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全域旅游将传统旅游景点串联成片,让游客“游进来、留下来、玩得开”,改变了传统观光游短停留、旅游靠门票的情况,推動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进行吃喝玩乐消费。虽然贵州省旅游景点众多,但多数为游客过境游,旅游消费和旅游经济对本地区的贡献力度依然不大。基于此,笔者对构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全域旅游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借此为推动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贵州旅游;全域旅游;旅游经济
1 引言
随着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增强,休闲旅游逐渐成为旅游行业的“新宠”,传统景点单打独斗的模式与游客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旅游业创新发展成为旅游业焕发生机的动力,把过境一日游转变为目的地旅游,同时重要的是旅游供给的多样性、可玩性和特殊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贵州省近年来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结合相关旅游理论和贵州旅游发展实际,就推进贵州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浅见拙识,以抛砖引玉。
2 贵州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2.1 全域旅游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民众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个性化。旅游产业从一开始强调的微观旅游到多个景点配合旅游,再到全域旅游,旅游行业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旅游经济依靠旅游景点搭台,商旅、文旅、农旅等业态综合发展,带动区域内所有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共生共荣。当然,学术界对全域旅游的认知不同,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学术观点,综合起来看,都认可全域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
2.2贵州全域旅游
近年来,贵州省以“大旅游”为发展方向之一,紧紧抓住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契机,着力推动全省旅游纵深化、旅游发展全域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全域旅游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2018年贵州省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33.1%,旅游人数增长率全国第一。贵州省旅游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收入占当年GDP的11.3%。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发展,也表现为对游客满意度的重视,贵州省上线“贵州省旅游信用信息系统”,用以约束各旅游市场主体,保障游客权益。
3 贵州全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旅游景区管理落后
有的旅游景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经营管理者不愿意放弃产权,把景区当做“自留地”,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意识不足,景区长期缺乏建设维护,导致游客越来越少。还有些景区拘泥于门票“小收入”,没有从改造景区形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来算“大账”,使得各个景区各自为阵,地域特色未能得以凸显,缺乏精品旅游路线,留不住游客。
3.2旅游空间布局不合理
知名景区人满为患,如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淡季客源依然较多,旅游旺季景区内通行常常受阻。景区容量有限,加之旅游路线设置不合理,游客经常在景区走“回头路”“绕路”,浪费了景区有限的容量。多数景区人员较少,甚至一些景区长期门可罗雀,产品力不足、配套不强难以吸引游客前往游玩。这种冷热不均的旅游现象,说明地方还没有真正围绕重点景区做旅游开发,全域旅游短板依然很明显。
3.3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贵州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通往旅游景区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旅游景点公路沿线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旅游产业链短,游客体会不到游玩乐趣,长时间都在坐车。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成为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上这些年地方政府盲目扩张,政府财政困难,进一步减少了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支出。
3.4旅游景点同质化严重
一些地方旅游产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多数政府都有属于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人造景点较多,商业化味道太浓,无法吸引游客。如黔东南州苗寨、侗寨景区同质化竞争,彼此缺乏明显区别,游客易产生审美疲劳。
3.5缺乏旅游高层次人才
虽然贵州旅游从业人员在不断增长,但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现代旅游的高级人才偏少,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全域旅游发展起步时间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村游、农家游市场出现宰客现象,游客口碑差。全域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滞后,使得旅游高层次人才引不进,而本地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4 推动全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意见
4.1坚持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力度。积极推动贵州省旅游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逐渐在与周边省份的比较中形成自身特色。加强与发达省份和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既推动省内游客出省,又要引入外地游客,共同维护旅游市场和秩序,建立旅游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全域旅游长期长远长效发展。二是实现“城县”互动。贵州“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城区旅游和仙域旅游存在不同,多彩民族文化特色可以起到调节作用,把城区和县城串联起来,带动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以贵州遵义为例,该地红色文化、土司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交相呼应,遵义城区突出红色旅游,通过“重走长征路”将各县(市、区)连接起来,西部在习水县又可以与赤水市独有的景点景区结合,开发“红绿相间”的旅游路线,北部以茶为载体联结其他县城,推动旅游全域化、特色化。三是打通旅游大通道。以知名重点景区为龙头,积极开发周边景点,如荔波、镇远、赤水等地全域旅游做得就比较好。但是县际联系不紧密,人流、物流、商流没有在全省范围内畅通,必须构建旅游经济发展带,如贵安生态游、黔南民族游、黔北红色游,吸引并留住游客。四是优化旅游空间。要跳出“旅游”来开发旅游,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把旅游开发空间进一步打开,打造“云南省”旅游景点接连不断,各地互有特色的旅游路线。四是推动“旅游+”。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奇情”贯穿旅游全产业链,推动景区互相贯通,形成特色明显的农旅、商旅、文旅、城旅等产业,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4.2坚持绿色发展
