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考察发现,“幼齿”应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新词,指称“幼年或小孩子”,今仍存活在汉语方言口语中。网络中出现的新词“幼齿”源自台湾闽语,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增加,其词义及语体色彩也发生了变异。该词的传播途径是以方言翻译外来文化产品,再以文化产品为载体,通过网络等手段输入大陆,遂扩散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幼齿 方言 网络时代 词汇扩散
一、网络中的“幼齿”
昨日浏览校园论坛,有同学贴出自己的毕业照,并注明是“幼齿照”,让网友轻砸。不觉让人好奇,“幼齿照”是什么照?一颗牙的照片?在网络上随意搜索了一下“幼齿”,仅用0.04秒就搜索到297,000项符合条件的结果(除特别说明外,文中用例均来自网络)。
我们检索结果发现,“幼齿”含义十分丰富,可作名词,指称:①乳牙;②幼年,小孩;或作形容词,有如下义:①年少的、稚气的;②幼稚的、不成熟的、缺乏经验的或智能薄弱的。
(一)乳牙
(1)拔掉的幼齿是要做处理的,不然不会长新牙。
(2)乳牙护理就要由家长负责了,身为父母的你,在下列常见的幼齿护理观中……
(二)小孩,幼年
(3)时间过得真快,吾家幼齿“桩桩”快满月了。
(4)播音员好像都是十五、六岁的幼齿,像群麻雀一样在里面叽叽喳喳,听了让人烦躁。
(三)年少的、稚气的。在句中作定语,通常直接修饰具有该特征的人。
(5)张韶涵欺负幼齿小男生自嘲:好像老牛吃嫩草。
(6)中国顶尖幼齿模特:19岁的啊嘉啊嘉号称是最具才情的中国顶尖幼齿模特,……
(四)幼稚的,不成熟的,缺乏经验或智能薄弱。在句中作谓语,常受程度副词“太、很、非常”等修饰。
(7)你为什么笑我啊?我本来就承认是个幼齿问题了。
(8)倒有点点感觉是这样,难怪这支我买了以后又觉得不是那么妥帖,大概是我幼齿有余,沧桑不足。
由上可知,“幼齿”已经是一个意义极其丰富的词汇,兼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从而,上文的“幼齿照”原来是一张充满稚气的毕业照。
“幼齿”逐渐成了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新词,那么它是从何而来,为何能引申出那么多义项呢?
二、产生及扩散途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常通过敬谦称来达到“尊卑达己”的交际目的,对年龄称呼也是如此。《汉语大字典》对“齿”释义是:①牛马的年岁。幼小的牛马岁生一齿,故以齿数称其年岁。②人的年龄。《汉语大词典》释“幼齿”为“幼年”。七、八岁的孩子可称为“毁齿”,谦称自己年岁大可用“老槽”。现代成语“马齿徒增”就是谦称自己枉自长大,虚度年华,没有成就。中古时期还用“年齿”一词泛指年龄,“幼齿”属“年齿尚幼”,指称处于幼年或少年的小孩。如:
(9)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建也。(《文选·韦曜〈博弈论〉》)
(10)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愚行。(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二《须陀品》)
通过调查发现,《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普通话闽方言词典》等辞书均未收此词,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我们检索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全文版及《古籍》电子版等),先秦两汉未见用例,魏晋南北朝至今,除去重复用例共见9例,如:
(11)斯乃衰悴之标证,弃捐之大渐也,蒲衣幼齿,作弼夏后,汉之贾邓,弱冠从政,独以垂立之年。(《艺文类聚》卷十七引晋稽含《白首赋序》)
(12)繄深宫之生贵,矧垂堂与倚衡,欲推心以厉物,树幼齿以先声。(《北齐书·颜之推传》载其《观我生赋》)
但是,“幼齿”一词至今仍存活在汉语方言口语中。今天的闽南话称“小孩”为“猴死囝仔”或“囝仔兄”,称“年轻的男孩或女孩”为“幼齿”,但这些都只在最“土”的闽语中才说。年轻人基本不说“幼齿”了,老一辈人偶尔说。那么,该词在古文献典籍中及其少见,网络中的幼齿又从何而来?是否源自方言事实?
