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黄河三角洲特别是黄河口一带,民间音乐的丰富性进行了概观式的探析,该地区富有特色的民歌、东路大鼓、渤海大鼓、吕剧、拽腔、鼓吹曲、鼓子秧歌等五大类民间歌舞,分析了该地区民间舞蹈美学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黄河口 民间音乐 舞蹈 美学 内涵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是桀骜不驯的黄河口数次改道所形成的地域环境:(现在是国家湿地公园)北起徒骇河入口处,南至小清河河口,前缘部分突出地伸入渤海湾与莱州湾之中,包括滨州、东营两市的全部和淄博市的高青县,呈扇面形状,兼有平原、河道和海湾的地理特点,因此,这一区域的民间歌舞,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面貌与风格。黄河三角洲地区和东营黄河口一带,有富有特色的民歌、东路大鼓、渤海大鼓、吕剧、拽腔、鼓吹曲、鼓子秧歌等五大类民间歌舞。然而,随着城市化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民间音乐舞蹈自身存在状态的限制,其存在的空间日趋狭小,因而其生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挖掘、整理这一民族文化已是迫在眉睫!
二 黄河三角洲民间歌舞概述
1 丰富多彩的黄河三角洲民歌
黄河三角洲上生活的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外来侵略的革命战争。每个时期都有民歌作为历史见证,其中,有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如《洪秀全起义》、《明天来你长毛叔》等,真实反映了黄河三角洲人民英勇的革命斗志,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黄河三角洲人民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抗战时期的民歌有赞美人民军队英勇善战的,如《反扫荡》、《我们的八路军》等,有揭露敌人罪恶的,如《老蒋放水》、《七恨》等,也有赞美军民关系的《军民好比鱼和水》。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战争的各个方面,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的进行。建国后,黄河三角洲民歌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许多增强斗志、鼓舞人心的新民歌,有歌颂党和毛主席的,也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些题材的民歌从各个方面,各个不同的角度,唱出了黄河三角洲和黄河口人民的新面貌,如《四季生产》、《棉乡四季歌》等,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2 独树一帜的东路大鼓和渤海大鼓
东路大鼓,也叫“东大鼓”,一度也叫“山东大鼓”,通常称“东口”、“老东口”以区别于“西口”(即现今的山东大鼓)。在惠民县胡集镇有一个我国北方唯一的书会——胡集书会。这个书会宋、元时期已经形成,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元宵灯节,书会上各门各派的曲艺艺人济济一堂。其中,东路大鼓就是书会上艺人经常演出的曲艺形式之一。著名艺人周金山,自幼随父学大鼓书,后又师从朱胜祥学习东路大鼓。学成后经常演出、活动于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县市。文革前参加滨县鼓书院曲艺队,进行东路大鼓的创编与演唱。曲艺队解散后,进剧团工作至今。他演唱的曲目广泛,有传统的《呼家将》、《杨家将》;也有自己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新儿女英雄传》、《林海雪原》等。
3 亲切质朴、土香土色的吕剧、 腔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广饶县、博兴县的纯化、闫坊一带。自成戏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吕剧的前身为山东琴书,约在1915年左右,山东广饶县谭家村琴书艺人时殿元、崔云乐等在农村欢度春节时,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这个剧目化装演出,当地称“驴戏”,一般都称“扬琴戏”。吕剧在近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质朴亲切、抒情绵绵、土香土色、通俗易懂”等自身固有的剧种风格。作为代表本剧种主要艺术标志的唱腔音乐,也为人们所公认。其曲调委婉柔美,唱腔悦耳动听,语言朴实无华,易学易唱,沁人心脾。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80年代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促使戏剧事业必须与时俱进,走向更新。在新老吕剧艺术工作者通力协作下,吕剧有了全方位的改进。尤其是颇有声势而且成就斐然的吕剧现代戏的创作,使吕剧风格(包括唱腔音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吕剧风格已由原来的质朴、柔弱,趋向丰厚和清新,风格中委婉、敦厚的因素得到充实。
