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心象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绘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表现建筑的中国画——界画古已有之,然而界画所描绘的只是山林建筑,或者说是画中带有亭台楼阁的山水画。算得上表现都市景观的古代中国画作品似乎仅有《清明上河图》之类的典范之作——但那也只是农耕社会型态的都市。到了20世纪50、60年代,都市一时成为歌颂新中国的重要题材,新兴的都市还与林立的烟囱演绎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图景。不过那时当代性的艺术观念还不可能产生,因而并没有出现都市水墨或“城市山水”等概念。因此,堪称表现现代都市景观与生活方式的都市水墨,成为中国画科中的全新概念,都市水墨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的水墨样式,也是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一个范例。它往往是与传统山水画相异乃至于对立的姿态出现。概而言之,都市水墨就是传统水墨的一种当代表现方式,是反映都市人文内涵、形式趣味、文化心理的一种新型艺术门类。本文对都市水墨的界定、表现内容、当代沿革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同时还对都市水墨的绘画语言突破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对王秋童、赵绪成、聂危谷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分析,阐述了都市水墨在笔墨语言、作品题材、审美意境等方面的探索。最后,通过自己《都市意象系列》的构思、创作实践表达了自己对都市水墨诸多方面的理解。笔者以为,随着不可阻挡的都市化前进步伐,一方面,都市水墨将会成为中国画多元发展趋向中的重要一员,另一方面,都市水墨的表现内容与形式语言探索将为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提供有益的例证和参照。
  【关键词】都市水墨;当代性;都市意象;笔墨语言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绪论
  都市水墨相较我国数千年来的绘画史,显然属于新生事物。不过经历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都市水墨已然在形式语言、绘画思想方面均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尤其是一批都市水墨画家群体的异军突起,更使得都市水墨成为画界关注的热点。缘于自身的艺术手法选择与习作累积,特选择都市水墨作为自己创作与研究的对象。
  现代都市展现的各种景观、风情是传统水墨画不曾面对的。要想创作出优秀的都市水墨作品,原有的水墨语言和技巧显然远远不够,甚至有点不合时宜,因此要需要更多的改造和创新。如何在传统水墨语言的基础上吸纳外来营养,而不是简单地用西方画法取代它,是个难题。况且如何在作品中呈现现代都市人的心绪与危机感、焦虑感也是个大问题。在本论文中,我首先对都市水墨的概念以及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然后又对都市水墨的语言问题以及重要的都市水墨画家的作品做了一定的艺术分析,以期为自己《都市意象系列》的创作与研究提供参照。最后将对自己《都市意象系列》创作过程中关于选题、画境表现、绘画语言以及问题予以阐述。
  我以为,都市水墨尽管只能算是现当代中国画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随着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与都市不可逆地遇合与融通,中国画坛和美术批评界有充分理由关注都市水墨这一新的中国画科及其艺术语言。
  第一章 都市水墨的概念及其产生
  从艺术史的角度上讲,都市水墨并不算是新鲜的话题,古往今来均有关于都市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传诸于世。如我们所熟知的千古佳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不仅“图载”了北宋汴京的都市景观,同时“不朽地记录下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市生活”,再如清代徐杨的《盛世滋生图》,无疑乃是描绘繁荣兴盛的苏州城以及江南风情的重要作品。不过,本课题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描绘当下都市生活的中国水墨画家群及其作品的分析,因此需要对相关概念以及近30年来的中国都市水墨沿革做一定的梳理。
  第一节 都市水墨的概念
  就概念而言,都市水墨主要表现为“当代性”与“都市意象”两个方面。
  一、当代性
