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集》“X 来”列举语法格式初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_want_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而成的通俗“说唱和戏剧作品集”,前人从语言学角度对《俚曲》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俚曲》中表达列举义的语法形式研究有待补充,本文仅对《俚曲》中“X 来”列举语法格式从搭配对象、句法功能、语义内涵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聊斋俚曲集》;“X 来”;搭配对象;句法功能;语义内涵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而成的通俗“说唱和戏剧作品集”,笔者通過研读路大荒版《俚曲》发现其中有许多以“X 来”作为列举标记表示列举的语法格式。对这一列举语法格式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俚曲》开拓新视角,一方面也可以突破多以表示列举的词作为研究列举语法格式的研究局限。
  一、“X 来”列举语法格式
  “X 来”中的“X”就是指“一、二、三……”,关于“X 来”的词性目前在语言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将“X 来”作为一个整体,认为这是一个连词,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就持这种观点;一种则认为“X 来”是“序数词 来”的组合,不是一个词。同时认为“X 来”是一种组合的也有不同的说法,主要的争论点在“来”的词性上,一种认为“来”是助词,邢福义在《词类辩难》一书中就是持这种观点;一种认为“来”是语气词,张言军在《“X来”类关联词的形成理据分析》一文中持此种观点。
  虽然关于“X 来”的词性目前仍存有争论,但是“X 来”可以用于列举的语法功能在语言学界还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常用‘一来……,二来……’,甚至‘三来……,四来……’,连接表原因或者目的的小句。书面常用‘一则……,二则(再则)……’”;邢福义在《词类辩难》中指出“附在序数词‘一、二、三、四’后,表示理由的列举”;《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用在‘一、二、三’等数词后面,列举理由”。张言军也指出“现实言语交际中,人们得出一个结论或做出某种行为,其背后总是有原因或目的的。而当背后的原因或为复杂时,为了便于听话人的理解、接受,说话人就需要分列说明原因或目的,现代汉语中,经常会采用‘X来’作为分列说明的标记词。”所以说“X 来”是可以用来表示列举的一种语法格式。
  二、《俚曲》中“X 来”的搭配对象
  经过查找,在《俚曲》中“X 来”的列举语法格式一共有25例,其中有一例是“X 则”的形式,“万岁说:‘也罢,即赐你黄金三万两,一则酬你的功劳,一则给百花羞作赔送’”“X 来”和“X 则”都可以用作表示列举,区别在于“X 来”的列举语法格式多用于口语,“X 则”的形式则多用于书面语。所以在这里将这一例“X 则”的列举语法格式与“X 来”的列举语法格式一起分析。
  通过对这25例带有“X 来”的句子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俚曲》中的“X 来”中的“X”主要是‘一来……,二来……’,‘一来……,二来……,三来……’有6例。“X 来”的搭配对象有短语和小句,而且无论是搭配短语还是小句都非常讲求对称。
  ①一来要门当户对,二来要貌美人贤。(《禳妒咒第五回》)
  ②别珊瑚,别珊瑚,从此分开两下里孤,这家子独一床,那一家另一铺。别珊瑚,别珊瑚,见了说笑都全无,一来是体娘的心,二来是解娘的怒。(《姑妇曲第一回》)
  ③一来为报仇,二来为民除害。(《富贵神仙》第四回)
  ④一来是许仁菴话不详细,二来是主征者多不知深浅,妄行启奏(《磨难曲》第三十回)
  ⑤一来是您娘们挣的,二来也是俺引进一场。(《增补幸云曲》第十回)
  ⑥一来是他不愿风尘;二来见我帽破衣残,怕风月行中姊妹们嗤笑他,他怎么不恼?(《增补幸云曲》第十五回)
  以上①②③为搭配短语,后④⑤⑥为搭配小句。
  三、《俚曲》中“X 来”的句法功能
  《俚曲》中“X 来”中的‘一来……,二来……’,‘一来……,二来……,三来……’有时会出现省略,或者与其他列举格式进行搭配。
  ①李氏知道弄把他,也不出门去,也不再坐下,说我站着等等罢,一来晚了好还家,二怕孩子叫呱呱。(《慈悲曲》第三段)
  ②一来母亲待我好,姐姐人极把我疼,你既来嘴也不敢硬。(《翻魇殃》第九回)
  ③一为他为人公,二为他文字通,三来为他声名重。(《富贵神仙》第二回)
  ④一是为月患年灾,二是为苦教婴孩,三来鸿渐在天涯外。(《富贵神仙》第十回)
  以上①②③为省略,①③为省略“来”,直接用序数词进行列举标记;②为仅保留“一来”,通过上下文这里是姜娘子跟大姐回婆家的理由列举,一是因为母亲待她好,二是因为姐姐极疼她。以上④为与其他列举格式进行搭配,这里是“一是…二是…三来…”的搭配方式。
  在《俚曲》中“X 来”用于列举原因或目的,起到解释的作用,与后面的搭配对象构成复句中的小句。
