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与想象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在高校书法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shui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性思维模式的运用与否,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性质、规格及水平。高校书法鉴赏教学中,联想与想象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模式的实施可从一个侧面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积极意义。这是适应我国文化兴国战略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以此抛砖引玉,将创造性思维理念深入灌输到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中。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模式 书法鉴赏 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a)-0033-03
  联想与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训练模式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与重视。在书法艺术教育中,不乏有识之士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初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意在通过书法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模式来丰富书法鉴赏教学的内涵。
  1 书法鉴赏中联想与想象思维模式的历史传统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在世界众多艺术之林中,唯有中国的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来进行创作的。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上下纵横三千余年,其间众多书家作品浩如沧海、难以计量。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是历代书家、学者案头把玩、潜心揣摩或平民百姓茶余饭后的嗜好。当今我们所见到的书法历史文献多为历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批评家的经典论述。他们在鉴赏书法作品和书法名家的时候多采用联想与想象的形象思维方法。兹列举一二:
  对点画、笔势及形式美的鉴赏:
  传卫夫人《笔阵图》中: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万岁枯藤”,斜钩“百钧弩发”等。
  孙过庭《书谱》:“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这两句经典论述,是以联想直接表达美感,递进以想象来突出形象,所列物象生动奇巧,分别代表了点画字形,笔势及形式美的整体印象。可谓比拟精当,掷地有声。
  对书家风格的赏析: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王献之书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杳拖而不可耐”等等。
  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如龙威虎震,剑拔弩张”、“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等等。
  这六句对作品风格的品藻,反应了魏晋时期特有的玄学精神。这种精神也蕴育着人的创造精神,其思维方式接近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创造性思维。故今日读来亦不乏启迪之用。
  2 联想与想象创造性思维模式在目前书法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2.1 目的性
  传统的书法鉴赏方式是以个体或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自赏形式。当今的书法鉴赏方式既有个体行为方式为主的,也有以教学、讲座或是沙龙形式为背景的群体的或互动方式的,其鉴赏的思维方式大多以联想和想象为主要特征的感性思维即形象思维为主。在常规的艺术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的就是这种形象思维的特殊思维方式。本人在文中提出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模式是将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重新进行命名,意在与当今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针相呼应,同时也是与当前艺术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相关联,其指向是明确的,观点是鲜明的。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会上,胡总书记提出的文化兴国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就是在未来的世界中打造具有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文化品牌和知识产权,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将对振兴中华和民族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光喊口号于事无补,要全面深入扎实地落实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联想与想象创造性思维训练模式在书法鉴赏教学中实施是符合课程教学改革需求的,意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因而完全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一个民族要有所创造,其前提就是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形成这种思维能力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经过系统的教育培养机制和过程方能实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目前,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通过书法鉴赏教学实践这一艺术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意义无疑是以小见大,高屋建瓴。
  2.2 实施的方法
  联想与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在振兴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教育训练手段之一。书法鉴赏教学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联想与想象是两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们可使思维超越时空和现实条件的限制自由飞翔,借用陆机的话:“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所谓联想,不单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还要正确地反映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揭示其中的规律、本质,即触类旁通。所谓想象,也不仅是在头脑中单纯地再现现实生活中已存在的事物,并且要能设想出现实生活中尚未出现、但日后可能出现的新事物,也可构思出或许根本不会有的事物。科学家的许多创造发明往往是由联想引起的。转同时在进行联想的时候,往往结合并运用想象,一切创新更须依赖想象。如果牛顿与瓦特没有运用联想,他们的发现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他们没有运用想象,那么他们的发明更是不可能的事。想象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样,在艺术领域里不论是创作还是鉴赏,都需要联想和想象心理活动的参与,都需要艺术家和鉴赏家具备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独特新颖的、富有创意的艺术形象。书法理论家邱振中先生就明确指出:“鉴赏时,读者或观众可以从作品形式构成出发,具有联想和想象的充分自由,联想、想象所涉及的对象不受任何限制。”可见,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将联想与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训练模式在书法鉴赏教学中的实施,其操作方法大致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局部即点画的鉴赏入手。
