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城,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东临渤海,西枕首山,地处辽西走廊,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和疗养胜地。在市内,至今仍保存一座古香古色的城池,它就是明朝末年,明清大战中有名的宁远卫城,清时为宁远县城,民国时期改为兴城县,现为兴城市。电影《三进山城》的外景地就是在此拍摄的,《吉鸿昌》、《济南战役》、《荒唐王爷》等影视剧也都在兴城留下足迹。

古城十字大街中心,有钟鼓楼一座,为方形城堡式楼座,楼座上建有钟鼓楼。
城内南街,建有两座雄伟的石牌坊,南北而立,相距85米。南坊系崇祯四年(1631年)为明朝将领祖大寿所立“忠贞胆智”坊,北坊系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明朝将领祖大乐所立“登坛骏烈”坊。可笑的是明思宗(朱由检)为祖氏兄弟建立的两座牌坊,本为“表彰”他们镇守边疆的“功绩”,然而,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松杏之战中,二人竟叛明降清,把辽西前线重镇拱手让给清军,“忠贞”“骏烈”也就成了历史的笑柄。
兴城的古城墙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是主动请缨出关的袁崇焕和支持者兵部尚书孙承宗为阻止清兵西进指挥修建的。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城基本为方形,原来四角设角台,筑有魁星楼,城墙四面各辟有城门,每座城门外原来都有半圆形瓮城。随着岁月的流失,瓮城已不见了,现仅存西南一座城门,城门墙上建有城门楼,称箭楼。
一进“山城”
年轻时看电影《三进山城》,对此印象极深,那时就曾下过决心到其外景地辽宁古城兴城看一看,体会一下战争的场面,可儿时家里实在是罗锅上山——前(钱)紧。以后借当海员之便常常光顾大上海这样的港口城市,顺便去过苏、杭二州和无锡等风景名胜之地,远的还到过开罗、水城威尼斯等世界旅游之城,但近在咫尺的古城兴城却没去过,一直是件憾事。最近又重看了电影《三进山城》,更增加了我去看古城的决心。
当地人给古城保存完好的一条街叫“明代一条街”,不知这是习惯叫法还是官名。事先约好的一位疗养院的朋友做导游,他让我们把新闻采访车停在街口,说是“一条街”上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我胸前挎着照相机走下车,司机又是个武警部队刚复员的战士,很有一番风度,朋友也很帅气,当地群众就很敏感,以为是哪个大记者来采访来了,自然让开一条路,两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还跟着我们“学习采访”,这倒弄得我们有点不好意思。
我的导游朋友是个本地通,他边走边向我介绍着。街的两旁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青砖赭瓦,古香古色,只可惜这些古代建筑群都租给了个体户们经商用,所以门前都不伦不类地挂着现代的牌匾,着实大煞风景。有些牌匾就钉在古砖上,令人惋惜。

海滨买草鞋
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穿纯棉衣、食粗粮、吃野菜等“返古”之风无处不在,从衣、食、住、行到说话聊天,兴城人大有“返朴归真”的架势。
二访兴城,笔者也入乡随俗,“复古”了起来,不住现代高楼,特意住在解放初期所建的一个两层建筑——疗养院里;不食很现代的快速育肥猪肉及鸡类和人工养殖的鱼虾,专选粗粮和天然的野菜充饥下酒。更有趣的是,我们到海滨一游,让人突然眼睛一亮的不是辽阔的大海,也不是现代交通工具——快艇,抑或那些俊男靓女,而是一种草编的拖鞋。这种草鞋不但耐看,做工也很讲究,还在鞋面上编出各种花纹图案。在很原始的基础上,又很富现代工艺。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向同行推荐,自然得到卖鞋姑娘一个甜甜的微笑。同行小阎问价,卖鞋姑娘又是一笑,“你看这位大哥挺内行的,我今儿个一高兴就赔一块钱,收你5元,就算做广告了。”她只看小阎个头大,并未看到脚,就捡了一双大号的草鞋递了过来。其实,我是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别看这姑娘嘴挺甜的,回头率也挺高,她可是无利不商,就凭她小小年纪也敢与我称兄道弟就是一例,因为她做我的女儿也大不了多少。小阎是个愣头青,掏钱拎着一双草鞋就到别处转悠去了。等同行们都买完鞋走了,我也在小店转完了一圈,这才很有经验地走到姑娘跟前,用投石问路的口气说:“我买两双,就给8元吧?”姑娘笑了,她说:“看你这位大哥可能是他们的头,你也不在乎这块儿八角的,5元是到家的价了,你给4元我进还进不来呢。”我说:“那我就只好到处看看去了。”她看我真的要走,就说:“这样吧,两双你给9元,这样行了吧。”
