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安全与否,本文从财政资金管理的几个关键方面,比如财政资金的管理意识,资金控制制度,使用效益审计等,探讨当前县级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当前县级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财政资金缺乏大财政意识。目前,对财政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是实行切块管理,预算内资金包括国、地税组织的工商税收,财政部门组织的农业税,罚没收入及纳入预算管理的部门行政性收费收入。预算外资金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文件法规规定,代表国家行使权力而收取的行政性收费收入。县级财政部门每年在对单位核定预算时,特别是一些有收费的事业单位,一般是预算内按往年基数给予核拨,一些收费收入较多的单位,预算科对其预算外资金规模大小、使用情况往往缺乏了解,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将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的全年收支计划和规模相结合,容易造成财政部门在对单位的同一项目的资金安排上,预算内、外同时给予两块资金,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主要业务科室又对财政资金全貌以及单位的整体资金情况缺乏了解,不断予以追加,严重挤占了有限的预算内财力。
2.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制度仍不健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控制。首先,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制度仍不健全,各种挤占、挪用现象仍然存在。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上,不仅原则标准不明,在具体操作中各项制度和机制也不完备。财政资源分配中内部人控制和寻租现象仍然存在,公众利益和专家的作用没能得到全面体现,公共财政的原则没能得到全面贯彻。从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角度看,各种挤占、挪用现象仍然存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距离构建全面、规范、科学、高效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尤其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跟踪问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财政管理的中心。长期以来,县上由于受粗放型经济的影响,重投入,轻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一些大的支出项目,财政部门往往是接到有领导签字的报告或文件后,根据现金情况给予拨付,这样一来,各业务科室都似乎成了只管拨钱的出纳,而对资金到部门后,使用情况如何缺乏跟踪问效,缺乏监督管理。
3.财政预算外资金和专项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首先,从预算外支出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绝大多数单位将预算外收入作为本部门、本单位的机动财力,助长公款吃喝玩乐之风,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历年审计表明,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无违纪违规倒成了反常现象。其次,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由于财政体制上普遍存在“越位”和“缺位”问题,致使许多类似社会公益事业、基础性建设等财政必须管好的事,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而没有管或没有真正管好。由于专项资金来源不足,造成资金分配上出现平均分配等“撒糊椒面”的现象,严重影响专项资金使用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对专项资金管理力度不够,管理制约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单位在“灵活调剂,资金融通”的幌子下,将“专款专用”变成了“专用专款”。在工作中有的县将非常有限的专项资金,有的列支了日常办公费、招待费和外出考察费用;有的为争取新项目垫付了启动资金;有的用于偿还旧债;有的用于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有的用于发奖金、福利和补贴等,五花八门。
二、加强县级财政资金管理的对策
1.树立大财政意识,加强支出管理,健全监督机制。首先要树立大财政意识。为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外资金的作用,应跳出预算内、外资金的绝对区分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将预算内、外资金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使用,统筹安排,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对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单位,年初将预算外资金收支规模及收支计划报财政预算外科室的同时,报预算科一份,对此类单位每年的经费安排由预算内、预算外科共同研究,两科室根据单位所报资料进行审核,单位经费先用预算外资金给予安排,不足部分由预算内弥补;对单位预算外资金节余部分按比例上缴财政统筹使用。
其次要加强支出管理,强化支出预算。支出的管理应从预算支出的安排上下工夫。年初编制支出预算时,各业务科室应及早下手,延长预算的编制时间,成立专门预算编制调查小组,深入单位搜集资料,对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的考察,明确财政的供给范围,核对财政供给编制人数,确认财政供给对象,对人、车、会、话费以及一些非生产性支出(特别是行政部门)进行压缩,对一些必要支出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使编制的单位预算能够真正反映单位全年收支的规模。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支出追加项目,应严格依审批程序进行,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修理、购置、修缮等项目应积极推行政府采购,确保公平和效率,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最后要加强事后监督,健全监督机制。对财政资金拨付单位后,各有关科室应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跟踪问效,单位和财政部门的责任应落实到有关科室、有关人员,对有些项目应当派出财政监察员,定期写出资金使用情况及使用效益的有关报告,并根据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对单位进行考核,考核较差的单位,财政部门应收回或扣回相应资金,或者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2.完善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效率,规范部门资金使用行为。完善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效率。为确保资金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编好预算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各种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支出效率。