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部署控制东北战略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oshens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9日,苏联百万红军从海陆两方面进入中国东北和朝鲜,迅速击溃了日本的关东军。日本政府被迫于8月10日发出乞降照会,并于8月14日正式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全民族抗战便在举国欢庆中胜利地结束了。
  
  蒋介石三邀毛泽东毛泽东毅然赴重庆
  
  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向延安发了一封紧急电报:“延安毛泽东先生钧鉴,倭寇投降,和平世界永久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将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8月20日,蒋介石又发急电,措词更加恳切:“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欠然……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辛,悯怀人民之疾苦……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
  3天后,即8月23日,蒋介石第三次急电:“……唯目前各种重要问题期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中国共产党洞察一切,深知蒋介石的算盘是这样打的:如果毛泽东不来就可以宣称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责任一股脑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应邀来重庆,则可以利用“和平谈判”来麻痹共产党,诱使它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还可以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也为了在争取和谈的过程中揭露蒋介石的真面目,在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邀请后,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毅然决定于8月28日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
  
  刘少奇受命代主席首要任务控制东北
  
  1945年8月27日,在毛泽东离开延安去重庆的头一天,中共中央正式向各中央局、分局发出电报通知:在毛泽东赴重庆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并增补陈云、彭真为书记处候补书记,以加强中共中央的领导力量。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向党中央作了交待,到重庆后,如果蒋介石把我关了或杀了,那就由刘少奇来代替我。”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项英明的决策,对蒋介石是一种无形的震慑。就是说,一旦毛出了意外,中共中央仍然有着坚强的领导集体。
  毛泽东赴渝谈判前,同刘少奇长谈了一天一夜。毛说:“我在重庆期间,前方和后方都必须积极活动,对蒋介石的一切阴谋都要予以迎头痛击,有机会就吃掉它,能消灭多少就消灭多少。我军的胜利越大,人民群众活动越积极,我的处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须知蒋只认得拳头,不认识礼让。”
  毛泽东离开延安后,刘少奇信心百倍地肩负起主持中共中央的全面领导工作,他准确地分析形势,作出了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密切配合重庆谈判。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率先控制东北,中共中央虽已派兵进东北,但由于路途遥远,通讯中断,挺进东北的几支部队出关后便跟延安失去联系,直到毛泽东赴重庆前夕,中央仍不明确开往东北的部队情况。
  苏联军队会不会碍于苏联政府跟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不同意中共军队进入东北?刘少奇在琢磨着这个问题,认为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但不管怎样,中共军队挺进东北,不能取决于苏军的态度,挺进东北的决心,不能有丝毫动摇,应继续加紧调集部队和组织干部开赴东北。
  9月1日,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指定中央山东分局抽调4个师,计2.5万至3万人,由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统一指挥,分散经海道运送东北。
  9月7日,刘少奇指示中央华中局,立即抽调一批东北籍干部分别集中,指定负责干部带队往山东,由山东分局负责送往东北。
  之前的8月中旬,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奉命率分区主力部队开赴东北,于9月6日进驻沈阳,组成了由曾克林担任司令员的沈阳卫戍司令部。这是第一支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由于孤军深入,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中央指示,可偏偏电台功率低,出关后便不管用了,怎么摆弄也跟延安联络不上。正在犯难之际,他们获悉红军驻东北的前线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正要派代表飞延安,同中共中央商谈问题。曾克林征得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同意,于9月14日清晨搭乘苏军送其代表贝鲁罗索夫中校的小型军用飞机飞往延安。
  这架小型军用飞机于当日上午11时许,降落在延安东关机场。贝鲁罗索夫中校一下飞机,就去拜会朱德总司令,向朱总司令正式转达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的意见:在苏联红军退出东北之前,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均不得进入东北;已到沈阳、大连、长春等地的八路军,必须请朱总司令下令这些部队退出苏军占领地区;苏联红军不久将撤退,届时中国军队如何进入东北应由中国自行解决,苏方不干涉中国内政。
  这显然是苏联政府的意见,不可等闲视之,朱德立即将情况告诉刘少奇。
  1945年9月14日,延安王家坪。由刘少奇紧急召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下午1点准时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朱德、陈云、彭真、彭德怀、高岗、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
  刘少奇看与会人员都到齐了,便让工作人员将在隔壁窑洞休息的曾克林领进会议室。刘少奇拉着曾克林的手,向大家介绍道:“这位就是我们第一批出关的先锋官曾克林同志,现在请曾克林同志谈谈他们出关的情况和目前东北的现状。”
  曾克林说:“我们翼热辽军区第16分区接到向辽宁、吉林进发的命令后,于8月16日出发,由我和分区副政委唐凯率领,共4000人……,’
  “部队发展情况怎么样?”朱德迫不及待地问道。
  “非常迅速!”曾克林说,“我们一到沈阳就与抗联冯仲云取得了联系,抗联的同志利用广播电台转播了八路军接管沈阳的消息,并宣传我党的政策。我党埋伏的地下党员和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纷纷前来接头。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使我们得以迅速摧毁、解除了大批敌伪势力的武装。目前,部队已扩大到3万多人。”
  “3万多人!”任弼时惊笑道,“不到一个月,就扩充了八九倍!”
  “我们这着棋是走得太妙了!”张闻天望着刘少奇笑道。
  “武器装备和后勤供应情况如何?”朱德又询问道。
  “我们接管了大量仓库,军火、粮食、被褥,什么都有,我们都换装了……”曾克林兴奋地说。
  “你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彭德怀笑道,“发大财喽!”
  刘少奇道:“蒋介石也在竭尽全力向东北调兵,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虽然慢了一步,但是他有美国老板撑腰,飞机、轮船、火车,比我们的‘11号’快,我们必须赶在他们的前面,即使不能独占东北,也要牢牢控制和巩固我们在东北的主动权……”
  经过讨论,政治局委员一致同意将战略重 点放在东北,力争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对苏联方面要求中共军队撤出沈阳、大连、长春等地的问题,刘少奇说:“可以采取几种方法,一撤名义;二撤小部分到乡下,主要部分仍留沈阳;三从沈阳至营口、山海关,把撤退闹得轰轰烈烈。三种撤法都用,公开撤,秘密又去。但冀热辽军区所辖的热、察是抗战以来八路军的活动区域,不能撤出。由山东派4个师到东北,还是去,方针还是争取东北。为了照顾苏联与蒋介石的外交关系,组织武装名义上不用八路军,但又必须使群众知道是八路军。”
  会议从14日下午1点,一直开到15日凌晨。最后,刘少奇提议,为实现控制东北的战略决策,加强东北的领导,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立即奔赴东北开展工作。这项提议获得一致通过。
  第二天早晨,新的中央东北局领导成员彭真、陈云、伍修权和增派的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叶季壮,便同贝鲁罗索夫、曾克林一道,乘苏军的那架小型军用飞机飞赴东北。
  就在彭真等人飞抵沈阳的第二天,中共中央为了进一步加强东北局的领导力量,又作出决定,增派李富春、林彪、罗荣桓、张闻天、高岗赴东北工作。
  
