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资源是科技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资源,如何优化配置是关系到陕西未来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大量的数据调查为基础,论述了陕西科技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优化配置的因素,最后提出了陕西科技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其中还实证分析了陕西科技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
关键词:陕西科技资源 可持续发展 问题 制约因素 对策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tech Resources in Shanxi
Sun Haiyun
Abstract:The sci-tech resources in Shaanxi is not only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 Sci-tech competitiveness,but also the core resources of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At the same time,it is also the key to the sci-te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data,the thesis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tech resources in Shanxi,analyzes the problem of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sci-tech resources,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approaches to the sustainable sci-tech resources in Shanxi.In this paper,author makes empirical analysis of sci-tech resources on Shanxi’s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The sci-tech resources in Shanx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om Constraint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60-03
1.陕西科技资源的现状
1.1 科技资源的供给情况。科技人力资源方面,陕西2007年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14.9万人,占全国的3.28%,其中高层次人才中,两院院士4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8人,其他各类专家2223人。科技财力资源方面,2007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223.8亿元,占当年全省GDP(5369.85亿元)比重为4.17%,其中来自政府资金122.15亿元,来自企业资金82.72亿元,其余小部分来自金融机构贷款。[1]
1.2 科技资源的产出情况。主要包括科技活动直接产出(论文检索、科技奖项和专利申请情况)和科技产业化能力两个方面。陕西省2006年“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总量8735篇,占全国5.08%,其中8200篇来自高校,占93.9%;2007年专利申请量8499件(发明2412件),授权量3451件(发明755件),专利申请总数居于全国第14位(其中发明专利数量居于全国第13位),专利授权总数居于全国第17位(其中发明数量居于全国各省第11位),与同期四川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获得科技成果466件、国家和省级各类科学技术奖励264项。[2]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金额自2001年以来成上升趋势,近两年增长的幅度较大,但占全国的比例较小,不到1.5%。近几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都不断增加,地区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宝鸡、杨凌)2007年高技术企业数量3911个仅次于北京,实现总产值1781.46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实现经营总收入236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总产值位居全国第6位,排在北京、上海、无锡、南京、深圳之后;总收入位居全国第三位,排在北京、上海之后。总之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3]
1.3 软硬件发展情况。陕西的科技科研物质条件一直较好,在全国的位次由2002年的1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硬件是基础,为充分发挥其价值,陕西省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与政策,并引导各类人才、资金向科技领域投入。比如,颁布了《陕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还有《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办法》、《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等,这些法规、制度和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陕西省科技资源发展的政策环境,提升了软件能力,为硬件条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重要推动作用。
1.4 对经济、社会、环境的贡献情况。
1.4.1 对经济的贡献。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通过调查2000~2007年陕西省的统计数据,采用索洛(SOLOW)模型实证分析得出陕西省年平均科技贡献率为62.8%(具体过程因篇幅省略)。实证分析结果比实际公布数据“达到50%以上”[4]稍大,但能说明科技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确实有推动作用。
1.4.2 对社会的贡献。科技推动社会转型,保证陕西持续发展,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跃。30年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到突破5000亿元(2008年达到了6851.32亿元),实现了三次大跨越,增速在全国居中上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扩张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二产比重稳定上升;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优势行业突起,支撑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西安,跻身国家6大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1.4.3 对环境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能源的节约,另一个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陕西省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推进。2007年,陕西单位GDP能耗为1.361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下降率4.54%,完成年度节能降耗任务,在全国由高到低排列居北京、天津、上海之后,与山东并列第4位,居西部第1位。
2.陕西科技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人力资源问题。从总量上看,2007年全省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85.72人,居于全国第10位(《2007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相比北京、上海等地区还有差距;科技活动人员中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只有6.51万人,排在全国第十位,不到前三位(广东、北京、江苏)的二分之一。从投入看,全省直接从事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3.7%,企业中从事R&D活动人员只占所有从事R&D人员总数的45.9%,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处于全国20位以后(《2007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从人才进出看,近几年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多,相反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的外流,对科技整体实力与竞争力都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2 科技财力资源问题。①企业资金投入不够。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和R&D经费支出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分别为37%和28%,均少于来自政府资金(54.6%和65.9%)。企业科技活动的财力投入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和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这两项指标处于全国20位以后。②持续性投入强度不够。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3%,并且从2004年(2.9%)以后有下降趋势,到2007年只有2.27%。③地方财力投入不足。从2001~2007年地方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一直在1%~1.3%之间徘徊,2004年一度降到1.02%。