  水墨的“当代性”问题一直为学界的关注热点。所谓“当代”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本指“时间”。故而,所谓当代艺术便必然涉及艺术家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等当下现状的关注。不过,我们通常所说的“当代艺术”在强调时间上“当下性”的同时,更强调文化层面上的先锋性。在现今背景下,水墨要呈现出这样的先锋性质,与都市的结缘无疑是一个不错的艺术选择。并非所有都市水墨就一定具有当代性,但我们可以说,水墨作为绘画语言媒介的一种,完全有能力承载“当代性”的艺术表达。都市水墨作为中国画发展中的新生现象,显然最具当下性,也最易以当代性的姿态予以呈现。就都市水墨的现状来说,目前虽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不过却十分难能可贵,其未来的美好局面值得期待。
  关于水墨的当代性,范迪安认为,水墨的当代性基于艺术上的中国水墨经验与当代艺术观念的精彩结合,为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水墨实验。此说深受学界推崇。周京新则认为,水墨的“当代性”既有题材的问题,更应体现在绘画语言本身,只有“新的”“好的”“独特的”水墨作品才是优秀的当代水墨。可见,目前画坛对水墨当代性问题的认识虽是见仁见智,但总结起来无外乎两个重要维度:时间上的“当下性”以及观念、语言上有别于古典范式的“前卫性”“实验性”“先锋性”。
  二、都市意象
  都市意象主要针对都市水墨的题材和审美趣味而言。意象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美学范畴。通常而言,意象指“情”与“景”的内在统一,是“在直接审美感兴中产生的”。在学者袁行霈看来:“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与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也就是说,意象当为主、客观间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地相加。袁行霈关于意象的表述虽是针对古典诗歌而言,但此说同样适用于中国画的美学研讨。
  我们所说的都市意象则是指通过水墨的方式所表现出的都市风情,是水墨画家对于都市生活经验的情感投射,缘于个人感受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异同,在各自的作品中都市意象往往呈现不同的视觉样式。有的水墨作品中的都市意象以建筑见长,有的则以人物见长,有的作品还涉及地域性的都市风俗。目前绘画中的都市意象,大多“微观上重视个性、感觉创新,宏观上重视多样、开放、观念的创新”。所以说,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以都市景观为描摹对象的水墨,它主要应是都市人生存环境的变化状态以及精神面貌的别样呈现,是画家对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都市心态的一种思考,也是传统水墨画的民族艺术精神面对新时代的积极回应。   第二节 都市水墨的当代沿革
  毋庸置疑,都市水墨为近三十年来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对此,学界有“无水墨不当代,无当代不学术”的说法。以都市景观入画古已有之,多见之于纪实画与风俗画。尤其到了20世纪50、60年代,都市已成为歌颂新中国的重要题材,甚至都市还与林立的烟囱演绎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图景。
  一、从“城市山水”到都市水墨
  颇有意味的是,“城市山水”名称的提出竟然不是中国画家而是科学家钱学森。1992年8月14日,钱学森复函《美术》编委王仲,指出《美术》刊载的作品已然属于过去的岁月,并未进入中国改革的大潮,建议开创一种反映当代城市建设的“城市山水”画,“将我国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将来更应发展的,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他指出:“这种图画在中国从前的‘金碧山水’已见端倪,我们现在更应注入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精神,开创一种新风格为‘城市山水’。艺术家的‘城市山水’也能促进现代中国的‘山水城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颐和园的人民化!”钱学森所言缘自有关《深圳画院画家画深圳》的报导,故而很快当地的画家对钱学森的言论予以了最先的回应。1995年5月29日“城市山水画创作研讨活动”在深圳圆满开幕,此次会议荟集了全国众多画家、理论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最为关键的是,该会议“由此扩及整个都市题材与都市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并促使“都市水墨”概念的最终定位。
  二、关于都市水墨的展览、研讨