  三天后,即“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那一天,抵达沈阳的彭真、陈云等东北局领导成员,住进了张作霖的大帅府,开始指挥各路大军出关接收东北主权。
  
  黄克诚建议增10万重兵刘少奇决心进军东北
  
  1945年9月15日,刘少奇接到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由淮南发给中央的电报。原来,在日本投降不久,黄克诚奉命率三师主力一部,由苏北开赴淮南津浦路西,与新四军二师会合,以阻止国民党桂系部队东进。当黄部赶到淮南津浦路西时,国民党军已抢先一步接收了津浦路沿线徐州、蚌埠等城市。黄部在淮南停留一段时间,便又奉命返回苏北。在回师苏北途中,黄克诚在华中局机关看到了中共中央转发的曾克林向中央汇报东北情况的电报,知道我军已有少数部队进入东北。黄克诚请时任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立即派10万大军到东北,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决心进军东北。
  饶漱石不同意发这个电报,说要发以你个人名义在三师电台上发。但三师电台功率低,直接发报给延安难度大。最后经饶同意,黄借用华东局电台,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和军委发电报,提出他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
  一、蒋介石对和平谈判毫无诚意,只是以此作为欺骗人民、麻痹我军和拖延时间之手段,因此我们不能对和谈抱有幻想,应当立足于打,在与蒋和谈的同时,应集中精力准备决战。
  二、取得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因此在军事部署上,建议尽量多派部队去东北,至少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东北总根据地,支援关内作战。
  三、关内以晋、绥、察三地区为第一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地区为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主力消灭敌人。其他各地区则作为这两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局部决战胜利。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四、为执行上述方针,建议从山东调3万至5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万至6万人去山东。 刘少奇深知黄克诚其人,不仅能征惯战,而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颇有真知灼见。中央虽已决定派部队到东北,但至今还没有人提出要派10万大军,黄克诚不但首先提出派这样多的部队,而且连调动部队的具体方法——山东主力去东北、华中主力去山东,都想好了,这不能不引起刘少奇的高度重视和深思。
  毫无疑问,黄克诚的建议对刘少奇下决心立即派重兵进军东北,并改派林彪去东北,肯定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从9月15日夜以后,刘少奇先后给重庆中共谈判代表团、给山东分局、华中局以及林彪的电示和电令中可以看出,黄克诚的建议已被他采纳。
  