我们发现,“幼齿”在网络中通常指称未成年少女,她们往往具有天真无邪、明亮清纯、娇小甜美,或有时又表现出挑逗、成熟等特质。Lolita(萝莉塔)或Loli(萝莉)也可称“幼齿”。该词主要以日本设计的ACG(动漫游戏)、电影等文化产品为载体,从台湾等地输入到大陆,再通过网络语言等途径扩散开来,从而使得该词复活。在台湾民间,“幼齿(台湾闽南话发音为[])”并不是一个积极意义的词,它与台湾色情文化有关,多指雏妓。在早期社会中,曾经有原著民因养不活家人,就贩卖自己女儿做妓女,以未成年少女最受欢迎。ACG(动漫游戏)从日本传入,其中人物设计及内容都具有诱惑性,在翻译这些动漫时运用了方言中的“幼齿”一词来指称“未成年少女”,以吸引受众眼球。
三、词义变异
通过上述途径,“幼齿”一词的使用频率增高,其词义逐渐扩大,泛化并进一步变异,词义色彩也随之由贬义过渡到中性。在使用过程中,语体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仅指称“孩子、幼年”,还引申出“年少的、稚气的”和“幼稚的、不成熟的或缺乏经验的”等义。我们认为其词义演变途径是:齿→牙齿→幼齿 →幼年、少年、小孩子→年少、稚气、稚嫩→幼稚的、不成熟的。“齿”用以借代指称年龄,随着使用频率增高和义域不断扩大,“幼齿”较之于“齿”语义重心发生了偏移,其指称的“小孩,幼年”本身所具有的“年少、稚气”等特征不断被强化或凸显,最后引申出“幼稚的、不成熟”等义。
我们认为,“幼齿”引申出“幼稚、不成熟的或缺乏经验的”等义的原因可能是“幼齿”从方言到网络中出现时,其读音发生了变化。闽方言中“幼齿”念[],进入网络语言后,不同方言区的人均按照书面语读为],而“幼齿[]”与“幼稚[]”在发音上极为相似,容易引起联想,而沾染上“幼稚”的某些义项。我们预测,“幼齿”在以后的使用中,可能会激活一些与“幼稚”有着相似特征的词,进而引申出与这些词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相似的义项。而且,因“幼齿”有多种意思,在不同语境里可作多种解读,比起直接使用“小孩子、幼年”或“幼稚的、不成熟的”等要委婉,尤其是要表达“幼稚的、不成熟或没有经验”之义时,“幼齿”与“幼稚”在发音上也极为相似,容易引起联想,借“幼齿”之形表达“幼稚”之义,回避了“幼稚”之贬义色彩,富于表现力,也更具交际策略。我们相信,随着方言词“幼齿”进入网络语言,在大量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出一些更新的意思,但要进入共同语词汇还有时日可待。
此外,“幼齿”是闽方言中活着的语言事实,各大方言词典却漏收了,建议补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李 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夏征农.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5]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普通话闽方言词典[Z].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杨荣华,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幼齿 方言 网络时代 词汇扩散
一、网络中的“幼齿”
昨日浏览校园论坛,有同学贴出自己的毕业照,并注明是“幼齿照”,让网友轻砸。不觉让人好奇,“幼齿照”是什么照?一颗牙的照片?在网络上随意搜索了一下“幼齿”,仅用0.04秒就搜索到297,000项符合条件的结果(除特别说明外,文中用例均来自网络)。
我们检索结果发现,“幼齿”含义十分丰富,可作名词,指称:①乳牙;②幼年,小孩;或作形容词,有如下义:①年少的、稚气的;②幼稚的、不成熟的、缺乏经验的或智能薄弱的。
(一)乳牙
(1)拔掉的幼齿是要做处理的,不然不会长新牙。
(2)乳牙护理就要由家长负责了,身为父母的你,在下列常见的幼齿护理观中……
(二)小孩,幼年
(3)时间过得真快,吾家幼齿“桩桩”快满月了。
(4)播音员好像都是十五、六岁的幼齿,像群麻雀一样在里面叽叽喳喳,听了让人烦躁。
(三)年少的、稚气的。在句中作定语,通常直接修饰具有该特征的人。
(5)张韶涵欺负幼齿小男生自嘲:好像老牛吃嫩草。
(6)中国顶尖幼齿模特:19岁的啊嘉啊嘉号称是最具才情的中国顶尖幼齿模特,……
(四)幼稚的,不成熟的,缺乏经验或智能薄弱。在句中作谓语,常受程度副词“太、很、非常”等修饰。
(7)你为什么笑我啊?我本来就承认是个幼齿问题了。
(8)倒有点点感觉是这样,难怪这支我买了以后又觉得不是那么妥帖,大概是我幼齿有余,沧桑不足。
由上可知,“幼齿”已经是一个意义极其丰富的词汇,兼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从而,上文的“幼齿照”原来是一张充满稚气的毕业照。
“幼齿”逐渐成了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新词,那么它是从何而来,为何能引申出那么多义项呢?
