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內容摘要:网络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影响高校党建模式变革的革命性力量,并呈现出积极和消极并存的矛盾状况,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党务工作者无法回避且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文学 高校党建 实效性
当前网络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使人类社会展现出与原有社会类型结构不同的新的社会类型结构的新特征,而且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向人类社会提出新的社会问题,从而创建了高校党建存在和运行的新的社会环境。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影响高校党建模式变革的革命性力量,因此,研究和探讨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党建模式的构建,已成为高校党务工作者无法回避且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高校的基本网络环境
上网已成为高校师生的重要活动。自1994年3月中国获准成为国际互联网成员以来,据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名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的网民占比也最高,达29.7%;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大学生上网率已达100%。62%的大学生用手机上网;其次网络已成为高校新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在线教学、虚拟教室、虚拟课堂、模拟试验、网上讨论,不仅改善了教学活动的条件和环境,而且也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而言,网络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与专业学习有关的信息可供浏览和下载,而且还能够通过在线聊天、文件传输或电子邮件等获得其他高校甚至世界不同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学术性交流的机会,网络不仅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更具自主性、个性化和选择性;再次,网络已成为校园人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的重要载体。网络的广泛运用使校内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呈现多样化,人机交流、非同步交流增多,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减少;第四,网络化文化环境的营建。这种文化体现出了较强的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平等精神、开放精神。总之,网络已经成为高校非常普遍的资源。
2.网络环境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进入高校校园,特别是校园局域网的开通,为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条件。这表现在有利于观念现代化,强化自主终身学习观;有利于手段现代化,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信息资源的运用,使高校党建工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总之,网络的出现,使高校党建工作由简单、生硬、低效和所谓的“假大空”、“高大全”向灵活、生动、高效和高针对性、实效性转变,是对党建工作载体的重大完善。同时网络特有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和选择性,使思想信息的表达更直接、自由;思想信息的搜集更客观、方便;思想信息的交流更民主、平等;党建过程得到延伸,党建目标在自愿和引导为主的基础之上实现。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的广泛运用,不仅给高校的党建工作带来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消极的、不健康的或反动的思想观点随时出现,各种势力在网络领域的争斗也日趋激烈,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等的难度,无疑对我们高校的党建工作产生着影响。
首先,对国家、民族观念和意识的冲击。
网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成功的创建的非现实的和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它是独立存在于现实空间之外的另一个空间,是一个没有地域和距离概念的人类交往和交流的场所。因此,信息在网络中,能进行跨地域性的、没有距离的和不分疆界的自由流通或交流,从这一层面上讲,网络打破了现有的国家概念,民族观念,高校党建面对这种网上“无国界”、“没有民族差别”等的观念和意识应如何作出反应和应对?
其次“媚外而排内”思想意识的滋生。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虽然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机会,但强势国家也通过网络展示其民族制度、物质生活等方面的优越性,实施民族概念和意识方面的倾向性引领。而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一些人就会将其于本民族的落后性或本民族某些方面的滞后相比,很容易产生“媚外而排内”的思想意识,冲击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本民族对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基本上缺乏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发展的认识深度。对于年轻的大学生党员来说,由于对党的理论知识和对党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就很容易受到此类思想意识的干扰和困惑。面对上述思想意识的滋生,高校党建应如何作出反应和应对?
第三,对强权意识和理念的倡导冲击着当前所提倡的“世界和平和稳定”的世界文化的主旋理念。
当今的世界文化,虽然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但也有其主旋律,即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然而在网上所体现出的却是明显的网络技术所负荷的政治理念:谁掌握着高科技的优势,谁就掌握着世界霸权。面对网络中的技术政治,高校党将工作如何作出反应和应对?
