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an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守望麦田,期待收获;我们守望乡村教育,期待孩子“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的幸福……
  人性化,让教师先“靓”起来
  乡村教师管理,不在于制订多少规章制度约束,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作为校长最重要的角色任务,就是开启这个陷于麻木疲惫的教师群体的心扉,还其本该拥有的真挚与热情。
  以美丽人,因美而精神而文明。2002年,我从局机关调到铜山县(现改为徐州市铜山区,下同)最边远最贫穷的大许镇任职小学中心校校长,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我从人性中最朴素的“爱美之心”入手,振作老师的精气神。让老师“化点淡妆、练点形体、露点微笑、会点外语、学点电脑”。以美丽人,因美而精神。后来调到张集镇工作,第一个校长会就要求所有教师“一律穿西服打领带出席会议”。以美丽人,因美而文明。这些被当时笑谈为花招的要求,在城市至少不会招致反对,但在一个终日面朝黄土的环境里就变得不可思议。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形式,用这种形式让教师找到自我、找到自信、脱离土气和俗气才是我真正的目的。乡村小学没有钱,但可以用一种优雅的心态生活。
  对于乡村来说,教师就是文明的化身;学校就是精神的集结地。每天晚饭后,学校附近的村民从好奇地围在门口看老师跳舞,到一些村民自觉地参与进来,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一种生活观念的改变。人,是资源中的资源。在经济拮据的乡村小学,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这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使命。
  以文化人,因文而高贵而儒雅。“读书吧,一本书要不了多少钱,而每天读几页书也要不了多少时间。我相信书能医愚,书能治困,书能脱贫。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呢?”面对乡村小学物质、精神的双重贫困,我对全体村小教师提出这个不是要求的要求。
  开始,老师们认为,农村小学,能把上级要求的课程开全了,每天按课表上课就不错了,还想什么?但是,架不住我的反复“唠叨”,慢慢地开始看教参以外的书了。读书之后,一切都被重新思索,渐渐地对几十年一成不变的生活不满起来。我趁机把“论坛”搬进了学校,把“沙龙”搬进了办公室。
  我组织的首届“校长论坛”是在大许镇一个村小的教室里。会场上没有靠背椅,没有麦克风,两张课桌并在一起算是主席台,论坛主题“课改在我心中”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出席会议的镇党委副书记和校长就坐在学生的座位上。这是一个简陋的“论坛”,简陋得舍弃了一切形式,只剩下内容,只剩下思想。我坐在那里看着校长们激动得发红的脸颊,听着那因为激动而发颤的声音,顿悟出论坛本来就是为了接受新思想,通过交流碰撞产生新思想的,其他的都是多余的。第一个教师读书沙龙是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举办的,十几把木椅围成一个圆圈。
  在边远贫穷的乡村,无论是“论坛”还是“沙龙”都成了老师们的精神家园,成了教师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读书为老师的现实生活找到了新的精神昭示,让人活得不仅纯粹,而且现代。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成为一种习惯时,它的力量就无所不在。短短几年,我们的老师走出教书“只为稻粱谋”的意识形态,走出精神的“逼窄狭隘”,以昂奋的心态工作,以诗意的情怀生活,无不得益于读书。
  以情感人,因情而爱岗而敬业。学校要让教师感到幸福,可以有很多办法,但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充满人情味的氛围。我的学校里,有一系列在别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不成文的规定。比如:教师可以随时借用校长的车;农忙时教师可以先去收种庄稼;给教师过生日;校长自愿当青年教师的婚礼主持人,随叫随到;双休日只要逛博库书城,就奖励附近米线店的快餐票;时间安排有冲突时,先小家再大家……这些看似“不着调”的做法,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许多老师们工作起来往往是先顾“大家”,后顾“小家”。积极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主动热情地为学校服务,不仅成了老师们的精神标签,也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
