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须自身硬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7329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化学教师是否具备规范的实验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乃至整个化学学习。文章分析桂林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比赛中教师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化学教师实验能力提供思路。
  关键词:实验技能;规范;培训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90-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3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学习始于对教师的模仿,化学教师是否具备过硬的实验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乃至整个化学学习。2015年6月,桂林市举办了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比赛,由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属学校推荐的40名化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比赛。从比赛情况来看,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素养情况不容乐观。
  一、试题特点
  比赛试题是“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 %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涉及固体药品的取用和称量、液体的量取、物质的溶解和液体试剂的装瓶等基本操作,突出对教师实验操作基本功的考核。
  二、教师出现的操作问题
  参赛教师要在30分钟内按照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整理仪器的顺序完成实验操作,并书写好实验报告。试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纵观比赛过程,操作的每一步骤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都出现一些错误,其中尤以称量氯化钠、量取水和溶解氯化钠时出现的错误较多,现就这三步骤出现的错误做如下统计。
  3. 溶解氧化钠
  此步骤中,要求选手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玻璃棒使用后要洗净放回原处。比赛中竟然有四分之三的选手在搅拌时玻璃棒碰撞烧杯!还有10位选手使用后没有将玻璃棒清洗。
  以上列举的仅是本次比赛失误人数较多的操作,实际上有错误的项目还远不止这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是《课程标准》要求完成的八个基础学生实验之一,作为化学教师出现如此多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三、反思和建议
  虽然近年来理论化学方法得到了显著的进步,但是所得结论仍然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这说明化学仍然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这就确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1]。《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标准要求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
  目前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有弱化的趋势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化学教师实验能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笔者以为,造成桂林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1.对基本实验操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当前社会上对化学教师的评价较多的仍然是其学生的中考成绩,几乎没有从实验能力的角度对化学教师进行评价。一些老师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在课堂上“讲”实验、通过大量的书面练习“做”实验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个别学校初三整个学年没有一次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实验开设率不高直接导致教师的实验技能下降。一些老师的规范操作意识不强,笔者在调研听课时曾看见,一位老师在溶解蔗糖时,发现没有准备玻璃棒,于是“急中生智”用药匙搅拌,我们能要求这位老师的学生有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吗?
  2.培训的不足
  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非常重视教师培训,组织的学科培训活动很多,受各种因素限制,针对实验操作层面的集中培训却少之又少。我市也组织了几届实验技能比赛,也对参加自治区比赛的老师进行专门培训,似乎收效不大。
  要提高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培训迫在眉睫。可以依托高校等资源,聘请大学教师或实验技术能手进行手把手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自身规范的实验技能的重要性,清楚教材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操作规范,并通过操作训练提高操作技能。
  教研部门要积极开展实验技能比赛,以赛促研,注意赛后的反馈。发挥微课的优势,将有关内容制作成微课,形成资源库以便教师随时学习。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平台作用,专题研讨,教研组内教师间的学习、训练,提高实验技能。
  广大化学教师要认识到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实验操作多加研究,勤以训练,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处理好每一个实验细节,通过规范的操作为学生做样板,使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把化学实验作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之一[J].化学教学,2012,(4)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阅读—探讨—应用—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为内容,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方式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阅读;探讨;应用;反思;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8-006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
摘要:文章展现了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三学生CESL活动团体赛的情况,阐述了这次活动意义,同时透过某些现象论述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科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金钥匙;CESL活动;纪实;观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0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
摘要:在教学设计及实施中,依托化学史,根据逐步递进的演示实验链提出假设及问题链,激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在现代科技前沿与经典实验赏析、课堂实验探究的反思对比、分析归纳过程中完成守恒观的构建,形成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经典;实验;观念;方法;化学反应;质量关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
摘要:利用注射器、软胶管、大试管等组成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新装置,实验设计巧妙,实验现象明显。  关键词: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创新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95-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6  按照现行化学课本中介绍的方法制备的氢氧化亚铁极易被氧化,很难得到白色絮状
摘要:钠在空气中燃烧本应生成淡黄色的固体,但实验中却发现只有黑色的固体生成。干扰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知。本文通过引导学生从钠燃烧异常现象出发,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主动设计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对实验方案不断进行改进,由此学生获取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并且提出了最优的实验方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钠;燃烧;黑色固体:淡黄色固体;活动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5-
摘要:从“校园池塘里的天然水”入手,运用生活化的实验仪器“TDS水质测试笔”,设计多组“对比实验”,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将抽象概念“强、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进行了具体化构建。  关键词: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概念具体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7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
Section A  一、从B栏中找出与A栏句子相对应的答语。  二、根据句意填写单词,首字母已给出。  1. Don’t f . You two should be friendly to each other.  2. Every day my mother does the d after meals.  3. All the students should follow the schoo
摘要:以“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复习课教学为例,从实验制备合成、分离提纯、纯度测定三个角度进行探讨,渗透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思、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实验;复习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5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1.
摘要:化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对于高三一轮复习,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可以使学生学习识记性知识的过程大大简化、时间大大缩减,从而有更多的精力进行高质量的学习、研究活动。  关键词: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硫及其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6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
摘要:溶解度教学是九年级化学学习概念最为集中的章节,涉及内容逻辑性强,处理不当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以罗伯特·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和戴维·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为指导的学习任务分析为基础,深入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明确学生学习需要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就能帮助教师在教学目标引导下顺利开展问题导学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任务分析;问题导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