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的神韵美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ymoon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台美术是当今戏剧表演重要的背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舞台剧、舞台艺术也不断地创新。本文结合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具有创新性、跨界融合特点的舞台剧《和谐四瑞》的舞台美术,从四个方面对当今蒙古剧舞台的形式进行了论述,同时分析了蒙古剧舞台美术的发展现状,并且对蒙古剧舞台美术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舞台美术;《和谐四瑞》;虚实结合;舞台布景
  【中图分类号】J714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具有创新性、跨界融合特点的舞台剧《和谐四瑞》进行展演,由杭锦旗乌兰牧骑演出、由那布庆花老师导演、旺扎拉脑日布老师编剧的《和谐四瑞》于6月26日在杭锦旗影剧院上演,这个来自中国西部地区的剧种一亮相就引起了评委专家和观众的强烈反响,认为是一部既接地气、颇具观赏性,又充满哲理思辨的好剧。这是蒙古剧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第一次成功演出,是一次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意义的演出,在这里,我只谈《和谐四瑞》的舞台美术。
  从彩排到演出,留给我一个总的印象就是:新颖而又熟悉,是一种非幻觉主义的艺术真实。在演出形式和舞台美术的表现手法上,与我们见过的也颇有不同,很是新颖、别致。看完剧后,你如果静下心来去品味,其中很多的艺术处理,却同中国古典有一脉相通之处,这又使我感到非常的亲切。
  一、导演在舞台上的虚实结合
  那布庆花导演在蒙古剧界是非常有名的,她能够从大众心理出发,把人们的内心世界表现在舞台上。那导的舞台艺术,带有西方艺术同东方艺术相融合的特点,采取中国戏曲中的一些表现手法与少数民族的特色相结合。
  从演剧史上看,对于舞台的假定性无非就有两种状态。一是要把舞台装饰地与现实生活一模一样,让观众相信这不是舞台、也不是在演戏,这就是真正的现实生活。另外一种于这种表现方式恰恰相反,在演出过程中根本不用向观众隐瞒这是在演戏,也用不着把舞台上的道具、布景与现实生活模仿得一模一样,但是戏仍要演得打动观众。这种态度是从古流传下来的民间戏剧传统。在现在的戏曲舞台上,由于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人们才开始回归民间传统。中国戏曲演员在只有底幕的空舞台上进行艺术创造,是这种古老传统的典型表现之一。
  舞台剧《和谐四瑞》总体的舞台背景就是虚实结合。在剧目开始的时候,导演用一块大布形容波涛汹涌的大海,这种布景让观众随意看到场上的变化,充分利用了舞台的假定性,把舞台分成两个表演区,这样的布景方式使舞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用这种手法,我感觉它能充分地把滇剧的歌舞性表演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戏曲的表演包括唱、做、念、打。各种表演手段都可以写景。我觉得是要告诉观众这是在剧场里,同时从天而降的有几片大的树叶子,上下升降,我觉得这里有舞台美术设计者的意图,他们想让这几片景与舞台的上的大树相互呼应,以便加强整个演出外部形式上的完整性。
  二、《和谐四瑞》整个舞台的虚实表现、景物应用的巧妙性
  在整个舞台剧《和谐四瑞》的演出过程中,舞台的呈现非常的美丽、和谐,呈现出一幅载歌载舞的优美画面。在保持蒙古剧剧中的特色中又把中国戏曲的舞台特色结合在其中,可以说在舞台呈现的过程中绞尽了脑汁。当然,有付出就有回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舞台面貌是清新简洁、时空流转灵动自由,给人整体的感觉非常享受。《和谐四瑞》的舞队应用非常灵活自由,除了氛围烘托、渲染场面之外,大量的功能显现为环境的渲染和物象的描写,我觉得应用这种空灵写意的手法,能够使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出神入化。
  在这个剧当中,整体的舞台布景设计是以能够活动的景物为主,充分利用舞台上的舞队,让她们在跳舞的过程中主动成为道具的捡场者与布景的移挪者,这样的形式给舞台带来了非常干净的画面。
  在这部剧当中,我感觉道具应用最巧妙、最具有创意的有两处,第一处是森林里熊拿的鼓,导演多次使用鼓的提示推进这整个剧情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说也加强了观众观剧的一种特殊的迫切感,同时也加强了剧情的节奏,加速了时间的进程,更加令人心悬胆怯。第二处应用的是兔子拿的羊皮,一个令人好奇的道具出現了——羊皮。这个小道具的出现,立刻让观众们能够清楚地认识了人的本性,加上烟雾的渲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梦幻般的感觉。
  三、舞台色彩及灯光在《和谐四瑞》中的应用
  在《和谐四瑞》的演出中,舞台的形式千变万化,舞台的布景总是围绕剧本的核心内容来展开,是为演出的需要服务的,是用来烘托整场气氛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灯光和音效的现代化在舞台上运用也日益广泛,很好地配合了《和谐四瑞》的演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灯光也成为舞台美术的重要部分,舞台灯光的作用在不同演出形式、不同的气氛中所表现的概念也是不同的。在舞台剧《和谐四瑞》的舞台上,灯光已经成为演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整个演出的过程中成为表现特定时空、表现抽象的人物情绪、揭示人物心理的重要环节,更容易控制舞台的气氛。