具体来说,要建立并实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方式的资金缴拨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性资金(包括政府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财政收支均通过这一账户收付,以实现对财政资金的流向、使用全过程的直接控制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财政预算内收入直接缴入国库,预算外收入直接缴入财政专户。财政收入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部门,有利于财政性资金准确、及时入库,保障资金的安全完整。国库集中收付的主要内容是按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等来办理预算内外资金的支付,财政性资金统一由国库支付中心拨付;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将所有购买性支出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为使财政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在加大农业项目物资采购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支农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其次要坚持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专户管理相结合,规范部门资金使用行为。随着财政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已经具备了全面推开的条件,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树立国库集中支付意识,将国库集中支付的手段和财政资金专户管理相结合,实行远程动态管理。财政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直接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减少中间环节,以国库集中支付精神为主旨,约束财政行为,约束部门行为。
3.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首先要改革预算编制方式,采用更为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方法。各类支出要取消基数加增长的编制办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个科目和款项的支出要求。要根据各部门工作任务的需要,按照人员编制核定人员经费,对公用经费,分类分档按定额和项目编制预算。要依据相应的定额标准确定专项经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要编制到具体项目。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避免基数法造成的预算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弊端,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提高预算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其次要加强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完善支出预算的控制监督。完善的控制监督机制是预算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把监督贯穿于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建立以部门预算为基础,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协调运行的新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管理公平、透明、健全、稳固、规范、高效。要逐步建立起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此外,还要增强预算的透明度,逐步加大社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作者单位:陕西富平县财政局)
一、当前县级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财政资金缺乏大财政意识。目前,对财政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是实行切块管理,预算内资金包括国、地税组织的工商税收,财政部门组织的农业税,罚没收入及纳入预算管理的部门行政性收费收入。预算外资金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文件法规规定,代表国家行使权力而收取的行政性收费收入。县级财政部门每年在对单位核定预算时,特别是一些有收费的事业单位,一般是预算内按往年基数给予核拨,一些收费收入较多的单位,预算科对其预算外资金规模大小、使用情况往往缺乏了解,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将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的全年收支计划和规模相结合,容易造成财政部门在对单位的同一项目的资金安排上,预算内、外同时给予两块资金,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主要业务科室又对财政资金全貌以及单位的整体资金情况缺乏了解,不断予以追加,严重挤占了有限的预算内财力。
2.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制度仍不健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控制。首先,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制度仍不健全,各种挤占、挪用现象仍然存在。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上,不仅原则标准不明,在具体操作中各项制度和机制也不完备。财政资源分配中内部人控制和寻租现象仍然存在,公众利益和专家的作用没能得到全面体现,公共财政的原则没能得到全面贯彻。从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角度看,各种挤占、挪用现象仍然存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距离构建全面、规范、科学、高效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尤其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跟踪问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财政管理的中心。长期以来,县上由于受粗放型经济的影响,重投入,轻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一些大的支出项目,财政部门往往是接到有领导签字的报告或文件后,根据现金情况给予拨付,这样一来,各业务科室都似乎成了只管拨钱的出纳,而对资金到部门后,使用情况如何缺乏跟踪问效,缺乏监督管理。
3.财政预算外资金和专项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首先,从预算外支出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绝大多数单位将预算外收入作为本部门、本单位的机动财力,助长公款吃喝玩乐之风,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历年审计表明,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无违纪违规倒成了反常现象。其次,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由于财政体制上普遍存在“越位”和“缺位”问题,致使许多类似社会公益事业、基础性建设等财政必须管好的事,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而没有管或没有真正管好。由于专项资金来源不足,造成资金分配上出现平均分配等“撒糊椒面”的现象,严重影响专项资金使用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对专项资金管理力度不够,管理制约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单位在“灵活调剂,资金融通”的幌子下,将“专款专用”变成了“专用专款”。在工作中有的县将非常有限的专项资金,有的列支了日常办公费、招待费和外出考察费用;有的为争取新项目垫付了启动资金;有的用于偿还旧债;有的用于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有的用于发奖金、福利和补贴等,五花八门。
