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了被污染的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但食品安全与生殖健康连在一起可能是很多人想不到的。“这绝非危言耸听。”在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曹兴午先生的对话中,记者深切地感到不仅仅是食品安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污染正在掠夺着我们的未来,包括我们自身的生活选择。
什么在“干扰”人类香火
记者:曹教授,您在多种场合下都提到“环境激素”能够影响人的生殖健康,是不是您说的“绝非危言耸听”的原因?环境激素到底指什么?它为什么能影响人的生殖健康?
曹教授: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并存在于环境中的、具有类似雌激素特性的化学物质。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环境记者戴安·达玛诺斯基首先提出来的。环境激素进入人体以后,由于其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以导致男性体内女性激素的过度增长,由此带来一系列症状和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可以涉及到生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包括生殖力失常、生育力降低、自然流产、出生缺陷,甚至完全丧失生育能力。所以,环境激素又被称为“类激素”、“内分泌干扰物质”。
记者: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份报告,通过对549名高校志愿学生的精子状况进行检查,表明未婚男性大学生“将来不育症的发生率可能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12%~16%,甚至超过1/3”。情况真的这样严重吗?
曹教授:事实上,在最近50年间,全世界男性精子的数量下降了50%,不育或不孕夫妇的比例已达到10%~15%。俄罗斯目前就有400万男子患有不育症。所以,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1世纪,不育症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
我国的情况也不乐观。我国25%的男性有性功能障碍或性心理障碍,10%的夫妇患有不育症。我国1981~1996年发表的数据也表明,男性精子数下降了近30%,为此,临床上不得不将正常精液的参考值下降至目前的下线2000万/毫升。所以有专家预言,到2040年后,将有一半的男人没有生育能力。环境激素对女性也不留情,它可以破坏卵子的遗传物质,导致不孕、流产、早产和畸形儿等问题。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科尔伯恩预言说,如果不解决环境激素问题,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会越来越严重,不育症的发生也会越来越多。
人类生活在“干扰”的海洋里
记者:那么,这些“干扰物质”究竟都出自哪里呢?
曹教授:含有环境激素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杀虫剂、洗涤剂、塑料制品、石棉、化学品、汽车尾气、垃圾焚烧产生的气体、某些重金属等;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环境毒物还在不断产生。
在我国,与消费者健康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农药了。许多农药以及某些除草剂,对人的生育能力和胎儿都有不良影响。这些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食入、吸入、皮肤渗入等多种方式进入人体。如DBCP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水果、蔬菜和粮食的生产过程中,它既可以通过食品进入人体,也可以直接由皮肤接触渗入人体,还可以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精子生成障碍,引起不育症。
农药施到蔬菜上,一部分存留在蔬菜表面,一部分进入植物体内,洒落在土壤中的药剂则会被根部吸收而进入植物茎体内。尽管阳光、风雨和植物的体内酶可以分解部分存留于蔬菜表面和内部的农药,但速度或快或慢,到蔬菜收获时,往往还残留少量农药或有毒代谢物,这就是农药在蔬菜上的残毒。
研究证明,农药进入人体血液后,如果妇女正处于怀孕期,农药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由于化学农药具有特殊的细胞毒性和抗代谢、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所以,当它们进入胚胎体内后,可引起细胞分裂障碍或死亡,致使胚胎组织、器官的整体发生、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变异,出现生成受阻、组织缺损、分化程度改变等,轻者胎儿畸形,重者可致胎儿流产或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许多地方都使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和水果,如果不注意劳动保护,则容易患上“塑料棚病”,甚至不育症。因为塑料棚基本处于密闭状态,水分在棚内循环,形成一个长期潮湿的环境,化肥、农药容易借助高温和高湿污染棚内的空气。长时间在这种不良环境中,劳动者容易患上眩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腰腿酸痛等“塑料棚病”,进而从呼吸道、皮肤、口腔吸收农药,慢慢引起中毒,就可能出现不育症。
记者:那么,这些环境激素在“干扰”人类的时候都有哪些特点呢?
