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怀念背后的悔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u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多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之一,收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是第二单元“至爱亲情”的第一篇,属于教读课文。很多课例将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设为“感受母亲爱的深沉无私”①或“理解母爱的内涵、感受爱母的思绪、获得自己的思考”②以及“母爱是理解、呵护、宽容、牵挂……”③。这些内容是文本包含的内容,但不是“这一篇”文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这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多年后对当年“母爱”的理解,以及当能够理解母亲了,而母亲却不在了,所透露出对自己过去行为隐约的悔恨。因为文学性散文“不是要向读者介绍那些人和事”,而是通过作者的叙述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通过作者极具个性的人生体验来扩充我们的人生经验,而不能“用自己的继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④。也就是本文的教学重心是理解作者的怀念,而不是感受母爱及其伟大,因此教学重心应放在怎样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隐含的复杂情感,而不能解读到“深刻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爱”就停止了,或者延伸到“这一篇”以外的教学内容“遇到再大的挫折也要学会乐观生活”。

一、区分瘫痪时的“我”和写作时的“我”


  散文写作很多属于回述性或回忆性的写作,因此文章中常常出现两个作者视角,事情发生时“我”的视角和写作文本时“我”的视角,一般从写作时的“我”的视角去再现或回忆甚至评述事情发生时的“我”。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解读首先需要区分瘫痪时的“我”和写作时的“我”。瘫痪时的“我”,望着归雁,会砸碎玻璃,看到大雁可以自由地飞翔,可以和同伴一起北归,而自己却不能自由行走,也没有同伴,怎不让人气馁;听李谷一的歌声,会把东西扔向墙壁,听着甜美的歌声,为什么会发脾气呢?自己双腿残疾,再也没有如歌的生命了,再也没有甜蜜的爱情和生活了,过着没有未来的生活,丧失了生活的各种精彩,让年轻的“我”多么无助;说话会抬杠赌气,捶打瘫痪的双腿,“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连续用了两个感叹号,语气异常的强烈,强烈地拒绝;狠命地捶打,可恨的腿,喊着,情绪完全失控。
  这就是瘫痪时的“我”,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或者与人交流,又或者是独处时,都让“我”不能不时刻对自己的瘫痪保持高度敏感。这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伤痛中的青年,他已经逐渐屏蔽了外界的所有宽慰。
  写作文本时的“我”,在若干年后,审视当初瘫痪的“我”时,用了一个词来评价,那就是“暴怒无常”。当时瘫痪的“我”不一定觉得自己“暴怒无常”,只是觉得为什么是“我”?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因此瘫痪时的“我”变得非常极端,“突然”“猛地”“狠命地”“可恨的”“喊着”“又独自”,这些词呈现了一个瘫痪的青年的绝望,他只能用暴怒无常来反抗这种绝望。文中只列了三件典型事件,来反映瘫痪时的“我”的暴怒无常,这是经过写作文本时的“我”的有意识地筛选。从这里我们既可看到写作文本时的“我”对瘫痪时“我”的表现的重构与反思,同时也有一种理解,虽然当时做得有点过,但对于年纪轻轻就瘫痪了的人,这样的表现不也是正常的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承受的极限,也有作为一个平常的人遭遇变故的痛与怒。
  对于写作文本时的“我”来说,每一次回忆等于再次一层一层地揭开自己的伤疤,但似乎就是要告诉读者,这就是瘫痪时的“我”,与其他年纪轻轻就瘫痪的人并无两样,不会坚强地忍着,也不会故意保持乐观,而是真实地宣泄自己的痛苦与愤怒。