  ①一来王龙每日爱想二姐,不能到手;二来见万岁戮乖夺翠,没法治他,也要撮弄点先头;三来见佛动心得意的受不的,要触注这个口。(《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三回)
  ②走了半日,那天下起雨来了。冒雨又走了一程。便说:“掌鞭的,我虽是大名人,我却不往大名;去那永平府,有一个姐姐家,我要打他那里过去,一来看看,二来歇两天。”(《富贵神仙》第九回)
  以上①为列举王龙设计骗二姐的原因;②为列举张鸿渐向“掌鞭的”说去永平府的目的。无论是列举原因还是目的,“X 来”与其后的搭配对象都是充当复句中的小句。
  四、《俚曲》中“X 来”语义内涵
  《俚曲》中“X 来”作为列举标记出现在列举项的句首,起到连接的作用,多是表示列举已尽。以“X 来”作为列举标记的小句在语义关系中主要表示有并列、递进、表明主次原因或目的。   ①一来要门当户对,二来要貌美人贤。(《禳妒咒第五回》)
  ②一是为月患年灾,二是为苦教婴孩,三来鸿渐在天涯外。(《富贵神仙》第十回)
  ③朕乃末世之君,怎比的古圣先皇?一来是朕的洪福,二来是群臣的造化。(《增补幸云曲》第一回)
  ④走了半日,那天下起雨来了。冒雨又走了一程。便说:“掌鞭的,我虽是大名人,我却不往大名;去那永平府,有一个姐姐家,我要打他那里过去,一来看看,二来歇两天。”(《富贵神仙》第九回)
  以上①为并列关系,这里是说给小长命择偶时的标准:“门当户对”“貌美人贤”;②为递进关系,是方娘子教导儿子读书的原因,层层递进;③是表原因的列举,天下太平的原因主要是皇帝的洪福,次要原因是群臣的造化。④是表目的的列举,主要目的是去探望姐姐,次要目的是去“歇两天”。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俚曲》中25例以“X 来”作为列举标记的句子进行对比和分析,从搭配对象、句法功能、语义内涵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从搭配对象上有短语和小句,而且无论是搭配短语还是小句都非常讲求对称;从句法功能上有时会出现省略,或者与其他列舉格式进行搭配,用于列举原因或目的,起到解释的作用,与后面的搭配对象构成复句中的小句;从语义内涵上作为列举标记出现在列举项的句首,起到连接的作用,多是表示列举已尽,作为列举标记的小句在语义关系中主要有表示并列、递进、表明主次原因或目的。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聊斋俚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
  [3]邢福义:《词类辩难(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张言军:《“X来”类关联词的形成理据分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
  [5]张言军:《基于语料库的“X来”类关联词的动态倾向性考察》,文史天地,2014年第5期。
  [6]何晓丽、张颖:《<西游记>中“一则……,二来……”式句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
  [7]毛雪蓉:《现代汉语“来”分布及用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8]马鲁:《“一来”的虚化及相关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徽商自明中期开始兴起,到清朝前期,势力达到顶峰,执商界之牛耳。在扬州的徽籍盐商,既是明清时期两淮盐商中的主要势力,也是整个徽商的中坚力量。这些徽商大都具有“贾而好儒”的文化传统,他们亦贾亦儒,结交儒林,热心向学,振兴了扬州的文化事业。“扬州二马”即是这样的人物。  “扬州二马”指马曰琯、
期刊
摘 要:《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何”共出现96次[1],可指代事物、人物、方式情状、原因、目的、时间、处所,可在句中充当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询问功能广,出现次数频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诗经》;疑问代词何  作者简介:董姝君(1993.6-),汉族,女,甘肃陇南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方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公宴诗”情感书写轨迹主要是建安的个人化到西晋的集体化,再转到宋梁的为事而文。其中转变原因主要因为文体的规范与为文环境的制约。 “Banquet Banquet ” Emotional w
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红楼梦》中的两个主人翁——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曹雪芹倾其心血和激情、理想刻画的人物形象。本文以宝玉因情因景而哭为出发点,分析宝玉哭时所产生的浓郁的悲剧氛围所含蕴的情感。  关键词:《红楼梦》;贾宝玉;“哭”;因情因景  作者简介:李艺(1988.1-),回族,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