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现今学生的阅读状况却令人担忧,每当我接手高一新生的时候,我都会就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调查,我遗憾地发现,我们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课外阅读兴趣,但真正所读却不多,除了部分学生追捧《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和一些作文书外,许多人读的却是日本、韩国的漫画,爱情、武侠小说,港澳台的电视刊物以及一些化妆服饰之类的杂志,而那些思想内容深刻、富有精神养料的中外经典著作,却很少有人问津。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不是不读书,而是不知道应该读些什么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所以,只有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让课外阅读带给学生非凡的价值和力量。
一.精心挑选,严格把关
学生到底应该读些什么课外书呢?
我认为,大千世界,无所不读,但应该有所选择。新课标规定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我们常常说的“开卷有益”,无疑也是提倡学生多多阅读。但是书海茫茫,学生寻寻觅觅却又难以取舍,这就特别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严格把关,精心挑选,尽量避免使学生选取品位较低甚至是有害的书。我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需求,“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除了大纲上推荐的篇目外,我选取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又与所学课内文章有一定联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开阔视野、启迪智慧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我把它们分成以下几类:
1、优秀报刊。如:《读者》《青年博览》《世界知识画报》《青年文摘》《意林》《读写天地》《作文素材》《考试报》等,我还主张在班上统一订一份《羊城晚报》或《广州日报》,这些报刊往往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质兼美,很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能学习运用语文知识,又能放松心灵,愉悦身心,同时也了解了中外时事,令人耳目常新。
2、优秀电视节目。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一周新闻综述”,还有科教综合频道的许多栏目。另外,凤凰卫视的几个栏目也颇受学生欢迎,如“时事点评”“冷暖人生”“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文涛拍案”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国内外新闻热点,关注社会民生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汲取榜样模范力量,受益匪浅。
3、科普文章。许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科普文章,觉得晦涩难懂。我会给他们介绍,科普文章其实是集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可读性很强的一类文章,它考查的更多是我们的耐心和细心,而非知识的难度,只要我们能坚持阅读一段时间的科普文章,相信不久我们就会尝到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大大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名人传记。在学生中不乏希望立志成才的青年,但他们往往只是艳羡一些中外名人成功之后头上耀眼的光环,却常常忽视这些人成功背后的艰辛的成长历程。正是这些他人难以想象的与众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名人们辉煌的人生,所以了解过程远远比知道结果更重要。我介绍给学生读《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居里夫人传》《撒切尔夫人传》《贝多芬传》《林肯传》等传记文学,希望他们能从这些名人非凡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增长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
5、古典诗词鉴赏文章。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最怕背古文,做诗歌鉴赏题,有的甚至直到高三,还没有把握读懂一首诗。究其原因,除了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古典文化积淀,从小到大,没有真正熟练背诵掌握几首古典诗歌,更加缺少这方面的阅读经历,就凭教师在课堂上的几节课,那也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增加文化积淀,就少不了要去多读,这样总比做“无米之炊”要来得实际些。
6、国学经典。老祖宗的精粹文化是不能忘的。忘了就是忘本。现在连外国人都在异常热衷研究我们的国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读老祖宗的圣书。所以我让自己的学生尽其所能地去读《论语》《庄子》《孙子兵法》《老子》《诗经》《史记》等国学精品。
7、中外名著。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作家作品数不胜数。此处不一一列举。
有了教师精心推荐,学生就不必为读什么书而烦恼了,更加可以远离一些不健康、不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使得课外阅读的目标更明确,学生可少走错路、弯路。
二.正确引导,方法灵活
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效率如何?能否真正从课外读物中受益?这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
1、精读略读。阅读有精读、略读两种基本形式。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读者的不同需求,应采取不同形式。叶圣陶先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每个人对阅读的要求不同,所以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个人实际,既可“熟读精思”,也可“不求甚解”,当然在我们需要细细探究的地方更可以深思以至成诵。
我一贯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会让学生牢牢记住,读书不仅仅是一个“动眼加动脑”的过程,还应该再加上一个“动手”的过程。“动手”这一环节绝不能省略。要使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必须给予方法的指导,我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能快速地阅读并划出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学会抓关键句,比如概括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等,而且最好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范围,以检测阅读速度是否达到要求。其实学生勾画信息的过程也正是大纲中筛选信息这个考点的训练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考点的学习。学生勾画的信息往往都是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信息,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关键所在。