二、 “我”深陷自己的病痛与母亲深陷儿子的病痛


  除了写作文本时的“我”对瘫痪时“我”的表现进行重构和审视,还有另外一组关系,忽视与关怀。一个深陷自己病痛无法自拔的青年人和一个忘记了自己的病痛而全身心地关怀儿子的病的母亲;一个眼里只有自己,一个眼里只有他人(儿子)。这就是叙述的矛盾,瘫痪时的“我”,根本無法从病痛中抽身去理解母亲的爱和痛。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小心翼翼的母亲。文中有两个“悄悄地”,第一个是悄悄地躲出去,一个母亲在自己的家里还要“躲”出去,注意不是“走”出去,是“躲”出去,为的是给残疾的儿子留出发泄情绪的空间,不愿意亲眼看到儿子发脾气,也不愿意让儿子看到母亲在旁边,不让自己难堪,也不让儿子难堪;但偷偷地听,又表明时刻关注,紧张儿子,怕儿子出事;第二个是悄悄地进来,连回家也要等待时机,等儿子情绪稳定下来,再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说明母亲刚哭过,为儿子的处境,也为自己无能为力,无处诉说。
  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无计可施的深陷痛苦的母亲。后来母亲为了制止儿子说气话,有一系列的动作,“扑、抓、忍住”,“扑”体现快,“抓”体现的是爱,“忍住”是要表现坚强。儿子说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唯一能安慰的就是,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活着就好,但怎么好好儿活,母亲自己心理也没有想明白,也没有一个底,只能反复说“好好儿活”。她宁愿自己瘫痪,去换取儿子的健康,也不愿意看到儿子情绪常徘徊崩溃的边缘。
  这还是一个心思细腻的母亲。“我”独自坐在窗前,看着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挡在窗前”,一个“挡”字,写出了母亲的细心,知道儿子看到树叶飘零,可能会想到自己的瘫痪,像树叶一样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当“我”答应去看花,母亲回忆小时候“我”抓毛毛虫时“跑着,一脚踩扁一个”,说道“跑”“踩”的时候,突然不说了,敏感而细腻的母亲,时刻顾及“我”的情绪,生怕触碰“我”的伤痛。
  无论是母亲的小心翼翼,还是心思细腻,又或者是无计可施的痛苦,瘫痪时的“我”并没有察觉,“我”在当时根本就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理解、体会母亲的爱。“我”只是深陷在自己的伤痛中,而母亲也深陷在儿子的伤痛中。“我”越痛苦,母亲也就越痛苦;“我”稍微平静点,答应去看花,母亲就能“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母子之间的情感传递是单向的,儿子能将情绪传递给母亲,但母亲的情绪却无法传递到儿子那里。眼中没有自己的母亲和眼中只有自己的儿子,这就是中国式的子女,总是忽视来自父母的关怀;这也是中国式的母亲,将子女的喜怒哀乐当成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在懷念中理解母亲的爱与痛