灯腔(又名 腔),是由肘鼓子系统中的北路肘鼓子发展而来(也有叫梆子腔的)。或称周姑子,又名“秧歌腔”,也有称“五人班”的。它是一种无弦乐伴奏的地方戏曲剧种。在一百年前,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广大农村最普及的地方戏曲。据考证,早在两百年前由益都(今青州)、广饶等地传入博兴县的东部农村。因其唱腔达达(俗称 轱辘 )和滚轱辘一般,所以在博兴、广饶交界处称之为“ 腔”。 腔在博兴县的闫坊、纯化、店子一带的盛行期,是在距今一百六十年前的1840年左右。期间,广大 腔艺人们除在当地农村搭台唱戏外,还拉班到外地巡回演出。例如:博兴县高渡村的 腔戏班,就常年活动在潍县、昌邑、临淄、寿光等地。到1850年左右,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高青、惠民、滨县、沾化等县的某些农村,也相继由外地传来了该剧种。此后,逢年过节的庙会,各地 腔艺人便常年搭班在当地和到外地演出。如滨县徐家园的秧歌腔艺人,在1900年前后拉班,在黄河以北、徒骇河下游两岸的惠民、滨县、沾化等地农村乃至淄博市的部分山区演出。到1940年,博兴县的高渡、花园和滨县的徐家园等村,都已有四代肘鼓子戏艺人。1940年以后,本地区的多数肘鼓子戏都已无人搭班演出。唯有滨县徐家园的艺人还于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搞业余演出,由于诸多原因,这个剧种日渐消亡,拯救迫在眉睫。
4 撼天动地的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又名“大秧歌”、“老慢板”、“蹦鼓子”等,它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惠民、阳信等十多个县。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平原地带,这是发展鼓子秧歌的得天独厚的有利地理条件。幅员广大、土地贫瘠,人们与天灾人祸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它耿直坚强、坚韧不拔、淳朴憨厚的性格特点。正是这样,鼓子秧歌才给人以雄壮有力、豪放矫健之感,并很好地表现了黄河三角洲人民质朴的性格特征。鼓子秧歌以丰富多变的走场,变化莫测的队形而见长,并且还有构图优美、变化巧妙的风格。
下面我想就我国黄河口一带民间歌舞美学的审美特征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三 黄河三角洲民间歌舞的审美特征
1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的鲜明民族特色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伴随着可歌可泣的移民史,各民族各地域的优秀文化在这里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是其中一棵古老而又常青的参天大树,它深深扎根于黄河三角洲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枝繁叶茂、花果丰硕、姿态万千。其内容大都反映了黄河三角洲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在艺术风格上,由于千百年来的流传变异和融合,渐渐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自然的个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器乐、戏曲、曲艺、舞蹈等多种形式,各种艺术门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民间音乐的区域性强,个性更加鲜明,从而构成了自身存在的条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 原始、古朴、不加雕琢的原生态之美
原始舞蹈与人的生命情调、审美情感、神秘境界、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等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人的生命情感和现实生活的种种迹象融入到肢体动作中,肢体动作就成为了人与人的另一种交流形式。最初的舞蹈是为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单一,没有艺术加工的成分,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本来面目。因而,格罗塞说:“原始的舞蹈才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又最有力的表现。”
民间许多舞蹈动作简直就是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少有艺术加工的痕迹。如表现“攀越”、“跋涉”、“踩踏”等动作,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先民的生活场景,折射出原始古朴、不加雕琢的原生态之美,代代沿袭,传演至今。舞蹈通过对动物形态和生活场景的模仿,用踩踏等简单节拍贯穿始终,再现出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人工的刻意雕饰,没有艺术手段的加工提炼,生活本来的状态就这样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其原生态之美给人的艺术感染不是来自感官,而是发自心灵。
