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规可以看作班训的细化、可执行版本;班训可看作班规的提炼。班规不等于班训,班主任要有清晰的认识:班规具有无形的强制约束力,学生通过班规学会的是如何去遵循规则;班训更强调的是自我约束力,它不具有强制性,而是一种潜意识。
“训”有教导、训诫的意思。在班级当中推行具有积极教导作用的班训,能助推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让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煞费苦心制定的班训,学生却不感兴趣。那么,制定什么样的班训才能为学生所接受?什么样的班训学生才感兴趣?
一、寻找认同点,确定班训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新接手四年级的一个班,该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生活习惯不尽如人意。校长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是块硬骨头,也只有你能啃下来了。”面对领导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义不容辞上任了。
接班没多久,我就发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完成不理想,文明班级评比从未获得过流动红旗……怎么做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奋起努力?我决定从拟定一个能激发学生的班训开始。
拿定主意后,我没有着急马上制定班训,而是等待机会。开学3个星期后,适逢学校举行运动会,要求各班在入场式上展示班级风采。我知道,等待的机会来了!
那周班会上,我没有强调纪律,没有点评学生表现,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你满意所在的班级吗”几个大字。围绕这个主题,我带领学生自由发言。在这次班会上,几乎每个学生都阐述了自己对班级的无奈、惋惜。接着,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是班主任,会放弃这个班级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教室里静悄悄的。我坚定地对他们说:“我以我的人格保证,我绝对不会放弃你们!”学生抬起头望着我,似乎在期待着什么。“我们一起制定班训,用它引领大家成长,如何?”“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看到学生们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我趁热打铁,播放了一段我精心剪辑的视频:一只螞蚁吃力地试图搬动一颗巧克力,虽然它竭尽全力却无济于事。后来又来了一只、两只、三只……最终,蚂蚁们齐心合力绕过障碍、爬上陡坡,将巧克力搬回洞穴中。我发现,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十分专注,时而为蚂蚁们担忧,时而为它们加油,最后为之而喝彩。视频看完了,我先让学生们说说蚂蚁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学生们的观点很一致,那就是团结努力。得出这一结论后,我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我们这个班级,就是一个蚂蚁团队,我们必须向蚂蚁们学习,用团结和努力去争取进步,获得成功。”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你们希望选择哪句话作为我们的班训?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一致决定,将“用团结努力去争取成功”作为班训。这个制定班训的过程是学生认知、学习、同化的过程。
这个班训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呢?因为它来源于学生的自我期望。一来,大家都意识到,各自的素质参差不齐,需要通过强调行动,做最好的自己,展现最好的风貌;二来,一个团体只有团结才能成功,班训揭示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同“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每个人都只有尽自己所能奉献集体、团结互助,优秀的群体才能诞生。
二、内化班训,为之奋斗
很快,我们迎来了一项重要活动—校运会,可我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完美:负责为参赛运动员保管物品的学生时不时到处乱跑;负责管理饮用水和面包的后勤人员也会自顾自地吃吃喝喝;负责写宣传报道的学生没写出亮点……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引领学生制定班训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并外化为行动。但小学生的行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反复性。因此需要通过强化认识,让他们巩固记忆,进而形成意识,最终化为行动。自从班训产生后,我并没有反复在学生中强化认识,使班训内化为行为的驱动力,难怪学生并不能完全在行动中落实、践行。
原因找到后,我开始采取弥补措施:在比赛前集中所有学生,告诉他们活动的安排,动员大家团结努力,各司其职,为班级争光。我还用行动感染学生:教学生整理好参赛同学的物品,指导宣传组的学生撰写播报稿,为刚刚参加完比赛的学生递上水杯……在我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们接下来的表现都很不错,再也没出现任何纰漏。
之后,每天早读前,我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大声朗读班训三遍。取得成绩的时候,也会和学生们一起欢呼雀跃,大声喊出属于我们班的班训……做这些事只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看似简单,却是让学生铭记班训最重要的开端。
我还在教室后边的大黑板上,和学生一起用红色的水彩写下“用团结努力去争取成功”几个大字。每月黑板报的内容会更换一次,但班训一如既往常驻于此。我们还在黑板旁设计了一棵“梦想树”,学生把心中的小目标写在纸条上,张贴在“梦想树”上。小目标每月更换一次,学生可以撤下已经实现的目标,写上新的目标;也可以继续未实现的目标。就这样,班训和“梦想树”一起,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要团结、努力,见证着学生的点滴进步。
为了更好地让班训为班级建设服务,我将班训的思想与班规的细则相融合,实现“1 1
“训”有教导、训诫的意思。在班级当中推行具有积极教导作用的班训,能助推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让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煞费苦心制定的班训,学生却不感兴趣。那么,制定什么样的班训才能为学生所接受?什么样的班训学生才感兴趣?