2.3 科技物力资源问题。全省科研基础设施、条件等总体较好,但科技物力资源状况不平衡,分布不均衡,这些都阻碍和制约了陕西科技发展。2007陕西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表明,科研物质条件中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监测值较低,居于全国24位。
2.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问题。①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降低。2007年,全省52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了R&D活动只占1/3,反映出有近2/3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满足于现状,自主创新意识淡薄。②创新费用投入强度降低。2007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强度为0.77%,比上年下降0.0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2个百分点。32个行业大类中仅有3个行业投入强度超过2%。③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减弱。2007年,全省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比上年下降6.4%,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为0.47%,比上年减少0.11个百分点,有R&D活动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为25.8%,比上年减少1.03个百分点。④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下降明显,产学研结合紧密度降低。2007年,全省R&D经费外部支出比上年减少42.2%;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4.54个百分点。⑤享受政府创新资助的企业覆盖面小。2007年,全省有33家企业享受了各级政府对技术开发的减免税,减免金额在全国排27位,较上年下降一位。有减免税企业占有科技活动企业的13.3%,有减免税企业占有R&D活动企业的18.9%,比例都相对较低。[5]
2.5 科技活动产出问题。陕西科技活动产出逐年提高,但2007年科技活动直接产出水平出现了较大滑坡,产出指数比2006年下降了7.27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降了3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也呈现下降趋势,2007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32.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居第23位,降了7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很低,主要表现在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很低。[6]
2.6 科技资源统筹乏力,缺乏统一的协调配置。
全省科技资源呈现“中央大,地方小”“军工大,民品小”的二元结构,这种以国防系统为主,具有显著的“迁入性”特征的科教资源布局和管理体制,使得科技资源统筹不够,难以实现共建共享,产学研合作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难以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这条主线高效率地整合配置科技资源。
3.影响陕西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分析
3.1 经济发展阶段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陕西各地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市经济发展、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所依赖的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研发处于从属的地位。各行各业主要的、关键的技术多数并不是国内研发的成果,而是设备或技术的引进。所以当前陕西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科技资源配置的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
3.2 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陕西省从2001年以来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就不高,低于全国水平。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在2.2%以上,地方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近几年都不超过1.3%[7],这都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3.3 产业结构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产业结构现状制约了陕西科技资源数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以机械制造为主的传统产业在陕西经济的整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是支撑陕西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则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增长速度很慢,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很低,主要表现在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很低。
3.4 企业规模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企业的规模上不去,就很难有足够的财力用于风险较大的、投入较多的、未来才能见效的研发上来;而没了研发,就没有自主创新,企业抗风险能力会很弱。2007年,陕西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企业只有283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72户)的8.39%,投入研究与发展的人员和经费分别占全市大中型企业投入研究与发展人员和经费总量的49.09%和51.94%。中小企业的研发一般,创新能力减弱。
3.5 职工收入水平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也是左右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陕西省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2.39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8万元,居于全国第25位,在西部11个省市区中居倒数第2位,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3.6 国家科技力量布局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多头的所属关系带来企业间各自为战、各企业的科技资源也变得相对独立,彼此缺少信息沟通和项目合作,由此影响了整个陕西地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陕西创新成果主要产生于央属科研机构,但现行的国家科技政策,凡中央支持的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大多要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作为配套,为此地方财政性投入数目较大。科研成果一半以上被省外单位吸收、转化,出现了“省内开花,省外结果”的局面。
3.7 科技管理体制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达170%~200%,我国拥有的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非常多,利用率不到25%,甚至更低。造成科技资源难以有效实现共享的因素很多。首先是缺乏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以及科技资源共享的法规。其次,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社会氛围和信息渠道。[8]