  点画是汉字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画这一形质是可以塑造书法艺术美的形象。通过对点画形式美的鉴赏来体验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书法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书法理论文献是我们最宝贵的鉴赏教材。前面提到的传卫夫人《笔阵图》对点画形态美传神的表述直接给我们提供了审美经验,也启发了我们如何在教学中采用更为合理而科学的赏析方法。将联想与想象的模式运用到作品鉴赏是我们从局部的点画鉴赏入手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
  (2)从整体(包括字的点画、结构和章法)鉴赏入手。
  从整体入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单字的整体结构、体势和气势来切入;二是从通篇的点画、结构和章法、气势来切入。这也是书法鉴赏中所采用的又一重要方法。上述孙过庭《书谱》中有关叙述就是从字的点画结构的整体来进行鉴赏的。从教学上来说,这种鉴赏方式要比单字鉴赏的难度要大,因为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判断与分析的审美能力。
  2.3 联想与想象在书法鉴赏教学中实施的过程、效果
  在确立了书法鉴赏教学实施方法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限于篇幅我们仅以第一种方法为例来描述在书法鉴赏教学中联想与想象创造性思维模式运用的过程与效果。我所做的测试是以北魏著名的石刻《张猛龙碑》和《石门铭》为参照,从中有目的性地选取部分字形分别在开课初期和结课前对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测试,以考核他们两个阶段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不同表现、改进的程度及突破性进展。通过对数据的简要分析,为今后教学改革提供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我在《张猛龙碑》里选取“街”、“金”、“武”等三个字形,在《石门铭》中选取了一个“崩”的字形。我之所以选取北魏石刻作为考查学生的媒介,主要是考虑北魏石刻作为楷书发展过渡时期的书体,其风格样式极为生动鲜活,诸多字形都深刻体现了我们古人巨大的创造精神和博大精深的智慧。以此来激励和感化学生,给他们以艺术美的熏陶和创造性思维的启示。从初期的测试来看,限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基础,普遍的成绩不高,及格率仅37%,以及格线为基准线呈上下浮动的分布状态,最高位70分,最低为50分,说明高低分值间差异并不大。从卷面中对字形赏析的叙述来看,学生并没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思维方式对作品进行富有创意性审美体验。十余周后,由于联想与想象创造性思维训练模式在书法赏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大多数学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并在结课前的测试中得到了验证。第二次测试中,我仍然保留数个以往的测试字形,又增加几个新的字形,意在考查学生经过一系列书法鉴赏教学后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发现能力。其结果比较令我满意。及格率100%,75分以上占69%,其中90分以上占16%。以下我将部分学生的前后两次测试中鉴赏文字择要摘出,通过比较来展示创造性思维训练模式对书法鉴赏教学带来的初步成效。
  从前后两次鉴赏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根据老师提供的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字形特点来进行赏析,先不评价效果,单就本身过程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如果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前后期的差异是明显的。第一阶段学生的表述特点多呈现出理性,彼此间分歧不大,但缺少联想和想象,思维方式单一缺少创意;第二阶段很多学生能够根据字形特点进行大胆的联想,个别学生甚至接近想象层面,最终形成感性思维(也称直觉思维)活跃的局面。暂且不论联想的对象是否合乎逻辑或近乎常理(甚至是幼稚),其鉴赏过程和审美经历甚为重要,这正是我们要追求和研究的目标。我认为第二阶段有几个鉴赏亮点:
  一是对“街”字联想与想象,其中一位是由字联想到纵横交错的街道,也符合常理并接近字的本义;另一位则发挥了想象的空间,由字形而想到了与字本义毫无相关的祖孙三代,其思维富有创见。
  二是对“金”字联想与想象,其中一位也很有想象力,直接引用成语“金屋藏娇”,虽然与字本义无关,也似乎近于荒唐,但他能由“玉”而发奇想为“娇”,由“人”旁联想起金屋,也可谓迁想妙得。
  三是对“崩”字联想与想象,字下方的“朋”本来与崩字本义无关,但作者经过鉴赏而突发奇想,认为“朋”作为山之地基行将倾覆,那自然是快要“山崩”而坍塌了。
  如果我们的学生见到如此众多的古代经典作品都能像这样突发妙想,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必然或多或少的得到提高和强化,本人对此是充满信心的。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也绝非是一门书法鉴赏课程所能完成的任务。它是需要一整套素质教育体系来配合完成的,其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其进程是艰辛漫长的。但只要我们确立了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我们就要坚忍不拔地走下去。
  3 在今后书法鉴赏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思维训练模式需要改进的几点建议
  3.1 强化想象思维的力度和深度,借鉴发散性想象的特点
  在历代书法批评文献中,诸多鉴赏的论述方式都具有发散性想象的特点。对一件作品的描述中,往往运用大量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思接千载,妙语连珠,想象奇幻,发散性思维特征尽显无疑。在书法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节选前人赏评的精彩部分启发学生,唤起他们对书法艺术美欣赏的灵感。
  3.2 要注重对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
  艺术原理中就有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论点;同样,艺术鉴赏也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是从事艺术鉴赏的前提。书法艺术的形象相对于其它艺术更具有抽象性特征,丰富的生活经历对于书法鉴赏至关重要。历代书法鉴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养成良好的发现生活、观察生活和品味生活的习惯。这样就会在书法鉴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发和激发审美灵感。
  3.3 注重对以往各门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各个层次的阶段教育,其课程设置是系统的,各门课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在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同样是彼此相通的。加强书法鉴赏课程与其它艺术类以致自然、社科类课程的沟通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E·L·泰勒曾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而多学科交叉、文理的渗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综上,书法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训练模式的应用,对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联想与想象作为思维方式来讲虽然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全部,但它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促进和提升我们的素质教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希望我们的教育能真正登上这层楼,去俯瞰大千世界,中华腾飞将是如日中天。
  参考文献
  [1]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 毕盛镇,刘畅.艺术鉴赏心理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4] 樊洁[主编].心理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姚军.大学美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7] 潘善助.书法鉴赏[M].上海美术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凭借1:256的高分光比,10GEPON商用的首要应用场景就在于FTTB/FTTC模式。"10GEPON的应用及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圆桌会议已经圆满落幕,在IEEE的SIEPON会议召开之际,本次圆桌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