  刘少奇确定新战略向北推进南防御
  
  此时,向全党全军提出新的战略方针,以指导各解放区、各部队的统一协调行动,已是迫在眉睫。
  9月15日晚,刘少奇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向各中央局下达指示:目前我党的任务,就是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强大力量。现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军事干部到东北,华北、华中应派遣100个团的军事干部,从班、排、连、营、团到事务、政治人员都配齐,迅速陆续前去东北。100个团干部的分配为华中20个、山东30个、晋察冀25个、晋冀鲁豫25个。
  9月17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给重庆中共谈判代表团的电报,提出全国战略方针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否则我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提议新四军江南主力立即转移到江北,从山东、华中抽调10万至15万人北上,以控制冀东、热河。
  中共谈判代表团当天就复电,完全同意力争东北的方针。9月19日,中共谈判代表团又发来电报,除再次表示完全同意延安中共中央确定的方针,并提议:在此工作紧张时期内及政治局人员分散各地的情况下,全权委托中央书记处、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中央政治局职权。
  接到中共谈判代表团9月19日电报后,刘少奇当天就召集政治局会议,讨论战略方针、军事部署。
  刘少奇首先在会上发言:我们今天的方针,是力求控制热、察两省,控制东北。全党全军的任务应向北发展,南方可采取防御。要赶快动作,利用时机,控制张家口、山海关,使蒋介石军队从陆路进入东北不可能。准备11、12月在冀东屯集5万兵,在苏军撤退时宣布八路军进东北。开进东北15万兵力,东北内部再组织20万武装,枪支弹食都搞好,我们就能控制东北。
  会议结束已到深夜,刘少奇回到窑洞,顾不上休息,又字斟句酌,一连起草了3份电报,连夜发出。
  第一份是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全党的指示,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第二、第三份电报是给毛泽东、周恩来的。一是向他们汇报几个战略区领导人的调配情况,二是提议长江以南部队迅速全部北撤并以此作为向国民党谈判的一个让步条件。
  毛泽东、周恩来连夜发来了回电,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部署。
  
  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中共华中局改为华东局
  
  1945年9月20日,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两个指示电。第一个是发给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的,要山东分局紧急行动,迅速组织山东主力部队赴东北,时间紧迫,越快越好,并望罗(荣桓)、肖(华)能很快到东北。第二个是发给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并新四军军长陈毅的。刘少奇指示他们从江南、皖中撤出四、五万人,以此加强苏北、皖东,苏北、皖东主力应即迅速向山东开进,以使山东部队能迅速向东北开动。
  就在这一天,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团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的名 义正式向山东、华中的军事指挥员下达命令:命山东军区派3万基干兵团,限电一星期到乐亭、秦皇岛一线登陆,协同冀热辽军区扫清冀东的伪顽军;命令新四军抽调3.5万基干兵团,限电到后20天内在鲁南蒙荫地区待命。
  9月21日,刘少奇电示彭真、陈云,提出进入东北的部队统一用东北人民自治军名义,以便组织大规模的正规军。
  这样大规模的军队调动,由于任务紧急,时间急迫,组织工作繁重,交通工具奇缺,行动的实际进展很难尽如人意。为不失千载一时之机,刘少奇决定采取断然措施,9月29日,他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令山东、东北军队领导人:山东部队和干部,如从陆路进入东北,两个月也不能到达,那时国民党军队必将进入东北,所以必须不顾美舰巡逻,在胶东和辽东立即采取确实办法,用全力组织渡海,再不能容许片刻迟缓,要在20天至1个月内,渡过3万部队和干部,这是目前决定一切的一环。
  刘少奇仍不放心,第二天他又追发中央军委电令,提出更严厉、更严密的部署:(一)令万毅、吴克华立即带电台及工作人员,到海岸附近去与胶东秘密联络,接引部队和干部过海;邹大鹏立即带电台到庄河貔子窝一带与胶东联络,收集船只到胶东接运部队,并筹集粮食;肖华应立即过海,以便指挥全军渡海及渡海后的部署;伍修权立即到旅大与苏军言明我军行为,并与万毅、吴克华、肖华联络。上述人员至渡海任务全部完成,不得擅自离开。(二)胶东指挥机关立即迁到海岸附近,与万、吴、邹、肖取得联络,全力组织渡海。(三)美军于今日在天津一带登陆,我军渡海行动不能因此停止,应利用晚上分散上船,一晚到达旅大口处苏军防线内,再沿辽东海岸东行或北行至适当地点登陆。(四)渡海行动如此迟缓,已是大错,如不立即补救,将逃不了历史的惩罚,望坚决完成此任务。
  新措施果然立竿见影,部队移动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率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大部分主力部队转移到山东时,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名义指示,由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陈毅任军长兼司令员,饶漱石任政委,下辖5个军区;原中央华中局改为中央华东局,饶漱石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另在苏皖地区组成华中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委;原华中局改为华中分局,受华东局指挥,邓子恢任书记、曾山任副书记。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及时地、不失时机地将分散在南方国民党心腹地带的兵力迅速地集中到江北,避免了被敌各个击破的危险。
  
