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彪 博士的老板征程

来源 :科学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dong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彪是个很典型的搞技术的人,他用3年时间,投入40多万元,成功开发出小巧的臭氧水杀菌解毒器,却希望让别人去做市场。他说,跟人打交道,是最累的一件事。
  读博士的时候,秦彪的导师希望他去做理论研究,做计算工作。但他说:“我喜欢做试验,我要搭试验台。”导师说:“那好,那你就去搭吧,你做博士论文3年时间,能把试验台搭起来就不错了。”结果秦彪只用了一年就搭起来了,给导师省了一大笔费用。
  我从小就愿意跟物打交道,不喜欢跟人打交道。我知道,选择做技术,就是选择了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但我喜欢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比较刺激,有新意,一个难题解决了,那种快乐是无法形容的。但做市场我觉得就要跟人打交道,累心,做生产又只是翻来覆去就那几件事。所以我希望只生产技术,把握技术就是我们的产品,具体的市场开发还是让专门学管理的人来做比较好。
  1992年,我在清华读的是热能专业,以环境为主,像热电厂烧煤过程中,怎样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防止形成酸雨等等。博士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了两年,发现我的思维比较离散化,不太适应当时的体制。
  1994年我辞职出来,注册成立了秦博绿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从中科院出来以后,我做了好多热能工程方面的项目。有一次,我帮别人做了一种室内空气净化加湿的装置,采用大自然的循环原理,用水洗涤空气。样机都做出来了,却发现有个问题,就是水脏了怎么办,用化学方法分解当然不现实,我就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用臭氧是个很好的方法。这才第一次接触臭氧。
  
  臭氧是个宝
  
  我接着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发现国内相关报道相当少,但在国外,臭氧利用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业,主要在工业上,用于水处理、环境处理等方面,都是大型的设备。1997年,美国宣布放开臭氧进行食品处理的限制。但大部分产品是柜式的,主要用于超市,家庭应用基本没有开始。而国内工业臭氧利用都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
  我看了很多关于臭氧性能的介绍,发现其实人们对它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实臭氧的基本特性非常好,氧化率特别强,能瞬间杀死各种细菌病毒,分解处理农药等化学物质,而且能很快分解,没有残留。当然它也存在人们顾虑的安全问题。低浓度情况下,我们感到很清爽,浓度高了会感到刺鼻,再高的话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家庭中用臭氧进行空气净化消毒是不安全的。
  怎样才能既安全又有效的来利用臭氧,是我当时特别想解开的一个问题。当时鞍山静电研究所跟日本人合作,做了一种产生臭氧水的装置,当时卖700多块钱。1994年700块钱可不是个小数字,可我还是咬牙买了一个,回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来一用,我就发现这个产品有缺陷,可靠性不好,不能长时间工作。出臭氧水5分钟以上就不能工作了,而且很容易坏。但它还是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发现把臭氧加入水里,是进入家庭的最佳方式。它应该直接跟水龙头融为一体,做得特别大的话,像现在的消毒碗柜,老百姓都不愿用,太麻烦了。再有就是造价要低,不能超过100块钱。再就是可靠性要好,能长时间工作,不能老来修理。
  
  朝目标前进
  
  那时我就想,一定让臭氧要跟水龙头融为一体,才能走进家庭,实现大众化,这是我为自己定的目标。
  我就开始逐步地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遇到的是混合效率低的问题,产生的臭氧是气体,溶不到水里去。不过这是我的看家本领,学的就是这个,所以很快就把这个做完了,做得也很好。
  但产品的核心部件臭氧发生器就要费很大工夫。它要在好几千伏的高压下工作,会发热,需要用水冷却,有水、有高压,就很容易漏电,必须采用一种新的结构,才能使它的冷却处理好,又不出现安全问题,而且造价要便宜。
  这期间做了好几个型号的,都不成功,根本不能拿出去见人。1995年,终于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了可靠性问题,进点水、受点潮都没关系。但缺点是很复杂,成本造价高,而且维修成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工艺性不好,组装成本太高,这样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就不好做了。一旦生产中出现工人的疏忽,产品就完全报废,无法维修。
  这个产品的完善我思考了一年时间,做了好多试验,研制出的核心部件就是一个薄薄的火柴盒大小的“芯片”。1998年结构问题大致解决了,年初就申请了专利。1998年底,设计完成,准备开模具正规地做。接下来花了半年时间进行工业化,还有半年时间的结构优化。主要是陶瓷板内部路线、尺寸的优化,保证臭氧产量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以保持一定的浓度。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别人觉得很苦的研究工作,我却觉得很有乐趣,而且一个问题可能在脑子里放了几年,突然一个灵感就解决了。
  为了开发这个产品,我3年时间花了40多万元,都是我替别人做项目赚的,这段时间基本上没有任何效益。单是开了两套模具就花去15万,用了一年多时间。这中间的过程让人比较痛心。当时我找了河北涿州一个小工厂,主要考虑它价钱便宜,又比较近,就投钱进去生产了。开始和他们订了合同,要求3个月生产出来,结果他们总是出问题,我就在北京和河北之间来回跑。结果钱搭进去了,耽误了一年时间,做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用,全都报废了,简直伤心死了。
  找他们理论?你怎么理论?要是最后他们不给你做了,也没辙。当时我就想赶紧把东西做完了,别老拖着,可能我们知识分子比较好说话吧。当时设计也没有考虑安装问题,做出来不太好用,没办法,只能报废掉了,搞科研就是要追求完美,不然有什么意思。
  其实我花的这40万元是非常节省的,只有3个助手,我的妻子也来帮忙,陶瓷“芯片”都是定做的,还要开模具,要是大公司来做的话,钱就花“海”了。现在你看到的这个产品,已经是第3代产品了,技术比较成熟,而且已经小批量生产了1000台,主要从技术角度看产品的生产成熟性,是我请了几个工人在实验室攒起来的,做得很完善。
  