4.陕西科技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集成科教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科技园区带动辐射,科技成果规模转化,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以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有陕西特色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实现科技强省的目标。[9]具体讲:
4.1 把握科技活动的重点,增加和规范科技投入。一要完善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继续建立、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把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并抓好贯彻与落实。二要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增加科技资金投入。加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银行信贷为支撑的全方位、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建设,以适应陕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三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关键就是对公益性科研活动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合理配置财政科技经费,明确各类经费的功能,实行分类管理,避免重复交叉。四要突出重点,加强集成。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分散和浪费;加强省、市、县科技资源的整合,集中资金,保证重点科技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投入。五要加强经费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4.2 加强科技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提高科技人才整体创新能力。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股权、期权奖励,以调动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广大科技人才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科技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建设以生产力促进和技术市场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中介机构。二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知识创新。加大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力度,通过多种形式,使各类科技人才及时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三要建立技术发明创造培训基地,努力再造一支庞大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四要发展壮大科技人才市场,积极有效地配置科技人才资源。努力创新人才配置机制,整合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信息数据库,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六要加大引智力度。继续利用国内外、省内外各类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吸引和使用海外人才,并给予优厚待遇。
4.3 加快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步伐,尽快实行转制或优化重组。一要结合陕西省大中型企业的深化改革和企业集团的组建,一方面促进条件比较成熟的开发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另一方面,促进科研机构和高校较有开发实力的科研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组建科技企业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二要制定优惠政策,继续建立并强化一批中央、部属科研机构与陕西省市科研机构和企业组成区域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或共建科技集团,增强陕西省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两个实力。三要引导一批科研机构通过科技增量盘活企业资产存量,实行以科研机构为主,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或联合,组建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四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发挥生力军作用。五要建立风险创业基金。财政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科技资源的转制、优化重组。
4.4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
构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简单说就是:“一个核心,两向部署,四个系统,五大平台,五个重点”。一个核心:即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区域内及跨区域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加强科技资源集成与整合,稳步推进区域院地合作,将技术创新系统永远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两向部署:一是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功能结构,按创新的不同环节纵向部署,形成合理的创新组织体系,特别是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创新组织体系建设非常必要。二是围绕陕西特色优势行业,突破创新环节的资源集成,横向部署,形成特色产业创新链。四个系统:即形成与长远目标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统;以促进技术流动、转移和扩散为基本功能特征的科技服务系统;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的环境支持系统;以资本市场为纽带的科技投融资系统。五大平台:即突出面向中小企业,建设公共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建设区域知识创新平台,社会创业平台,成果转移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五个重点:一是坚定不移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加快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改造。三是围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形成特色品牌,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四是以医药生物技术为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陕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五是集成优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陕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加快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自陕西科技统计,http://www.sninfo.org/kjtj/lmnr/tjsjindex.asp和陕西省科技数据管理中心,http://124.114.152.123:666/kjzb/index.asp
[2] 数据来自陕西科技统计,http://www.sninfo.org/kjtj/lmnr/tjsjindex2.asp
[3] 数据来源:2007、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及计算得来
[4] 源自:陕西着力培育销售超百亿世界名企,《中国产经新闻报》,2006-10-2
[5] 杨毅,2007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情况分析,陕西省统计局,http://www.sn.stats.gov.cn/news/tjxx/20081021144651.htm,2008年10月21日
[6]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发展计划处、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陕西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分析,http://www.sninfo.org/kjtj/lmnr/viewdetaila.asp?info_id=135,《陕西省科技统计》第1期,2008-5
[7] 陕西科技数据管理中心,http://124.114.152.123:666/kjzb/sxzb2.asp