三.网络影响下高校党建模式的构建
1.网络影响下高校党建模式构建的方法技术
所谓“高校党建模式构建的方法技术”,主要是指构建高校党建模式所使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在构建高校党建模式时,其方法技术通常被视为模式构建问题解决的关键。也就是说,当确立了模式构建的原则性框架后,模式构建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我们对方法技术的选择和使用。
(1)首先成立模式构建的组织机构,以策划面对网络影响高校党建以何种模式应对的问题。这一组织机构的成员,不应完全有党政领导和专家组成,还应包括基层党组织的教师党员、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党员代表。而且这一组织机构的性质,不应是行政型的,而应该是业务性或学术研究型,并且必须赋予这一组织机构拥有调节高校整体党建工作体系的实质性权力。
关键词:网络文学 高校党建 实效性
当前网络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使人类社会展现出与原有社会类型结构不同的新的社会类型结构的新特征,而且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向人类社会提出新的社会问题,从而创建了高校党建存在和运行的新的社会环境。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影响高校党建模式变革的革命性力量,因此,研究和探讨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党建模式的构建,已成为高校党务工作者无法回避且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高校的基本网络环境
上网已成为高校师生的重要活动。自1994年3月中国获准成为国际互联网成员以来,据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名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的网民占比也最高,达29.7%;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大学生上网率已达100%。62%的大学生用手机上网;其次网络已成为高校新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在线教学、虚拟教室、虚拟课堂、模拟试验、网上讨论,不仅改善了教学活动的条件和环境,而且也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而言,网络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与专业学习有关的信息可供浏览和下载,而且还能够通过在线聊天、文件传输或电子邮件等获得其他高校甚至世界不同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学术性交流的机会,网络不仅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更具自主性、个性化和选择性;再次,网络已成为校园人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的重要载体。网络的广泛运用使校内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呈现多样化,人机交流、非同步交流增多,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减少;第四,网络化文化环境的营建。这种文化体现出了较强的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平等精神、开放精神。总之,网络已经成为高校非常普遍的资源。
2.网络环境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进入高校校园,特别是校园局域网的开通,为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条件。这表现在有利于观念现代化,强化自主终身学习观;有利于手段现代化,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信息资源的运用,使高校党建工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总之,网络的出现,使高校党建工作由简单、生硬、低效和所谓的“假大空”、“高大全”向灵活、生动、高效和高针对性、实效性转变,是对党建工作载体的重大完善。同时网络特有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和选择性,使思想信息的表达更直接、自由;思想信息的搜集更客观、方便;思想信息的交流更民主、平等;党建过程得到延伸,党建目标在自愿和引导为主的基础之上实现。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的广泛运用,不仅给高校的党建工作带来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消极的、不健康的或反动的思想观点随时出现,各种势力在网络领域的争斗也日趋激烈,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等的难度,无疑对我们高校的党建工作产生着影响。
首先,对国家、民族观念和意识的冲击。
网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成功的创建的非现实的和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它是独立存在于现实空间之外的另一个空间,是一个没有地域和距离概念的人类交往和交流的场所。因此,信息在网络中,能进行跨地域性的、没有距离的和不分疆界的自由流通或交流,从这一层面上讲,网络打破了现有的国家概念,民族观念,高校党建面对这种网上“无国界”、“没有民族差别”等的观念和意识应如何作出反应和应对?
其次“媚外而排内”思想意识的滋生。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虽然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机会,但强势国家也通过网络展示其民族制度、物质生活等方面的优越性,实施民族概念和意识方面的倾向性引领。而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一些人就会将其于本民族的落后性或本民族某些方面的滞后相比,很容易产生“媚外而排内”的思想意识,冲击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本民族对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基本上缺乏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发展的认识深度。对于年轻的大学生党员来说,由于对党的理论知识和对党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就很容易受到此类思想意识的干扰和困惑。面对上述思想意识的滋生,高校党建应如何作出反应和应对?
第三,对强权意识和理念的倡导冲击着当前所提倡的“世界和平和稳定”的世界文化的主旋理念。
当今的世界文化,虽然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但也有其主旋律,即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然而在网上所体现出的却是明显的网络技术所负荷的政治理念:谁掌握着高科技的优势,谁就掌握着世界霸权。面对网络中的技术政治,高校党将工作如何作出反应和应对?
三.网络影响下高校党建模式的构建
1.网络影响下高校党建模式构建的方法技术
所谓“高校党建模式构建的方法技术”,主要是指构建高校党建模式所使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在构建高校党建模式时,其方法技术通常被视为模式构建问题解决的关键。也就是说,当确立了模式构建的原则性框架后,模式构建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我们对方法技术的选择和使用。
(1)首先成立模式构建的组织机构,以策划面对网络影响高校党建以何种模式应对的问题。这一组织机构的成员,不应完全有党政领导和专家组成,还应包括基层党组织的教师党员、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党员代表。而且这一组织机构的性质,不应是行政型的,而应该是业务性或学术研究型,并且必须赋予这一组织机构拥有调节高校整体党建工作体系的实质性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