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教学中的文化项翻译问题与文化解释关系密切。文章首先对文化解释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然后对翻译教学中对文化解释的具体方法运用译例和图表形式进行了说明,目的是为了让翻译教师理解文化解释概念,教授学生有效运用文化解释的具体方法进行文化项的翻译。
[关键词]文化解释 文化项 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夏天,女,安徽铜陵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江苏 南京 210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价值观照下的翻译逆差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V0748-1203)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181-03
一、导言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具体文化项的翻译是一个难点。文化在翻译研究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是深植于原语文化中的文本,对于译者来说更是一个文化复合体。如何弄清楚这个文化复合体的概念和结构关系,如何传达译者自己的理解,都是翻译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项的翻译一定存在一个解释的问题。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中针对民族志(ethnography)的撰写指出:民族志作者事实上面临的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概念复合体,其中各部分之间层层叠加,这些部分既陌生又没有规则,并且意义晦涩,因此民族志作者自己首先应当弄清楚其间关系,然后才能将意义传达给读者。可见,民族志作者与译者面临着非常相似的情况。吉尔兹文化解释理论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确立文化解释在文化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和作用;第二,分析文化解释者的角度;第三,提出具体的文化解释方法。
二、“文化解释”概念的内涵
吉尔兹吸取韦伯(Max Weber)关于“网状文化”的观点,认为人类就是处在自己编织的意义网之中,文化是网状的,因此分析文化不可能像科学实验那般来寻找规则,而只能是通过解释来了解其意义。古德纳夫(Ward 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那一段重要定义告诉我们,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中,进一步说明了文化理解和交流需要文化解释。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文化的意义,不论是在翻译研究中,还是在翻译实践和教学中,意义都是一个核心问题,而意义的理解和传达不可避免地涉及解释。对原作中文化意义的理解更是一个复杂的解释过程,学生面临文本中的文化问题,不可能仅仅依靠翻译技巧丛书中所罗列的具体方法,如长句变短句、名词变动词等现成的翻译公式。
1.文化网与文化解释。人类文化分为三大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结构的表层形态,包括器物、工具、建筑、服饰、饮食、产品等;制度文化是文化机构的中层形态,包括生产关系、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是文化结构的外层形态,包括意识形态、民族心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精神气质、审美趣味等,它是隐性的。吉尔兹的“网状文化”概念告诉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化意义就是理解我们也存在于其中的“文化网”,就是理解我们自己,因此译者不可能将理解对象作为完全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客观对象,进行全然客观的描写和说明。但是翻译中的文化理解和解释又具有其特殊性。从宏观意义上说,整个人类同属于一个大的“文化网”,文化理解是在同一张“文化网”中进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理解就是理解自身,但是具体到翻译活动中,情形就变得复杂了,我们不仅要从理解自身的角度来考虑,还要从理解“他者”的角度来考察。人类“文化网”中的一些结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差异产生了断裂,将这一张“文化网”分为各自不同的“子文化网”,翻译时译者面对的是“子文化网”之间的断裂和差异,译者的任务是将源语“子文化网”的意义传达到译语“子文化网”中并且能够为其所容纳。还有一点重要说明,“子文化网”之间并非一刀切的完全隔离状态,它们之间还存在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或稠或密的连接,否则就不可能连接为一个大的人类“文化网”。正是这些连接使得译者的理解和解释成为可能,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实整个人类文化网,使它的连接更为牢固,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文化解释是主观的,是“人”的主观性活动。对文化解释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客观的语言、文本层面,而应该将解释者即译者的因素考虑进来,才能真正理解文化解释的发生。