[8] 栾恩杰: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实现科技资源共享[OL],新疆科技信息网,2004年3月15日,http://www.xjinfo.gov.cn/kjxx/kyys_show.asp?newsid=1199
[9] 陕西省政府,陕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年9月28日
关键词:陕西科技资源 可持续发展 问题 制约因素 对策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tech Resources in Shanxi
Sun Haiyun
Abstract:The sci-tech resources in Shaanxi is not only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 Sci-tech competitiveness,but also the core resources of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At the same time,it is also the key to the sci-te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data,the thesis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tech resources in Shanxi,analyzes the problem of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sci-tech resources,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approaches to the sustainable sci-tech resources in Shanxi.In this paper,author makes empirical analysis of sci-tech resources on Shanxi’s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The sci-tech resources in Shanx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om Constraint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60-03
1.陕西科技资源的现状
1.1 科技资源的供给情况。科技人力资源方面,陕西2007年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14.9万人,占全国的3.28%,其中高层次人才中,两院院士4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8人,其他各类专家2223人。科技财力资源方面,2007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223.8亿元,占当年全省GDP(5369.85亿元)比重为4.17%,其中来自政府资金122.15亿元,来自企业资金82.72亿元,其余小部分来自金融机构贷款。[1]
1.2 科技资源的产出情况。主要包括科技活动直接产出(论文检索、科技奖项和专利申请情况)和科技产业化能力两个方面。陕西省2006年“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总量8735篇,占全国5.08%,其中8200篇来自高校,占93.9%;2007年专利申请量8499件(发明2412件),授权量3451件(发明755件),专利申请总数居于全国第14位(其中发明专利数量居于全国第13位),专利授权总数居于全国第17位(其中发明数量居于全国各省第11位),与同期四川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获得科技成果466件、国家和省级各类科学技术奖励264项。[2]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金额自2001年以来成上升趋势,近两年增长的幅度较大,但占全国的比例较小,不到1.5%。近几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都不断增加,地区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宝鸡、杨凌)2007年高技术企业数量3911个仅次于北京,实现总产值1781.46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实现经营总收入236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总产值位居全国第6位,排在北京、上海、无锡、南京、深圳之后;总收入位居全国第三位,排在北京、上海之后。总之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3]
1.3 软硬件发展情况。陕西的科技科研物质条件一直较好,在全国的位次由2002年的1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硬件是基础,为充分发挥其价值,陕西省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与政策,并引导各类人才、资金向科技领域投入。比如,颁布了《陕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还有《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办法》、《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等,这些法规、制度和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陕西省科技资源发展的政策环境,提升了软件能力,为硬件条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重要推动作用。
1.4 对经济、社会、环境的贡献情况。
1.4.1 对经济的贡献。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通过调查2000~2007年陕西省的统计数据,采用索洛(SOLOW)模型实证分析得出陕西省年平均科技贡献率为62.8%(具体过程因篇幅省略)。实证分析结果比实际公布数据“达到50%以上”[4]稍大,但能说明科技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确实有推动作用。
1.4.2 对社会的贡献。科技推动社会转型,保证陕西持续发展,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跃。30年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到突破5000亿元(2008年达到了6851.32亿元),实现了三次大跨越,增速在全国居中上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扩张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二产比重稳定上升;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优势行业突起,支撑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西安,跻身国家6大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1.4.3 对环境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能源的节约,另一个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陕西省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推进。2007年,陕西单位GDP能耗为1.361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下降率4.54%,完成年度节能降耗任务,在全国由高到低排列居北京、天津、上海之后,与山东并列第4位,居西部第1位。
2.陕西科技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人力资源问题。从总量上看,2007年全省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85.72人,居于全国第10位(《2007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相比北京、上海等地区还有差距;科技活动人员中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只有6.51万人,排在全国第十位,不到前三位(广东、北京、江苏)的二分之一。从投入看,全省直接从事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3.7%,企业中从事R&D活动人员只占所有从事R&D人员总数的45.9%,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处于全国20位以后(《2007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从人才进出看,近几年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多,相反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的外流,对科技整体实力与竞争力都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2 科技财力资源问题。①企业资金投入不够。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和R&D经费支出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分别为37%和28%,均少于来自政府资金(54.6%和65.9%)。企业科技活动的财力投入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和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这两项指标处于全国20位以后。②持续性投入强度不够。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3%,并且从2004年(2.9%)以后有下降趋势,到2007年只有2.27%。③地方财力投入不足。从2001~2007年地方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一直在1%~1.3%之间徘徊,2004年一度降到1.02%。
