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导语宛如一个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娓娓动听、悬念叠出、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渐入佳境。一节课导入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语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精彩,感受到活力和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如此,这节课就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氛围的效果。
[关键词]复习导入;举例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热点时政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为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桥梁,可以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将会使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和谐自然。好的导课,对政治课教学尤其重要。这是因为政治学科(特别是中职、高中政治)是以高度抽象为特征的,而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相对缺乏的。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就必须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抽象思维的积极性。在这里,我根据政治课的一些特点和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五种政治课的导课方法,求教于同行。
一、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一般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中职的政治课,其知识体系层层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正是这种逻辑性,决定了教师有可能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求未知。
二、举例导入法
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事例的描述导入新课。例知,在讲解《物质是运动的》一节课时,可以这样叙述导入:你们知道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它的海拔是8848米。它头戴银盔,身披银铠,俨然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巍然挺立在世界屋脊之上。然而又有谁能想到,在距今3000万年之前,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由于这里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逐渐由海洋变为陆地,又由陆地升为高山。据测量,珠穆朗玛峰每年仍以一厘米左右的速度升高,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通过对珠穆朗玛峰生动的描绘,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沧桑巨变的介绍,使学生明确“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原理。这种举例的方法有趣、有疑,为学生从个别出发进而掌握一般原理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础。
三、故事导入法
我们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更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有趣、易于接受与记忆。例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题目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县官,他很喜欢画画。尤其是喜欢画老虎,可他却画得不好。但他又霸道得很,不准别人说不好。有一次他画了一幅老虎挂在堂上,问一个机灵的下属:“你看我画得像吗?”“我,我不敢说!”“为什么?” “我怕。”“你怕什么?”“我怕老爷。”县官—听,有些得意,便追问道:“老爷怕什么?”“老爷怕皇上。”“那皇上怕什么?”“怕天。”县官一想,对啊,皇上不就是天子吗?当然怕天。“天伯什么?”“天怕云遮。”“云怕什么?”“云怕风刮。”“风怕什么?”“风怕墙挡”“墙怕什么?”“墙怕老鼠钻洞。”“老鼠怕什么?”“怕猫!”一个同学抢着回答道。“不!”我模仿下属的口气回答说,“怕,怕老爷画的这东西捕捉。”至此,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笑过之后,老师总结说:“你们看,事物之间就是这样普遍联系着的啊!”这样,使同学们不仅悟出了抽象的道理,也易于接受,也集中了精力听课。
四、音乐导入法
当代的中职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握好他们的这种心理,采用一些比较独特的引入方法。如运用音乐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投主动学习。例如,我讲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课题时,选择了同学们喜欢的名曲素材,并要求大家欣赏时辨别各是什么乐曲和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时候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我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新课。
五、热点时政导入法
政治学科的考试题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而且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学生能力。“试题出书外,知识点落在书内”,这就要求学生在对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具备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针对这种要求以及充分利用中职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心理,就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我也经常使用热点时政导入法。热点式导入新课法,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对热点问题的引入和讨论,教师要做到导之有意、导之有法、导之有度;既放得开,又收得回。待到讨论遇到困难,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就及时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之,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但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只要新课的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这就是成功的导语,也附合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关键词]复习导入;举例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热点时政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为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桥梁,可以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将会使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和谐自然。好的导课,对政治课教学尤其重要。这是因为政治学科(特别是中职、高中政治)是以高度抽象为特征的,而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相对缺乏的。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就必须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抽象思维的积极性。在这里,我根据政治课的一些特点和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五种政治课的导课方法,求教于同行。
一、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一般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中职的政治课,其知识体系层层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正是这种逻辑性,决定了教师有可能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求未知。
二、举例导入法
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事例的描述导入新课。例知,在讲解《物质是运动的》一节课时,可以这样叙述导入:你们知道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它的海拔是8848米。它头戴银盔,身披银铠,俨然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巍然挺立在世界屋脊之上。然而又有谁能想到,在距今3000万年之前,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由于这里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逐渐由海洋变为陆地,又由陆地升为高山。据测量,珠穆朗玛峰每年仍以一厘米左右的速度升高,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通过对珠穆朗玛峰生动的描绘,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沧桑巨变的介绍,使学生明确“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原理。这种举例的方法有趣、有疑,为学生从个别出发进而掌握一般原理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础。
三、故事导入法
我们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更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有趣、易于接受与记忆。例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题目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县官,他很喜欢画画。尤其是喜欢画老虎,可他却画得不好。但他又霸道得很,不准别人说不好。有一次他画了一幅老虎挂在堂上,问一个机灵的下属:“你看我画得像吗?”“我,我不敢说!”“为什么?” “我怕。”“你怕什么?”“我怕老爷。”县官—听,有些得意,便追问道:“老爷怕什么?”“老爷怕皇上。”“那皇上怕什么?”“怕天。”县官一想,对啊,皇上不就是天子吗?当然怕天。“天伯什么?”“天怕云遮。”“云怕什么?”“云怕风刮。”“风怕什么?”“风怕墙挡”“墙怕什么?”“墙怕老鼠钻洞。”“老鼠怕什么?”“怕猫!”一个同学抢着回答道。“不!”我模仿下属的口气回答说,“怕,怕老爷画的这东西捕捉。”至此,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笑过之后,老师总结说:“你们看,事物之间就是这样普遍联系着的啊!”这样,使同学们不仅悟出了抽象的道理,也易于接受,也集中了精力听课。
四、音乐导入法
当代的中职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握好他们的这种心理,采用一些比较独特的引入方法。如运用音乐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投主动学习。例如,我讲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课题时,选择了同学们喜欢的名曲素材,并要求大家欣赏时辨别各是什么乐曲和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时候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我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新课。
五、热点时政导入法
政治学科的考试题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而且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学生能力。“试题出书外,知识点落在书内”,这就要求学生在对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具备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针对这种要求以及充分利用中职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心理,就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我也经常使用热点时政导入法。热点式导入新课法,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对热点问题的引入和讨论,教师要做到导之有意、导之有法、导之有度;既放得开,又收得回。待到讨论遇到困难,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就及时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之,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但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只要新课的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这就是成功的导语,也附合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