2.文化网扩展与视阈融合。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人是历史的存在,因而有其无法消除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因此人的理解必定带有自身的“前结构”或者“前见”。伽达默尔针对的主要是语内理解和解释的现象,但是对于语际理解和解释也一样有效,因为语内解释和语际解释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语内解释体现的是“历时”距离和差异,而语际解释更强调“空间”间距,即“子文化网”之间的断裂和差异。因此在语际解释中,译者的“前见”主要在于自身所处“子文化网”的“牵绊”,难免将自身所处“子文化网”各结点的连接方式带入对源语“子文化网”的理解和解释中去。那么当译者面临另一个“子文化网”时,如何进行理解和解释呢?吉尔兹提出从emic角度进行文化理解,即只有从“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才能实现文化理解和解释。但同时理解的“前见”告诉我们完全进入“文化持有者”世界不可能。伽达默尔提出:在理解过程中,两种视阈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阈融合”,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阈,达到一个全新的视阈。我们试从“文化网”的概念来解释“视阈融合”。“视阈融合”意味着两个“子文化网”的连接、相通,要达到二者的连接,就要对原来的连接进行扩展和延伸,直到二者能够触及对方,这个扩展的过程,就是文化解释的过程,解释者就是要使扩展获得合理性,实现从一个结点到另一结点的连接,而最终的连接处就是产生“视阈融合”的地方,也就是解释的最后结果或者产品。如前文所述,译语“子文化网”与源语“子文化网”不是全然割裂的,在二者或多或少的连接中形成了一块交集,这是文化解释得以进行的基础。如果完全割裂,就不存在理解的可能性。
三、教学中对“文化解释”概念的应用
认识了“文化解释”概念的内涵和本质,就需要解决在翻译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文化解释”的方法。解释学创始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提出了语法的解释和心理学的解释。所谓语法的解释,就是通过暂时遗忘某种文化上的共通语言特性来分析作者的语言特性,并通过个体性和整体性相互比较或对照,确定词的真正意义。所谓心理学的解释,即把语言当做作者表现个性的工具,忘记语言的共通性和中介性,通过读者作者心理上的同质性,用直观的方法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含义。文本的作者与解释者由于时空分割,对文本的意义的理解肯定存在着差异。但是,解释者如果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语言学知识,通过创造性的直觉重建作者的创造过程,就可以比作者本人更好地理解作者。施莱尔马赫不仅注意到了客观的文本,而且注意到了作者的心理,以及解释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原作进行语言分析,来掌握文化心理。我们可以结合“文化网”概念,通过译例说明来说明译者如何进行文化理解,又如何将理解转变为解释。例1中的文化含义,只有通过文化解释才能得以传递。
例1:老李是光绪末年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们中的一位。说不上来为什么那样不起眼。(老舍《离婚》)Lao Lee was one of the lost generation — those unhappy people born in one era, the Manchu Dynasty, and destined to grow up in another, the present Republic. Big Brother Chang often thought of him as one of these neglected children and was sorry for him.(Helen Kuo译)
施莱尔马赫为语法解释提出了44条法则,此处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罗列,只能总结几条主要法则进行运用。施氏的法则主要包括几层含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部分之间的连接、质与量的关系、冗余与强调。我们将例1作为一个翻译单位进行文化解释。首先以文化意义为单位来划分,该句作为整体含有的部分为:老李、光绪末年、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孩子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老李”是话题(主位),其他均为对话题的说明(述位)。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在解释活动中不能分离,心理解释是针对作者的心理而言,即解释者要对作者心理进行分析。对老舍心理的分析建立在他的生平资料、本人创作心得、老舍其他作品和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但是心理解释具有主观推断的特征,范围也需要缩小才具有解释的针对性,要将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联系起来,还需要在二者之间架上桥梁:将语法分析上升到对作品的意义和指谓的分析上来,并通过语言对现实的指示性,把这种上升与作者心理分析联系起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联系作品世界和生活世界,将例1的语法分析上升到指谓层面。小说作者老舍作为北京文化和满族文化的代言人,在这一句话里糅合了北京方言: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以及与满族历史文化相关的“光绪末年”,述位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互相连接,互相指涉,借用上文所提的“文化网”概念,我们用图1表示:

述位各部分成为意义网的结点,这些结点对于理清各种关系远远不够,还需要对这个文化网进行扩张,直至译者理解其文化含义,这个扩张的过程就是结合作者心理分析对现实世界和作品世界不断指涉的过程。译者的解释为:“Lao Lee was one of the lost generation — those unhappy people born in one era, the Manchu Dynasty, and destined to grow up in another, the present Republic.Big Brother Chang often thought of him as one of these neglected children and was sorry for him.”译者对各结点进行解释,明确了结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文化翻译总是需要解释,不可能直接移植原文的“文化网”,而是经过解释之后,重建新的“文化网”(见图2),重新构建的文化网更为复杂,语言明确表达出的结点更多,原来“文化网”的结点几乎都发生了变化。