2.3 科技物力资源问题。全省科研基础设施、条件等总体较好,但科技物力资源状况不平衡,分布不均衡,这些都阻碍和制约了陕西科技发展。2007陕西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表明,科研物质条件中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监测值较低,居于全国24位。
2.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问题。①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降低。2007年,全省52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了R&D活动只占1/3,反映出有近2/3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满足于现状,自主创新意识淡薄。②创新费用投入强度降低。2007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强度为0.77%,比上年下降0.0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2个百分点。32个行业大类中仅有3个行业投入强度超过2%。③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减弱。2007年,全省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比上年下降6.4%,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为0.47%,比上年减少0.11个百分点,有R&D活动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为25.8%,比上年减少1.03个百分点。④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下降明显,产学研结合紧密度降低。2007年,全省R&D经费外部支出比上年减少42.2%;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4.54个百分点。⑤享受政府创新资助的企业覆盖面小。2007年,全省有33家企业享受了各级政府对技术开发的减免税,减免金额在全国排27位,较上年下降一位。有减免税企业占有科技活动企业的13.3%,有减免税企业占有R&D活动企业的18.9%,比例都相对较低。[5]
2.5 科技活动产出问题。陕西科技活动产出逐年提高,但2007年科技活动直接产出水平出现了较大滑坡,产出指数比2006年下降了7.27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降了3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也呈现下降趋势,2007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32.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居第23位,降了7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很低,主要表现在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很低。[6]
2.6 科技资源统筹乏力,缺乏统一的协调配置。
全省科技资源呈现“中央大,地方小”“军工大,民品小”的二元结构,这种以国防系统为主,具有显著的“迁入性”特征的科教资源布局和管理体制,使得科技资源统筹不够,难以实现共建共享,产学研合作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难以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这条主线高效率地整合配置科技资源。
3.影响陕西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分析
3.1 经济发展阶段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陕西各地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市经济发展、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所依赖的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研发处于从属的地位。各行各业主要的、关键的技术多数并不是国内研发的成果,而是设备或技术的引进。所以当前陕西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科技资源配置的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
3.2 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陕西省从2001年以来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就不高,低于全国水平。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在2.2%以上,地方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近几年都不超过1.3%[7],这都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3.3 产业结构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产业结构现状制约了陕西科技资源数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以机械制造为主的传统产业在陕西经济的整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是支撑陕西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则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增长速度很慢,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很低,主要表现在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很低。
3.4 企业规模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企业的规模上不去,就很难有足够的财力用于风险较大的、投入较多的、未来才能见效的研发上来;而没了研发,就没有自主创新,企业抗风险能力会很弱。2007年,陕西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企业只有283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72户)的8.39%,投入研究与发展的人员和经费分别占全市大中型企业投入研究与发展人员和经费总量的49.09%和51.94%。中小企业的研发一般,创新能力减弱。
3.5 职工收入水平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也是左右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陕西省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2.39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8万元,居于全国第25位,在西部11个省市区中居倒数第2位,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3.6 国家科技力量布局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多头的所属关系带来企业间各自为战、各企业的科技资源也变得相对独立,彼此缺少信息沟通和项目合作,由此影响了整个陕西地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陕西创新成果主要产生于央属科研机构,但现行的国家科技政策,凡中央支持的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大多要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作为配套,为此地方财政性投入数目较大。科研成果一半以上被省外单位吸收、转化,出现了“省内开花,省外结果”的局面。
3.7 科技管理体制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达170%~200%,我国拥有的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非常多,利用率不到25%,甚至更低。造成科技资源难以有效实现共享的因素很多。首先是缺乏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以及科技资源共享的法规。其次,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社会氛围和信息渠道。[8]
4.陕西科技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集成科教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科技园区带动辐射,科技成果规模转化,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以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有陕西特色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实现科技强省的目标。[9]具体讲:
4.1 把握科技活动的重点,增加和规范科技投入。一要完善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继续建立、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把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并抓好贯彻与落实。二要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增加科技资金投入。加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银行信贷为支撑的全方位、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建设,以适应陕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三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关键就是对公益性科研活动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合理配置财政科技经费,明确各类经费的功能,实行分类管理,避免重复交叉。四要突出重点,加强集成。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分散和浪费;加强省、市、县科技资源的整合,集中资金,保证重点科技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投入。五要加强经费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4.2 加强科技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提高科技人才整体创新能力。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股权、期权奖励,以调动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广大科技人才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科技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建设以生产力促进和技术市场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中介机构。二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知识创新。加大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力度,通过多种形式,使各类科技人才及时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三要建立技术发明创造培训基地,努力再造一支庞大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四要发展壮大科技人才市场,积极有效地配置科技人才资源。努力创新人才配置机制,整合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信息数据库,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六要加大引智力度。继续利用国内外、省内外各类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吸引和使用海外人才,并给予优厚待遇。
4.3 加快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步伐,尽快实行转制或优化重组。一要结合陕西省大中型企业的深化改革和企业集团的组建,一方面促进条件比较成熟的开发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另一方面,促进科研机构和高校较有开发实力的科研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组建科技企业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二要制定优惠政策,继续建立并强化一批中央、部属科研机构与陕西省市科研机构和企业组成区域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或共建科技集团,增强陕西省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两个实力。三要引导一批科研机构通过科技增量盘活企业资产存量,实行以科研机构为主,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或联合,组建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四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发挥生力军作用。五要建立风险创业基金。财政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科技资源的转制、优化重组。
4.4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
构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简单说就是:“一个核心,两向部署,四个系统,五大平台,五个重点”。一个核心:即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区域内及跨区域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加强科技资源集成与整合,稳步推进区域院地合作,将技术创新系统永远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两向部署:一是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功能结构,按创新的不同环节纵向部署,形成合理的创新组织体系,特别是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创新组织体系建设非常必要。二是围绕陕西特色优势行业,突破创新环节的资源集成,横向部署,形成特色产业创新链。四个系统:即形成与长远目标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统;以促进技术流动、转移和扩散为基本功能特征的科技服务系统;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的环境支持系统;以资本市场为纽带的科技投融资系统。五大平台:即突出面向中小企业,建设公共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建设区域知识创新平台,社会创业平台,成果转移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五个重点:一是坚定不移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加快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改造。三是围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形成特色品牌,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四是以医药生物技术为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陕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五是集成优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陕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加快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自陕西科技统计,http://www.sninfo.org/kjtj/lmnr/tjsjindex.asp和陕西省科技数据管理中心,http://124.114.152.123:666/kjzb/index.asp
[2] 数据来自陕西科技统计,http://www.sninfo.org/kjtj/lmnr/tjsjindex2.asp
[3] 数据来源:2007、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及计算得来
[4] 源自:陕西着力培育销售超百亿世界名企,《中国产经新闻报》,2006-10-2
[5] 杨毅,2007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情况分析,陕西省统计局,http://www.sn.stats.gov.cn/news/tjxx/20081021144651.htm,2008年10月21日
[6]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发展计划处、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陕西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分析,http://www.sninfo.org/kjtj/lmnr/viewdetaila.asp?info_id=135,《陕西省科技统计》第1期,2008-5
[7] 陕西科技数据管理中心,http://124.114.152.123:666/kjzb/sxzb2.asp
[8] 栾恩杰: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实现科技资源共享[OL],新疆科技信息网,2004年3月15日,http://www.xjinfo.gov.cn/kjxx/kyys_show.asp?newsid=1199
[9] 陕西省政府,陕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