  毛泽东回延安后住院疗养刘少奇继续主持中央工作
  
  毛泽东去渝,预定10天返回,后来在重庆竟住了44天,于1945年10月11日下午才飞回延安。
  由于连续奔波操劳和谈判时高度紧张,毛泽东回延安后感到身体疲乏,周身不适,睡不着觉,有时躺在床上浑身发抖、手足痉挛、冷汗不止,只得于1945年11月初住进医院边治疗边休养,一直到12月下旬才出院。在这段时间里,刘少奇继续担负起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重任,以便让毛泽东安心休养。
  这时,国民党原驻九龙由石觉任军长的全美式机械化部队第十三军、原驻越南的半机械化的赵公武的第五十二军,共7万余人,已海运到秦皇岛登陆。这两个军在蒋介石新任命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的指挥下,凭借其精良装备和炮空优势,杀气腾腾地向中:共军队控制的山海关、锦州方向扑来。
  林彪奉命火速赶往辽西前线指挥御敌。由于中共各部队是远道而来,在立足未稳、协调联络不畅,且又缺乏弹药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山海关于1945年11月16日失守。
  1945年11月19日,驻东北的苏联红军当局通知中共中央东北局,苏联将按照中苏条约把中长铁路沿线及城市移交给国民党政府,要求中共军队撤出大城市。
  情况发生变化,刘少奇迅速调整方针。11月20日,他以中共中央名义指示东北局:退出大城市后,“你们应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基础,并加强热河、冀东:工作,应在洮南、赤峰建立后方,作长久打算,在业已建立秩序的地方,要发动群众控诉汉奸及开展减租运动”。
  这一方针策略关系到东北今后的行动,刘少奇把这种策略叫作“让开大路,占领两厢”。遵照刘少奇的电示,11月26日,林彪下令东北人民自治军主动撤出锦州。几天后,中央东北局也由沈阳迁往本溪。
  11月28日,刘少奇又以中共中央名义指示东北局:苏联由于受条约限制,长春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将交蒋介石接收,我独占东北已无此可能,但须力争在东北的一定地位,除长春铁路沿线及东北各大城市应力求插足之外,东满、南满、北满、西满的广大乡村及中小城市与次要铁路的控制要作为工作重心,建立根据地,作长期打算。东北局应本上述方针速作部署。
  
  刘少奇批评东北局行动迟缓,中共控制东北部署基本实现
  
  后来,刘少奇发觉中央东北局动作迟缓,路子也有些不大对头,便于12月24日给彭真发电强调:“我对你们的部署总有些不放心,觉得是有危险性的。你们主力部署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周围及南满,似乎仍有夺取‘三大城市’的态势,而在东满、北满、西满的许多战略要地(如通化、延吉、密山、佳木斯、嫩江、洮南等),并无坚强部队和有工作能力的党的领导机关,去建立可靠的根据地……你们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然后依情况的允许去逐渐争取在东北的优势……只有这样做才是稳当的、没有危险的、不会陷于被动的,否则恐有一时陷入被动之危险。”
  中央东北局接受刘少奇的批评,按照刘少奇代表中央所作的指示迅速行动起来。到12月下旬毛泽东正式出院时,军队已经扩编到22万多人。中央陆续派往东北的干部达两万余名,均已到位,其中包括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张闻天、高岗,中央委员李富春、林彪、李立三、罗荣桓、林枫和10名候补中央委员。党、政、民众工作皆已相应展开,东北形势逐渐改观。仅仅两个多月,中共控制东北的部署就基本实现,这不仅打破了国民党企图抢占东北以便南北夹击关内解放区的企图,而且更为三年后解放全东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都凝聚着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代理主席刘少奇的心血。
其他文献
其实,在孤灯下读野史稗钞也不乏妙趣,你会看到某些久已沉入海底深处的人物重又浮出水面,如果这人恰巧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就必有连场好戏可看。 In fact, it is no wo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