迄今为止,一切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都证明:“民间舞蹈和民间吹管乐、打击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苏珊·朗格)在没有文字,没有语言,没有绘画的“人之初”,先民们通过舞蹈和节奏来表情达意,宣泄情感等来自人类生命的本能的需要,这种并非来自专家理性符号的舞蹈,就是我们所说的民间舞蹈,这些极具生活情趣的舞蹈恰是古代先民生活的写照。古代的“拟兽舞”是先民们在狩猎生活中与大自然搏斗的英勇机智的智慧结晶。它最初还没有被视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只是当我们站在艺术活动的角度,从审美视角来审视每一个具有人体律动与节奏,其中充满了身法技巧与舞姿意识、乐感、情感、意境和神韵的元素,我们才把主体对舞蹈的功利性转向审美,所以我们可以说民间舞蹈最初的审美意识的萌芽,是依附于劳动成果(工具、武器、猎物等)的使用价值之上的一种附带的深层意义的精神价值。
3 情感与意境的水乳交融的特征
舞蹈的感情在个性轨迹上,形成某种起伏波动着的自我意识感的潜流。好的舞蹈必须善于把精神生活中的感受和静态的心理变化加以凝聚、升华,情感与意境的融合在这时已不是直接的精神存在,而是转化成已潜入人体舞姿的思想异化手段。民歌的情感是在情感趋向指向性和本体发生共鸣时的一种美感表现。
舞蹈的至高灵境是情感与意境的融合,包含着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优秀的舞蹈家都善于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去营造意境,将情感全方位渗透其间,将形体造型的“形似”转化为艺术表现的“神似”,达到忘我的境界。人们从中获得的将是美的形式——美的艺术——美的生命状态的体验与升华。这里获得的美感是博大的,精深的,创造化的,生活化的,自然的,它能容想容之容,能美可美之美,凡是舞蹈精品,无不是用浓郁真实的情感来塑造形象,表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美学的底蕴,灿发出民族舞蹈文化鲜明的风格色彩。在全国性专业舞蹈大赛——荷花奖的评比细则中,将创意独特,立意清晰,能否极好地体现出作品的立意,人物的诠释,创造性增加艺术感染力,作为重要依据。从某种角度来说,情感与意境所表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特性,可以说是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的血肉和灵魂。
四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不适应时代精神的部分,将会逐渐消亡,而富有生机的文化元素,新的审美情趣则不断发挥其作用,放射出独特异彩。立足现代社会文明的制高点,弘扬民族文化,挖掘民族文化对和谐社会发展的作用,强化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意识,强化精品意识,走出民舞、民歌趋于舞台精致化,缺乏民间原生态生命活力的象牙塔,揭示出人们生活中深藏的最敏感、最丰富的、最大众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同时,开拓现实题材,贴近生活,参与现实,从民族文化的厚土中生发,突出本民族原始的乡土气息和现代生活的生命力,在不失其传统民族民间舞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吸收其他地区、其他艺术门类的丰富营养,与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元素融会贯通,提高和增强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占春:《黄河三角洲民歌音乐分析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 孟福强:《论民歌的艺术价值与保护》,《电影评介》,2008年第4期。
[3] 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4] 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边凤梅,女,1958—,山东省郓城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歌舞,工作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职业学院。
牛杰,男,1963—,山东省阳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黄河口民间音乐,工作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职业学院。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黄河口 民间音乐 舞蹈 美学 内涵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是桀骜不驯的黄河口数次改道所形成的地域环境:(现在是国家湿地公园)北起徒骇河入口处,南至小清河河口,前缘部分突出地伸入渤海湾与莱州湾之中,包括滨州、东营两市的全部和淄博市的高青县,呈扇面形状,兼有平原、河道和海湾的地理特点,因此,这一区域的民间歌舞,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面貌与风格。黄河三角洲地区和东营黄河口一带,有富有特色的民歌、东路大鼓、渤海大鼓、吕剧、拽腔、鼓吹曲、鼓子秧歌等五大类民间歌舞。然而,随着城市化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民间音乐舞蹈自身存在状态的限制,其存在的空间日趋狭小,因而其生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挖掘、整理这一民族文化已是迫在眉睫!
