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制定班训,走进心灵育人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ufe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规可以看作班训的细化、可执行版本;班训可看作班规的提炼。班规不等于班训,班主任要有清晰的认识:班规具有无形的强制约束力,学生通过班规学会的是如何去遵循规则;班训更强调的是自我约束力,它不具有强制性,而是一种潜意识。
  “训”有教导、训诫的意思。在班级当中推行具有积极教导作用的班训,能助推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让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煞费苦心制定的班训,学生却不感兴趣。那么,制定什么样的班训才能为学生所接受?什么样的班训学生才感兴趣?
  一、寻找认同点,确定班训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新接手四年级的一个班,该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生活习惯不尽如人意。校长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是块硬骨头,也只有你能啃下来了。”面对领导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义不容辞上任了。
  接班没多久,我就发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完成不理想,文明班级评比从未获得过流动红旗……怎么做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奋起努力?我决定从拟定一个能激发学生的班训开始。
  拿定主意后,我没有着急马上制定班训,而是等待机会。开学3个星期后,适逢学校举行运动会,要求各班在入场式上展示班级风采。我知道,等待的机会来了!
  那周班会上,我没有强调纪律,没有点评学生表现,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你满意所在的班级吗”几个大字。围绕这个主题,我带领学生自由发言。在这次班会上,几乎每个学生都阐述了自己对班级的无奈、惋惜。接着,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是班主任,会放弃这个班级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教室里静悄悄的。我坚定地对他们说:“我以我的人格保证,我绝对不会放弃你们!”学生抬起头望着我,似乎在期待着什么。“我们一起制定班训,用它引领大家成长,如何?”“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看到学生们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我趁热打铁,播放了一段我精心剪辑的视频:一只螞蚁吃力地试图搬动一颗巧克力,虽然它竭尽全力却无济于事。后来又来了一只、两只、三只……最终,蚂蚁们齐心合力绕过障碍、爬上陡坡,将巧克力搬回洞穴中。我发现,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十分专注,时而为蚂蚁们担忧,时而为它们加油,最后为之而喝彩。视频看完了,我先让学生们说说蚂蚁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学生们的观点很一致,那就是团结努力。得出这一结论后,我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我们这个班级,就是一个蚂蚁团队,我们必须向蚂蚁们学习,用团结和努力去争取进步,获得成功。”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你们希望选择哪句话作为我们的班训?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一致决定,将“用团结努力去争取成功”作为班训。这个制定班训的过程是学生认知、学习、同化的过程。
  这个班训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呢?因为它来源于学生的自我期望。一来,大家都意识到,各自的素质参差不齐,需要通过强调行动,做最好的自己,展现最好的风貌;二来,一个团体只有团结才能成功,班训揭示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同“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每个人都只有尽自己所能奉献集体、团结互助,优秀的群体才能诞生。
  二、内化班训,为之奋斗
  很快,我们迎来了一项重要活动—校运会,可我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完美:负责为参赛运动员保管物品的学生时不时到处乱跑;负责管理饮用水和面包的后勤人员也会自顾自地吃吃喝喝;负责写宣传报道的学生没写出亮点……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引领学生制定班训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并外化为行动。但小学生的行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反复性。因此需要通过强化认识,让他们巩固记忆,进而形成意识,最终化为行动。自从班训产生后,我并没有反复在学生中强化认识,使班训内化为行为的驱动力,难怪学生并不能完全在行动中落实、践行。
  原因找到后,我开始采取弥补措施:在比赛前集中所有学生,告诉他们活动的安排,动员大家团结努力,各司其职,为班级争光。我还用行动感染学生:教学生整理好参赛同学的物品,指导宣传组的学生撰写播报稿,为刚刚参加完比赛的学生递上水杯……在我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们接下来的表现都很不错,再也没出现任何纰漏。
  之后,每天早读前,我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大声朗读班训三遍。取得成绩的时候,也会和学生们一起欢呼雀跃,大声喊出属于我们班的班训……做这些事只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看似简单,却是让学生铭记班训最重要的开端。
  我还在教室后边的大黑板上,和学生一起用红色的水彩写下“用团结努力去争取成功”几个大字。每月黑板报的内容会更换一次,但班训一如既往常驻于此。我们还在黑板旁设计了一棵“梦想树”,学生把心中的小目标写在纸条上,张贴在“梦想树”上。小目标每月更换一次,学生可以撤下已经实现的目标,写上新的目标;也可以继续未实现的目标。就这样,班训和“梦想树”一起,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要团结、努力,见证着学生的点滴进步。
  为了更好地让班训为班级建设服务,我将班训的思想与班规的细则相融合,实现“1 1
其他文献