  基于城市山水在深圳这个南方都市的得风气之先,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于1998年举办了“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随后两年一次延续至今。正是在深圳的水墨双年展中,人们对当代水墨以及都市水墨的理性认识日渐明晰、丰厚。
  就在1998年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中,鲁虹等艺术家便提出了“新城市山水画”的称呼。之所以在“城市山水”前加一个“新”字修饰语,当缘于他们对城市山水的认识已从外在形式上升至内在精神的立体探讨上。在同年发表的《关于水墨艺术的对话》一文中,鲁虹指出:“新时期的水墨画改革更多强调的是对内在情感的表达和新笔墨样式的探讨。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路子无可厚非,但从实践的角度看,完全在传统水墨的文化符号内(如山水、花鸟)探索,即使加进了西方现代派的若干因素,也很难完成水墨画的现代转换,因为传统文人画的文化内涵与形式是以文化符号为依托的,人们一般很难在泛泛修改的状态下,从根本上改变其内涵与形式。基于此,我认为现代水墨画的改革,最重要的还是要面对当今的文化现实,去寻找新的艺术话题和文化符号。”不难看出,当时鲁虹关于水墨的存在状态与未来发展方向的认知已然十分深刻。当时他便认识到现代水墨的发展必须要敢于面对现实,并寻找新的题材和语言符号。
  基于此前关于“城市山水”与“现代水墨”等命题的学理累积,2000年的第二届以及2002年的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更是确立和重申了“水墨与都市”的主题。而2008年的第六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则由“笔墨·都市”“新媒体·水墨·都市”“深圳故事”“日本现代水墨”四个单元组成,基本上还是延续了都市水墨的主题,并将其逐步深入下去。受此影响,各地水墨画家不期然而然地开始选择都市,不断创造出优秀的都市水墨作品。
  都市水墨作品,多以现代都市建筑景观为主背景,相比于传统山水或是风俗画、界画,已表现出全新的题材、语言、审美思想上的差异。刘曦林认为,都市水墨“有对传统人文建筑的怀思,又兼有对都市文化的反思;具象与意象、抽象兼具,并以之成为水墨艺术时代观念变化的旁证;它与传统界画的比较研究还有待开展,却已经显示出作为现代中国画形态之一所具有的探索价值”。此评价可谓十分中肯,代表了时下对都市水墨基本的正面肯定。鲁虹则认为,都市水墨在突破传统水墨画的“入画标准和意境构成”以及新的技法表现方面更有着开创性的发展。
  第二章 都市水墨
  第一节 都市水墨的表现对象
  都市水墨的主要表现对象自然以当代都市景观以及都市人的生活为主。不过缘于都市水墨的当代性,它更关注当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环境变迁。缘于画家的个人选择,有的画家爱以人物入画,如李孝萱。他的水墨作品个性特征十分鲜明,前卫性、先锋性极强。他的《城市众生》《大轿车》等代表作品将都市人的呆滞、麻木以及面临的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描绘得淋漓尽致。其都市人物系列作品“在表达内涵和语言形式上,使都市艺术的表达有了飞跃的进步和重要的意义”“使都市艺术具备了现代文化特征意义,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以水墨画表现都市主题的语言转换课题”。有的画家则以都市建筑见长,如赵绪成、聂危谷,下文将作进一步阐述。还有的画家则爱以都市风情见长,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建筑、花鸟等题材有了综合性的化合,可视为都市水墨中的又一亮点。
  第二节 都市水墨的表现语言
  当代人生活环境比之古人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辛亥革命埋葬了数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在此社会背景下,我们通常所见的传统中国画中的服饰、建筑、交通工具和人们全新的社会生活与审美趣味之间的关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对往往充当着历史记录功能的中国画来说可谓猝不及防,必然需要明确的语言应对。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画自身的发展,各种新的中西方绘画语言在中国画中的实验性吸纳一直都在进行,而都市水墨的绘画语言尤其表现了这种改良性变化。
  一、原有笔墨程式的突破
