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和教师的均衡配置,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课堂改革、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
2014年8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教育局集合区三中、四中两所学校成立了开发区初中第一学区。
在教育均衡的号召下,究竟以怎样的姿势下好“学区制”这盘棋?开发区给了教育界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投石问路
无独有偶,“学区制”不是开发区第一个触及的概念。
在此之前,常州、济南等地已有涉及,并小有成效。但无一例外,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于开发区而言,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率先实行学区管理,有着现实需要和战略考量——
开发区几经托管,所辖区域学校基础差异较大,三十几个班的大校和勉强维持几个班的袖珍学校并不鲜见。况且,汉南区即将被开发区托管,届时,城乡二元结构掺进,可能使教育均衡陷入积重难返的困境。
“现实的倒逼,让我们必须果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当前的教育均衡问题,这也为汉南的托管打下基础。而且,从另外一个层面考虑,如果我们率先在武汉市实行学区制,就抢占了先机,政策经费都会有较大的支持。”开发区教育局局长余学泉这样解释实行学区制的初衷。
很显然,开发区实行学区制有着明晰的长线布局战略意图。
不过,既然是投石问路,当然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个只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过程,尤其是在“区域”这样接地气的场景下。
认识是第一关。
“学区制”在武汉市并无先例,具体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很模糊,首先需要让这个概念在实施者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于是,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到济南实地考察。
真正着手实施,问题更是不期而至:
两所学校有一定距离,在调配教师时,很多教师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学校,尤其是三中的教师不愿意到四中任教;
每周的学区教研活动,无疑是“疲于奔命”,舟车劳顿不说,对两所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也有很大影响;
……
学区管理委员会对此作出了迅速反应——
在调配教师时,首先遵循“小步走,逐步铺开”原则,第一年在七年级试行,两所学校互换3位教师交流;第二年八年级也加入交流,参与交流的为中考主要学科教师;到了第三年,七八九年级就“全面开花”。其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区、市关于学区建设相关文件,认识到交流是常态,同时规定,评优、评先、评市学带、职称等都与交流挂钩。最后,选派专业、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为学区教师,充分考虑家庭因素。
每周的学区教研活动,也改为单周文科,双周理科,考虑到四中教师比较少,来三中交流牵扯的面较小,将以前两校轮流“坐庄”固定为在三中集体教研备课。教师还自发建立了QQ群,平时有教学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QQ交流。
……
“学区制”建设慢慢结出了果实,但不久,初舔果实时的兴奋感,也被更深层的现实问题洗尽——
学区建设过程中,一般是优质学校的资源和文化向相对薄弱学校单向注入,优质学校本身不能从中获益,导致优质学校缺乏持久动力;
优质学校的强势文化对相对薄弱学校造成冲击,相对薄弱学校的优势被覆盖,丧失了原有的特色;
由于结盟并非真正的融合,原有体制仍然具有支配作用,在优质学校缺乏持久动力,相对薄弱学校迷茫的情况下,往往不进反退。
如何变单向注入为双向流动?
如何变强势覆盖为特色发展?
如何变战略联盟为深度整合?
这三个问题无法解决,两所学校将更深地陷入教育不均衡的循环。
开发区采取的基本路径是:三资共享,三相交流,三集大成,三进目标。简称“四三路径”。
三资共享,就是设施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三相交流,即管理履职交流、教师任班交流、学生就读交流。三集大成,包括:把原有的多个年级组集成大年级组,以利资源整合,统筹安排;把原有的多个学科组集成大学科组,以利教学研究,攻艰克难,集思广益,成果共享;把分散在各校区的活动集成大活动,以利优势互补,彰显特色。三进目标,就是首先立足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最终破解“二元结构”的难题。
开发区的学区制建设,已然开始,个中艰辛,自不必说。然而,有了开始,即便梦想千年,也新意盎然。
成也问题,败也问题
尽管“四三路径”已经确定,但从经济强区到教育强区,开发区的变革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径之下,很多细节需要反复推敲,如此,才能让“学区制”蔓延开去。
大班小班化,使教师既能及时地感知学生变化,也最能灵活地“吐陈纳新”。所以,开发区首创的AB班值得推介。
学区在起始年级七年级开展试点工作,三中七年级10个班与四中七年级2个班实行统一班级番号,从学区七(一)班至学区七(十二)班,推行学科A、B班教学机制,每两个班结成一对,按学科分层,一半的学生组成A班,一半的学生组成B班,选聘全学区最优秀的教师授课,分层教学,分层辅导,A、B班的授课教师分别统一教案,每个星期一第八节统一开展数学AB班教学,每个星期四第八节开展英语AB班教学。推行AB班分层教学时,教师轮流提前备课,A班侧重能力的培养,B班侧重基本功的训练,讲义和课堂练习分层次。
问题来了:
在同一时间,同一年级,上同一学科的课,教师势必不够用。于是,学区进行了调整:同一时间,一半上数学,一半上英语。
AB班教学,一周一个学科只上一次课,学区教师对学生没有威慑力,尤其是B班,学困生和问题生比较多,不服学区教师管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学区这样应对:把B班各个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挑出来组成一个班,由学区教师教,剩下的学生就由本班教师教,这样更有针对性。
