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足迹与科技研发展望

来源 :土壤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zh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东北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垦殖时间较短的土壤类型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总结东北黑土地概况(定义、分布、土壤类型和垦殖时间)的基础上,梳理了东北黑土地的研究足迹,并提出了未来东北黑土地科技研发的方向.东北黑土地包括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和棕壤6种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自然黑土肥力较高,但是开垦后受生态系统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土壤肥力发了巨大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垦殖初期(约30 a)迅速下降,开垦50 a后下降速度趋于稳定;侵蚀区黑土层受风蚀和水蚀等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有机培肥、轮作、等高种植等技术措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黑土培肥与水土流失防治.黑土层是黑土地的标志性土层,是黑土地肥力的核心.基于黑土层保护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建议从以下3方面开展科学研究:(1)解析人类活动下的黑土层厚度及颜色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探索现代农业管理方式下维持和增加黑土层厚度的技术途径;(2)针对东北黑土地6种土壤类型耕地限制粮食生产能力的主控因子,因地制宜建立以“肥沃耕层构建”、“障碍性土层消减”和“控蚀固土增肥”为核心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研发相关配套技术,探索模式的适应性及应用效果和机理;(3)以长坡为研究对象建立水土流失观测场,集中研发坡耕地控制面蚀和沟蚀的新技术和新模式.
其他文献
为掌握西藏那曲地区牦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5 种细菌病原的感染情况,对 2018 年—2019 年采集的572份牦牛鼻拭子运用 qPCR技术检测牛支原体(Mb)、多杀性巴氏杆菌(Pm)、溶血曼氏杆菌(Mh)、睡眠嗜组织菌(Hs)、化脓隐秘杆菌(Tp)5 种病原.结果显示,Mb、Pm、Mh、Hs 和 Tp 检出率分别为 18.18%(104/572)、11.89%(68/572)、6.99%(40/572)、7.17%(41/572)和 5.77%(33/572).2019 年 6 月 Mb、Pm和Tp样品阳
以盐酸可乐定(Clonidine hydrochloride,CLO)的衍生物盐酸阿可乐定(Apraclonidine hydrochloride, ACLO)为半抗原,采用重氮化法合成人工抗原,免疫小鼠制备高敏感性、特异性的 CLO 鼠源多抗并进行鉴定,为CLO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基础.将 ACLO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鸡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偶联,合成免疫原CLO-BSA和包被原CLO-OVA,经紫外扫描和 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
旨在评价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为亲本选择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以1 580份来源于国外和中国北方、黄淮海、南方生态区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对象,分析21 个形态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 13 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1 个描述型性状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在国外、中国北方、黄淮海、南方及总资源群体中分别为 0.345 9、0.347 1、0.345 9、0.322 4、0.357 7,荚色 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大,叶色 Simpson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