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课异构”活动《种子藏在哪里》的对比分析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n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课异构”活动由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进行不同的设计与构思,然后施教,最后大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本学期,我园科学教研组以大班科学活动《种子藏在哪里》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教研流程后,我产生了思考。
  
  一、“同课异构”中操作材料的差异
  
  根据活动目标,两位教师都选择了幼儿熟知的食物作为操作材料。A教师运用了毛豆、丝瓜、向日葵,毛豆、向日葵较易操作,幼儿乐于用之从事探究活动,而已干的丝瓜较硬,难以下手,幼儿不愿用之进行探究活动。B教师选择了南瓜、花生、猕猴桃作为幼儿的操作材料,同时还提供了塑料刀具以帮助幼儿完成操作活动。活动中发现,幼儿对使用塑料刀具表现出操作的兴趣。
  分析与思考:当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又没有可以借用的工具时,幼儿往往会对操作材料不感兴趣甚至放弃,从而扼制了幼儿继续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在操作活动开始前,就预想幼儿在操作材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供相应的辅助工具以帮助幼儿顺利使用操作材料。
  
  二、“同课异构”中教师提问的差异
  
  1 教师引导语的差异
  A教师引导语 (1)为了引起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A教师问:今年的丝瓜成熟了,我们把它摘了下来,明年我们想吃丝瓜时,怎么办呢?(2)我们用什么来种呢?(3)这些种子又藏在哪里呢?
  B教师的引导语 (1)今天我想用植物角里的南瓜给你们做南瓜饼吃,但我又想如果把南瓜吃了,明年想吃南瓜时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办法。(2)有小朋友说种南瓜。那么我们到哪里去找南瓜种子呢?(3)我们用什么办法将南瓜种子种植在土壤里呢?
  分析与思考:A教师的引导语不够明确精练,引导不到位,致使幼儿不能按老师的意愿回答问题。B教师的引导语相对精练,能够突出重点,具有目标指向性。
  
  2 教师提问方式的差异
  A教师的提问比较随意且大多面向集体,过多地使用了“好不好?”“是不是?”而对于幼儿的回答,基本上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B教师的提问比较明确,让幼儿听清了以后采取点名回答的方式。在活动过程中两位教师都能以正面引导为主,鼓励幼儿思考问题,但对没有举手的幼儿关注不够,也没有给幼儿提供围绕问题展开、相互交流的机会。
  分析与思考:教师提问的明确性决定了幼儿回答的针对性,由于B教师的提问比较明确且对幼儿的回答积极回应。所以幼儿自始至终都能围绕教师的提问积极回答。而A教师的提问指向不明确,幼儿难以明确回答。低效的提问和消极的回应也影响了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
  
  三、“同课异构”中记录表的差异
  
  对A教师使用的记录表幼儿大多不能理解,主要表现在:①图中“?”的意思;②丝瓜、黄豆等的图形呆板、不形象,致使幼儿难以明确记录对象。
  对B教师使用的记录表幼儿能够灵活运用,因为B教师在表格的设计上运用了简单、形象的图形和标记,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易于幼儿操作。
  分析与思考: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出简单、易懂、一目了然的记录表。比如,B教师运用简单、形象的图形和标记设计记录表就是一种对幼儿相当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实施主题课程以来,“如何选择和主题相适应的语言活动?”“如何在主题活动中融入语言教学?”等对我们提出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一、联系主题活动目标。选择语言教学内容    无论是教师预设的、还是幼儿生成的主题,教师对主题活动的目标。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并在目标的引领下设计主题活动内容,以及选择与主题内容有联系的语言教学活动。  比如,在开展小班主题活动《好吃的糖
瑞古欧·艾密利亚(REGGIO EMILIA),一个意大利北部地区小镇,既没有罗马的雄伟多姿,也没有佛罗伦萨的浪漫传奇,有的只是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环境。然而,其独特而非凡的教育工作使得这个无名小镇成为世界幼教专业工作者的圣地。瑞吉欧教育成为意大利乃至世界各国幼教工作者学习的典范,“瑞吉欧儿童”(REGGIO CHIDREN)成为世界早期教育的优质品牌标志。
新生家长工作是建立良好家园关系的关键,因此,把好新生家长工作关是我们迈入良好家园关系的前提。在新生家长工作中,我们尝试着走好“三步曲”,让新生家园关系融洽和谐。    第一步:消除疑虑,让家长放心。    案例:  托儿班的孩子正玩着大型玩具,浩浩的外婆躲在墙角处笑眯眯地看着正在滑滑梯的浩浩。“外婆!外婆!”浩浩发现了外婆,“我要外婆。”浩浩哭着要找外婆,老师顺着浩浩手指的方向望去,浩浩的外婆一闪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同时,音乐又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可感知的意象艺术。音乐心境意象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贯穿于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之中。表现为内心听觉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