2、质疑讨论。现在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喜欢主动思考,更加缺少质疑能力。我认为质疑能力在课外阅读中能很好地得到培养。于是引导学生“于不疑处有疑”,明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然而要让学生发现疑问也需要教师适当点拨。例如在一节阅读课上,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致命游戏》,学生仔细观看后,我就抛出第一个问题:发生在当事人小魏身上的惨剧到底是谁造成的?经过一段思考和讨论后,学生纷纷给出他们的想法,原因可以归结为小魏本人。小魏克制能力差,又沉溺于网络游戏,分不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玩游戏玩红了眼,难以自拔。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思考质疑,并及时解答疑问,学生们畅所欲言,不断发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3、写评论文章。学生在阅读中对一首诗、一篇散文或小说等阅读材料的理解存在的某些问题,除了在课堂的讨论中可以窥出一斑,还可以通过他们写的评论文章做更详细的了解。所以,学生阅读之后写评论文章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朱先生的为人、创作情况,我又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生平及其他与之有关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袁一民的《穿草鞋的故居》。我先让学生们阅读文章,然后学写书评。当然在他们还不知道书评怎么写之前,我结合相关的资料,先给他们讲述了文艺评论的特点、方法,教给学生如何审题构思,选取重点,又要求学生把握文艺评论“叙、议、析、评”的基本行文模式,并附有一篇“范文引路”《淡淡的笔墨 浓浓的情怀》——《穿草鞋的故居》简评。做足了准备工作,学生写作时便不会手足无措了。
除了上述一些方法的引导,我还特别注重让学生进行迁移阅读,以课本内容为基点,向课外阅读延伸,阅读同一作者作品或同一风格、题材的其他作家的作品,进一步把握所学作品的内容特点,开拓更为广阔的视野。比如学习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一课后,我又向学生推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篇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欣赏,从这些作品中更加体会到人的伟大,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找到面对困境、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解决矛盾,保证时间
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还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阅读时间如何得以保证。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学校的纪律和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解决?我建议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即边角料的时间进行阅读,只要一有这样的时间,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要好好把握住,绝不放过,天天如此。当然光有这些零散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整块的时间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于是我就在每晚晚修时统一规定给学生10分钟阅读时间。另外我还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专门的阅读课,整整40分钟的时间,学生可以尽情而愉快地遨游在书的海洋中了。
总之,课外阅读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并不是放任学生盲目为之。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充当引领者,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课外阅读获益终生。
朱永华,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一.精心挑选,严格把关
学生到底应该读些什么课外书呢?
我认为,大千世界,无所不读,但应该有所选择。新课标规定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我们常常说的“开卷有益”,无疑也是提倡学生多多阅读。但是书海茫茫,学生寻寻觅觅却又难以取舍,这就特别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严格把关,精心挑选,尽量避免使学生选取品位较低甚至是有害的书。我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需求,“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除了大纲上推荐的篇目外,我选取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又与所学课内文章有一定联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开阔视野、启迪智慧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我把它们分成以下几类:
1、优秀报刊。如:《读者》《青年博览》《世界知识画报》《青年文摘》《意林》《读写天地》《作文素材》《考试报》等,我还主张在班上统一订一份《羊城晚报》或《广州日报》,这些报刊往往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质兼美,很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能学习运用语文知识,又能放松心灵,愉悦身心,同时也了解了中外时事,令人耳目常新。
2、优秀电视节目。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一周新闻综述”,还有科教综合频道的许多栏目。另外,凤凰卫视的几个栏目也颇受学生欢迎,如“时事点评”“冷暖人生”“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文涛拍案”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国内外新闻热点,关注社会民生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汲取榜样模范力量,受益匪浅。
3、科普文章。许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科普文章,觉得晦涩难懂。我会给他们介绍,科普文章其实是集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可读性很强的一类文章,它考查的更多是我们的耐心和细心,而非知识的难度,只要我们能坚持阅读一段时间的科普文章,相信不久我们就会尝到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大大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名人传记。在学生中不乏希望立志成才的青年,但他们往往只是艳羡一些中外名人成功之后头上耀眼的光环,却常常忽视这些人成功背后的艰辛的成长历程。正是这些他人难以想象的与众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名人们辉煌的人生,所以了解过程远远比知道结果更重要。我介绍给学生读《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居里夫人传》《撒切尔夫人传》《贝多芬传》《林肯传》等传记文学,希望他们能从这些名人非凡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增长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