  学校的发展,并不在于硬件设施的先进,而在于支撑这所学校的精神,在于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乡土化,夯实儿童生命的根基
  我现在所在的汉王镇,位于徐州市西南苏皖交界的群山之中,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竹叶石、五彩石、假山石远近闻名。石雕和根雕历史悠久。刘邦的拔剑泉、马扒泉,清初著名小说评点家张竹坡墓,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郝家大院”也在汉王境内……
  我常常想,自己能在有这些乡土文化的汉王小学工作,实在是一种福气。城里人要花钱才能领略的文化古迹、山水风光,我和我的老师学生却能与之朝夕相处、任意赏玩。
  2009年5月,学校成立了“天涯诗社”,“天涯”出自苏轼的《江城子·别徐州》词。学生在这里吟诗诵词、读书会友。以虔诚之心与先贤对话、与书友交流,收获着无关功利,直指内心喜悦和充实的富足。
  相继成立的“云龙书屋”,一面立足编写自己的乡土丛书《七彩汉王》,一面采众家之精华,尽可能把优秀的儿童读物介绍给学生。《七彩汉王》,把汉王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人文底蕴尽收书中。既有史学家的《汉风讲坛》,教师的《回望历史,品味人生》,还有学生的《我是导游》《调查能手》《美的使者》……
  2009年9月,汉王的“动感课堂”正式启动,利用每周五下午半天的时间走出教室,走向拔剑泉、马扒泉……每次去都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每次刻意或不经意的触摸探索,都可能产生美好的感受,而任何一次对美的发现都是一种生命的丰富。在这种自然与人为的相互拥簇糅合的情境中,他们的乡土情结也在潜滋暗长。
  放假了,孩子高兴了,家长却担心了:长长几十天,没有了学校的要求和约束,孩子玩野了怎么办?于是我们试着组织了社区活动。首先打破年级、班级界限,指导居家附近的学生结成伙伴小组;其次指导伙伴小组成员的家庭建立活动联盟;第三明确社会实践任务:“亲子共读”,和家长共同阅读课外书籍至少一本;第四家庭联盟的每个家庭组织一次参观体验活动;第五用照片或图画表现家乡家庭的美景,也可以是身边人的美好行为或自己的美德;第六进行一项社会调查。
  孩子对乡村的亲近以大呼小叫、蹦蹦跳跳的形式铺洒开来,乡村对孩子的亲近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其中。这种亲近不是强制的,而是知识和文化、学校和社会、历史和现在等各种亲切而温润的联系,对他们生命深处最柔软处的触动。这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自信、一种价值观。今后,无论他们是走出乡土,还是守候乡土,都能有健康的生命姿态,都能不自卑、不自弃,脚踏实地地生活。
  行为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文化不是储存在那里等着将来使用的东西,而是当下师生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这样的文化高标与文化诉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汉王小学教育理念的源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统一,毋宁展个性;取教育至高之境,开汉王独造之域;天行健,地势坤,汉王雄;促进人,发展人,成就人;博雅汉王,童心飞扬;师生都是学习之人,校内外都是学习之地。
  “借助乡土文化,打造学校文化,壮大实力,展现魅力”是汉王小学乡村教育的基本思路。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来构建学校文化,推进素质教育,这是一种文化选择,一种“自然地塑造自然的人”的乡村教育文化选择。这种文化将引导着乡村少年在“爱”的情感驱动下,学会选择,学会思考。以笃行的精神,孕育伟大的信仰,践行崇高的精神。
  活动,链接了社区资源;学生,成为改良乡村风气的使者。乡村,因此而情趣盎然;童年,因此而快乐无边;心灵,因此而富足高贵!
  理想化,谱写新的田园牧歌
  在乡村文化逐渐走向荒芜的社会大背景下,用什么达到乡村与教育的完美结合?怎样利用乡土的自然环境来办纯正的教育,进行一种充满理想特质的乡村教育的乌托邦实践?