  笔者以为,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程式与我国数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密不可分。在农业文明的语境中,拥挤的车水马龙的城市与小桥流水的乡村是对立的,故而其经典的笔墨程式中少有都市的影踪,即便在以建筑为主体的界画中,建筑也多与山水伴生在一起。与之相比,如今画家面对的主要生存空间则是都市,尤其是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更是使人无处可逃地将自己与都市捆绑起来。故而都市水墨便有意无意地使“农业文明时代远避城市喧嚣的山林艺术又回到都市”,更使“山水画由符号化造境返归写生”。关于西方素描的吸纳问题,在中国画改良的过程中曾有激烈的争论,不过在如今的都市水墨的话语中此种争论已经尘埃落定。当下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我们要的是优秀的都市水墨作品,已无所谓是传统的写生还是西方素描的写生。   其相关作品不仅在题材上突破了中西的藩篱,在技法上更是将林风眠以来的中西融合的绘画思想一以贯之地承袭、实践下去。因此,我们看到他的都市水墨作品虽是有着传统水墨的线条、墨晕,却又闪耀着油画的厚重与华丽。这当受益于他融通中西的姿态、一位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以及长期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突围的艺术探索,可以说他在中西艺术之间寻觅到了圆融无碍的通途。
  由是观之,以建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景象无疑可视为都市水墨的经典母题,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取向的都市水墨画家均可将其凝铸成各自的艺术经典,以此给我的创作与研究提供重要的艺术参照,激发我的创作热情。城市风景总让我为之感动,以致投入丰富的情感,全身心地来表达这种心境。
  第三章 我的创作《都市意象系列》
  第一节 水墨都市的画境表现性初探
  我的《都市意象系列》主要以现代的都市建筑为描绘对象,力求在艺术语言上有所突破,并在主题思想上能反映出当下都市人的某些真实而敏感的心绪。之所以选择都市的现代建筑为“都市意象”的生发点,在于我近几年的艺术思考。我以为,现代都市变化最快的便是建筑。新建筑的不断崛起总让人眼花缭乱,且现代都市中各种新意象——新人物、新衣饰、新情感、新生活方式、新人群关系、新器物、新家居环境与工作环境,也都是以建筑为背景展开的。故而,我们选择了建筑,便等于抓住了都市最核心的部分。况且作为一名艺术上刚起步的新人,选择建筑作为自己都市水墨的主题,也是在寻觅一条技法上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
  一、点、线、面之再认识
  传统水墨在表现山水、人物、花鸟等物象上已然构筑起相对系统的语言程式和审美标准,并已广泛地为公众所接受,形成较为稳固的思维定势。在传统水墨的语言体系中,线条一直为技法和审美的核心。如果再以单纯的一成不变的线条、晕染来描绘日新月异的都市景观,就会显示出技法的生涩。我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水墨中点、线、面予以解构和重组,力求建立新的水墨程式。尤其是我的《都市意象系列》以都市的现代建筑为主体,更需要在技法和理念上不断更新,况且上述几位名家的都市水墨作品已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具体而言,传统水墨的点、线、面问题可以由勾、皴、点、染的技术手段来完成,但其在面对现代都市的街道、建筑、行人的表现力却大打折扣,显得尤为苍白无力。现代都市是一种新型的画科。传统水墨中笔法转换以及勾、皴、点、染等笔法自然不能直接套用,描绘建筑物的传统界画则用笔过于工整细腻,也不适应需要有表现张力的都市水墨画,与现代人的审美意趣更是相去不啻天壤之别。故而,我总是不由得将西方现代绘画元素与传统水墨的韵致予以糅合。让传统水墨中的线条、墨晕以及点、线、面的组合方式有了新的拓展。
  二、由水墨到构成
  在创作过程中,我感受,对于都市建筑的描绘“面”已让位于“线”。这缘于现代建筑的描绘是以“直线造型,平面构成,条块穿插”为特征的,块面虽然是现代建筑的主体构造形态。但建筑形态上也不乏大量的结构线,而线条表现正是中国画筋脉所在。然而,传统中国画多以曲线取势,那种曲线取势的传统笔墨技法和情致,与现代人的视觉感受与审美情感早已格格不入,因而需要与时俱进。我的做法是通过“平面构成”加挥写直线的手段,将眼中都市转化为心中的都市,并最终凝结成纸面上游离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都市意象”。   就构成而言,传统水墨本身就具有作用于人们视知觉的心理效应。但相较现代都市意象的复杂性,这种水墨构成与线条表现还需进一步强化。在绘画过程中,笔者力求通过黑白灰相互生成的组合关系,相互糅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也即无法中求法,非法非非法。力图以革故鼎新的风格手法重新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三、光色交响传统水墨在审美趣味上多崇尚平和的韵致,以淡为宗。但现代都市川流不息的人群、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却是以光色交响的面目出现的,这已成为都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都市意象系列之四》创作过程中,虽然仍以水墨为主调,但在天空的灰墨中加入微弱的淡赭,而在建筑的窗户和屋顶等处,十分节制地加入了少许橙黄与群青等,与天空灰赭构成了纯度与补色的微妙对比关系。虽然视觉经验中的建筑与都市景观具有坚实的形体与强烈对比的光色变化,但照样能够采用轻松灵动的笔法,以及淡雅的色调加以表现。值得再次表明的是,我所表现的都市并非客观再现的现实景象,而是经过心灵过滤的心象——从根本上来看,尽管观念与风格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迁,但抒发性灵的写意精神则是文脉相承,一以贯之。
