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文明的韧性”,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梁启超说的,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明流传了下来。时间是一个最公平的裁判员,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几千年不断层?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纵观古今中外,只有中华文明真正做到了和而不同的包容,而这种包容性,表现出来的文明风骨就是韧性。
历史上,也有其他文明对汉民族地域侵略过。甚至在政治格局上,还成功过,建立过元、清这样的大一统王朝。然而,仔细研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些侵略汉文明的外族文化,不仅没有把汉文明给取而代之,反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慢慢选择了向汉文明主动靠拢。因为,中华文明用自己特有的韧性,对这些文明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同化。最终实现的结果,反而是侵略的外来文明被中华文明“反杀”,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当我们还在为历史书上把霍去病、岳飞等民族英雄删去而愤愤不平的时候,是否想过,难道不是因为那些霍去病、岳飞抗击过的外敌,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自家人。删去这些民族英雄,并不是否认了他们的功绩,只是给被中华文明同化掉的其他文明,表达一个友善的尊重。如果霍去病和岳飞泉下有知,指不定还会夸上一句,干得漂亮,咱们靠打仗没有解决的问题,最终用文明的方式融合掉了。
毕竟,中华文明几千年,推崇的都不是兵强马壮和刀剑的锋芒,更喜欢用文化的方式,类似于丝绸般的柔韧。不论是丝绸之路,还是“一带一路”,都不是搞侵略,而是求共赢。实际上,这都是传统文化推崇的“强而不长,弱而不脱”的典型体现。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底线都是,无论我们多么强,都不会恃强凌弱,更没有想过称霸世界。因为中华文明深刻地知道,强而不长的道理,恃强凌弱、称霸逞强,从来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历史上,那种征战四方的大帝国,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蒙古帝国,哪一个不是昙花一现?只有中华文明,虽然偶经动荡,但昌盛不衰。尽管朝代历经变迁,但中华文明的内核从未动摇。
近代中国,是中华民族最低谷的时期,然而面对列强的侵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仍然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至于说,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中美的贸易摩擦”,對于久经风浪的中华民族来说,只是一个小小插曲而已,不值一提。这一切的底气,都来自于中华文明的韧性。
韧性从词意上来看,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但对于解释文明的韧性,还是显得有些空泛。务实地讲,中华文明的韧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传承思维上。说到传承,相信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传宗接代”,这个联想是有道理的,也很形象。但,实际上,我们对古人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多少有些误解。因为这并不是简单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而是表达对传承的重视。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我们对形式的重视,大于了对实质的领悟。
在传统文化,很推崇“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而这种强调后继有人的思维,并不局限于血缘上,更多关注的是文化传承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甚至认为文脉关系,比血缘关系更近,学生甚至某种程度上比子弟更正宗,毕竟传承文化的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而非血脉。?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实现多民族的大一统,靠的就是中华文明强大的融合性。世界上,也只有韧性的中华的文明才有这种功能,那种排外的文明是无法实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来自于文明的韧性。因为我有这种韧性在,所以我知道,也许在阶段性,我们处于弱势,但是从长远、全局看,我们是真正的赢家。因为我有韧性,所以,我从来不掉线。因为我有韧性,所以,我从来不任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范文点评:本文是2019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作者巧妙地将“韧性”与“可持续”联系在一起,并将视角对准中华五千年文明,驾驭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充分彰显了作者阅读的开阔和对笔力的自信。全文由文明判断、文明的起源、文明的传承等渐次论述,对提出的论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证,令人信服。在考场上,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一篇逻辑严密的大主题作文,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
(编辑/张金余)
历史上,也有其他文明对汉民族地域侵略过。甚至在政治格局上,还成功过,建立过元、清这样的大一统王朝。然而,仔细研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些侵略汉文明的外族文化,不仅没有把汉文明给取而代之,反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慢慢选择了向汉文明主动靠拢。因为,中华文明用自己特有的韧性,对这些文明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同化。最终实现的结果,反而是侵略的外来文明被中华文明“反杀”,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当我们还在为历史书上把霍去病、岳飞等民族英雄删去而愤愤不平的时候,是否想过,难道不是因为那些霍去病、岳飞抗击过的外敌,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自家人。删去这些民族英雄,并不是否认了他们的功绩,只是给被中华文明同化掉的其他文明,表达一个友善的尊重。如果霍去病和岳飞泉下有知,指不定还会夸上一句,干得漂亮,咱们靠打仗没有解决的问题,最终用文明的方式融合掉了。
毕竟,中华文明几千年,推崇的都不是兵强马壮和刀剑的锋芒,更喜欢用文化的方式,类似于丝绸般的柔韧。不论是丝绸之路,还是“一带一路”,都不是搞侵略,而是求共赢。实际上,这都是传统文化推崇的“强而不长,弱而不脱”的典型体现。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底线都是,无论我们多么强,都不会恃强凌弱,更没有想过称霸世界。因为中华文明深刻地知道,强而不长的道理,恃强凌弱、称霸逞强,从来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历史上,那种征战四方的大帝国,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蒙古帝国,哪一个不是昙花一现?只有中华文明,虽然偶经动荡,但昌盛不衰。尽管朝代历经变迁,但中华文明的内核从未动摇。
近代中国,是中华民族最低谷的时期,然而面对列强的侵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仍然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至于说,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中美的贸易摩擦”,對于久经风浪的中华民族来说,只是一个小小插曲而已,不值一提。这一切的底气,都来自于中华文明的韧性。
韧性从词意上来看,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但对于解释文明的韧性,还是显得有些空泛。务实地讲,中华文明的韧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传承思维上。说到传承,相信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传宗接代”,这个联想是有道理的,也很形象。但,实际上,我们对古人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多少有些误解。因为这并不是简单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而是表达对传承的重视。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我们对形式的重视,大于了对实质的领悟。
在传统文化,很推崇“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而这种强调后继有人的思维,并不局限于血缘上,更多关注的是文化传承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甚至认为文脉关系,比血缘关系更近,学生甚至某种程度上比子弟更正宗,毕竟传承文化的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而非血脉。?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实现多民族的大一统,靠的就是中华文明强大的融合性。世界上,也只有韧性的中华的文明才有这种功能,那种排外的文明是无法实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来自于文明的韧性。因为我有这种韧性在,所以我知道,也许在阶段性,我们处于弱势,但是从长远、全局看,我们是真正的赢家。因为我有韧性,所以,我从来不掉线。因为我有韧性,所以,我从来不任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范文点评:本文是2019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作者巧妙地将“韧性”与“可持续”联系在一起,并将视角对准中华五千年文明,驾驭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充分彰显了作者阅读的开阔和对笔力的自信。全文由文明判断、文明的起源、文明的传承等渐次论述,对提出的论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证,令人信服。在考场上,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一篇逻辑严密的大主题作文,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