我说:“就8元。”“得,就当我今天做贡献了。”结果我花了8元钱买了两双草鞋。
当我走出小店时,身后还传来一声“拜拜”。
情系首山
三进兴城,我们登了一次首山。
车在海滨公路飞快地奔驰,从车窗望去,一边是蔚蓝色的大海,一边就是辽西的田园风光。不知不觉中,车早已把古城抛在身后。下了空调车,来到首山脚下,方知夏日艳阳似火,极目远望,进山之路弯弯曲曲。首山高大险峻,遍山苍松翠柏,远远望去郁郁葱葱一片,山势步步拔高,主峰烽火台挺拔其上,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此情此景,同行有几个想打退堂鼓的也只休息片刻,便昂首挺胸向着攀山道迈开步子了。
首山位于古城兴城东北2.5公里处,1991年被定为国家森林公园。东临大海,西为城郊,南为疗养区,北连螺峰山。相传清乾隆皇帝东巡时,出山海关见此第一座高山,敕名“首山”。首山比起泰山、华山那些名山来实在不算高山,但这里是在海边突起的一座山,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就必然显得相当高大。从海上看首山,犹如一位风姿绰约的睡美人,神态安然地躺卧着,给人以娴静、恬淡、自信而又幸福的感觉。关于首山睡美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清康熙年间,山下有一位满肚坏水的吴财主,他看上了村里张家的玉姐儿,但三番五次地胡搅蛮缠都无法如愿得到美人。后来康熙皇帝回奉天路经该村,住在吴财主家中。吴财主心想,反正我得不到了,不如顺水做个人情,就向康熙奏本献美,说玉姐儿长得如何漂亮。康熙一见,果然美若天仙,就许以重金,但是玉姐儿人虽穷但志不短,不为荣华富贵所左右,宁死不从。康熙皇帝心想,我得不到,也别让任何人得到,就授意吴财主杀了她。吴财主就在玉姐儿的水缸里下了毒药,药死了玉姐儿。
出殡那天,全村人都赶来为玉姐儿送葬。起初,玉姐儿的墓地选在钓鱼台旁的蒲花湖旁,为的是将来大家好凭吊、纪念她。可是,当大家肩起杠子抬她的时候,发现玉姐儿的尸体有万千斤重,任是多少副杠子也抬她不起。后来,有人建议把玉姐儿的墓地选在首山,再抬玉姐儿,轻而易举就把玉姐儿送到了墓地。说也奇怪,玉姐儿的棺椁一落首山,便马上和首山融合在一起,惊得人们张大了嘴巴收不拢。等人们下了首山再回头一看,发现那首山竟是玉姐儿模样,安安静静地睡在那里。大家这才恍然大悟:虽然康熙皇帝不许任何人得到玉姐儿,可是玉姐儿偏偏要和老百姓在一起。
有了这美丽的睡美人传说,我们都兴致勃勃,恰好这时一辆马车下山来,赶车的老汉是专门送游客上山的,一打听,每人只收一元钱。有几个城里来的小青年也要坐坐马车,可是赶车老汉说,人太多,天太热,也爬不了多远。结果还真应了他那句话,走出不到百米远,老汉的马就不干了,我们只得下车步行。这时只走过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由于步步登高再加上三十几度的高温,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整个人从头到脚就像从水中捞出来似的,嗓眼里直冒烟。有几个人就想不走了,前后看看,坚持到半山腰的游人已经不多了。这时多么需要水啊,说曹操,曹操就到!这时就见从山下拐弯处爬上来一辆轿车,原来是会议主办单位专程为我们送水来了。人遇甘露,更加坚定我们继续攀爬的信心。
欣赏了中途的“云冠峰秀”“古塔生辉”“水光山色”等自然景观,参观了近代“逸兴阁”“五大连池”“忘返台”、“半斜亭”“望海塔”“小长城”等人文景观,最后的冲刺就是主峰上的烽火台了。说来真是奇怪,本来是还没有一丝风的,登上山顶后,海上的风直吹过来,刮得人站立不稳,我们不得相互提醒要注意安全,并相互拉着手,以免有个差错闪失。登高远眺,景色如画,古城兴城尽收眼底,远处天水相连,渔帆点点,美不胜收。山上植被繁茂,松柏灌木之间,花草丛生,谷幽峰秀,让人留连忘返。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明代烽火台,回程还不时回头仰望,仿佛看到当年明清古战场烽火连天的场面。下山归来,我们还在想那山,那景,那树,那人,还有那曾战事频传的烽火台。