  舞台剧《和谐四瑞》设计的舞台,剧中运用了很多实景,其中冬夏秋春等不同场景。先说一下第一场,秋天,在这里舞美设计师运用了绿色与白色的美景来做大的背景,树叶与树干的实景来协调整场的环境,灯光设计师在这场用上了大量的绿色灯光,很好地衬托出了河面和天空的那种纯净而开阔,烘托了当时剧中动物们急切寻找“新”的心情。再说冬天场,导演利用白光,在这个场景中,设计师大胆地运用了白色的纱幕,把整场那种冬天的气氛一下子拔了出来,整场的感觉很冷。再看夏天这一场,大背景那种美仑绝幻的大山中,如此地地方幻似仙境,配合上舞台实景的“假山”,设计师在这场用上干冰效果,尤其是蓝色光源对整个舞台的渲染,才使得那中山雾迷蒙的感觉凸显出来,这种气氛和意境,使整个场景给人一种貌似仙境的感觉,这种仙境般的感觉也正是演员要表现出来的,舞台的这种气氛正符合了演员的要求,那种仙境般的感觉很好地和剧情统一到了一起,也就所谓虚和实完美地统一到了一起,在舞台的创新上很完美地体现出来。   《和谐四瑞》以局部的实景表现出整体的那种虚幻之感,运用象征性和一些装饰性的景物,把整场的虚实之感表现得非常完美。这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布景装置往往抓住了戏曲的特征,将生活的真实寓于艺术的真实之中,追求“神似”,因而有利于强化演出的整体风格,并且可以创造出诗化的艺术氛围。
  四、新技术在《和谐四瑞》舞台上的应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灯光器材也跟着迅速发展起来,这次真正在后台观赏了舞台上所有的新型器材,新灯光器材的出现也就推动了舞台灯光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这种新器材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和谐四瑞》的舞台上,随着一些新光源的出现,灯光设计师们可以大胆地去创造和创新空间。灯光师根据这些合理的资源去装饰舞台。在《和谐四瑞》这部剧里,灯光师根据环境所需要的氛围,整个营造出一场出神入化的场景,充分利用光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颖的、符合剧情的、符合人物需要的、符合舞台要求的灯光艺术,把整个舞台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舞台气氛与演员的演出融会贯通,大大提高了《和谐四瑞》整体的觀演效果。
  很荣幸,我在后台的时候正好碰到了灯光师,灯光师告诉我,现在戏曲舞台上所使用的光源,以前主要是卤钨灯和气体放电灯,但这两种灯光的缺点很多,现在使用的LED灯,在发光的过程中是不产生热量的,是一种冷光源,现在在舞台上大多用的都是LED灯,舞台的温度和观众席的温度是一样的,演员们在演出的过程中也不会因为厚的衣物而热得冒汗。同时,他告诉我,这种LED灯还有另外一种神奇的作用,就是在发光的时候不需要使用任何的换色器,你想要什么颜色都可以通过这种LED灯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它对《和谐四瑞》以及其它戏曲的舞台演出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总之,根据以前上课老师所传授我们的知识,再加上我这次亲自参与其中,我觉得当代戏曲或话剧的舞台美术的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科技化的舞台美术艺术,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成为舞台美术艺术的主流。虽然可以预见在未来戏曲舞台美术的设计创新与发展中,舞台布景道具将会更加科技化、自动化,舞台空间的立体化更将会向舞台空间的多维化方向去发展,使戏曲演出中的换景、灯光、演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富有艺术化,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传承下去,结合现代科技,使得舞台景物造型更加丰富多样、更加富有艺术感。中国戏曲的舞台的艺术本来就是开放的、辽阔的,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基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带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特里弗·R·格里菲斯.舞台艺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马述智.舞台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3]何立.百科辞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
  [4]张凯、张跃、方卫平.舞美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龚和德.舞台美术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闫鹏飞(1989-),男,毕业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内蒙古杭锦旗人,杭锦旗乌兰牧骑编剧,研究领域:戏剧、影视剧创作。
其他文献
【摘要】近十几年来小户型住宅成为现代居住空间主流之一。欧美家具占据多数,中国的家具文化正面临着与普通市民渐行渐远的危机。在国势强盛的今天,中国家具文化的复兴势在必行。如何解决现代中式家具对中国传统家具最高峰的明式家具的传承,如何将现代中式家具融入小户型住宅,如何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和感悟家具文化,是本论文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笔者研究并设计了面向小户型住宅的简约实用而多功能的现代中式家具
【摘要】本文利用2015年7月对夏河县拉卜楞镇200个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收入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从低收入到高收入,幸福感的均值是单调递增的,收入越高,幸福感就越强。相对收入对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且高收入家庭比中、低收入家庭更幸福,月收入越多,幸福感也越强。  【关键词】流动人口;收入;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从2012年底结束的党的十八大会