曹教授:首先,环境激素不易分解,且可以在食物链中循环,并层层富集,从而使浓度激增。人们首先是从动物身上看到这种变化和危害的。
为了防止海藻和贻贝附着在船底上,人们在船底涂刷上药物和油漆。2002年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在一部分污染严重的河流里,雄性鱼全部出现雌性化的特征。环境激素释放到土地、空气特别是水里,从水体到鱼,其浓度可增加5000~1万倍,甚至数百万倍。美国旧金山的一个疗养胜地曾因使用DDT,通过食物链使鱼类、鸟类大批死亡,湖中浮游生物体内的DDT浓度是湖水中DDT浓度的265倍;吃浮游生物的小鱼体内脂肪DDT浓度为500倍,吃小鱼的大鱼体内脂肪中浓度达到8.5万倍。这就是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现象。因此,鱼、肉、蛋、奶中的内分泌干扰物含量最高,人处于食物链的最末端,所以99%的环境激素都是经膳食渠道进入人体的。
其次,环境激素既可以“单独战斗”,也可以“协同作战”。环境激素进入体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环境激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人体内存留时间较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氯酚作为杀虫剂、防毒剂、防腐剂和消毒剂,而氯酚中的二恶英含量可达130毫克/千克。我国南方曾用五氯酚钠消灭钉螺,如今虽已停用多年,但人乳中的二恶英含量仍然是对照组的2~3倍。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越南战争中,美国共向越南的土地、森林投放了1100万加仑(4163万升)含有二恶英的“落叶剂”,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战争结束后,越南境内至少有100万人罹患精神错乱、各种癌症、生育力下降、丧失生育力、性功能障碍等病;尤其是美国军队投放落叶剂的主要地区,孕妇频发习惯性流产,并生出了成千上万有智力和肢体缺陷的婴儿。
在人们经常接触的200多种化合物中,有60%以上对精子具有不可逆的毒性,另有20多种职业性毒物也会危害精子。可以说,环境激素是精子的第一杀手。目前,人造化学物质约有10万种,每年还会产生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人类已经生活在“环境激素的海洋”里了。
消费选择“干扰”人类自己
记者:那怎样才能改变这状况呢?
曹教授: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把几种主要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列入了饮用水中优先控制的污染物“黑名单”。
食品中内分泌干扰物含量是否过高是不可能通过肉眼识别的,消费者的自身保护能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保证食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全过程的安全。一旦发现食品污染,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采取应急防范措施,杜绝不安全食品进入流通渠道。从大环境来说,政府部门要重视农药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在控制农药污染环境的同时,要积极研制能被微生物分解的、对人体无害的农药,以保证人民健康。另外,也要多宣传这方面的知识。
记者:您的话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既然衣食住行用都涉及到生殖健康问题,那么,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用的消费选择上做些改变是不是能使人体免受或少受内分泌干扰物的伤害呢?
曹教授:对。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消费者个人的消费选择也能左右生殖健康。如生活中用的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直链烷基苯磺酸纳(LAS),它也是我国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成分,现已证实它能引起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所以,我们就要多选择绿色无害的洗衣粉,既可保护环境,也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民以食为天,要想减少内分泌干扰物的摄入,平时最好少吃动物性食品,多吃没有生物富集途径的蔬菜、水果和谷物。另外,滥用抗生素、激素类等药物,以及越来越多的性保健品都会对生殖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现代生活离不开各种电子设备,如空调、电子计算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激光照排等,它们都会产生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电子雾”。“电子雾”能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导致头痛、失眠、健忘、流产、胎儿发育不良等。此外,洗桑拿、吸烟、酗酒、放射线等都会对生殖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每一个人应做到:为了健康,学会选择!
记者:那么,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存在下的选择外,主观的因素有吗?
曹教授:很多男士把抽烟、喝酒当做“生活标志”,其实这些是对生殖健康构成的最普遍的威胁。女性也有主观上的因素。比如,很多女士都知道美国有个“阿特金斯减肥食谱”,为了苗条,很多女士都信奉和追捧这个食谱。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美国科学家去年就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它表明该减肥食谱有可能降低女性的生育能力。专家认为,高蛋白质食谱有可能会对妇女的生育能力产生长远影响。
排除“干扰”的锦囊妙计
下面的四条“锦囊妙计”是曹教授亲笔为读者写下的——
1.尽量选择不施或少施农药、杀虫剂的蔬菜、水果;如果怀疑有农药污染,食用时候一定要浸泡和清洗处理。多食菠菜、胡萝卜、白菜、黄豆、西红柿等绿色和黄绿色蔬菜,以及玉米、小米、荞麦等五谷杂粮。这些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等,可以有效地排除人体内环境激素的污染物。此外,可以喝绿茶,绿茶内含有茶坨酚,而茶坨酚具有抗癌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排污”。
2.沿海地区应该尽量少食鱼、虾类。由于海洋生物的“食物链”的关系,不少鱼类富集了环境激素以及汞类,特别是大型鱼类更为显著。
3.当心居室中的污染,如室内装修、食用餐具中的塑料制品、烹调煤气污染等等。
4.预防塑料棚病的主要方法是:(1)强化通风换气。(2)穿着防潮的防护衣,戴口罩等。(3)尽量减少进棚的次数,每次进棚劳动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4)劳动结束后,要及时换掉潮湿的衣服,并用温水洗澡。(5)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将低矮狭窄的塑料棚改建成宽阔的铁架式大棚,并安装适合预防、保健的换气装置。
在近50~100年间,人类合成了数十万种的化学品,终于因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健康。人们常说不能用污染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那么,社会进步能以生殖健康的退化为代价吗?