  从小事做起。也许是我身在乡村小学的缘故,总认为对乡村的孩子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太空泛,固执地认为,作为一个乡村少年,地都不会扫,书都读不好,自己的家乡都不爱,爱党爱国又从何谈起?书读好、歌唱好、字写好、操做好、地扫好,且一直坚持做下去,做到最高的、无以复加的水准。最终带给学生的就是一种振奋、向上、求进、蓬勃、自信的素质,一种温润的人格特质。
  用仪式和典礼激动自己。乡村学校没有少年宫可以放飞创意,没有博物馆可以参观访问,我们只能自己激动自己,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典礼。比如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入队仪式、班级图腾、节日仪式、校园故事等等。用典礼和仪式把师生浸泡在优秀而多元的文化中,把学校的愿景通过仪式和典礼来强化,通过校园故事来传承。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与精神的供应者和消费者,让家长提起学校,头脑中闪现的是仪式、诗词、歌曲等文化元素,而不再是校长、老师、教室。
  用厕所文化风化乡村。“厕所文化”在学校里也许只能算作一种“小”文化,但这个“小”却小瞧不得。因为这个“小”是生命每天的必经之处。为此我们把厕所整治得温馨可人,学生回家兴致勃勃地说起学校的厕所,一脸的自豪与幸福,引得不少家长来学校参观。之后,好多家庭和机关单位都学着学校把旱厕改成了水厕。在乡村,在祖祖辈辈都用惯了旱厕的乡村,竟然引进了学校的厕所文化,迈出了乡村文明的第一步。
  用特色文化家庭。在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教育中,我们的理念是:一个家庭只要有学生,这个家庭就要力争做文明家庭。为此,学校提出的口号是“请跟我来”。首先用“阅读”和“书法”,让学生过一种有情趣有追求的生活。然后利用活动让家庭跟上来。比如每年的“毕业生集体笔会”,家长与孩子一起泼墨挥毫。“家庭书法大赛”中每一个学生家庭都忙得不亦乐乎。春节的“亲子春联”,已成为当地乡村过大年不可或缺的风景。而“亲子共读”“假期读书乐”活动,不仅把学生的休闲时间换作另一种形态更活跃、更舒展的存在,也实现了文化与家长的相融互动。
  “生日送诗”是读写活动中最亮丽的风景。当孩子把老师同学送的生日诗带回家时,这一天也成为一家人最开心的日子。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更是把师生生命中最有生机的部分和社会家长的期望成功地焊接在一起,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不停地“添砖加瓦”,让教师为未来不停地“化腐朽为神奇”,让家长带着理解、带着对新课程的敬意欣赏自己的孩子……
  这一切活动,都让乡村有了亲近学校、亲近教育、亲近文化的机会。通过教书育人、通过文化活动来达到传递现代思想、精神教化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乡村与教育的完美结合。乡村是能够感化的,而感化乡村的力量只能来自文化。
  汉王镇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一直未引人关注。2009年春,我调到汉王工作,根据汉王丰富的汉文化特点,提出了“汉字汉语,博雅汉王;汉风汉韵,典雅汉王”的乡村特色教育理念。将这想法汇报给镇党委书记后,立刻引起他的关注和重视。此后“南有周庄,北有汉王”的旅游镇规划,相继引起县、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可见,乡村学校不是隔离乡土的,她在与乡村社会的互动里,利用自身文化的示范力,学校愿景的感召力,温情地与乡村发生着联系,在联系中引导着乡村的文化走向。现在的汉王小学,作为乡村的文化符号,不仅给汉王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影响着汉王的发展变化。
  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不意经营,已是诗情画意;村庄儿女,也傍桑阴学种瓜,无须教授,自是乡土情浓。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小学中心校校长)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学习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愈加严重。一方面,一些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导致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
班本教育,是以班级为教育实施的载体,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以班级资源为依托。整合各种教育因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文章主要从工程角度探讨了中国铁路GSMR网络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给出国外互联互通测试进展的基础上,着重从我国GSM-R互联互通测试的主要接口及测试内容、测试环境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