个体领导力的发展虽然受基因、气质、性别等先天因素的影響,但更受早期学习经历、家庭成长环境等可变性因素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孩子的出生顺序、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父母榜样等家庭因素都会对个体领导力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在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家长在培养孩子领导力时尤其需要注意的以下三个方面:充分重视孩子领导力的早期发展,把握好敏感期;尊重孩子领导力发展规律,不同阶段发展不同
面对网络时代注意力经济的冲击,学校德育正处在十字路口:或者对互联网予以彻底的否定和拒斥,将其与年轻一代完全隔离开来;或者臣服于互联网,任其对青少年注意力进行收割。显然这两种选择都既非明智之举,也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付出注意力是人的基本需要,学校德育必须尊重这一人性的现实,与此同时,又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年轻一代陷入网络沉溺,引导他们有节制地、正确地使用网络—此即注意力经济时代学校德育的行动主题之
情绪沟通是运用情绪表达技术和方法进行情绪的人际交流,这一环节使情绪信息进一步外显化,得到他人理解和接纳的情绪有助于个体满足内在需要。只有做到这一步,情绪的意义才真正被凸显。  情绪管理指导理念是对情绪管理指导的目标和方向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指导时所应秉承的正确理念。根据笔者观察,不少教师对情绪管理指导理念的认识是零散和模糊的,因此有必要对情绪管理指导理念进行梳理,使其从隐
一  史官向来是命贱的。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如此了。  学史的人莫不奉司马氏为开山祖师,毕竟一部开天辟地的《史记》摆在那儿,是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此树立了为历代敬仰的正史典范,成为了史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然而汉武帝端坐朝堂之上,一声令下就阉割掉了这位祖师爷的政治生命。究其原因,也不过是他在被召问时仗义执言,为李陵辩护了几句而已。按理说,在文化普及率非常低的汉朝,能认字就
摘 要  解决方案是批评教育的最后一环,也是批评教育的关键点。它具有相关性、尊重性、合理性、有益性四个基本特征,有助于教师批评教育目的的实现、学生问题解决技能的掌握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积极的“暂停”、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让学生主导讨论和方案制订这三个基本步骤,与学生共同制订出一个有效的批评教育解决方案。  关键词  教育惩戒;批评教育;关键点;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班级作为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单位,作为学校育人最主要的场所,作为凝聚师生关系、親子关系、家校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作为连接学校、家庭、社会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作为连接社会当下发展与国家未来发展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桥梁,理应承担起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神圣责任,在推动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学校民主化过程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的功能和作用。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班级民主化时机成熟了吗?班级民主化的内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龙岩市是基于何种考虑以红色文化作为育人途径?红色文化是如何被纳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中的?又如何与本土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带着这些疑问,2017年4月,我们走进龙岩市教育局,采访了主管德育的林小洪副局长。  中国德育:近年来,龙岩市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德育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们好奇的是,龙岩市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选择将红色文化
李西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毋庸置疑,主题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因此,必须上好主题班会课。我今天侧重跟各位老师讨论的问题是:一节好的主题班会课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我将其概括为以下五个维度。  一、是否有“内核”  是否有“内核”是判断一节主题班会课好坏的第一标准。“内核”是主题班会课的根基,是主题班会课必须紧密围绕的核心和灵魂。班会
也许是因为半生都与孩子为伴,所以年逾五旬的她周身都散发着年轻的气息;也许是因为她从事特教职业的缘故,笔者仿佛看到她的双手隐约闪现着“辛勤”二字;也许是因为那朵别在她发梢的淡蓝色小花,笔者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那个忧心忡忡却一脸坚定的年轻校长。她,就是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孩子的“校长妈妈”黄金莲,位居2010年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之列。  20年前,在教育领域已颇有成绩的黄金莲,临危受命,离开本
尽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仍主要面对高端市场,但美国中小学已经看到其中的教育价值,开始投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通过VR技术,海洋课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游览大堡礁,西班牙语老师则能和学生一起畅游墨西哥城;通过AR技术,物理老师只需打印出特定的图像,就能让学生看到人体的4D模型。这种高科技打造的沉浸式教育将过去的指令性学习转变为开放式学习,让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动手创作,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