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及凝血功能与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

来源 :血栓与止血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脂及凝血功能与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及预后。方法以8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体检的相同年龄段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脂及凝血指标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80例突发性耳聋经过治疗后,治愈5例(6.25%)、显效6例(7.50%)、有效3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在妊娠期妇女中的表达及对静脉血栓栓塞和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以100例孕妇为对象,检测孕妇血浆D-D及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分析二者与产后出血
目的探讨脑外伤急性期凝血功能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60例脑外伤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进展性出血将患者分为进展性出血组(n=21)和非进展性出血组(n=39)。根据GOS
《大公报》1938年12月1日至1952年8月4日在重庆出版期间,共发表郭沫若研究资料42篇,既有郭沫若五十寿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对郭沫若作品进行商榷评价的文章,也有对郭沫若
《大公报》在天津先后有近40年的出版历史,共发表郭沫若研究资料27篇,主要包括围绕《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论争、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评介、对郭沫若译作的评介等内容,这些研究
1938年8月13日,香港《大公报》创刊,到1941年12月13日停刊,共三年四个月时间。这一时期共刊登郭沫若研究资料23篇,其中有郭沫若的一篇佚文。1948年3月15日香港《大公报》复刊
上海《大公报》共发表郭沫若1949-1952年间参与世界和平运动的文章近百篇,既有他前往布拉格、华沙、柏林、维也纳、奥斯陆等地参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理事会及在北京出席亚洲
探讨感染性休克的中医病机,并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将感染性休克分为五大类型,分别制订针对性治疗思路,结合内科基础治疗,初步形成一个感染性休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炎症指标及凝血-纤溶指标与脑小血管病(CVSD)的关系。方法以80例CVSD患者为对象,按照CVSD患者病情将患者分为急性CVSD组(n=35)、慢性CVSD组(n=45)。检测患者炎症、凝
[目的]探讨多次置入多枚食管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9例患者中8例患者分别于置入第1枚支架后3、5、8、16、17、17、20、24个月因肿瘤进展或炎性增生致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