5、古典诗词鉴赏文章。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最怕背古文,做诗歌鉴赏题,有的甚至直到高三,还没有把握读懂一首诗。究其原因,除了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古典文化积淀,从小到大,没有真正熟练背诵掌握几首古典诗歌,更加缺少这方面的阅读经历,就凭教师在课堂上的几节课,那也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增加文化积淀,就少不了要去多读,这样总比做“无米之炊”要来得实际些。
6、国学经典。老祖宗的精粹文化是不能忘的。忘了就是忘本。现在连外国人都在异常热衷研究我们的国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读老祖宗的圣书。所以我让自己的学生尽其所能地去读《论语》《庄子》《孙子兵法》《老子》《诗经》《史记》等国学精品。
7、中外名著。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作家作品数不胜数。此处不一一列举。
有了教师精心推荐,学生就不必为读什么书而烦恼了,更加可以远离一些不健康、不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使得课外阅读的目标更明确,学生可少走错路、弯路。
二.正确引导,方法灵活
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效率如何?能否真正从课外读物中受益?这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
1、精读略读。阅读有精读、略读两种基本形式。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读者的不同需求,应采取不同形式。叶圣陶先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每个人对阅读的要求不同,所以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个人实际,既可“熟读精思”,也可“不求甚解”,当然在我们需要细细探究的地方更可以深思以至成诵。
我一贯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会让学生牢牢记住,读书不仅仅是一个“动眼加动脑”的过程,还应该再加上一个“动手”的过程。“动手”这一环节绝不能省略。要使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必须给予方法的指导,我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能快速地阅读并划出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学会抓关键句,比如概括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等,而且最好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范围,以检测阅读速度是否达到要求。其实学生勾画信息的过程也正是大纲中筛选信息这个考点的训练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考点的学习。学生勾画的信息往往都是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信息,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关键所在。
2、质疑讨论。现在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喜欢主动思考,更加缺少质疑能力。我认为质疑能力在课外阅读中能很好地得到培养。于是引导学生“于不疑处有疑”,明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然而要让学生发现疑问也需要教师适当点拨。例如在一节阅读课上,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致命游戏》,学生仔细观看后,我就抛出第一个问题:发生在当事人小魏身上的惨剧到底是谁造成的?经过一段思考和讨论后,学生纷纷给出他们的想法,原因可以归结为小魏本人。小魏克制能力差,又沉溺于网络游戏,分不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玩游戏玩红了眼,难以自拔。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思考质疑,并及时解答疑问,学生们畅所欲言,不断发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3、写评论文章。学生在阅读中对一首诗、一篇散文或小说等阅读材料的理解存在的某些问题,除了在课堂的讨论中可以窥出一斑,还可以通过他们写的评论文章做更详细的了解。所以,学生阅读之后写评论文章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朱先生的为人、创作情况,我又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生平及其他与之有关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袁一民的《穿草鞋的故居》。我先让学生们阅读文章,然后学写书评。当然在他们还不知道书评怎么写之前,我结合相关的资料,先给他们讲述了文艺评论的特点、方法,教给学生如何审题构思,选取重点,又要求学生把握文艺评论“叙、议、析、评”的基本行文模式,并附有一篇“范文引路”《淡淡的笔墨 浓浓的情怀》——《穿草鞋的故居》简评。做足了准备工作,学生写作时便不会手足无措了。
除了上述一些方法的引导,我还特别注重让学生进行迁移阅读,以课本内容为基点,向课外阅读延伸,阅读同一作者作品或同一风格、题材的其他作家的作品,进一步把握所学作品的内容特点,开拓更为广阔的视野。比如学习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一课后,我又向学生推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篇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欣赏,从这些作品中更加体会到人的伟大,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找到面对困境、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解决矛盾,保证时间
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还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阅读时间如何得以保证。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学校的纪律和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解决?我建议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即边角料的时间进行阅读,只要一有这样的时间,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要好好把握住,绝不放过,天天如此。当然光有这些零散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整块的时间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于是我就在每晚晚修时统一规定给学生10分钟阅读时间。另外我还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专门的阅读课,整整40分钟的时间,学生可以尽情而愉快地遨游在书的海洋中了。
总之,课外阅读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并不是放任学生盲目为之。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充当引领者,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课外阅读获益终生。
朱永华,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