古城十字大街中心,有钟鼓楼一座,为方形城堡式楼座,楼座上建有钟鼓楼。
城内南街,建有两座雄伟的石牌坊,南北而立,相距85米。南坊系崇祯四年(1631年)为明朝将领祖大寿所立“忠贞胆智”坊,北坊系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明朝将领祖大乐所立“登坛骏烈”坊。可笑的是明思宗(朱由检)为祖氏兄弟建立的两座牌坊,本为“表彰”他们镇守边疆的“功绩”,然而,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松杏之战中,二人竟叛明降清,把辽西前线重镇拱手让给清军,“忠贞”“骏烈”也就成了历史的笑柄。
兴城的古城墙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是主动请缨出关的袁崇焕和支持者兵部尚书孙承宗为阻止清兵西进指挥修建的。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城基本为方形,原来四角设角台,筑有魁星楼,城墙四面各辟有城门,每座城门外原来都有半圆形瓮城。随着岁月的流失,瓮城已不见了,现仅存西南一座城门,城门墙上建有城门楼,称箭楼。
一进“山城”
年轻时看电影《三进山城》,对此印象极深,那时就曾下过决心到其外景地辽宁古城兴城看一看,体会一下战争的场面,可儿时家里实在是罗锅上山——前(钱)紧。以后借当海员之便常常光顾大上海这样的港口城市,顺便去过苏、杭二州和无锡等风景名胜之地,远的还到过开罗、水城威尼斯等世界旅游之城,但近在咫尺的古城兴城却没去过,一直是件憾事。最近又重看了电影《三进山城》,更增加了我去看古城的决心。
当地人给古城保存完好的一条街叫“明代一条街”,不知这是习惯叫法还是官名。事先约好的一位疗养院的朋友做导游,他让我们把新闻采访车停在街口,说是“一条街”上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我胸前挎着照相机走下车,司机又是个武警部队刚复员的战士,很有一番风度,朋友也很帅气,当地群众就很敏感,以为是哪个大记者来采访来了,自然让开一条路,两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还跟着我们“学习采访”,这倒弄得我们有点不好意思。
我的导游朋友是个本地通,他边走边向我介绍着。街的两旁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青砖赭瓦,古香古色,只可惜这些古代建筑群都租给了个体户们经商用,所以门前都不伦不类地挂着现代的牌匾,着实大煞风景。有些牌匾就钉在古砖上,令人惋惜。

海滨买草鞋
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穿纯棉衣、食粗粮、吃野菜等“返古”之风无处不在,从衣、食、住、行到说话聊天,兴城人大有“返朴归真”的架势。
二访兴城,笔者也入乡随俗,“复古”了起来,不住现代高楼,特意住在解放初期所建的一个两层建筑——疗养院里;不食很现代的快速育肥猪肉及鸡类和人工养殖的鱼虾,专选粗粮和天然的野菜充饥下酒。更有趣的是,我们到海滨一游,让人突然眼睛一亮的不是辽阔的大海,也不是现代交通工具——快艇,抑或那些俊男靓女,而是一种草编的拖鞋。这种草鞋不但耐看,做工也很讲究,还在鞋面上编出各种花纹图案。在很原始的基础上,又很富现代工艺。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向同行推荐,自然得到卖鞋姑娘一个甜甜的微笑。同行小阎问价,卖鞋姑娘又是一笑,“你看这位大哥挺内行的,我今儿个一高兴就赔一块钱,收你5元,就算做广告了。”她只看小阎个头大,并未看到脚,就捡了一双大号的草鞋递了过来。其实,我是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别看这姑娘嘴挺甜的,回头率也挺高,她可是无利不商,就凭她小小年纪也敢与我称兄道弟就是一例,因为她做我的女儿也大不了多少。小阎是个愣头青,掏钱拎着一双草鞋就到别处转悠去了。等同行们都买完鞋走了,我也在小店转完了一圈,这才很有经验地走到姑娘跟前,用投石问路的口气说:“我买两双,就给8元吧?”姑娘笑了,她说:“看你这位大哥可能是他们的头,你也不在乎这块儿八角的,5元是到家的价了,你给4元我进还进不来呢。”我说:“那我就只好到处看看去了。”她看我真的要走,就说:“这样吧,两双你给9元,这样行了吧。”