  《秋天的怀念》表达的不只是怀念母亲,怀念母亲的爱,而是在这个秋天,在怀念母亲的时候,“我”终于感受到了母亲当时对“我”的爱和当时所承受的痛,也理解了这份爱与痛。
  当然,从沉浸在自己的病痛小世界中,转而能够理解母亲是有契机的,那就是母亲的突然离世。“我”后来才知道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我”后来才知道母亲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我”后来才知道母亲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么多的“后来才知道”,让一个沉浸在自己病痛的小世界中的“我”,惊醒过来,开始关注母亲为自己做过的所有的事,也由此关注现实,关注怎么活下去。文章末尾,“我”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花,实现母亲当初想带“我”去看花的愿望,告慰母亲。在告慰中,理解母亲。“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种懂得,虽然来得晚,但却透出一种通透,从自己的个人病痛的哀伤中走出去,关注身边人,关注这个现实世界,这是母亲突然离世给“我”的顿悟,这也是母亲希望看到的,瘫痪后的“我”能重燃活着的勇气,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失去至亲后的痛,比身体的痛或许更痛。失去后的觉醒,虽然有种通透感,会积极面对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待。并不意味着作者在内心就此放下,从作者后来的写作生涯看,他在《合欢树》《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多篇文章中反复追忆母亲,这种追忆除了我们常人所有的对逝去的至亲的怀念外,我们觉得还有更多的含义,那就是表达自己过去对母亲关怀的无视的悔恨,这是永远无法弥补和补救的,也正是这种永恒的痛,因此作者才需要通过文字反复追忆来弥补,来忏悔。
  也就是说,《秋天的怀念》文末所表达的积极乐观,不是单纯地表达从此要乐观地生活,而是对母亲的深深理解和不再辜负。因此,读《秋天的怀念》,第一步要从中读出写作文本时的“我”对瘫痪时“我”的一系列行为的重构、审视和理解,要从字里行间看到这两个“我”的存在;第二步要从沉浸在自己病痛中的“我”这个圆心往外看,你会看到一个忘记了自己的病而沉浸在儿子病痛中的母亲;第三步要站在写作时的“我”的视角,去看过去执拗的“我”和忘我的母亲之间的故事,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一边理解“我”的“暴怒无常”,一边痛恨“我”为何那时不能理解自己母亲,却又无计可施,只能干着急瘫痪时的儿子对母亲的忽视和不理解,干着急母亲的病痛一天天严重,而那时的“我”却一无所知。写作文本时的“我”也是众多干着急的一员,他在叙述中,给我们呈现这些画面,怀念着自己的母亲,流着悔恨的眼泪。
  能读懂写作文本时的“我”的感情才是真的读懂了《秋天的怀念》。
  参考文献:
  ①李前尚.《〈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7-8)期。
  ②窦桂梅执教,吴群、严霞点评.《〈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及点评》,《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5(7-8)期。
  ③于永正.《〈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片段)实录》,《教育科研论坛》,2007年第10期。
  ④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作文都以其最高的分值占比,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起到半壁江山的作用。很多作文水平一般或者较差的同学,在作文上往往会丢失很多分数,从而影响的高考语文成绩的总体水平。这一现象的成因,我们认为应从平时作文训练的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检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可知,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可谓数以百计。然而真正贴近作文教学的观点、建议、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则较为少见。近日,笔者有幸拜读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
教育部颁布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纳入重要的教学内容,从课程理念的界定,到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乃至教材篇目的推荐,都体现了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底的要旨。中华文化经典走进教材以后,应该怎样施教?语文课程怎样才能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呢?我们在对中国古代教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一些固有教法,试图为这类课文教学提供
在议论文写作领域,“事实胜于雄辩”这一说法可谓深入人心。的确,在证明观点时,一个新颖、典型的论据,经过写作者恰当合理地使用,便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然而,在学生的议论文中,原本新颖、典型的事例非但未能起到胜于雄辩的作用,反而削弱文章的说服力,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使用和分析论据时缺乏足够的辨析力和严密的逻辑性。具体表现为:  一、“有眼无珠”——未能建立观点与材料的无缝对接  
一、高考古诗词鉴赏:典型情境中的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接受与效果研究”。它发端于联邦德国,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7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将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读者接受和阅读活动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作品为研究中心的视野,引起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即注重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交流等。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热点和趋势,但大多数的阅读策略多是自读为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并不是很多,為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参与度,就必须创新阅读设计。而美国的文学圈圈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一、文学圈圈教学法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文学圈圈教学法(literature circle),是美国Harvey Daniels领导的一项阅读教学活动,由北京语言大
教师在教学内容预设时,不妨从自己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出发,考量学生的阅读起点、兴趣、经验,并结合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语言思维训练和审美能力要求,最终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另外,《外国小说欣赏》中篇幅较长的短篇,容量都偏大,受课时限制,我们完全可以取舍篇章,把文本中的出彩“点”作为横截面来观照通透,定能事半功倍。本文以作者实际教学为例,探究文本解读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自主探究、
曹丕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②这是把文章的撰写讲到极致的说法。  我们今天不这样说了。但无论怎样,“作文”,对学生来讲,也还是大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称,“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③这里说的“全面的语文素养”,就包含了作文素养在内。“语文素养”,应在高中获得、并适应于未来的
从2008年至2017年,江苏高考卷10年间累计7次,选用小说类文本作为文学类阅读的材料。其中,2014年的命题中首次出现外国小说选文《安娜之死》,2017年则选用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短篇小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其余选文均为中国本土作家作品。高考命题历来是研究热点,而以上命题情况统计,足以引起对江苏高考卷中小说类文本选文研究的重视。从高中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对江苏高考卷小说类文本选文的研究,应
随笔写作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随笔写作练习,引导学生释放内心,抒发真实情感,更好地掌握良好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但当前高中随笔写作存在内容空洞、缺乏指导、评价缺失等现状。如何改善高中随笔写作的现状,是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形式多样,短小随意,可以观景抒情感,可以睹物表观点,可以读书谈感想。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的要求
导入语:(伴奏音乐:古筝曲《在水一方》)  诗歌源头是《诗经》,《诗经》最美是爱情,令人神往的秋水伊人,迷离朦胧的意境,使《蒹葭》成为了《诗经》中的千古绝唱,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先民是如何营造朦胧神秘的意境,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寻美之旅吧。(幻灯片出示课题,同时,在黑板右侧竖版板书课题:《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  (过渡:请同学们走进诗歌,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请一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