什么在“干扰”人类香火
记者:曹教授,您在多种场合下都提到“环境激素”能够影响人的生殖健康,是不是您说的“绝非危言耸听”的原因?环境激素到底指什么?它为什么能影响人的生殖健康?
曹教授: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并存在于环境中的、具有类似雌激素特性的化学物质。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环境记者戴安·达玛诺斯基首先提出来的。环境激素进入人体以后,由于其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以导致男性体内女性激素的过度增长,由此带来一系列症状和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可以涉及到生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包括生殖力失常、生育力降低、自然流产、出生缺陷,甚至完全丧失生育能力。所以,环境激素又被称为“类激素”、“内分泌干扰物质”。
记者: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份报告,通过对549名高校志愿学生的精子状况进行检查,表明未婚男性大学生“将来不育症的发生率可能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12%~16%,甚至超过1/3”。情况真的这样严重吗?
曹教授:事实上,在最近50年间,全世界男性精子的数量下降了50%,不育或不孕夫妇的比例已达到10%~15%。俄罗斯目前就有400万男子患有不育症。所以,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1世纪,不育症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
我国的情况也不乐观。我国25%的男性有性功能障碍或性心理障碍,10%的夫妇患有不育症。我国1981~1996年发表的数据也表明,男性精子数下降了近30%,为此,临床上不得不将正常精液的参考值下降至目前的下线2000万/毫升。所以有专家预言,到2040年后,将有一半的男人没有生育能力。环境激素对女性也不留情,它可以破坏卵子的遗传物质,导致不孕、流产、早产和畸形儿等问题。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科尔伯恩预言说,如果不解决环境激素问题,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会越来越严重,不育症的发生也会越来越多。
人类生活在“干扰”的海洋里
记者:那么,这些“干扰物质”究竟都出自哪里呢?
曹教授:含有环境激素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杀虫剂、洗涤剂、塑料制品、石棉、化学品、汽车尾气、垃圾焚烧产生的气体、某些重金属等;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环境毒物还在不断产生。
在我国,与消费者健康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农药了。许多农药以及某些除草剂,对人的生育能力和胎儿都有不良影响。这些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食入、吸入、皮肤渗入等多种方式进入人体。如DBCP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水果、蔬菜和粮食的生产过程中,它既可以通过食品进入人体,也可以直接由皮肤接触渗入人体,还可以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精子生成障碍,引起不育症。
农药施到蔬菜上,一部分存留在蔬菜表面,一部分进入植物体内,洒落在土壤中的药剂则会被根部吸收而进入植物茎体内。尽管阳光、风雨和植物的体内酶可以分解部分存留于蔬菜表面和内部的农药,但速度或快或慢,到蔬菜收获时,往往还残留少量农药或有毒代谢物,这就是农药在蔬菜上的残毒。
研究证明,农药进入人体血液后,如果妇女正处于怀孕期,农药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由于化学农药具有特殊的细胞毒性和抗代谢、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所以,当它们进入胚胎体内后,可引起细胞分裂障碍或死亡,致使胚胎组织、器官的整体发生、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变异,出现生成受阻、组织缺损、分化程度改变等,轻者胎儿畸形,重者可致胎儿流产或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许多地方都使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和水果,如果不注意劳动保护,则容易患上“塑料棚病”,甚至不育症。因为塑料棚基本处于密闭状态,水分在棚内循环,形成一个长期潮湿的环境,化肥、农药容易借助高温和高湿污染棚内的空气。长时间在这种不良环境中,劳动者容易患上眩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腰腿酸痛等“塑料棚病”,进而从呼吸道、皮肤、口腔吸收农药,慢慢引起中毒,就可能出现不育症。
记者:那么,这些环境激素在“干扰”人类的时候都有哪些特点呢?