我说:“就8元。”“得,就当我今天做贡献了。”结果我花了8元钱买了两双草鞋。
当我走出小店时,身后还传来一声“拜拜”。
情系首山
三进兴城,我们登了一次首山。
车在海滨公路飞快地奔驰,从车窗望去,一边是蔚蓝色的大海,一边就是辽西的田园风光。不知不觉中,车早已把古城抛在身后。下了空调车,来到首山脚下,方知夏日艳阳似火,极目远望,进山之路弯弯曲曲。首山高大险峻,遍山苍松翠柏,远远望去郁郁葱葱一片,山势步步拔高,主峰烽火台挺拔其上,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此情此景,同行有几个想打退堂鼓的也只休息片刻,便昂首挺胸向着攀山道迈开步子了。
首山位于古城兴城东北2.5公里处,1991年被定为国家森林公园。东临大海,西为城郊,南为疗养区,北连螺峰山。相传清乾隆皇帝东巡时,出山海关见此第一座高山,敕名“首山”。首山比起泰山、华山那些名山来实在不算高山,但这里是在海边突起的一座山,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就必然显得相当高大。从海上看首山,犹如一位风姿绰约的睡美人,神态安然地躺卧着,给人以娴静、恬淡、自信而又幸福的感觉。关于首山睡美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清康熙年间,山下有一位满肚坏水的吴财主,他看上了村里张家的玉姐儿,但三番五次地胡搅蛮缠都无法如愿得到美人。后来康熙皇帝回奉天路经该村,住在吴财主家中。吴财主心想,反正我得不到了,不如顺水做个人情,就向康熙奏本献美,说玉姐儿长得如何漂亮。康熙一见,果然美若天仙,就许以重金,但是玉姐儿人虽穷但志不短,不为荣华富贵所左右,宁死不从。康熙皇帝心想,我得不到,也别让任何人得到,就授意吴财主杀了她。吴财主就在玉姐儿的水缸里下了毒药,药死了玉姐儿。
出殡那天,全村人都赶来为玉姐儿送葬。起初,玉姐儿的墓地选在钓鱼台旁的蒲花湖旁,为的是将来大家好凭吊、纪念她。可是,当大家肩起杠子抬她的时候,发现玉姐儿的尸体有万千斤重,任是多少副杠子也抬她不起。后来,有人建议把玉姐儿的墓地选在首山,再抬玉姐儿,轻而易举就把玉姐儿送到了墓地。说也奇怪,玉姐儿的棺椁一落首山,便马上和首山融合在一起,惊得人们张大了嘴巴收不拢。等人们下了首山再回头一看,发现那首山竟是玉姐儿模样,安安静静地睡在那里。大家这才恍然大悟:虽然康熙皇帝不许任何人得到玉姐儿,可是玉姐儿偏偏要和老百姓在一起。
有了这美丽的睡美人传说,我们都兴致勃勃,恰好这时一辆马车下山来,赶车的老汉是专门送游客上山的,一打听,每人只收一元钱。有几个城里来的小青年也要坐坐马车,可是赶车老汉说,人太多,天太热,也爬不了多远。结果还真应了他那句话,走出不到百米远,老汉的马就不干了,我们只得下车步行。这时只走过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由于步步登高再加上三十几度的高温,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整个人从头到脚就像从水中捞出来似的,嗓眼里直冒烟。有几个人就想不走了,前后看看,坚持到半山腰的游人已经不多了。这时多么需要水啊,说曹操,曹操就到!这时就见从山下拐弯处爬上来一辆轿车,原来是会议主办单位专程为我们送水来了。人遇甘露,更加坚定我们继续攀爬的信心。
欣赏了中途的“云冠峰秀”“古塔生辉”“水光山色”等自然景观,参观了近代“逸兴阁”“五大连池”“忘返台”、“半斜亭”“望海塔”“小长城”等人文景观,最后的冲刺就是主峰上的烽火台了。说来真是奇怪,本来是还没有一丝风的,登上山顶后,海上的风直吹过来,刮得人站立不稳,我们不得相互提醒要注意安全,并相互拉着手,以免有个差错闪失。登高远眺,景色如画,古城兴城尽收眼底,远处天水相连,渔帆点点,美不胜收。山上植被繁茂,松柏灌木之间,花草丛生,谷幽峰秀,让人留连忘返。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明代烽火台,回程还不时回头仰望,仿佛看到当年明清古战场烽火连天的场面。下山归来,我们还在想那山,那景,那树,那人,还有那曾战事频传的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