  四、结语
  都市水墨进入艺术史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拓展空间。笔者的研究和创作也将一如既往地进行下去,以此表达当代人对自我生命方式和意义的思考,新时代的梦想与信念呼唤新时代的笔墨和图式。有理由相信,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必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体,随着我国经济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文化也会得到长足发展。艺术在我国软实力的形成中必然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相信都市水墨的明天,正如日新月异的现代都市和都市文化一样。当然,我们还应认识到水墨本身的局限性——它不是万能的,不是无所不包的,也不足以囊括都市的全部内容。但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当代视野和艺术原创力,勇于开拓,都市水墨的美好前景或许超越你的想象。因学然后知不足。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应以开放的姿态对都市水墨多点宽容和理解,任何处于发展过程中的艺术都是值得期待的。凡是表现中国当代都市文化、都市人群生存状态、都市社会问题、都市生存空间,都可以视为当代的中国画艺术。而将唯传统程式马首是瞻的作品看作是“真正”中国画,死守数千年来逐渐僵化的笔墨语言,必然并且确实一直是钳制着水墨画的发展。唯有破除禁忌,放眼世界,超越自我,才能推动中国画的可持续性发展,使中国画艺术焕发出永恒的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6]贺志朴.石涛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黄丹.美术与悟性[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8][德]贝尔廷著,常宁生译.艺术史的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范迪安.当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0]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3][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14]陈浩.水墨都市绘画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
  [15]翟墨.融创时代——当代艺术手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6]高名潞.85美术运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7]刘曦林.二十世纪中国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8]20世纪中国艺术史文集编委会.艺术的历史与事实[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19]吕俊华.艺术与癫狂[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0]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
  [21]鲁虹.动感都市[J].美术,2010(10).
  [22]聂危谷.论中国画人文精神之得失[J].美术,2010(3).
  [23]聂危谷.崛起的荒漠——中国城市建设批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8).
  [24]周京新.水墨雕塑散记[J].艺术品,2014(12).
  [25]朱娜.都市水墨人物画的现实关怀[J].书画艺术,2007(8).
  [26]皮道坚.十年磨一镜——郑强的都市水墨“镜像”[J].国画家,2007(7).
  [27]赵绪成.该骂娘,还是欢呼——当代中国画发展状态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1(5).
  [29]赵绪成.拥抱“多样创新时代”,构建国画现代体系——现代水墨画发展再思考[J].美术,2006(3).