曹教授:首先,环境激素不易分解,且可以在食物链中循环,并层层富集,从而使浓度激增。人们首先是从动物身上看到这种变化和危害的。
为了防止海藻和贻贝附着在船底上,人们在船底涂刷上药物和油漆。2002年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在一部分污染严重的河流里,雄性鱼全部出现雌性化的特征。环境激素释放到土地、空气特别是水里,从水体到鱼,其浓度可增加5000~1万倍,甚至数百万倍。美国旧金山的一个疗养胜地曾因使用DDT,通过食物链使鱼类、鸟类大批死亡,湖中浮游生物体内的DDT浓度是湖水中DDT浓度的265倍;吃浮游生物的小鱼体内脂肪DDT浓度为500倍,吃小鱼的大鱼体内脂肪中浓度达到8.5万倍。这就是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现象。因此,鱼、肉、蛋、奶中的内分泌干扰物含量最高,人处于食物链的最末端,所以99%的环境激素都是经膳食渠道进入人体的。
其次,环境激素既可以“单独战斗”,也可以“协同作战”。环境激素进入体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环境激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人体内存留时间较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氯酚作为杀虫剂、防毒剂、防腐剂和消毒剂,而氯酚中的二恶英含量可达130毫克/千克。我国南方曾用五氯酚钠消灭钉螺,如今虽已停用多年,但人乳中的二恶英含量仍然是对照组的2~3倍。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越南战争中,美国共向越南的土地、森林投放了1100万加仑(4163万升)含有二恶英的“落叶剂”,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战争结束后,越南境内至少有100万人罹患精神错乱、各种癌症、生育力下降、丧失生育力、性功能障碍等病;尤其是美国军队投放落叶剂的主要地区,孕妇频发习惯性流产,并生出了成千上万有智力和肢体缺陷的婴儿。
在人们经常接触的200多种化合物中,有60%以上对精子具有不可逆的毒性,另有20多种职业性毒物也会危害精子。可以说,环境激素是精子的第一杀手。目前,人造化学物质约有10万种,每年还会产生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人类已经生活在“环境激素的海洋”里了。
消费选择“干扰”人类自己
记者:那怎样才能改变这状况呢?
曹教授: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把几种主要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列入了饮用水中优先控制的污染物“黑名单”。
食品中内分泌干扰物含量是否过高是不可能通过肉眼识别的,消费者的自身保护能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保证食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全过程的安全。一旦发现食品污染,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采取应急防范措施,杜绝不安全食品进入流通渠道。从大环境来说,政府部门要重视农药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在控制农药污染环境的同时,要积极研制能被微生物分解的、对人体无害的农药,以保证人民健康。另外,也要多宣传这方面的知识。
记者:您的话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既然衣食住行用都涉及到生殖健康问题,那么,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用的消费选择上做些改变是不是能使人体免受或少受内分泌干扰物的伤害呢?
曹教授:对。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消费者个人的消费选择也能左右生殖健康。如生活中用的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直链烷基苯磺酸纳(LAS),它也是我国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成分,现已证实它能引起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所以,我们就要多选择绿色无害的洗衣粉,既可保护环境,也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民以食为天,要想减少内分泌干扰物的摄入,平时最好少吃动物性食品,多吃没有生物富集途径的蔬菜、水果和谷物。另外,滥用抗生素、激素类等药物,以及越来越多的性保健品都会对生殖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现代生活离不开各种电子设备,如空调、电子计算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激光照排等,它们都会产生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电子雾”。“电子雾”能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导致头痛、失眠、健忘、流产、胎儿发育不良等。此外,洗桑拿、吸烟、酗酒、放射线等都会对生殖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每一个人应做到:为了健康,学会选择!
记者:那么,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存在下的选择外,主观的因素有吗?
曹教授:很多男士把抽烟、喝酒当做“生活标志”,其实这些是对生殖健康构成的最普遍的威胁。女性也有主观上的因素。比如,很多女士都知道美国有个“阿特金斯减肥食谱”,为了苗条,很多女士都信奉和追捧这个食谱。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美国科学家去年就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它表明该减肥食谱有可能降低女性的生育能力。专家认为,高蛋白质食谱有可能会对妇女的生育能力产生长远影响。
排除“干扰”的锦囊妙计
下面的四条“锦囊妙计”是曹教授亲笔为读者写下的——
1.尽量选择不施或少施农药、杀虫剂的蔬菜、水果;如果怀疑有农药污染,食用时候一定要浸泡和清洗处理。多食菠菜、胡萝卜、白菜、黄豆、西红柿等绿色和黄绿色蔬菜,以及玉米、小米、荞麦等五谷杂粮。这些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等,可以有效地排除人体内环境激素的污染物。此外,可以喝绿茶,绿茶内含有茶坨酚,而茶坨酚具有抗癌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排污”。
2.沿海地区应该尽量少食鱼、虾类。由于海洋生物的“食物链”的关系,不少鱼类富集了环境激素以及汞类,特别是大型鱼类更为显著。
3.当心居室中的污染,如室内装修、食用餐具中的塑料制品、烹调煤气污染等等。
4.预防塑料棚病的主要方法是:(1)强化通风换气。(2)穿着防潮的防护衣,戴口罩等。(3)尽量减少进棚的次数,每次进棚劳动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4)劳动结束后,要及时换掉潮湿的衣服,并用温水洗澡。(5)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将低矮狭窄的塑料棚改建成宽阔的铁架式大棚,并安装适合预防、保健的换气装置。
在近50~100年间,人类合成了数十万种的化学品,终于因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健康。人们常说不能用污染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那么,社会进步能以生殖健康的退化为代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