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陶行知校长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这两种信条式教育命题都是在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始终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联。就语文学科而言,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情趣,促进他们更好地学用结合,逐步感受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视野,增加教学厚度。那么,如何坚持“生活教育”理论来切实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呢?
一、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
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并服务于生活,更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和不断丰富着。同样道理,语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基础教材,要切实注重它与生活之间的相互渗透、有效融合、彼此支撑。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元素来涵养和滋润语文,才能从中赢得实实在在的综合效果。
一是把校园生活融入语文教学。学校环境以及校园内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可成为语文教学的良好素材。比如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事情,每周一次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大课间五彩缤纷的体育类活动,各类兴趣小组活动、节日庆祝与比赛场面等等,都可让小学生说说、议议、写写。二是把家庭生活融入语文教学。教学时激励并引导学生在回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充分体会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温馨场景和生活画面,能让他们产生内心的涟漪和心灵的震荡,较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三是把社会生活融入語文教学。比如,在教学《九寨沟》等课文后,笔者让小学生先在学习小组内练习,后以“小导游”身份向家人或亲友介绍美妙风景和风土人情。既深化了学习效果,又锻炼了语文说写能力。
二、努力在生活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生活是一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鲜活版教科书,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善于把教学活动投放到社会生活这一大背景下,既有利于拓宽和深化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在学用结合中培养小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情感实践。
一是要善于在观察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语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环节,从中获取汲取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现实生活,非常有利于调动并激发他们的感知潜能。如教学《石头书》等内容后,激励学生课后自主寻找更为丰富的“天书”和“文字”,让他们通过相互合作形成“手抄报”“黑板报”,在资源共享中增长知识。二是要善于在再现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语文。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显、生活感悟简陋,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通过引入或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再现课文中所潜藏的生活画面,努力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与感悟。三是要善于在体验生活中不断地感悟语文。教学《海伦·凯勒》时,笔者让学生做一天“盲人”,切身感悟盲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努力体会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三、努力在回归生活中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在“核心素养观”引领下,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摒弃“固步自封”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且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不断地注入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和“时代活水”,积极开展“自然田野”式的生活回归教学,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交融与共荣。
一是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比如“复述课文”,意在训练“说”的能力,这对于小学生而言确有一定难度。教师可把之转换为“讲故事”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达成练“说”目标。二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对“情趣化”教学有着依赖性,教师要迎合并利用这一特点,合理巧妙地创设情境,把文本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反映出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元素学习、体会和感悟,从而在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中引发情感共鸣,点燃思想火花。三是设计生活化作业。设计以“作业超市”“动手制作”和“课外调查”等为形式的生活化作业,可把学生不断地引向社会生活。四是开展生活化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各类生活化语文学习活动,有利于从厚积薄发中培养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实现一定的附加增值。
综上所述,语文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我们应坚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把“活水源头”接连不断地引向语文,才能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基本特点。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龙峰国际学校(322200)
一、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
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并服务于生活,更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和不断丰富着。同样道理,语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基础教材,要切实注重它与生活之间的相互渗透、有效融合、彼此支撑。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元素来涵养和滋润语文,才能从中赢得实实在在的综合效果。
一是把校园生活融入语文教学。学校环境以及校园内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可成为语文教学的良好素材。比如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事情,每周一次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大课间五彩缤纷的体育类活动,各类兴趣小组活动、节日庆祝与比赛场面等等,都可让小学生说说、议议、写写。二是把家庭生活融入语文教学。教学时激励并引导学生在回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充分体会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温馨场景和生活画面,能让他们产生内心的涟漪和心灵的震荡,较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三是把社会生活融入語文教学。比如,在教学《九寨沟》等课文后,笔者让小学生先在学习小组内练习,后以“小导游”身份向家人或亲友介绍美妙风景和风土人情。既深化了学习效果,又锻炼了语文说写能力。
二、努力在生活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生活是一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鲜活版教科书,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善于把教学活动投放到社会生活这一大背景下,既有利于拓宽和深化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在学用结合中培养小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情感实践。
一是要善于在观察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语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环节,从中获取汲取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现实生活,非常有利于调动并激发他们的感知潜能。如教学《石头书》等内容后,激励学生课后自主寻找更为丰富的“天书”和“文字”,让他们通过相互合作形成“手抄报”“黑板报”,在资源共享中增长知识。二是要善于在再现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语文。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显、生活感悟简陋,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通过引入或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再现课文中所潜藏的生活画面,努力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与感悟。三是要善于在体验生活中不断地感悟语文。教学《海伦·凯勒》时,笔者让学生做一天“盲人”,切身感悟盲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努力体会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三、努力在回归生活中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在“核心素养观”引领下,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摒弃“固步自封”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且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不断地注入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和“时代活水”,积极开展“自然田野”式的生活回归教学,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交融与共荣。
一是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比如“复述课文”,意在训练“说”的能力,这对于小学生而言确有一定难度。教师可把之转换为“讲故事”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达成练“说”目标。二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对“情趣化”教学有着依赖性,教师要迎合并利用这一特点,合理巧妙地创设情境,把文本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反映出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元素学习、体会和感悟,从而在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中引发情感共鸣,点燃思想火花。三是设计生活化作业。设计以“作业超市”“动手制作”和“课外调查”等为形式的生活化作业,可把学生不断地引向社会生活。四是开展生活化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各类生活化语文学习活动,有利于从厚积薄发中培养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实现一定的附加增值。
综上所述,语文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我们应坚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把“活水源头”接连不断地引向语文,才能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基本特点。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龙峰国际学校(3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