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所在学生让学生在学校三年的初中生活里,通过广泛的阅读,学会做人,提高人文素养,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学会交流,为个性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书香校园;环境课程 ;活动引领
学校创建“读美文,品书香,提升素养,让书香浸润校园,点亮生命底色”的书香校园,提倡师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开展各种与读书有关的特色活动,融快乐阅读、读书育人与学生的知识学习、生活体验为一体,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不断形成读书的高潮。笔者所在学校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领导,完善读书制度
为提高创建“书香浸校园”的效率与质量,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小组制定了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其中主要的做法是:第一,将“共创师生精神家园,提高文化品味”作为基本的工作思路;第二,将创建“书香浸校园”活动指标体系的有关内容落实专人负责;第三,全员参与,全方位展开,整体推进;第四,将师生的读书活动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使之相融相益。
二、优化阅读环境,营造读书氛围
学校在设有阅览室、开放性书吧的基础上,建设“两源五廊”。在学校操场一角建成文化长廊“悦源”,精心选用40条格言警句,诠释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激励莘莘学子勤奋学习、修身养性。五楼建成阳光花房,起名“桃源”,是师生读书的世外桃源。“两源”成为师生读书的乐园,春、夏、秋在长廊及花房中读书的场景也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教学楼建成“五廊”即教育长廊、艺术长廊、文学长廊、科技长廊和教学理念长廊,以介绍中国古代典籍和教育名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格言、艺术形式、中國文学发展脉络、科普知识等为主,鼓励学生勤奋笃行、自我提高、奋发图强,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三、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人文底蕴
学校构建了有利于书香校园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为实现特色项目课程化,推进了以下课程:
1. “悦读探究”课程。每周一节,由语文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各种阅读,交流分享,展示活动。每学期指导学生阅读4本书,开展主题阅读(如七年级上《朝花夕拾》——与鲁迅话童年、《繁星春水》——童真、自然、母爱、《论语》——与先贤对话)完成悦读探究笔记的摘抄,在初中阶段实现24本相关书籍的阅读。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书虫》的阅读。同时设置班级书橱,成立班级学生读书社,利用“悦读探究”课程或业余时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享受读书乐趣。
2. 晨诵、午读、暮省课程。晨诵:在朗读中唤醒早晨,每天早上15分钟的早读时间,由语文和英语老师负责。午读:让学生在倾听中吸收积累。由于操场有限,将读书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未到操场活动的班级分为四大板块开展读书活动:名著阅读、诗歌鉴赏与诵读、百家讲坛和自主阅读。暮省:用随笔完成感悟,记录阅读的收获。每天学生家庭读书30分钟,写出反思和感悟。
3. 班级经典诵读课程。每天利用语文课前两分钟时间,开展班级经典诵读,结合语文课程内容及教师推荐进行诵读。每年举行“博雅杯”班级经典诵读活动,展示班级风采。
4. 宽厚课堂课程。成立了阅读(下转152页)(上接150页)社、观影社、讲辩社、话剧社等社团,有序地组织学生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
5. 拓展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省市图书馆读书、听讲座,利用甘肃省图书馆微信公共平台,推荐师生进行电子阅读,推荐师生积极参加省市图书馆双休日的讲座活动。走进兰州市主要场馆,进行参观学习,阅读传统文化、了解历史变迁等。
四、注重榜样引领,提升教师阅读品味
1. 全员阅读,引领精读。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教师读书社,建立教师读书制度,鼓励教师多读各种有益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并在读书社活动中交流分享。同时向学生推荐书目,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
2. 教师开讲座,每月至少一次。结合读书情况,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中讲读书方法、赏析名著等内容。如每周四晚上教师在家长中开讲座,开展家长读书沙龙交流活动等。
五、开展丰富活动,点亮生命底色
学校围绕主题“书香浸校园,点亮生命底色”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重视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从阅读中寻找乐趣,营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的创建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积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后,我校将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以教师的读书带动学生的读书,以学生的读书带动家庭的读书,形成师生互动,家校联合,共同成长的读书氛围,通过不懈的努力,真正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行为,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信念,让好书常伴师生,让校园溢满书香。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 教育的解放[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车军. 书香致远 构建书香校园的探索[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 白宗珍. 谈书香校园的创建途径[J]. 考试周刊,2018(36).