  市场调查
  
  虽然秦彪说自己只想做技术,市场营销交给别人来做,但要找到这样一个合作方或投资方,还是要自己去跑。这几年,不爱跟别人打交道的他,还是为这个产品跟人打了不少交道。他有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臭氧水杀菌解毒器可行性报告”,对市场和投资风险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我经过一些调查,发现国内是有与我们相类似的产品的,我知道深圳、东莞、广州、贵州有好几家都有这种产品,他们采用的清华大学1995年的同一个专利,通过专利许可来生产的。但除了深圳一家公司效益还可以外,其他的市场推广都有一定问题。
  比如广东东莞有一家公司,去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号称自己投资1.5亿元,总投资达到3亿元,2001年广告投放量将达到8000万元等等,但据说现在日子并不好过。前期投入太大了,而且产品也有很多不足。一是体积大,是我们产品的10倍;二是价格高,单价1480元,也是我们的10倍;三不是好安装,需要在水池上方留出空间,而一般家庭早安好橱柜了;再就是结构复杂,容易损坏。
  我的产品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小巧,造价低,绝缘安全,使用方便,听说最近已经有人来仿冒我们的专利了,可是核心技术在我这儿呢,他们拿不走。
  
  营销别人来做
  
  现在有不少企业和个人都对我的产品很感兴趣,今年科博会上,有个美国公司提出和我进行合作。这个公司是做臭氧食品保鲜的,公司在美国佛罗里达。他们老板是个技术性的人才,那天是闻着臭氧味道过来的,看到我的产品这么小巧,觉得挺新鲜,跟我谈了很长时间。过了两天他带个助手又来了,说希望和我合作。后来我们一直用E-Mail联系,说希望我跟他合作做臭氧发生器,进行蔬菜保鲜。
  再就是今年年初,在高交会上,有一个湖南利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投资生产英姿带的那个公司,非常看好这个产品,提出和我进行合作。但它是个投资公司,具体项目的运作不是他们来负责。在操作上还有一定的问题。他们想让我采取技术入股的形式,说他们的英姿带无形资产上亿,这个就很难说了,我没有同意。他们这段时间跟我联系比较频繁,行不行这个月底就能定下来。
  其实我开的合作条件很简单,一种是采用专利许可的方式, 全国5家,每家入门费15万元,如果做独家,入门费就是60万元。中间的那个核心部件我自己生产,30元钱卖给他们,这30元里包括我的成本、利润和提成费用,具体成品由他们来做。入门费是我前期的技术服务费用,也相当于保证金。
  再就是技术入股,我的专利按600万元作价,对方投入600万元,双方按1:1的比例分成。如果一次性的技术买断也可以,算便宜一点,300万元就可以。其实这个产品生产性投入很低,大概在20万-50万元之间,20万元的投入包括15万元的模具制造费,还有5万元生产检测费用,如果要形成流水线的话,50万元也就够了。
  
  技术情结
  
  秦彪说自己喜欢作技术真是一点不假,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思维比较离散,从抽屉里拿出厚厚的一份论文,我拿过来一看,题目是《两栖巡航导弹》,当时吓了一跳。一问才知道,秦彪本科是在西北工业大学读的航空发动机专业,硕士论文做超音速导弹,倒也难怪。
  其实我脑子里还有很多好的想法,因为经费问题目前很难解决。比如医用高浓度臭氧水枪,杀菌速度比氯、双氧水快600-3000倍,可以用在医疗器械消毒,或者是皮肤、伤口的清洗消毒上;还有臭氧+活性炭饮水净化器,可以对自来水进行净化消毒,流出来的就是高品质的直饮水;还有臭氧除臭清新器、饮水机臭氧保洁装置等等。另外,我想出一种恒温双向换气的装置,可以解决使用空调时产生的空气浑浊问题,还有暖气片计量控制器等等。
  这些有的只是一个想法,有的已经基本成型,可是现在没有钱,很难实现。我也想过试着找一些投资机构,可是愿意在研发上投资的社会机构很少,我只能尽快把这个专利卖出去,才能有资金进行后续的研发工作。
  臭氧杀菌解毒器是秦彪多种专利产品中最具市场潜力的一个。它利用臭氧独特的强氧化性和极易分解的特点,产品可直接安装于自来水管上,可与水龙头融为一体,打开阀门即可流出含有适当浓度的臭氧水。可用于果蔬清洗、除臭漂白、个人保健以及饮用水消毒等方面。特点是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