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主题研学旅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g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主题研学旅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P27
  □科技“微研学旅行”的实践探索P29
  □“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P31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研学旅行已由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单一角度,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国家战略高度。基于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主题研学旅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新时代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衔接的育人新思路。以区域历史文化为前提,提出了“研学 文化”“研学 科技”“研学 生态”的新模式。

一、依据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是构建模式的前提


  1. 区域历史文化元素是构建模式的基础。研学旅行活动一般需要资金、交通、时间、安全保障,一般不宜做长时间、长距离、大规模的活动安排,最好是依据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社会经济发展而推进,其关键是整合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资源,积极探索让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革命英雄中间、走进科学天地、走进社会的新途径,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爱国主义精神。
  2. 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依据。区域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以及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资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基于惠州历史文化的主题研學旅行,可积极探索开发本地资源,如中山纪念堂、邓演达纪念园、仲元亭、东江纵队纪念馆、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叶挺将军纪念园、廖仲恺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高潭“东江红都”等,提炼惠州名人的时代精神,设计历史名人研学拓展活动方案,推动校本课程中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3. 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是构建模式的核心。基于惠州历史文化的“主题研学旅行”模式,应依据惠州乡土历史文化特色开发设计研学活动,如生态自然研学基地、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地等,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紧紧抓住区域社会经济与旅游发展的重大契机,以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文化尤其是红色景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研学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中国传统文化游、历史古迹游、爱国主义教育游等有机结合,争取将更多的旅游景区发展成研学活动的拓展基地,推动研学旅行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二、课程开发与活动方案对接是构建模式的核心


  怎样改变重“游”轻“学”的局面,是当前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研学活动整体设计、研学旅行拓展基地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衔接、互相呼应的整体研学旅行的新模式,将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方向。
  1. 综合设计课程方案。首先明确研学旅行的目标原则,然后确定研学旅行的活动主题,构建研学旅行的课程框架,细化课程活动的具体方法,最后形成课程体系的特色品牌。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它的落实需要从整体上去推动,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对接、融合。(1)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设计,包括: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核心素养目标。(2)整体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应构建研学旅行的课程框架,积极探索整体构建多思路、多主题的新模式,实现研究性学习和旅行活动体验相结合,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衔接的新型研学旅行形式。
  2. 课程开发与活动方案设计相结合。纪念馆、名人故居、纪念碑、公园等教育载体,主要是一些文物、实物(碑文、雕像)、图片,虽然形式多样,但不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缺少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活动。必须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所以必须积极开发情景式、体验式、趣味式的活动。
  3. 课程开发、活动整体设计与基地拓展紧密相连。研学旅行应该以研学为手段,以研学课程为主体,在学习中加入旅行元素,让学生在游玩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惠州可探索利用革命历史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设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红色之旅”线路;利用德赛集团、TCL集团、联想集团等当地知名企业资源,设计培养学生研究创新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科研之旅”;利用自然景区、生态保护区等资源,设计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生态之旅”线路;利用乡村、示范性农业基地等资源,设计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的“乡村之旅”线路。

三、活动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是构建模式的关键


  1. 依据育人目标和学校课程,系统构建校本研学课程体系。研学旅行,不是一次简单的游玩,而是建立起学生个体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自然联系,在实践经验的累积中,达成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建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研学旅行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创造力的课堂。如,重庆市巴蜀小学“333”律动课程体系,推出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化思路。定位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课程,整合形成地方与校本特色的拓展课程,统整进入学校律动课程中的“生活实践课程”类,补充、丰富、发展原有课程。
  2. 学科教育与研学活动相结合。如,安徽“走进徽文化之乡,用心触摸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徽墨、宣纸的历史和制作技艺,引发学生对文房四宝的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又如,惠州市第三中学柯媚娟老师设计了一项寒假作业:利用惠州的历史人文景观来一次深度研学旅行,实地了解该景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具体要求:(1)提前上网了解该景观的信息(包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等);(2)简单介绍你的旅行路线;(3)用照片或短视频记录你旅行的精彩片段;(4)简单说说这次旅行中你的最大收获;(5)如果你是这次旅行的导游或该景点的管理方,为了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这次旅行变得更有意义,你会设计什么活动来增加这次旅行的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
  3. 探索基于学科综合化的教学方式。如,结合惠州历史名人邓演达的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以励志堂建设为载体,开设陶泥制作研修课,设计惠州历史名人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志向刻在制作的陶泥版上,烧制成型,通过仪式悬挂在立志专栏墙上,引导学生将邓演达立志报国的精神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又如,学习了赵州桥的特点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搭建拱桥;或利用所学的造纸术的基本原理,制作纸浆,并在所做的纸上用树叶鲜花作画;或了解都江堰的设计原理,设计都江堰模型等。再如,了解历史课本上介绍的《农桑辑要》《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以每年的惠州现代农业博览会为契机,带领学生走进研学生态基地,学习种植农作物、蔬菜、中草药,浇水施肥,认领看护,开展全方位的研学拓展活动。
其他文献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2月28日,省教育厅举行新闻通气会对《行动计划》进行解读。通气会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邢锋对《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意义、起草过程、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与创新点、下一步工作安排等进行了介绍。  邢锋指出,制定出臺《行动计划》,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提升发展
期刊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欧美一些国家对早期乳腺癌已普遍采用保乳综合治疗。在我国早期乳腺癌的保乳综合治疗也已被认可并逐渐采用。保乳治疗作为
倪岗,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广东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18年12月,由倪岗主持、宝安区众多一线语文教师共同参与,历时七年精心打造的整本书阅读项目“共建·共享:初中整本书阅读课程区域推进的实践探索”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广东教育》:宝安区在2011年就开始系统推进“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您当时是怎样萌生这些设想的?
期刊
在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共建·共享:初中整本书阅读课程区域推进的实践探索”、华南师范大学的“‘双系统三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建与实施”两项成果荣获一等奖,实现了广东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层面零的突破,其意义不言而喻。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最高奖项。在国家级平台获奖,没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是不可想象的。综观
期刊
第一部分Ras1、Cdc42、Rac1、Rho1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中的表达差异目的Ras1、Cdc42、Rac1、Rho1基因在真菌细胞极性生长、形态转换中有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