总结来说,文化解释是文本意义解释的一个部分,依次包括文本的形式结构分析、对作品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指涉分析、作者的文化心理分析、译者文化心理分析(接受)。刘宓庆提出了翻译学文本解读对策论图式:

对于文本深层分析和心理分析,其实还需要结合原作者的文化心理分析,在上图没有标示出,但刘宓庆提出了四种语义诠释的文化论证是对这一环节的细化:文化历史求证;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互文关照;人文互证。文化历史求证是指参照社会历史背景来确定文化意义;文本内证是指文本语义辨析,但是必须结合文本外证,才能接近原意;互文关照就是参照其他的文本来进行解释;人文互证是指以作家其人来验证作品的语义疑点。这里所谓的作家其人,包括作家的身世生平、经历遭遇(生活历程)、著述言论、观点立场,特别是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学术观、政治观等,强调了作者的文化心理分析对于文本分析的重要性。而图3中的“整合”则涉及译者以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分析。将理解和解释整合为译文(解释的产品),是翻译与一般解释活动出现重大差别的地方。这些具体层面的操作,对于学生的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在翻译教学中,尤其是汉译英教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译为英文,即要准确地传达意义,译文流畅,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解释的问题。而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只是笼统地提出对文化项的解释,至于如何准确解释,如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文化意义,理解之后又如何表达使得译文通顺,如何把握解释的适度性,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解释本质的深入分析,结合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以及刘宓庆提出的文化解释和文化考证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为英译汉教学中文化项的翻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任遂虎.中国文化导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河.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Geertz,Cliffor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New York:Basic Books,1973.
[5]Schleiermacher,Friedrich.Hermeneutics and Criticism and Other Writings[M].Andrew Bowie,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关键词]文化解释 文化项 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夏天,女,安徽铜陵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江苏 南京 210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价值观照下的翻译逆差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V0748-1203)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181-03
一、导言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具体文化项的翻译是一个难点。文化在翻译研究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是深植于原语文化中的文本,对于译者来说更是一个文化复合体。如何弄清楚这个文化复合体的概念和结构关系,如何传达译者自己的理解,都是翻译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项的翻译一定存在一个解释的问题。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中针对民族志(ethnography)的撰写指出:民族志作者事实上面临的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概念复合体,其中各部分之间层层叠加,这些部分既陌生又没有规则,并且意义晦涩,因此民族志作者自己首先应当弄清楚其间关系,然后才能将意义传达给读者。可见,民族志作者与译者面临着非常相似的情况。吉尔兹文化解释理论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确立文化解释在文化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和作用;第二,分析文化解释者的角度;第三,提出具体的文化解释方法。
二、“文化解释”概念的内涵
吉尔兹吸取韦伯(Max Weber)关于“网状文化”的观点,认为人类就是处在自己编织的意义网之中,文化是网状的,因此分析文化不可能像科学实验那般来寻找规则,而只能是通过解释来了解其意义。古德纳夫(Ward 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那一段重要定义告诉我们,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中,进一步说明了文化理解和交流需要文化解释。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文化的意义,不论是在翻译研究中,还是在翻译实践和教学中,意义都是一个核心问题,而意义的理解和传达不可避免地涉及解释。对原作中文化意义的理解更是一个复杂的解释过程,学生面临文本中的文化问题,不可能仅仅依靠翻译技巧丛书中所罗列的具体方法,如长句变短句、名词变动词等现成的翻译公式。
