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护理对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p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医护一体化护理对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恢复指标、负性情绪、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能够促进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的恢复,避免负性情绪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护理;腹腔镜;宫外孕手术;负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0-0137-02
  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是目前治疗宫外孕的常用术式,但患者由于对手术认知的缺乏,担心术后影响生育能力等而引发的负性情绪,对手术及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在围术期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預来提高患者的认知,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围术期的持续时间较长,横跨术前、术后等多个环节,常规护理干预存在医护衔接不当的缺点,导致患者接受的护理干预存在一定的遗漏及不足,影响干预效果[2]。医护一体化护理是一种将医生与护士紧密结合的护理模式,能够减少衔接环节中的信息遗漏,提高护理干预的效果[3]。医护一体化护理或许能够更好的改善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的负性情绪,为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的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28.15±4.75)岁,宫外孕类型:输卵管峡部6例,输卵管壶伞部10例,输卵管壶腹部24例。研究组40例,平均年龄(28.23±4.72)岁,宫外孕类型:输卵管峡部5例,输卵管壶伞部12例,输卵管壶腹部2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B超确诊的宫外孕。(2)具有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指征者。(3)术前精神低落、焦虑者。
  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沟通交流障碍者。(2)合并有肿瘤等严重疾病者。(3)长期服用安眠药者。
  1.2 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功能锻炼、用药、饮食指导等。
  研究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选择临床护士、护士长、主治医师、麻醉医师组成护理干预小组,组内共同制定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的方案,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术前干预: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并根据患者教育程度、社会角色的不同采取适合的沟通交流方式,增加沟通的有效率,提高干预效果。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教育的多样化,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的优势,通过病例分析的形式来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恢复信心。对于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差、焦虑较为严重的患者,小组成员采取一对一的心理干预,通过倾听、语言暗示、松弛疗法等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与患者伴侣、家属充分协助合作,为患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术中干预:指导患者放松保持呼吸节律,缓解紧张所致的肌张力过高,降低术中应激反应。术后干预:加强对患者术后的体征监测,重点观察术后伤口的变化及恢复情况,通过局部热敷、保持伤口清洁等护理措施来防止伤口渗血、感染,指导患者早期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防止黏连、疼痛等不良反应。患者术后应禁食奶制品、豆制品等,以防胃肠胀气,待肛门首次排气后方可进食,食物早期以半流质食物为主,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院外干预:患者出院前对伤口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伤口恢复程度对患进行出院指导,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在运动式应防止过度牵拉伤口,饮食保持清淡,禁止性活动,若有生育需求应咨询参考医师的指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恢复指标、负性情绪、术后并发症情况。恢复指标为术后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下床活动、住院时间。负性情绪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价患者的SAS、SDS、PSQI得分。术后并发症为术后发生伤口感染、伤口渗血、皮下气肿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Fisher 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研究组的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负面情绪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的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宫外孕是指受精卵着床至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是导致妊娠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具有较好的微创性及安全性,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是目前治疗宫外孕的首选术式[4]。但在术前患者往往由于对手术认知的缺乏,对手术的安全性的顾虑及担心术后影响生育能力等,导致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较重,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的恢复。围术期采用科学的护理干预是降低患者负性情绪的有效方法,但围术期的持续时间较长,横跨术前、术后等多个环节,常规护理干预在医护衔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患者的情绪反应较严重,从而影响干预的效果。医护一体化护理是一种强调医护双方共同合作、参与诊疗及护理的一种工作模式,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5],对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负性情绪的缓解或许更加有效。
  医护一体化护理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医护工作者双方共同合作、参与诊疗及护理方案的制定,相比传统的各自工作模式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高医护双方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使医嘱更贴近临床,提高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护服务[6]。
  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术后的恢复情况不单是看手术进行中是否顺利,术后护理是否到位也是影响恢复的重要因素[7]。本研究中,研究组的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护一体化护理能够促进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的恢复。可能原因:医护一体化护理的护理方案由护士、护士长、主治医师、麻醉医师组成的小组共同探讨指导,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并根据患者教育程度、社会角色的不同采取适合的沟通交流方式,增加沟通的有效率,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从而起到促进患者恢复的作用[8]。
  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的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护一体化护理能够避免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发生负性情绪。可能原因:医护一体化护理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案例分析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对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及认知,促进其建立恢复信心[9],从而避免负性情绪的发生。
  本研究中,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医护一体化护理能够降低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原因:医护一体化护理有效缓解了患者术前的负性情绪,并且指导患者如何在术中使身体放松,降低术中由于紧张而引发的应激反应,提高手术效果,术后通过早期床上运动、饮食干预等措施来防止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从而起到降低并发症的作用。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护理能够促进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的恢复,避免负性情绪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系统化护理干预在腹腔镜治疗宫外孕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0):81-83.