  [30]赵绪成.传统中国画将退居二线——21世纪中国画发展预言[J].文艺评论,2003(3).
  [31]夏玉珍,徐律.论都市意象下本雅明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J].理论探讨,2011(11).
  [32]刘方.娱乐·欲望与阴影:市民文学视野中的北宋东京都市意象[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33]张晓艳,江霄.“新都市电影”中的都市意象[J].电影新作,2014(3).
  [34]范迪安.从水墨艺术到当代艺术[N].中国文化报,2011(4):14-12.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张家口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不断创新新闻宣传、深化走转改、完善内部管理、促进队伍建设,拓宽了新闻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了栏目的推广和品牌建设,实现了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全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栏目推广;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张家口广播电视台面对全媒体时代,对内宣传展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人民群众的心声和面貌;对外宣
【摘要】歌剧是西欧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文学、音乐、舞蹈进行综合并且以歌唱为主的戏剧舞台艺术,西洋歌剧是世界艺术的宝贵财富,其中莫扎特、罗西尼、威尔第、比才等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创作出的宝贵的歌剧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地流传,给人类精神世界带来优雅的享受,本文通过对《茶花女》中女性的爱情悲剧进行分析,并介绍其中女主角的人物特征及剧中的名段赏析来感受歌剧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歌剧艺术;女性悲
【摘要】汉代墓葬在中国现今出土的历代墓葬中保存较为完好,是我们研究古人世界观及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料。本文以汉都城西安和洛阳为主要研究对象,总体考察了中国古代墓葬的特点,分析了汉代墓葬形制的演变,总结了墓葬形制与汉代文化的关系,重点探讨了汉代人对宇宙万物及生老病死的认知。  【关键词】汉代;墓葬形制;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
【摘要】草间弥生是日本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无论是当代艺术、视觉设计还是时尚品牌等领域均对其充满青睐。提起她的名字,略有耳闻的人通常都会将她称为“波点女王”。综观她的艺术,实则可以看出这些密密麻麻、无限增殖的点状形象正是其纯净之至的内心表达。  【关键词】草间弥生;无限增殖;纯净内心;精神表达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是日本最伟大的当代艺术
心理剧方法由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于1921年创立。带领者首先通过音乐、绘画、游戏等活动帮助参与者进行热身,激发其自发性和创造力,进而以戏剧的形式,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及人际关系,在逐渐呈现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剧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逐渐被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出于对心理剧方法的好奇和兴趣,笔者开始搜罗相关书籍
【摘要】天鹅琴作为近几年频繁出现在裕固族舞蹈表演中的道具,样式新颖,民族特色鲜明,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其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裕固族学者及舞蹈专业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裕固族舞蹈;天鹅琴;运用研究;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一、裕固族文化和舞蹈概述  裕固族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且民族风情独特的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为古代回鹘人的后
【摘要】19世纪末,歌剧在意大利有了新的发展,马斯卡尼开创了真实主义的题材,本文从马斯卡尼的生平和真实主义歌剧《乡村骑士》的问世,来阐述马斯卡尼的历史地位,以及真实主义歌剧的历史意义,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马斯卡尼;《乡村骑士》;真实主义歌剧;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一、马斯卡尼的生平  19世纪末,在真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意大利出现了以真实主义文学为题材的
【摘要】本文借鉴中韩两国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从形态意味论的视角入手,通过对中韩重叠名词的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为以汉语为母语的韩国语学习者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重叠名词;形态论;意味论;全量;多量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关于重叠词的研究,中韩两国学者的研究视角存在差异:中国学者主要从重叠词的范围,语法意义及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而韩国学者则更关注于重叠后的形态及音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意识;团体辅导;体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0-0072-04  【作者简介】1.琚琤,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2.屈伊茗,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21)本科生在读。  【设计理念】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是紧密联系,又有一定不可避免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推进新文化创造,创造的新文化是为了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是为了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之间是并行不悖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文化;演进;社会功用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创造新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