1.文化网与文化解释。人类文化分为三大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结构的表层形态,包括器物、工具、建筑、服饰、饮食、产品等;制度文化是文化机构的中层形态,包括生产关系、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是文化结构的外层形态,包括意识形态、民族心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精神气质、审美趣味等,它是隐性的。吉尔兹的“网状文化”概念告诉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化意义就是理解我们也存在于其中的“文化网”,就是理解我们自己,因此译者不可能将理解对象作为完全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客观对象,进行全然客观的描写和说明。但是翻译中的文化理解和解释又具有其特殊性。从宏观意义上说,整个人类同属于一个大的“文化网”,文化理解是在同一张“文化网”中进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理解就是理解自身,但是具体到翻译活动中,情形就变得复杂了,我们不仅要从理解自身的角度来考虑,还要从理解“他者”的角度来考察。人类“文化网”中的一些结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差异产生了断裂,将这一张“文化网”分为各自不同的“子文化网”,翻译时译者面对的是“子文化网”之间的断裂和差异,译者的任务是将源语“子文化网”的意义传达到译语“子文化网”中并且能够为其所容纳。还有一点重要说明,“子文化网”之间并非一刀切的完全隔离状态,它们之间还存在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或稠或密的连接,否则就不可能连接为一个大的人类“文化网”。正是这些连接使得译者的理解和解释成为可能,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实整个人类文化网,使它的连接更为牢固,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文化解释是主观的,是“人”的主观性活动。对文化解释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客观的语言、文本层面,而应该将解释者即译者的因素考虑进来,才能真正理解文化解释的发生。
2.文化网扩展与视阈融合。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人是历史的存在,因而有其无法消除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因此人的理解必定带有自身的“前结构”或者“前见”。伽达默尔针对的主要是语内理解和解释的现象,但是对于语际理解和解释也一样有效,因为语内解释和语际解释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语内解释体现的是“历时”距离和差异,而语际解释更强调“空间”间距,即“子文化网”之间的断裂和差异。因此在语际解释中,译者的“前见”主要在于自身所处“子文化网”的“牵绊”,难免将自身所处“子文化网”各结点的连接方式带入对源语“子文化网”的理解和解释中去。那么当译者面临另一个“子文化网”时,如何进行理解和解释呢?吉尔兹提出从emic角度进行文化理解,即只有从“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才能实现文化理解和解释。但同时理解的“前见”告诉我们完全进入“文化持有者”世界不可能。伽达默尔提出:在理解过程中,两种视阈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阈融合”,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阈,达到一个全新的视阈。我们试从“文化网”的概念来解释“视阈融合”。“视阈融合”意味着两个“子文化网”的连接、相通,要达到二者的连接,就要对原来的连接进行扩展和延伸,直到二者能够触及对方,这个扩展的过程,就是文化解释的过程,解释者就是要使扩展获得合理性,实现从一个结点到另一结点的连接,而最终的连接处就是产生“视阈融合”的地方,也就是解释的最后结果或者产品。如前文所述,译语“子文化网”与源语“子文化网”不是全然割裂的,在二者或多或少的连接中形成了一块交集,这是文化解释得以进行的基础。如果完全割裂,就不存在理解的可能性。
三、教学中对“文化解释”概念的应用
认识了“文化解释”概念的内涵和本质,就需要解决在翻译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文化解释”的方法。解释学创始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提出了语法的解释和心理学的解释。所谓语法的解释,就是通过暂时遗忘某种文化上的共通语言特性来分析作者的语言特性,并通过个体性和整体性相互比较或对照,确定词的真正意义。所谓心理学的解释,即把语言当做作者表现个性的工具,忘记语言的共通性和中介性,通过读者作者心理上的同质性,用直观的方法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含义。文本的作者与解释者由于时空分割,对文本的意义的理解肯定存在着差异。但是,解释者如果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语言学知识,通过创造性的直觉重建作者的创造过程,就可以比作者本人更好地理解作者。施莱尔马赫不仅注意到了客观的文本,而且注意到了作者的心理,以及解释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原作进行语言分析,来掌握文化心理。我们可以结合“文化网”概念,通过译例说明来说明译者如何进行文化理解,又如何将理解转变为解释。例1中的文化含义,只有通过文化解释才能得以传递。
例1:老李是光绪末年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们中的一位。说不上来为什么那样不起眼。(老舍《离婚》)Lao Lee was one of the lost generation — those unhappy people born in one era, the Manchu Dynasty, and destined to grow up in another, the present Republic. Big Brother Chang often thought of him as one of these neglected children and was sorry for him.(Helen Kuo译)