一、寻找认同点,确定班训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新接手四年级的一个班,该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生活习惯不尽如人意。校长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是块硬骨头,也只有你能啃下来了。”面对领导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义不容辞上任了。
接班没多久,我就发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完成不理想,文明班级评比从未获得过流动红旗……怎么做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奋起努力?我决定从拟定一个能激发学生的班训开始。
拿定主意后,我没有着急马上制定班训,而是等待机会。开学3个星期后,适逢学校举行运动会,要求各班在入场式上展示班级风采。我知道,等待的机会来了!
那周班会上,我没有强调纪律,没有点评学生表现,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你满意所在的班级吗”几个大字。围绕这个主题,我带领学生自由发言。在这次班会上,几乎每个学生都阐述了自己对班级的无奈、惋惜。接着,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是班主任,会放弃这个班级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教室里静悄悄的。我坚定地对他们说:“我以我的人格保证,我绝对不会放弃你们!”学生抬起头望着我,似乎在期待着什么。“我们一起制定班训,用它引领大家成长,如何?”“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看到学生们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我趁热打铁,播放了一段我精心剪辑的视频:一只螞蚁吃力地试图搬动一颗巧克力,虽然它竭尽全力却无济于事。后来又来了一只、两只、三只……最终,蚂蚁们齐心合力绕过障碍、爬上陡坡,将巧克力搬回洞穴中。我发现,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十分专注,时而为蚂蚁们担忧,时而为它们加油,最后为之而喝彩。视频看完了,我先让学生们说说蚂蚁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学生们的观点很一致,那就是团结努力。得出这一结论后,我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我们这个班级,就是一个蚂蚁团队,我们必须向蚂蚁们学习,用团结和努力去争取进步,获得成功。”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你们希望选择哪句话作为我们的班训?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一致决定,将“用团结努力去争取成功”作为班训。这个制定班训的过程是学生认知、学习、同化的过程。
这个班训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呢?因为它来源于学生的自我期望。一来,大家都意识到,各自的素质参差不齐,需要通过强调行动,做最好的自己,展现最好的风貌;二来,一个团体只有团结才能成功,班训揭示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同“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每个人都只有尽自己所能奉献集体、团结互助,优秀的群体才能诞生。
二、内化班训,为之奋斗
很快,我们迎来了一项重要活动—校运会,可我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完美:负责为参赛运动员保管物品的学生时不时到处乱跑;负责管理饮用水和面包的后勤人员也会自顾自地吃吃喝喝;负责写宣传报道的学生没写出亮点……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引领学生制定班训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并外化为行动。但小学生的行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反复性。因此需要通过强化认识,让他们巩固记忆,进而形成意识,最终化为行动。自从班训产生后,我并没有反复在学生中强化认识,使班训内化为行为的驱动力,难怪学生并不能完全在行动中落实、践行。
原因找到后,我开始采取弥补措施:在比赛前集中所有学生,告诉他们活动的安排,动员大家团结努力,各司其职,为班级争光。我还用行动感染学生:教学生整理好参赛同学的物品,指导宣传组的学生撰写播报稿,为刚刚参加完比赛的学生递上水杯……在我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们接下来的表现都很不错,再也没出现任何纰漏。
之后,每天早读前,我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大声朗读班训三遍。取得成绩的时候,也会和学生们一起欢呼雀跃,大声喊出属于我们班的班训……做这些事只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看似简单,却是让学生铭记班训最重要的开端。
我还在教室后边的大黑板上,和学生一起用红色的水彩写下“用团结努力去争取成功”几个大字。每月黑板报的内容会更换一次,但班训一如既往常驻于此。我们还在黑板旁设计了一棵“梦想树”,学生把心中的小目标写在纸条上,张贴在“梦想树”上。小目标每月更换一次,学生可以撤下已经实现的目标,写上新的目标;也可以继续未实现的目标。就这样,班训和“梦想树”一起,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要团结、努力,见证着学生的点滴进步。
为了更好地让班训为班级建设服务,我将班训的思想与班规的细则相融合,实现“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