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習成为学生学習的一种需要,是师生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初中数学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提高合作学習的实效性还值得我们思考、探究。
关键词:合作学習 能力 讨论反思 评价
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通过合作学習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使学生感到学習的乐趣和责任,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可是走进教室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学生虽然分好组,几个人坐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生的“一言堂”,导致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学困生的学習积极性受到挫伤,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失去了合作的意义:现象二: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習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習无关的话题,以至争执、吵闹,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现象三:讨论内容、讨论时间、讨论时机、讨论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上课时,临时编导,无问题、无主题、无任务驱动,生成问题质量低,没有讨论价值。教师只是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
怎样使小组合作学習不流于形式,使合作学習更有效呢?
一、科学建组,增强合作意识
1.科学建组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综合考虑各自的学習兴趣、组织能力、学習能力、学習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性格等。
2.合理、明确分工
(1)选好组长。
(2)明确分工:设立记录员、资料整理员、汇报员、评论员等,让人人有事做,人人负责任。
(3)分工灵活多变,轮流任职。
3.制定小组公约,引进契约制
对如何保证合作学習纪律、如何参与合作、如何相互包容尊重、如何生生互动、如何师生交往、如何帮助小组内落后学生做出规范要求:让组内制定“帮扶契约”,困难学生自定“进步契约”等。
二、有效调控。培养合作能力
1.逐步培养学生“三会”
(1)会展示表述:①自言自语;②两人对话;③小组合作;(4)组间交流。
(2)会倾听:集中注意力听清——不打岔、不打断——头脑中询问、质疑。
(3)会质疑、反驳、更正、补充:听后就听不懂处请求解释: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有序地参与交流,陈述不同意见。
三、教师必须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1.加强学習新课程理念,处理好独立学習与合作学習的关系
2.讲究问题训练策略
(1)老师事先生成问题单,合适时机投放给学生。
(2)小组课前自己生成问题训练单。
(3)课堂上强化单位时间内的训练速度,提高训练质量。
(4)小组展示训练问题,引发小组之间的竞争与评价,探究科学答案。
3.注重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
(1)使用问题生成表,让学生独立自主生成问题。
(2)小组填写组内问题生成表,讨论生成问题。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引发小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生成更高质量的问题。
4.合作学習中要鼓励学生对学習进行反思,给他们时间反思
学会了什么?如何学会的?在接近和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应用的技能有哪些?描述哪些成员的行为是有用的,哪些行为是无用的?做出决定,哪些行为可以坚持,哪些行为必须改变?等等。
四、课堂做好捕捉和策划工作
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思考者,由此策划下一步的教学:内容调整、强调问题、偏题引导、新问题设计及引导、创新独特见解的欣赏和利用等。此外,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及时进行引导,并捕捉闪光点。
五、小组合作学習的范畴和时机
(1)学生完全可以依赖自己的能力解决的基础性质的知识。
(2)重、难点知识。
(3)学生或老师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4)学生学習时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或者意见分歧较大时。
(5)进行知识总结或者探索知识规律时。
(6)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六、独立思考、自主学習是保证
合作学習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并解决问题,但是它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的任何讨论交流、探究思考,必须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个人的独立思考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只有在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合作交流,才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在小组合作学習前,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总之,合作学習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三大学習方式之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習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習品质的学習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在实践中不断研究、运用、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合作学習 能力 讨论反思 评价
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通过合作学習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使学生感到学習的乐趣和责任,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可是走进教室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学生虽然分好组,几个人坐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生的“一言堂”,导致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学困生的学習积极性受到挫伤,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失去了合作的意义:现象二: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習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習无关的话题,以至争执、吵闹,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现象三:讨论内容、讨论时间、讨论时机、讨论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上课时,临时编导,无问题、无主题、无任务驱动,生成问题质量低,没有讨论价值。教师只是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
怎样使小组合作学習不流于形式,使合作学習更有效呢?
一、科学建组,增强合作意识
1.科学建组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综合考虑各自的学習兴趣、组织能力、学習能力、学習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性格等。
2.合理、明确分工
(1)选好组长。
(2)明确分工:设立记录员、资料整理员、汇报员、评论员等,让人人有事做,人人负责任。
(3)分工灵活多变,轮流任职。
3.制定小组公约,引进契约制
对如何保证合作学習纪律、如何参与合作、如何相互包容尊重、如何生生互动、如何师生交往、如何帮助小组内落后学生做出规范要求:让组内制定“帮扶契约”,困难学生自定“进步契约”等。
二、有效调控。培养合作能力
1.逐步培养学生“三会”
(1)会展示表述:①自言自语;②两人对话;③小组合作;(4)组间交流。
(2)会倾听:集中注意力听清——不打岔、不打断——头脑中询问、质疑。
(3)会质疑、反驳、更正、补充:听后就听不懂处请求解释: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有序地参与交流,陈述不同意见。
三、教师必须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1.加强学習新课程理念,处理好独立学習与合作学習的关系
2.讲究问题训练策略
(1)老师事先生成问题单,合适时机投放给学生。
(2)小组课前自己生成问题训练单。
(3)课堂上强化单位时间内的训练速度,提高训练质量。
(4)小组展示训练问题,引发小组之间的竞争与评价,探究科学答案。
3.注重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
(1)使用问题生成表,让学生独立自主生成问题。
(2)小组填写组内问题生成表,讨论生成问题。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引发小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生成更高质量的问题。
4.合作学習中要鼓励学生对学習进行反思,给他们时间反思
学会了什么?如何学会的?在接近和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应用的技能有哪些?描述哪些成员的行为是有用的,哪些行为是无用的?做出决定,哪些行为可以坚持,哪些行为必须改变?等等。
四、课堂做好捕捉和策划工作
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思考者,由此策划下一步的教学:内容调整、强调问题、偏题引导、新问题设计及引导、创新独特见解的欣赏和利用等。此外,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及时进行引导,并捕捉闪光点。
五、小组合作学習的范畴和时机
(1)学生完全可以依赖自己的能力解决的基础性质的知识。
(2)重、难点知识。
(3)学生或老师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4)学生学習时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或者意见分歧较大时。
(5)进行知识总结或者探索知识规律时。
(6)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六、独立思考、自主学習是保证
合作学習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并解决问题,但是它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的任何讨论交流、探究思考,必须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个人的独立思考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只有在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合作交流,才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在小组合作学習前,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总之,合作学習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三大学習方式之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習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習品质的学習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在实践中不断研究、运用、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