施莱尔马赫为语法解释提出了44条法则,此处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罗列,只能总结几条主要法则进行运用。施氏的法则主要包括几层含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部分之间的连接、质与量的关系、冗余与强调。我们将例1作为一个翻译单位进行文化解释。首先以文化意义为单位来划分,该句作为整体含有的部分为:老李、光绪末年、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孩子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老李”是话题(主位),其他均为对话题的说明(述位)。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在解释活动中不能分离,心理解释是针对作者的心理而言,即解释者要对作者心理进行分析。对老舍心理的分析建立在他的生平资料、本人创作心得、老舍其他作品和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但是心理解释具有主观推断的特征,范围也需要缩小才具有解释的针对性,要将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联系起来,还需要在二者之间架上桥梁:将语法分析上升到对作品的意义和指谓的分析上来,并通过语言对现实的指示性,把这种上升与作者心理分析联系起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联系作品世界和生活世界,将例1的语法分析上升到指谓层面。小说作者老舍作为北京文化和满族文化的代言人,在这一句话里糅合了北京方言: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以及与满族历史文化相关的“光绪末年”,述位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互相连接,互相指涉,借用上文所提的“文化网”概念,我们用图1表示:

述位各部分成为意义网的结点,这些结点对于理清各种关系远远不够,还需要对这个文化网进行扩张,直至译者理解其文化含义,这个扩张的过程就是结合作者心理分析对现实世界和作品世界不断指涉的过程。译者的解释为:“Lao Lee was one of the lost generation — those unhappy people born in one era, the Manchu Dynasty, and destined to grow up in another, the present Republic.Big Brother Chang often thought of him as one of these neglected children and was sorry for him.”译者对各结点进行解释,明确了结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文化翻译总是需要解释,不可能直接移植原文的“文化网”,而是经过解释之后,重建新的“文化网”(见图2),重新构建的文化网更为复杂,语言明确表达出的结点更多,原来“文化网”的结点几乎都发生了变化。

总结来说,文化解释是文本意义解释的一个部分,依次包括文本的形式结构分析、对作品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指涉分析、作者的文化心理分析、译者文化心理分析(接受)。刘宓庆提出了翻译学文本解读对策论图式:

对于文本深层分析和心理分析,其实还需要结合原作者的文化心理分析,在上图没有标示出,但刘宓庆提出了四种语义诠释的文化论证是对这一环节的细化:文化历史求证;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互文关照;人文互证。文化历史求证是指参照社会历史背景来确定文化意义;文本内证是指文本语义辨析,但是必须结合文本外证,才能接近原意;互文关照就是参照其他的文本来进行解释;人文互证是指以作家其人来验证作品的语义疑点。这里所谓的作家其人,包括作家的身世生平、经历遭遇(生活历程)、著述言论、观点立场,特别是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学术观、政治观等,强调了作者的文化心理分析对于文本分析的重要性。而图3中的“整合”则涉及译者以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分析。将理解和解释整合为译文(解释的产品),是翻译与一般解释活动出现重大差别的地方。这些具体层面的操作,对于学生的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在翻译教学中,尤其是汉译英教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译为英文,即要准确地传达意义,译文流畅,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解释的问题。而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只是笼统地提出对文化项的解释,至于如何准确解释,如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文化意义,理解之后又如何表达使得译文通顺,如何把握解释的适度性,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解释本质的深入分析,结合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以及刘宓庆提出的文化解释和文化考证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为英译汉教学中文化项的翻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任遂虎.中国文化导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河.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Geertz,Cliffor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New York:Basic Books,1973.
[5]Schleiermacher,Friedrich.Hermeneutics and Criticism and Other Writings[M].Andrew Bowie,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