【关键词】 书香校园;环境课程 ;活动引领
学校创建“读美文,品书香,提升素养,让书香浸润校园,点亮生命底色”的书香校园,提倡师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开展各种与读书有关的特色活动,融快乐阅读、读书育人与学生的知识学习、生活体验为一体,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不断形成读书的高潮。笔者所在学校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领导,完善读书制度
为提高创建“书香浸校园”的效率与质量,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小组制定了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其中主要的做法是:第一,将“共创师生精神家园,提高文化品味”作为基本的工作思路;第二,将创建“书香浸校园”活动指标体系的有关内容落实专人负责;第三,全员参与,全方位展开,整体推进;第四,将师生的读书活动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使之相融相益。
二、优化阅读环境,营造读书氛围
学校在设有阅览室、开放性书吧的基础上,建设“两源五廊”。在学校操场一角建成文化长廊“悦源”,精心选用40条格言警句,诠释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激励莘莘学子勤奋学习、修身养性。五楼建成阳光花房,起名“桃源”,是师生读书的世外桃源。“两源”成为师生读书的乐园,春、夏、秋在长廊及花房中读书的场景也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教学楼建成“五廊”即教育长廊、艺术长廊、文学长廊、科技长廊和教学理念长廊,以介绍中国古代典籍和教育名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格言、艺术形式、中國文学发展脉络、科普知识等为主,鼓励学生勤奋笃行、自我提高、奋发图强,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三、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人文底蕴
学校构建了有利于书香校园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为实现特色项目课程化,推进了以下课程:
1. “悦读探究”课程。每周一节,由语文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各种阅读,交流分享,展示活动。每学期指导学生阅读4本书,开展主题阅读(如七年级上《朝花夕拾》——与鲁迅话童年、《繁星春水》——童真、自然、母爱、《论语》——与先贤对话)完成悦读探究笔记的摘抄,在初中阶段实现24本相关书籍的阅读。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书虫》的阅读。同时设置班级书橱,成立班级学生读书社,利用“悦读探究”课程或业余时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享受读书乐趣。
2. 晨诵、午读、暮省课程。晨诵:在朗读中唤醒早晨,每天早上15分钟的早读时间,由语文和英语老师负责。午读:让学生在倾听中吸收积累。由于操场有限,将读书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未到操场活动的班级分为四大板块开展读书活动:名著阅读、诗歌鉴赏与诵读、百家讲坛和自主阅读。暮省:用随笔完成感悟,记录阅读的收获。每天学生家庭读书30分钟,写出反思和感悟。
3. 班级经典诵读课程。每天利用语文课前两分钟时间,开展班级经典诵读,结合语文课程内容及教师推荐进行诵读。每年举行“博雅杯”班级经典诵读活动,展示班级风采。
4. 宽厚课堂课程。成立了阅读(下转152页)(上接150页)社、观影社、讲辩社、话剧社等社团,有序地组织学生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
5. 拓展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省市图书馆读书、听讲座,利用甘肃省图书馆微信公共平台,推荐师生进行电子阅读,推荐师生积极参加省市图书馆双休日的讲座活动。走进兰州市主要场馆,进行参观学习,阅读传统文化、了解历史变迁等。
四、注重榜样引领,提升教师阅读品味
1. 全员阅读,引领精读。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教师读书社,建立教师读书制度,鼓励教师多读各种有益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并在读书社活动中交流分享。同时向学生推荐书目,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
2. 教师开讲座,每月至少一次。结合读书情况,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中讲读书方法、赏析名著等内容。如每周四晚上教师在家长中开讲座,开展家长读书沙龙交流活动等。
五、开展丰富活动,点亮生命底色
学校围绕主题“书香浸校园,点亮生命底色”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重视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从阅读中寻找乐趣,营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的创建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积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后,我校将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以教师的读书带动学生的读书,以学生的读书带动家庭的读书,形成师生互动,家校联合,共同成长的读书氛围,通过不懈的努力,真正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行为,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信念,让好书常伴师生,让校园溢满书香。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 教育的解放[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车军. 书香致远 构建书香校园的探索[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 白宗珍. 谈书香校园的创建途径[J]. 考试周刊,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