二 黄河三角洲民间歌舞概述
1 丰富多彩的黄河三角洲民歌
黄河三角洲上生活的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外来侵略的革命战争。每个时期都有民歌作为历史见证,其中,有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如《洪秀全起义》、《明天来你长毛叔》等,真实反映了黄河三角洲人民英勇的革命斗志,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黄河三角洲人民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抗战时期的民歌有赞美人民军队英勇善战的,如《反扫荡》、《我们的八路军》等,有揭露敌人罪恶的,如《老蒋放水》、《七恨》等,也有赞美军民关系的《军民好比鱼和水》。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战争的各个方面,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的进行。建国后,黄河三角洲民歌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许多增强斗志、鼓舞人心的新民歌,有歌颂党和毛主席的,也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些题材的民歌从各个方面,各个不同的角度,唱出了黄河三角洲和黄河口人民的新面貌,如《四季生产》、《棉乡四季歌》等,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2 独树一帜的东路大鼓和渤海大鼓
东路大鼓,也叫“东大鼓”,一度也叫“山东大鼓”,通常称“东口”、“老东口”以区别于“西口”(即现今的山东大鼓)。在惠民县胡集镇有一个我国北方唯一的书会——胡集书会。这个书会宋、元时期已经形成,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元宵灯节,书会上各门各派的曲艺艺人济济一堂。其中,东路大鼓就是书会上艺人经常演出的曲艺形式之一。著名艺人周金山,自幼随父学大鼓书,后又师从朱胜祥学习东路大鼓。学成后经常演出、活动于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县市。文革前参加滨县鼓书院曲艺队,进行东路大鼓的创编与演唱。曲艺队解散后,进剧团工作至今。他演唱的曲目广泛,有传统的《呼家将》、《杨家将》;也有自己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新儿女英雄传》、《林海雪原》等。
3 亲切质朴、土香土色的吕剧、 腔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广饶县、博兴县的纯化、闫坊一带。自成戏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吕剧的前身为山东琴书,约在1915年左右,山东广饶县谭家村琴书艺人时殿元、崔云乐等在农村欢度春节时,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这个剧目化装演出,当地称“驴戏”,一般都称“扬琴戏”。吕剧在近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质朴亲切、抒情绵绵、土香土色、通俗易懂”等自身固有的剧种风格。作为代表本剧种主要艺术标志的唱腔音乐,也为人们所公认。其曲调委婉柔美,唱腔悦耳动听,语言朴实无华,易学易唱,沁人心脾。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80年代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促使戏剧事业必须与时俱进,走向更新。在新老吕剧艺术工作者通力协作下,吕剧有了全方位的改进。尤其是颇有声势而且成就斐然的吕剧现代戏的创作,使吕剧风格(包括唱腔音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吕剧风格已由原来的质朴、柔弱,趋向丰厚和清新,风格中委婉、敦厚的因素得到充实。
灯腔(又名 腔),是由肘鼓子系统中的北路肘鼓子发展而来(也有叫梆子腔的)。或称周姑子,又名“秧歌腔”,也有称“五人班”的。它是一种无弦乐伴奏的地方戏曲剧种。在一百年前,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广大农村最普及的地方戏曲。据考证,早在两百年前由益都(今青州)、广饶等地传入博兴县的东部农村。因其唱腔达达(俗称 轱辘 )和滚轱辘一般,所以在博兴、广饶交界处称之为“ 腔”。 腔在博兴县的闫坊、纯化、店子一带的盛行期,是在距今一百六十年前的1840年左右。期间,广大 腔艺人们除在当地农村搭台唱戏外,还拉班到外地巡回演出。例如:博兴县高渡村的 腔戏班,就常年活动在潍县、昌邑、临淄、寿光等地。到1850年左右,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高青、惠民、滨县、沾化等县的某些农村,也相继由外地传来了该剧种。此后,逢年过节的庙会,各地 腔艺人便常年搭班在当地和到外地演出。如滨县徐家园的秧歌腔艺人,在1900年前后拉班,在黄河以北、徒骇河下游两岸的惠民、滨县、沾化等地农村乃至淄博市的部分山区演出。到1940年,博兴县的高渡、花园和滨县的徐家园等村,都已有四代肘鼓子戏艺人。1940年以后,本地区的多数肘鼓子戏都已无人搭班演出。唯有滨县徐家园的艺人还于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搞业余演出,由于诸多原因,这个剧种日渐消亡,拯救迫在眉睫。
4 撼天动地的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又名“大秧歌”、“老慢板”、“蹦鼓子”等,它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惠民、阳信等十多个县。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平原地带,这是发展鼓子秧歌的得天独厚的有利地理条件。幅员广大、土地贫瘠,人们与天灾人祸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它耿直坚强、坚韧不拔、淳朴憨厚的性格特点。正是这样,鼓子秧歌才给人以雄壮有力、豪放矫健之感,并很好地表现了黄河三角洲人民质朴的性格特征。鼓子秧歌以丰富多变的走场,变化莫测的队形而见长,并且还有构图优美、变化巧妙的风格。
下面我想就我国黄河口一带民间歌舞美学的审美特征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三 黄河三角洲民间歌舞的审美特征