2014年8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教育局集合区三中、四中两所学校成立了开发区初中第一学区。
在教育均衡的号召下,究竟以怎样的姿势下好“学区制”这盘棋?开发区给了教育界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投石问路
无独有偶,“学区制”不是开发区第一个触及的概念。
在此之前,常州、济南等地已有涉及,并小有成效。但无一例外,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于开发区而言,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率先实行学区管理,有着现实需要和战略考量——
开发区几经托管,所辖区域学校基础差异较大,三十几个班的大校和勉强维持几个班的袖珍学校并不鲜见。况且,汉南区即将被开发区托管,届时,城乡二元结构掺进,可能使教育均衡陷入积重难返的困境。
“现实的倒逼,让我们必须果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当前的教育均衡问题,这也为汉南的托管打下基础。而且,从另外一个层面考虑,如果我们率先在武汉市实行学区制,就抢占了先机,政策经费都会有较大的支持。”开发区教育局局长余学泉这样解释实行学区制的初衷。
很显然,开发区实行学区制有着明晰的长线布局战略意图。
不过,既然是投石问路,当然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个只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过程,尤其是在“区域”这样接地气的场景下。
认识是第一关。
“学区制”在武汉市并无先例,具体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很模糊,首先需要让这个概念在实施者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于是,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到济南实地考察。
真正着手实施,问题更是不期而至:
两所学校有一定距离,在调配教师时,很多教师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学校,尤其是三中的教师不愿意到四中任教;
每周的学区教研活动,无疑是“疲于奔命”,舟车劳顿不说,对两所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也有很大影响;
……
学区管理委员会对此作出了迅速反应——
在调配教师时,首先遵循“小步走,逐步铺开”原则,第一年在七年级试行,两所学校互换3位教师交流;第二年八年级也加入交流,参与交流的为中考主要学科教师;到了第三年,七八九年级就“全面开花”。其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区、市关于学区建设相关文件,认识到交流是常态,同时规定,评优、评先、评市学带、职称等都与交流挂钩。最后,选派专业、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为学区教师,充分考虑家庭因素。
每周的学区教研活动,也改为单周文科,双周理科,考虑到四中教师比较少,来三中交流牵扯的面较小,将以前两校轮流“坐庄”固定为在三中集体教研备课。教师还自发建立了QQ群,平时有教学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QQ交流。
……
“学区制”建设慢慢结出了果实,但不久,初舔果实时的兴奋感,也被更深层的现实问题洗尽——
学区建设过程中,一般是优质学校的资源和文化向相对薄弱学校单向注入,优质学校本身不能从中获益,导致优质学校缺乏持久动力;
优质学校的强势文化对相对薄弱学校造成冲击,相对薄弱学校的优势被覆盖,丧失了原有的特色;
由于结盟并非真正的融合,原有体制仍然具有支配作用,在优质学校缺乏持久动力,相对薄弱学校迷茫的情况下,往往不进反退。
如何变单向注入为双向流动?
如何变强势覆盖为特色发展?
如何变战略联盟为深度整合?
这三个问题无法解决,两所学校将更深地陷入教育不均衡的循环。
开发区采取的基本路径是:三资共享,三相交流,三集大成,三进目标。简称“四三路径”。
三资共享,就是设施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三相交流,即管理履职交流、教师任班交流、学生就读交流。三集大成,包括:把原有的多个年级组集成大年级组,以利资源整合,统筹安排;把原有的多个学科组集成大学科组,以利教学研究,攻艰克难,集思广益,成果共享;把分散在各校区的活动集成大活动,以利优势互补,彰显特色。三进目标,就是首先立足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最终破解“二元结构”的难题。
开发区的学区制建设,已然开始,个中艰辛,自不必说。然而,有了开始,即便梦想千年,也新意盎然。
成也问题,败也问题
尽管“四三路径”已经确定,但从经济强区到教育强区,开发区的变革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径之下,很多细节需要反复推敲,如此,才能让“学区制”蔓延开去。
大班小班化,使教师既能及时地感知学生变化,也最能灵活地“吐陈纳新”。所以,开发区首创的AB班值得推介。
学区在起始年级七年级开展试点工作,三中七年级10个班与四中七年级2个班实行统一班级番号,从学区七(一)班至学区七(十二)班,推行学科A、B班教学机制,每两个班结成一对,按学科分层,一半的学生组成A班,一半的学生组成B班,选聘全学区最优秀的教师授课,分层教学,分层辅导,A、B班的授课教师分别统一教案,每个星期一第八节统一开展数学AB班教学,每个星期四第八节开展英语AB班教学。推行AB班分层教学时,教师轮流提前备课,A班侧重能力的培养,B班侧重基本功的训练,讲义和课堂练习分层次。
问题来了:
在同一时间,同一年级,上同一学科的课,教师势必不够用。于是,学区进行了调整:同一时间,一半上数学,一半上英语。
AB班教学,一周一个学科只上一次课,学区教师对学生没有威慑力,尤其是B班,学困生和问题生比较多,不服学区教师管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学区这样应对:把B班各个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挑出来组成一个班,由学区教师教,剩下的学生就由本班教师教,这样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