二、加强县级财政资金管理的对策
1.树立大财政意识,加强支出管理,健全监督机制。首先要树立大财政意识。为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外资金的作用,应跳出预算内、外资金的绝对区分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将预算内、外资金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使用,统筹安排,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对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单位,年初将预算外资金收支规模及收支计划报财政预算外科室的同时,报预算科一份,对此类单位每年的经费安排由预算内、预算外科共同研究,两科室根据单位所报资料进行审核,单位经费先用预算外资金给予安排,不足部分由预算内弥补;对单位预算外资金节余部分按比例上缴财政统筹使用。
其次要加强支出管理,强化支出预算。支出的管理应从预算支出的安排上下工夫。年初编制支出预算时,各业务科室应及早下手,延长预算的编制时间,成立专门预算编制调查小组,深入单位搜集资料,对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的考察,明确财政的供给范围,核对财政供给编制人数,确认财政供给对象,对人、车、会、话费以及一些非生产性支出(特别是行政部门)进行压缩,对一些必要支出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使编制的单位预算能够真正反映单位全年收支的规模。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支出追加项目,应严格依审批程序进行,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修理、购置、修缮等项目应积极推行政府采购,确保公平和效率,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最后要加强事后监督,健全监督机制。对财政资金拨付单位后,各有关科室应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跟踪问效,单位和财政部门的责任应落实到有关科室、有关人员,对有些项目应当派出财政监察员,定期写出资金使用情况及使用效益的有关报告,并根据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对单位进行考核,考核较差的单位,财政部门应收回或扣回相应资金,或者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2.完善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效率,规范部门资金使用行为。完善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效率。为确保资金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编好预算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各种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支出效率。具体来说,要建立并实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方式的资金缴拨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性资金(包括政府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财政收支均通过这一账户收付,以实现对财政资金的流向、使用全过程的直接控制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财政预算内收入直接缴入国库,预算外收入直接缴入财政专户。财政收入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部门,有利于财政性资金准确、及时入库,保障资金的安全完整。国库集中收付的主要内容是按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等来办理预算内外资金的支付,财政性资金统一由国库支付中心拨付;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将所有购买性支出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为使财政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在加大农业项目物资采购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支农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其次要坚持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专户管理相结合,规范部门资金使用行为。随着财政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已经具备了全面推开的条件,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树立国库集中支付意识,将国库集中支付的手段和财政资金专户管理相结合,实行远程动态管理。财政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直接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减少中间环节,以国库集中支付精神为主旨,约束财政行为,约束部门行为。
3.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首先要改革预算编制方式,采用更为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方法。各类支出要取消基数加增长的编制办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个科目和款项的支出要求。要根据各部门工作任务的需要,按照人员编制核定人员经费,对公用经费,分类分档按定额和项目编制预算。要依据相应的定额标准确定专项经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要编制到具体项目。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避免基数法造成的预算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弊端,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提高预算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其次要加强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完善支出预算的控制监督。完善的控制监督机制是预算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把监督贯穿于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建立以部门预算为基础,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协调运行的新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管理公平、透明、健全、稳固、规范、高效。要逐步建立起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此外,还要增强预算的透明度,逐步加大社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作者单位:陕西富平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