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体模型估算介入放射学诊疗中患者受照剂量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入放射学发展迅速,已在我国的市、县级医院普及.但其存在的防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相继报道了介入放射学诊疗患者受照剂量的研究[1-3].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介入放射学诊疗中患者受照剂量的研究,积累了关于介入放射学诊疗患者受照剂量的资料[4-7].本研究是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投照条件,据此进行体模实验,估算典型投照条件下患者的受照剂量,并分析影响患者受照剂量的因素,提出降低介入放射学诊疗患者受照剂量的建议。

其他文献
我国放射性工作人员分布在核工业系统和非核工业系统;在核工业系统,以铀矿开采和水冶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最大.非核工业系统的放射性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与较发达地区。
据统计,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肿瘤发病率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到2020年全球肿瘤发病率将上升50%,达到每年1500万.在大多数实体瘤的治疗中,放射疗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癌细胞本身所固有的或是在放疗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抗性,以及放疗对正常细胞产生的细胞毒作用使放射疗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
放射治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caneer,NSCLC)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Ⅲ期NSC[c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仅5%左右,与化疗结合后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治愈率仍相当差,且绝大部分失败发生在照射野内.研究发现肺癌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提高与放疗剂量的增加密切相关[1],但是随着肿瘤放疗剂量的增加,必然增加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S
氡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惰性气体,研究表明,氡污染在肺癌诱因中仅次于吸烟,排在第二位,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19种环境致癌物质之一[1].居民吸入氡及其子体的照射剂量主要是来自室内氡[2].为明确苏州市室内氡浓度水平,于2009年3月~2010年3月开展了本次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在现代精确放射治疗过程中,体位固定是保证放疗体位重复性和准确性的重要一环.目前主要有真空垫和热塑膜技术,2种固定技术各有优缺点,大多数医院使用热塑膜技术固定,但该方法有可能提高患者皮肤表面剂量[1-4]。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 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及胆道内支架(expandable metallic biliary endoprosthesis,EMBE)置入术具有恢复胆汁引流、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已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jaundice,MOJ)首选的姑息疗法.对引起胆道梗阻的瘤体进
近年来,随着放射防护技术的发展,放射防护水平不断提高,放射性工作人员在职业过程中的受照剂量已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探讨长期低剂量暴露电离辐射对人体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尤其是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