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陶醉于这样的情景:课堂上音乐悠扬动听,教师的朗读抑扬顿挫,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就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和声。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字就与音乐息息相关,水乳交融,从《诗经》到唐诗、元曲,无不可吟可唱。有人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它是人类感情的凝聚。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能巧用音乐,往往对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训练学生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等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而这种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个人认为音乐的渲染是比较直接、效果显著的方法之一。学生在那或喜悦,或哀伤,或激烈,或悠扬的旋律中,情不能自已,自然而然地就走进了文本所要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与作者,与人物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给我们教师极大的激情,也能让学生觉得非常轻松。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师生都投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中,对于教学来说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直接、生动、丰富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大禹治水》,为了表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位扮演孩子的学生在一曲动人幽怨的乐曲中问母亲(教师):“妈妈,爸爸不要我们了吗?这么多年了,爸爸都在干什么呀?为什么不来看我?为什么别的孩子有爸爸,而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爸爸呢……”孩子那一连串的诘问在哀婉音乐的衬托下,句句都像锥子敲打在每个听课人的心中,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强烈的共鸣,一下子就让学生们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人物。在这样的情境中,大禹的伟大人格和公而忘私、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精神就自然被孩子们所认同、接受。
又如,在上《但愿人长久》时配以二胡曲《良宵》,那二胡独有的凄凉、悲缓的调子将苏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落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二、放飞想象,训练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放飞自己的想象,经历一番独特的心灵之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核心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而据专家研究表明,音乐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一条绝佳途径。学生在各种高低曲折的调子中,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文字的天空,在交流中丰富、充实文本的内容,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天安门广场》这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学到“清晨,庄严的升旗仪式就在这时开始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时,雄壮而激昂的国歌声应时响起,学生在他们熟悉的国歌中浮想联翩,畅所欲言:有的说他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在红日的映照下如一团火焰,徐徐上升;有的说仿佛看到了国旗班的战士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升旗时的一幕幕;有的说仿佛看到许多群众整装肃立,朝着国旗行注目礼的画面……回答精彩纷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连我自己也没想到他们“看”到了这么多……
在上《黄河的主人》时,我播放了钢琴曲《黄河》,学生在气势磅礴的音乐中仿佛看到了黄河浊浪排空,奔腾不羁的磅礴场面,让学生们恍如身临其境,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三、音乐激情,以情促读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想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有人说得好: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循环往复地情境朗读,往往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真挚情愫……
可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呢?我想首先还是要从情入手,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在《特殊的葬礼》一文的教学时,我将一首悲惨哀伤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配乐范读,霎时间,课堂一片沉静,从他们专注的神情和感叹声中我知道了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试想,如果没有音乐,只有单一地诵读,相比之下就会感到单调、苍白。在这里,音乐的出现丰富了人的诵读,为人的诵读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和形象空间,烘染出一种氛围和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在古诗词的朗读中,音乐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视,反映田园生活的可以配上《渔舟唱晚》、《平湖秋月》等古筝曲;而表现沙场征战,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的则可以配上《将军令》、《秦王破阵曲》等气势宏伟的鼓乐。这时候,我们的配乐朗读一定能激发孩子们朗读的热情与激情,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一定会得以提高。
四、增强理解,升华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发乎于情。” 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的渲染下,谁的心灵之弦不会被拨动呢?记得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让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课堂里轻轻响起,顿时整个课堂都浸润在优美的乐声中:“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的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直到音乐声戛然而止,学生和老师们仍陶醉其中。看着他们的神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母爱的旋律必将久久地回旋在师生们的耳边,回响在孩子们的心田。
音乐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锦上添花,流淌出汩汩的真情;被音乐浸润的语文不再是一篇篇枯燥的文字,而像一条清浅、鲜洁的小河,在这条小河中没有需要学生不断跨越的田埂,而是随着音乐顺流而下,轻松随意地就能走进语文,感受并欣赏其中的无限风光。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而这种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个人认为音乐的渲染是比较直接、效果显著的方法之一。学生在那或喜悦,或哀伤,或激烈,或悠扬的旋律中,情不能自已,自然而然地就走进了文本所要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与作者,与人物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给我们教师极大的激情,也能让学生觉得非常轻松。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师生都投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中,对于教学来说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直接、生动、丰富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大禹治水》,为了表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位扮演孩子的学生在一曲动人幽怨的乐曲中问母亲(教师):“妈妈,爸爸不要我们了吗?这么多年了,爸爸都在干什么呀?为什么不来看我?为什么别的孩子有爸爸,而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爸爸呢……”孩子那一连串的诘问在哀婉音乐的衬托下,句句都像锥子敲打在每个听课人的心中,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强烈的共鸣,一下子就让学生们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人物。在这样的情境中,大禹的伟大人格和公而忘私、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精神就自然被孩子们所认同、接受。
又如,在上《但愿人长久》时配以二胡曲《良宵》,那二胡独有的凄凉、悲缓的调子将苏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落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二、放飞想象,训练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放飞自己的想象,经历一番独特的心灵之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核心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而据专家研究表明,音乐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一条绝佳途径。学生在各种高低曲折的调子中,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文字的天空,在交流中丰富、充实文本的内容,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天安门广场》这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学到“清晨,庄严的升旗仪式就在这时开始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时,雄壮而激昂的国歌声应时响起,学生在他们熟悉的国歌中浮想联翩,畅所欲言:有的说他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在红日的映照下如一团火焰,徐徐上升;有的说仿佛看到了国旗班的战士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升旗时的一幕幕;有的说仿佛看到许多群众整装肃立,朝着国旗行注目礼的画面……回答精彩纷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连我自己也没想到他们“看”到了这么多……
在上《黄河的主人》时,我播放了钢琴曲《黄河》,学生在气势磅礴的音乐中仿佛看到了黄河浊浪排空,奔腾不羁的磅礴场面,让学生们恍如身临其境,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三、音乐激情,以情促读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想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有人说得好: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循环往复地情境朗读,往往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真挚情愫……
可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呢?我想首先还是要从情入手,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在《特殊的葬礼》一文的教学时,我将一首悲惨哀伤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配乐范读,霎时间,课堂一片沉静,从他们专注的神情和感叹声中我知道了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试想,如果没有音乐,只有单一地诵读,相比之下就会感到单调、苍白。在这里,音乐的出现丰富了人的诵读,为人的诵读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和形象空间,烘染出一种氛围和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在古诗词的朗读中,音乐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视,反映田园生活的可以配上《渔舟唱晚》、《平湖秋月》等古筝曲;而表现沙场征战,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的则可以配上《将军令》、《秦王破阵曲》等气势宏伟的鼓乐。这时候,我们的配乐朗读一定能激发孩子们朗读的热情与激情,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一定会得以提高。
四、增强理解,升华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发乎于情。” 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的渲染下,谁的心灵之弦不会被拨动呢?记得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让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课堂里轻轻响起,顿时整个课堂都浸润在优美的乐声中:“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的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直到音乐声戛然而止,学生和老师们仍陶醉其中。看着他们的神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母爱的旋律必将久久地回旋在师生们的耳边,回响在孩子们的心田。
音乐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锦上添花,流淌出汩汩的真情;被音乐浸润的语文不再是一篇篇枯燥的文字,而像一条清浅、鲜洁的小河,在这条小河中没有需要学生不断跨越的田埂,而是随着音乐顺流而下,轻松随意地就能走进语文,感受并欣赏其中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