贵州旅游的特色在于山水,一旦保不住綠水青山,就意味着失去了金山银山。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旅游景点之间,各有特色,推动旅游产业内部要素有序互补,就能实现“1+1>2”的效果。同时要制止对旅游要素的随意规划和开发,把握重点旅游资源,跨区域协作,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全域旅游大景区。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必须着力提高旅游高附加值,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旅游景点,才能把有限的资源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强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按照不同环境下的旅游资源承载力,贵州省可以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带动下,探索符合贵州省情,走出一条生态环保、绿色自然的旅游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对重点景区的保护。贵州的重点景区大多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必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重点景区的生态环境,才能围绕重点景区铺开全省全域旅游,把自然生态建设成为贵州全域旅游最大的卖点。
4.3坚持市场主导
一是加强对旅游市场主体的引导。树立全省“一盘棋”思维,引导社会资本投身旅游,加大对本地重点旅游企业的扶持,培育和引进大型旅行社,把旅游产品终端和客户对接起来。引导旅游市场主体主动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把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带回本地,从而增强本地旅游产品的质量。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旅游产品创新,开展旅游网络创业,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二是引导全民参与旅游。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发动民众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吃上“旅游饭”。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利用自身优势回乡创业,引导旅游资源和人才下沉到基层,开创一片旅游新天地。重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闲置旅游要素,让农民充分分享旅游发展红利。三是扩大旅游有效供给。目前贵州省在旅游中低端市场还有一定市场,游客主要是进行观光旅游。贵州省可以依照自身山地旅游特色,开发户外探险、地质科普、休闲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发展高端特色旅游,提高旅游供给质量。四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服务的主体是人,所以旅游人才很关键,贵州省应在旅游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下功夫,培育出优秀的省内人才。同时,各旅游景区要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加强旅游行业监督,引导旅游市场主体规范有序诚信开展经营。
4.4坚持打造一个品牌
贵州所有旅游市场主体对外宣传,都必须围绕“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这个品牌,形成贵州全域旅游品牌认同。一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支持,把“多彩贵州”的品牌形象向外推广,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争取在国外精品旅游路线中增加贵州线路。二是丰富旅游目的地形象。开通旅游国际直航、包机航线,建立贵州客源国外营销推广中心,争取外国游客在购物免税、落地签证方面取得突破,让外国游客到贵州后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风情。三是继续投放“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整体形象广告。在央视播放贵州省品牌宣传广告,嵌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元素,开发英语、日语、韩语等多语种贵州旅游页面,突出贵州旅游特色和包容性,提升贵州旅游品牌的国际认知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沈晓夏,唐明贵.全域旅游背景下贵州会展与旅游产业经济融合发展路径[J].贵州商学院学报. 2019(01).
[2]龙虹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贵州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索[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11).
[3]黄敏.全域旅游背景下贵州旅游经济发展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7(07).
【关键词】 贵州旅游;全域旅游;旅游经济
1 引言
随着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增强,休闲旅游逐渐成为旅游行业的“新宠”,传统景点单打独斗的模式与游客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旅游业创新发展成为旅游业焕发生机的动力,把过境一日游转变为目的地旅游,同时重要的是旅游供给的多样性、可玩性和特殊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贵州省近年来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结合相关旅游理论和贵州旅游发展实际,就推进贵州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浅见拙识,以抛砖引玉。
2 贵州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2.1 全域旅游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民众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个性化。旅游产业从一开始强调的微观旅游到多个景点配合旅游,再到全域旅游,旅游行业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旅游经济依靠旅游景点搭台,商旅、文旅、农旅等业态综合发展,带动区域内所有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共生共荣。当然,学术界对全域旅游的认知不同,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学术观点,综合起来看,都认可全域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
2.2贵州全域旅游
近年来,贵州省以“大旅游”为发展方向之一,紧紧抓住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契机,着力推动全省旅游纵深化、旅游发展全域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全域旅游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2018年贵州省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33.1%,旅游人数增长率全国第一。贵州省旅游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收入占当年GDP的11.3%。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发展,也表现为对游客满意度的重视,贵州省上线“贵州省旅游信用信息系统”,用以约束各旅游市场主体,保障游客权益。
3 贵州全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旅游景区管理落后
有的旅游景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经营管理者不愿意放弃产权,把景区当做“自留地”,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意识不足,景区长期缺乏建设维护,导致游客越来越少。还有些景区拘泥于门票“小收入”,没有从改造景区形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来算“大账”,使得各个景区各自为阵,地域特色未能得以凸显,缺乏精品旅游路线,留不住游客。
3.2旅游空间布局不合理
知名景区人满为患,如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淡季客源依然较多,旅游旺季景区内通行常常受阻。景区容量有限,加之旅游路线设置不合理,游客经常在景区走“回头路”“绕路”,浪费了景区有限的容量。多数景区人员较少,甚至一些景区长期门可罗雀,产品力不足、配套不强难以吸引游客前往游玩。这种冷热不均的旅游现象,说明地方还没有真正围绕重点景区做旅游开发,全域旅游短板依然很明显。