【摘要】现存的仫佬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与仪式音乐两大类,傩愿戏与采茶戏是仫佬山乡盛行的民间小戏。地方文艺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将仫佬族民间音乐运用于地方戏剧。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以仫佬族民间音乐为主要元素的仫佬剧已发展成为具有标志性音乐的少数民族新剧种。  【关键词】仫佬族;民间音乐;地方戏剧;运用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而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在桂西北神
【摘要】近年来,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各高校中不断创新与实践。针对民族高校民族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更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课程改革。考虑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学习态度以及本课程的具体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
【摘要】寺庙是一个城市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不论是在形式上的层次,还是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它都是城市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文殊院作为从古代到近代成都市区寺庙早期最为兴盛的寺院之一,影响力覆盖了整个川西地区。依据其在成都市区的空间占位体系以及辐射区域的影响,为寻找建构当代城市文脉空间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有机建构的策略和方法。为当前的城市发展提供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城市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寺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引导我们用“意义思维”改写创伤,创伤充满黑暗,但又带来光明,创伤是积极与消极、失去与满足、痛苦与成长的辩证统一。第二部分作者引导我们重建内心世界,采用“碎花瓶理论”,将精神世界视为一个美丽的花瓶,创伤会把它摔成碎片,但我们可以选择捡起花瓶的碎片,拼接出一幅色彩缤纷的马赛克镶嵌图。第三部分聚焦于抚平心理创伤的具体策略,重点介绍了叙事疗法、表达性写作等。约瑟夫认为,只要我们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而少数民族饰品则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具有优美的图案、生动的造型,又将中国人民质朴的古老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民族服饰、饰品大多具有独特的造型和斑斓的色彩,无一不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展示了各个不同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少数民族饰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同民族人民原始意念的深刻表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时装设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显著提高,人们越发重视精神文化的成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正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流传于大巴山的一种古老的民歌——“巴山背二歌”于2005年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实现了跨越性、历史性的重视与挖掘。而即便如此当时的“巴山背二歌”已经慢慢在走向磨灭,它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本身作为一个音乐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对《神圣的饥饿》和《神圣的娱乐》从人类学到民族音乐学的互文性阅读,挖掘两部著述之间关于仪式神圣性的显性或隐性的密切联系,构建新的解读视角,并试图从仪式一隅反观当下民族志理论研究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普适性意义。  【关键词】神圣的饥饿;神圣的娱乐;祭祀;仪式音乐;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J83、C952 【文献识别码】A  一、祭祀仪式——人欲与神的沟通对话  (一)人祭——食人族的仪式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时尚艺术理念和作品被创作出来,波普艺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波普艺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形式,打破了原有的艺术传统。而政治波谱就是用时尚的艺术的语气表述流行的各个艺术活动和内容,最常见的就是美术和设计领域。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政治波普的背景和方向研究,结合其短暂的发展历程,综合其他的艺术形式,剖析出设计领域的这颗不老松—政治波普的真实内涵。  【关键词】浅谈;设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