  [2] 范霞.腹腔镜治疗宫外孕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3):147-149.
  [3] 李玲,吴治敏.妇科医护一体化联合疼痛护理对护理效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2):2193-2194.
  [4] 王惠英.腹腔镜手术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20,27(6):690-693.
  [5] 吴佼佼,马红梅,廖春霞,等.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4):38-42.
  [6] 龙梅,凌晟荣,付英,等.医护一体化护理在腹腔鏡下宫外孕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4):102-105.
  [7] 徐婷.医护一体化护理对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患者应用价值[J].贵州医药,2018,42(10):1267-1268
  [8] 梅吉会.宫外孕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4):110-112.
  [9] 尹双双.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保胆取石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0):13-1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通过应用复合保温护理对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取的60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均在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就诊,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为两个组,分别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予以常规保温措施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给予复合保温护理的干预,观察两组各项复苏指标、舒适状况表(GCQ)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各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掌医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新入职1—3年护士(以下称:低年资护士)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9年6月前入职低年资护士180名按工作年限分层抽样分为两组,对照组开展传统方法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观察组开展基于“掌医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进行操作培训,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80名低年资护士,培训结束后因辞职或未能参加考核脱落了22名。观察组脱落了10例,纳入80例;
【摘要】目的:对内镜在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作出评价。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内镜检查中疑似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内镜下活组织采集,最终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金标准。统计分析根据内镜下胃粘膜表现判断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内镜检查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二维超声及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对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选取确诊为血管瘤的婴幼儿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41例。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诊断,观察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诊断。观察两组患儿不同类型血管瘤诊断准确率、诊断水平及不同类型血管瘤血流参数比较。结果:观察组不同类型血管瘤诊断准确率、血管瘤诊断水平分别为97.56%、1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测定(TBA)与传统肝功能酶学指标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肝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炎患者为33例,肝硬化患者为33例,肝癌患者为34例,选取同时段健康体检者3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血清TBA变化。结果:肝病患者的血清TBA、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和谷
【摘要】目的:分析全面质控管理在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接受常规生化检验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均有50例,并对其进行分阶段常规生化检验。第一阶段,所有患者均在全面质控管理的情况下接受生化检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检验结束后3.d),Ⅰ组患者仍在全面質控管理的情况下接受生化检验,Ⅱ组患者则行常规生化检验。分别对不同阶段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用于眼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番禺区中医院眼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研究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予以护理安全管理,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管理的效果(包括:基础护理达标符合率,护理操作技术娴熟率,撰写护理文书工具使用率,护理错误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安全优于对照组(P0.05)。  纳入标准
【摘要】目的:探讨6S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清洗合格率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院消毒供应中心自2020年1~12月期间实施6S管理,以实施前2019年1~12月作对照,比较实施前后2347件外来器械与2393件外来器械的清点准确率、器械遗失率、清洗合格率,同时自制满意度问卷分别于实施前后发放150份问卷对各科室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实施后外来器械清点准确率、清洗合格率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而器
【摘要】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tatin.C,Cys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尿糖及尿微量蛋白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诊治的糖尿病患者78例进行研究,此次研究开始的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所有患者检测CysC、hsCRP、尿糖及尿微量蛋白含量,记录早期肾损害发生
【摘要】目的:分析标准化护理在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消化内镜室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12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应用标准化护理与常规护理,比较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平均检查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出血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