二、产生及扩散途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常通过敬谦称来达到“尊卑达己”的交际目的,对年龄称呼也是如此。《汉语大字典》对“齿”释义是:①牛马的年岁。幼小的牛马岁生一齿,故以齿数称其年岁。②人的年龄。《汉语大词典》释“幼齿”为“幼年”。七、八岁的孩子可称为“毁齿”,谦称自己年岁大可用“老槽”。现代成语“马齿徒增”就是谦称自己枉自长大,虚度年华,没有成就。中古时期还用“年齿”一词泛指年龄,“幼齿”属“年齿尚幼”,指称处于幼年或少年的小孩。如:
(9)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建也。(《文选·韦曜〈博弈论〉》)
(10)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愚行。(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二《须陀品》)
通过调查发现,《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普通话闽方言词典》等辞书均未收此词,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我们检索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全文版及《古籍》电子版等),先秦两汉未见用例,魏晋南北朝至今,除去重复用例共见9例,如:
(11)斯乃衰悴之标证,弃捐之大渐也,蒲衣幼齿,作弼夏后,汉之贾邓,弱冠从政,独以垂立之年。(《艺文类聚》卷十七引晋稽含《白首赋序》)
(12)繄深宫之生贵,矧垂堂与倚衡,欲推心以厉物,树幼齿以先声。(《北齐书·颜之推传》载其《观我生赋》)
但是,“幼齿”一词至今仍存活在汉语方言口语中。今天的闽南话称“小孩”为“猴死囝仔”或“囝仔兄”,称“年轻的男孩或女孩”为“幼齿”,但这些都只在最“土”的闽语中才说。年轻人基本不说“幼齿”了,老一辈人偶尔说。那么,该词在古文献典籍中及其少见,网络中的幼齿又从何而来?是否源自方言事实?
我们发现,“幼齿”在网络中通常指称未成年少女,她们往往具有天真无邪、明亮清纯、娇小甜美,或有时又表现出挑逗、成熟等特质。Lolita(萝莉塔)或Loli(萝莉)也可称“幼齿”。该词主要以日本设计的ACG(动漫游戏)、电影等文化产品为载体,从台湾等地输入到大陆,再通过网络语言等途径扩散开来,从而使得该词复活。在台湾民间,“幼齿(台湾闽南话发音为[])”并不是一个积极意义的词,它与台湾色情文化有关,多指雏妓。在早期社会中,曾经有原著民因养不活家人,就贩卖自己女儿做妓女,以未成年少女最受欢迎。ACG(动漫游戏)从日本传入,其中人物设计及内容都具有诱惑性,在翻译这些动漫时运用了方言中的“幼齿”一词来指称“未成年少女”,以吸引受众眼球。
三、词义变异
通过上述途径,“幼齿”一词的使用频率增高,其词义逐渐扩大,泛化并进一步变异,词义色彩也随之由贬义过渡到中性。在使用过程中,语体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仅指称“孩子、幼年”,还引申出“年少的、稚气的”和“幼稚的、不成熟的或缺乏经验的”等义。我们认为其词义演变途径是:齿→牙齿→幼齿 →幼年、少年、小孩子→年少、稚气、稚嫩→幼稚的、不成熟的。“齿”用以借代指称年龄,随着使用频率增高和义域不断扩大,“幼齿”较之于“齿”语义重心发生了偏移,其指称的“小孩,幼年”本身所具有的“年少、稚气”等特征不断被强化或凸显,最后引申出“幼稚的、不成熟”等义。
我们认为,“幼齿”引申出“幼稚、不成熟的或缺乏经验的”等义的原因可能是“幼齿”从方言到网络中出现时,其读音发生了变化。闽方言中“幼齿”念[],进入网络语言后,不同方言区的人均按照书面语读为],而“幼齿[]”与“幼稚[]”在发音上极为相似,容易引起联想,而沾染上“幼稚”的某些义项。我们预测,“幼齿”在以后的使用中,可能会激活一些与“幼稚”有着相似特征的词,进而引申出与这些词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相似的义项。而且,因“幼齿”有多种意思,在不同语境里可作多种解读,比起直接使用“小孩子、幼年”或“幼稚的、不成熟的”等要委婉,尤其是要表达“幼稚的、不成熟或没有经验”之义时,“幼齿”与“幼稚”在发音上也极为相似,容易引起联想,借“幼齿”之形表达“幼稚”之义,回避了“幼稚”之贬义色彩,富于表现力,也更具交际策略。我们相信,随着方言词“幼齿”进入网络语言,在大量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出一些更新的意思,但要进入共同语词汇还有时日可待。
此外,“幼齿”是闽方言中活着的语言事实,各大方言词典却漏收了,建议补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李 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夏征农.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5]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普通话闽方言词典[Z].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杨荣华,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