3.3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贵州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通往旅游景区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旅游景点公路沿线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旅游产业链短,游客体会不到游玩乐趣,长时间都在坐车。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成为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上这些年地方政府盲目扩张,政府财政困难,进一步减少了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支出。
3.4旅游景点同质化严重
一些地方旅游产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多数政府都有属于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人造景点较多,商业化味道太浓,无法吸引游客。如黔东南州苗寨、侗寨景区同质化竞争,彼此缺乏明显区别,游客易产生审美疲劳。
3.5缺乏旅游高层次人才
虽然贵州旅游从业人员在不断增长,但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现代旅游的高级人才偏少,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全域旅游发展起步时间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村游、农家游市场出现宰客现象,游客口碑差。全域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滞后,使得旅游高层次人才引不进,而本地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4 推动全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意见
4.1坚持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力度。积极推动贵州省旅游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逐渐在与周边省份的比较中形成自身特色。加强与发达省份和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既推动省内游客出省,又要引入外地游客,共同维护旅游市场和秩序,建立旅游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全域旅游长期长远长效发展。二是实现“城县”互动。贵州“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城区旅游和仙域旅游存在不同,多彩民族文化特色可以起到调节作用,把城区和县城串联起来,带动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以贵州遵义为例,该地红色文化、土司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交相呼应,遵义城区突出红色旅游,通过“重走长征路”将各县(市、区)连接起来,西部在习水县又可以与赤水市独有的景点景区结合,开发“红绿相间”的旅游路线,北部以茶为载体联结其他县城,推动旅游全域化、特色化。三是打通旅游大通道。以知名重点景区为龙头,积极开发周边景点,如荔波、镇远、赤水等地全域旅游做得就比较好。但是县际联系不紧密,人流、物流、商流没有在全省范围内畅通,必须构建旅游经济发展带,如贵安生态游、黔南民族游、黔北红色游,吸引并留住游客。四是优化旅游空间。要跳出“旅游”来开发旅游,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把旅游开发空间进一步打开,打造“云南省”旅游景点接连不断,各地互有特色的旅游路线。四是推动“旅游+”。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奇情”贯穿旅游全产业链,推动景区互相贯通,形成特色明显的农旅、商旅、文旅、城旅等产业,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4.2坚持绿色发展
贵州旅游的特色在于山水,一旦保不住綠水青山,就意味着失去了金山银山。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旅游景点之间,各有特色,推动旅游产业内部要素有序互补,就能实现“1+1>2”的效果。同时要制止对旅游要素的随意规划和开发,把握重点旅游资源,跨区域协作,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全域旅游大景区。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必须着力提高旅游高附加值,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旅游景点,才能把有限的资源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强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按照不同环境下的旅游资源承载力,贵州省可以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带动下,探索符合贵州省情,走出一条生态环保、绿色自然的旅游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对重点景区的保护。贵州的重点景区大多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必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重点景区的生态环境,才能围绕重点景区铺开全省全域旅游,把自然生态建设成为贵州全域旅游最大的卖点。
4.3坚持市场主导
一是加强对旅游市场主体的引导。树立全省“一盘棋”思维,引导社会资本投身旅游,加大对本地重点旅游企业的扶持,培育和引进大型旅行社,把旅游产品终端和客户对接起来。引导旅游市场主体主动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把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带回本地,从而增强本地旅游产品的质量。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旅游产品创新,开展旅游网络创业,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二是引导全民参与旅游。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发动民众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吃上“旅游饭”。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利用自身优势回乡创业,引导旅游资源和人才下沉到基层,开创一片旅游新天地。重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闲置旅游要素,让农民充分分享旅游发展红利。三是扩大旅游有效供给。目前贵州省在旅游中低端市场还有一定市场,游客主要是进行观光旅游。贵州省可以依照自身山地旅游特色,开发户外探险、地质科普、休闲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发展高端特色旅游,提高旅游供给质量。四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服务的主体是人,所以旅游人才很关键,贵州省应在旅游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下功夫,培育出优秀的省内人才。同时,各旅游景区要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加强旅游行业监督,引导旅游市场主体规范有序诚信开展经营。
4.4坚持打造一个品牌
贵州所有旅游市场主体对外宣传,都必须围绕“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这个品牌,形成贵州全域旅游品牌认同。一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支持,把“多彩贵州”的品牌形象向外推广,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争取在国外精品旅游路线中增加贵州线路。二是丰富旅游目的地形象。开通旅游国际直航、包机航线,建立贵州客源国外营销推广中心,争取外国游客在购物免税、落地签证方面取得突破,让外国游客到贵州后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风情。三是继续投放“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整体形象广告。在央视播放贵州省品牌宣传广告,嵌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元素,开发英语、日语、韩语等多语种贵州旅游页面,突出贵州旅游特色和包容性,提升贵州旅游品牌的国际认知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沈晓夏,唐明贵.全域旅游背景下贵州会展与旅游产业经济融合发展路径[J].贵州商学院学报. 2019(01).
[2]龙虹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贵州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索[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11).
[3]黄敏.全域旅游背景下贵州旅游经济发展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