1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的鲜明民族特色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伴随着可歌可泣的移民史,各民族各地域的优秀文化在这里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是其中一棵古老而又常青的参天大树,它深深扎根于黄河三角洲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枝繁叶茂、花果丰硕、姿态万千。其内容大都反映了黄河三角洲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在艺术风格上,由于千百年来的流传变异和融合,渐渐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自然的个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器乐、戏曲、曲艺、舞蹈等多种形式,各种艺术门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民间音乐的区域性强,个性更加鲜明,从而构成了自身存在的条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 原始、古朴、不加雕琢的原生态之美
原始舞蹈与人的生命情调、审美情感、神秘境界、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等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人的生命情感和现实生活的种种迹象融入到肢体动作中,肢体动作就成为了人与人的另一种交流形式。最初的舞蹈是为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单一,没有艺术加工的成分,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本来面目。因而,格罗塞说:“原始的舞蹈才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又最有力的表现。”
民间许多舞蹈动作简直就是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少有艺术加工的痕迹。如表现“攀越”、“跋涉”、“踩踏”等动作,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先民的生活场景,折射出原始古朴、不加雕琢的原生态之美,代代沿袭,传演至今。舞蹈通过对动物形态和生活场景的模仿,用踩踏等简单节拍贯穿始终,再现出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人工的刻意雕饰,没有艺术手段的加工提炼,生活本来的状态就这样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其原生态之美给人的艺术感染不是来自感官,而是发自心灵。
迄今为止,一切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都证明:“民间舞蹈和民间吹管乐、打击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苏珊·朗格)在没有文字,没有语言,没有绘画的“人之初”,先民们通过舞蹈和节奏来表情达意,宣泄情感等来自人类生命的本能的需要,这种并非来自专家理性符号的舞蹈,就是我们所说的民间舞蹈,这些极具生活情趣的舞蹈恰是古代先民生活的写照。古代的“拟兽舞”是先民们在狩猎生活中与大自然搏斗的英勇机智的智慧结晶。它最初还没有被视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只是当我们站在艺术活动的角度,从审美视角来审视每一个具有人体律动与节奏,其中充满了身法技巧与舞姿意识、乐感、情感、意境和神韵的元素,我们才把主体对舞蹈的功利性转向审美,所以我们可以说民间舞蹈最初的审美意识的萌芽,是依附于劳动成果(工具、武器、猎物等)的使用价值之上的一种附带的深层意义的精神价值。
3 情感与意境的水乳交融的特征
舞蹈的感情在个性轨迹上,形成某种起伏波动着的自我意识感的潜流。好的舞蹈必须善于把精神生活中的感受和静态的心理变化加以凝聚、升华,情感与意境的融合在这时已不是直接的精神存在,而是转化成已潜入人体舞姿的思想异化手段。民歌的情感是在情感趋向指向性和本体发生共鸣时的一种美感表现。
舞蹈的至高灵境是情感与意境的融合,包含着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优秀的舞蹈家都善于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去营造意境,将情感全方位渗透其间,将形体造型的“形似”转化为艺术表现的“神似”,达到忘我的境界。人们从中获得的将是美的形式——美的艺术——美的生命状态的体验与升华。这里获得的美感是博大的,精深的,创造化的,生活化的,自然的,它能容想容之容,能美可美之美,凡是舞蹈精品,无不是用浓郁真实的情感来塑造形象,表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美学的底蕴,灿发出民族舞蹈文化鲜明的风格色彩。在全国性专业舞蹈大赛——荷花奖的评比细则中,将创意独特,立意清晰,能否极好地体现出作品的立意,人物的诠释,创造性增加艺术感染力,作为重要依据。从某种角度来说,情感与意境所表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特性,可以说是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的血肉和灵魂。
四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不适应时代精神的部分,将会逐渐消亡,而富有生机的文化元素,新的审美情趣则不断发挥其作用,放射出独特异彩。立足现代社会文明的制高点,弘扬民族文化,挖掘民族文化对和谐社会发展的作用,强化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意识,强化精品意识,走出民舞、民歌趋于舞台精致化,缺乏民间原生态生命活力的象牙塔,揭示出人们生活中深藏的最敏感、最丰富的、最大众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同时,开拓现实题材,贴近生活,参与现实,从民族文化的厚土中生发,突出本民族原始的乡土气息和现代生活的生命力,在不失其传统民族民间舞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吸收其他地区、其他艺术门类的丰富营养,与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元素融会贯通,提高和增强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占春:《黄河三角洲民歌音乐分析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 孟福强:《论民歌的艺术价值与保护》,《电影评介》,2008年第4期。
[3] 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4] 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边凤梅,女,1958—,山东省郓城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歌舞,工作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职业学院。
牛杰,男,1963—,山东省阳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黄河口民间音乐,工作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