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受众可通过小型便携式多媒体终端、平板电脑、笔记本、手机等终端收看。
  (二)电视与网络的技术融合
  技术的融合也改变着电视的形态,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极大了扩充了节目的容量,也在逐渐改变着电视传播的传统方式,使收看权转移到受众。数字化、网络化导致巨量频道资源的释放,原来建立在频道稀缺,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运作体系将将会无法适用,而与之相配套的内容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也需重新调整[3]。
  三、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构建
  所谓“生态位”,奥都姆将之定义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则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4]”而对于媒介而言,媒介生态位决定了媒介的功能、属性和其他特征。媒介生态位从时空上分为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电视媒介所占据的是时间生态位中的频道生态位。从营养生态位来看,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传媒的基础生态位,而不同媒介通过自己的特有功能争取基础生态位中的分层资源,可以说媒介间的竞争也是生态位的竞争。而基此,本文提出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循环发展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四位”策略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四位”策略
  1.生态定位。生态定位是关乎电视科普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策略,必须遵循科学、严谨和准确的原则。媒介的生态定位基于对信息、广告、渠道、受众、人才等资源的综合考虑,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相关资源匮乏,在生态定位上只适宜采取泛化的生态定位,即生态位较为宽广、模糊,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走进科学》栏目虽被质疑科学性不足、娱乐化痕迹过重,但却赢得广泛的受众关注。笔者认为将科普概念泛化或模糊化,以获取更多的受众资源,是现阶段电视科普栏目正常的发展策略。而随着相应资源的充足,电视科教栏目应该逐渐采取特化生态位,针对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制作高品质的科教栏目,逐渐提高受众的栏目忠诚度,形成稳定收视群体,维系稳定收视率。   2.生态错位。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错位指电视科普栏目与其他电视栏目之间的错位,也包括电视科教栏目群落中不同栏目的错位,这种错位体现在栏目的时段的选择、频道选择以及受众定位上。国家四级办电视的体制使各频道保有一定规模的固定受众,频道间在一定程度上 “井水不犯河水”也避免了生态位的趋同,为各频道实现空间生态位错位竞争提供了客观条件[5]。然而,笔者认为错位是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考虑的策略,由于目前科教栏目数量本就稀少,现行策略应更多的集中科教栏目与其他栏目的错位上。
  3.生态借位。电视的播放时间和频道有一定限制,在电视生态系统中科普栏目边缘化有自身问题,同时也是其他类型栏目掠夺有限的生态位所导致,而电视与网络媒介的融合为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借位实现可能。2012年中国网民已达到5.3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为3.88亿,网络媒介拥有庞大的受众和宽广的传播渠道,对于电视科教栏目而言,向网络平台“嫁接”是边缘化困境突破的重要策略。目前网络电视台是电视科教栏目的主要移植平台,然而,除中国网络电视台在网站点击率中可以排进百强以内,地方网络电台都在数万名开外。与其他社交媒介、门户网站以及视频网站展开合作、建立有效的共赢模式是电视科教栏目值得研究的问题。
  4.生态补位。生态补位指电视科普栏目应对一些网络素材的进行深入挖掘,并利用网络上的科普个人和非政府组织人才资源,弥补电视科普栏目专业化人员不足的问题。网络是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科普的主要渠道,科普爱好者和相关科普公益组织通过网站、微博等网络媒介创建了诸多网民所喜闻乐见的自制科普栏目。如由科普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的“谣言粉碎机”微博,对如“吃韭菜能壮阳”、“猪肝明目”等群众日常生活中时常听闻,实为“伪科学”的信息予以辟谣。又如近年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甚火的《飞碟说》,用Flash动画形式,生动诙谐地对时下社会热点进行科学解读。这些自制节目在内容上贴合地气,熟悉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从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在公众环境中孕育而生的科普资源在素材上丰富,表现形式上多元,对于现存电视科普栏目挖掘新的节目选题、进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电视科普栏目制作人员应与相关科普爱好者、科普公益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并对公众自制性科普节目提供技术性支持,提升自制性科普节目的呈现质量,实现双方资源的相互补充。
  (二)基于生态“四位”科普栏目的螺旋发展
  电视科教栏目的生态定位、错位、借位和补位并不是相互独立策略,而是一个互动的循环策略模型。在一个策略向下一个策略过渡过程也是资源链条重塑的过程,每一个策略过渡都是某一核心要素的获取,生态定位到生态借位的过程中,是受众要素的获取;从生态错位到生态借位是渠道要素获取的过程;从生态借位到生态补位是内容资源的获取过程。在生态补位过程中所获取的网络内容资源通过技术支撑转化为电视科普栏目可用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电视科普栏目的技术、受众、渠道、内容资源实现获取和整合,电视科普栏目群落得到发展,在基于新的资源获取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生态定位向补位过程。在这种螺旋式扩散过程中,各资源维度的量级不断增加,有利于实现电视科普栏目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 左曙光.数字电视对媒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5.
  [4] 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 成昆鹏.国内电视科教频道生态环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为了使高中物理教学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更加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更加高效的教学课堂。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我国高中物理核心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CRC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已跃居第3~5位,特别是在大城市增幅更快[1,2].CRC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及多基
利用一种简单的氢气辅助合成法,可实现铁箔上一系列多孔氧化铁纳米材料可控合成。合成出的氧化铁电极在应用于超级电容器时,不需要粘合剂以及辅助导电剂,并且在经受外里扭曲
爱伦·坡的作品为大众着速,意味历久弥新。对他的短篇小说《那桶阿芒提拉多美酒》,已有多种评论;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重新解读,以"心理人格理论"审视小说中两位角色心理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