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胜楹联走进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sha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名胜古迹都会有不少语言精练,属对工稳,韵味优美,意境深远,书法最精美的古今楹联。这些楹联熔文学、书法、雕刻等综合艺术于一炉,独具特色魅力。这些楹联,不但起到了深化名胜的内涵,还起到了让游者加深对名胜的理解,增添对名胜的游兴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观赏名胜古迹,陶冶情操的时候,能留心观察、悉心收藏这些精美的楹联,并恰当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将会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起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一、引进楹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有了这个先导和内驱力,学习的信心就会充足,热情就会高涨。因此,语文教师的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把名胜楹联巧妙地引入语文教学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我们教授沈括的《采草药》和《雁荡山》时,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说明文,不如文学作品那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在简介作者和交代背景之前,可以先将江苏镇江“梦溪园”的一副楹联借助PPT打在屏幕上:
  沈醉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質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有了这幅对联,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对联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其原因有三:一是它用顶格把作者的名字嵌进去了,也把他的代表作(书名)嵌进去了,有趣;二是授课的方式别致、新鲜;三是它概括性强,上联论作者常“周游列国”,实地考察;下联论作者饱览诗书,博学多才。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可以及时地介绍沈括一生的重要贡献,并帮助学生解开《梦溪笔谈》为什么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这个谜。沈括晚年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建梦溪园,把生平见闻和精研科学的心得写成《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共30卷,是一部以笔记体写成的学术著作。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因此老师几乎不要用费多大的力气,就让学生掌握这两篇说明文的重要内容、说明方法、语言特色等,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引进名胜楹联,可以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受到家庭、年龄、个性、气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发展的水平也不一致。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帮助学生“扬长补短”。我们如果能够有机地把名胜楹联引进到语文教学中去,就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作用。
  比如教授罗哲文的《万里长城的结构》时,为增强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引进“山海关”“孟姜女庙”里的两副楹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忘也,千秋片石铭贞
  上联以“筑怨”一词,辛辣地嘲讽了封建暴君秦始皇;下联以“铭贞”一语,深情地赞扬了孟姜女对丈夫的一片忠贞之情。
  然而,今人陶钝却一反旧联的格调:
  万里长城屹立,秦皇功过存山证
  千秋故事流传,姜女有无问海潮
  显而易见,上联歌颂秦始后的丰功伟绩;下联对孟女持怀疑的态度,否认故事的真实性。
  学生欣赏了这两副楹联,思维的阀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大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长城历史价值的理解。可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而为之、且持之以恒,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引进名胜楹联,可以更进一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把名胜楹联提供给学生,这不但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拿峻青的《雄关赋》来说,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我在教授时,除了简略地介绍“我国九大名关”以外,还特别详细地介绍了山海关,并且巧妙地把称颂“山海关”的几副楹联展示,让学生结合文本去感悟《雄关赋》的主题。
  国防要隘呼天堑
  寰宇称雄是此关
  两京锁钥无双地
  万里长城第一关
  四、引进名胜楹,可以更进一步升华文本的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进一些旅游时搜集的名胜楹联,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当教授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时,我引进了郭嵩焘为湖南汨罗屈子祠撰的一副楹联:
  衰郢失孤忠,三百篇中,独宗风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上联引用屈原的《衰郢》篇,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耿耿忠心,为诗经别开生面;下联则化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楚城》绝句:“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的诗意,表达了“昔贤已杳,滩声依旧”的兴亡之感。
  五、引进名胜楹联,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我们把名胜楹联巧妙地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不但会让语文课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对联的文化陶冶。特别是对近几年在高考中出现的有关对联的试题,学生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如,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中就有一道以对联为题的: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副对联说的是: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上联,“何处招魂”既体现了对屈原的怀念又暗指屈原代表作《招魂》;“香草”代表写作手法,这里借指屈原或具有其品格与才华的人。“三户地”指楚国,是屈原至死不渝而热爱着的祖国。《史记·项羽本纪》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所以,该题的答案是:C、屈原。
  又如,2004年福建高考语文第23题: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3分)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示例: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如果我们教师平时教学就把名胜楹联引进教学中,那学生肯定不会感到突兀了。
  由此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把名胜楹联引进教学中去,将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它将大大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一中。
其他文献
课堂回眸:  伴随着熟悉的铃声,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气宇轩昂地走进教室。紧凑的上课礼仪行过。  “同学们,我们的口号是——”  “每一次书写,就是一思想和美的展示!”  “现在,观察老师写字。”  老师先用规范隸书板演课题,长恨歌汉,用规范篆体板演作者:白居易。他有意放慢书写速度,放大字型,在落笔、行笔、顿笔处动作略显夸张,以便学生看得清楚。两列美观大方的隶书篆字展示于黑板上。学生凝神细看,有的动手
域外贤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少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在反映、评价生活时,就是缺少“发现”,不会“发现”,不善于“发现”。因而在读写活动中,或者就事论事,或者流于表面,或者思维板结无法展开,往往失于肤浅、狭隘、简单。以语文教学的立场来界定,可以说语文素养堪忧。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
本室将Microsoft Excel97运用于室内质控图的制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HBsAg(lng/ml)质控为例介绍如下:
切实加强和改进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工作是公安保卫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就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工作提出了一点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为此开展非公经济的统战工作,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欠发达地区非公经济统战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非公经济人士自身政治冷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中国众多企业加入了海外投资的行列,煤炭企业也不例外,各大煤炭企业都从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