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度的责任素质
教研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也不是教学实践的直接执行者,而是既有教育理论又有实际教学经验的复合型教育研究人员。要上通教育理念、学科理论,下达教研状态、教学水准,为教育决策服务,为学科教学服务,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服务。教研员的工作具有复杂、艰巨、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因此,需要教研员不但要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师能、高瞻远瞩的眼光、乐于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更需要有体现新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强意志、创造性的工作精神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己的行为激励所指导的教师,凝聚集体的智慧,民主、平等、和谐、激励、共勉、分享、对话、交流、探讨等完成教学任务,推动区域所主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广博的知识素质
课改以后,要求教研员首先是学者,他不仅要研究本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而且还要懂得教育。同时他更应该是本地区、本部门先进教学理念的代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像其它学科那样有相应的《课程标准》、教材和专业教师,它具有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超越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超越封闭的课堂,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特点。这就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知识储备是当务之急,唯有不断地学习,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一切可能要运用的领域学习,才能掌握课程改革精神、现代理念、纲要内容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才能去指导教育教学,和教师一块探讨问题,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实验的论证,完善对新课程的理解、证明和修正;才能摆脱昔日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低水平重复。不这样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教学行为对新课程的实施。
三、执着的研究指导素质
所谓“研究”,是指教研员根据国家特别是基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应用性研究,力求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推动学科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教研员既要认真研究教育理论,更要重视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例如: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要研究新课程理念、纲要内涵,而且还要进行常规教学、课程特点、教法与学法的研究。探讨本课程实施的优势与不足、实践过程中的困惑与迷茫,尤其关注众多教师还不曾意识到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即“研究学生”。只有研究到位,才有资本到基层学校去服务、去指导。
所谓“指导”,是指教研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业务指导。教研员的根在学校,在教师。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教学调研、深入课堂听课及评课、组织各类教研活动、有计划地进行专题讲座等途径和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解读为每个教师都能听得懂的“普通话”。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教师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四、良好的组织交往素质
每年针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教师搭建各种教研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唱主角”“展才艺”,鼓励教师发表不同意见并展开讨论,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现代教研员还必须懂得掌握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学会沟通与交流;总结、运用、推广本区域内的教学经验;还要懂得借用它山之石,激励教师开发潜能反思、开拓、创新取得新的成绩。另外,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交往范围的扩大,要学会间接交往,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上述基本素质外,还要有口语表达、现代信息技术、审美素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