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城市无形资产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文章通过对城市无形资产经营过程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区分城市无形资产与城市品牌、形象,提出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经营的相应建议,探索将城市品牌价值真正转化为城市无形资产,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及完善城市无形资产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无形资产;城市经营;形象工程;城市品牌
引言
市场经济全方位的社会渗透逐步清除了经营城市的体制障碍,催化了中国城市被品牌化的土壤,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形象工程”作业也促进了城市品牌的建设,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全国各地的城市都打出了建造城市品牌的旗帜。2010年,通过外商投资、财政性投资、城建融资等措施,泗水县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施计划投资46.78亿元,为搞活城市这个巨大的无形资产,形成良性城市经营模式,开展了城乡建设四大工程。
目前,许多城市还没有完全从理性和专业的角度认清“究竟什么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城市品牌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这两个问题。建立城市品牌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一套名称、标志象征和口号,更重要的是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到自己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而且这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过程。以会展经济、旅游经济为城市品牌基础的大中型城市普遍有个误区,将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绿地的建设、市政建设、星级宾馆的兴建简单地同品牌建设划上了等号,甚至出现了“绿色城市”、“数字城市”、“环保城市”等概念,认为搞一两项工程、开发几个住宅小区、建几个中心广场和花坛就是塑造城市品牌,进而形成巨大的城市无形资产价值。这样的理解不仅表面化,而且会将建立城市品牌的活动引入一场大兴土木的城市建设误区,改变了城市品牌的性质,错误理解了城市无形资产。
一、基本观点
城市无形资产是指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主要由城市品牌、环境、历史、文化、管理等不可量化的资产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延伸资产等可量化的资本组成。城市品牌可被定义为:“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记。它是指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在城市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具有可识别性、可接受性和差异性。①” 城市形象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是城市形象诸要素整合作用的结果,它使外界在更大范围内产生认同,从而使城市在信息传播、贸易、金融诸领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以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游客,促使城市整个产业链飞速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城市化要向品牌化方向发展,进而形成城市无形资产,必须具备一种体制,使得城市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也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功能从计划经济的一个单位被纳入到了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之中。所谓的城市形象不再是停留在美化市容的表层,而是要吸引投资成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驱使城市将自己像商品一样需要包装和品牌化之后拿到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推广。发展城市无形资产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定位和财力量力而行,而且不一定是从改造城市外貌入手,在财政支出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步实施的战略,从“软件”建设入手,扬长避短,提升城市无形资产价值。完善城市无形资产经营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能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增加城市建设资本来源,切忌把城市无形资产等同于城市品牌和形象。
二、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
现在有个别领导干部打着“无形资产”的旗号,为了个人政绩,浪费国家资财,危害一方百姓。根据报道:称为中国奶牛之乡的安达市的一些领导,眼下正在为自己即将创造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得意——投资上亿元沿街建造299头石牛雕塑、铺设9 999块牛图案路面砖。可怜的是当地的养牛农户,饲草严重不足、卖了牛奶长期拿不到钱,被迫纷纷忍痛卖牛,收入急剧下降。市委书记还大言不惭地声称这是他们的“无形资产”,这听起来讽刺味道十足!
2007年2月20日,有千年历史的邕州老街重建后正式向市民开放。邕江河畔的邕州老街长达1.8公里,街上350家商铺以明清建筑风格落成,古朴雄浑、鳞次栉比,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气息。单从建筑风格来说,颇有古色的“邕州老街”在南宁的确具有一定特色,街上商铺是以奇石古玩为主营,南宁人从此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去处。据反映,开张当天首届南宁庙会同时在“邕州老街”开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观看,场面热闹非凡。但第二天街道就变冷清了,再去的人普遍说“不好玩”。一时之间,“邕州老街”成为南宁时空网网友热议的话题。
近些年城市更名运动风起云涌,湖南省大庸市改名换姓为张家界,如今已经声名鹊起,而安徽屯溪市改名为黄山市也引得世人刮目。
此外,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福建崇安更名为武夷山市、海南通什更名为五指山市、四川南坪更名为九寨沟县、辽宁锦西改为葫芦岛市、云南中甸县改为香格里拉——不可否认,这些将山川名胜景区作为城市名字的更名运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的知名度。
(二)分析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它包括一个城市人们,历史文化、城市建筑、环境、制度、管理、产出、生活习惯等创造的总和,共同指向某些较鲜明的特性,形成代表这个城市的、易于为人们所指认的形象表述。这个形象可以是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可以是某个名人,甚至可以是某个产品,或者是代表城市特性的系列形象组合。如天安门、长城之于北京,西湖之于杭州,青岛啤酒之于青岛,孔子之于曲阜,广交会之于广州等等。但这个形象或形象的组合一定是能包容这个城市的性格,从感观上来说,一定是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的。所谓千金难买文化,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南宁文化品牌的使命就是为南宁正名。
城市建设的硬环境短时间内可以卓有成效,而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包括了城市文化品牌的确立成熟,是以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法制意识、人文精神的深入人心为基础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引导,不能追求速成。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品牌的发展壮大,必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市民的精神品位和人文素质,促进城市文化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全面提升文化品牌的美誉度。
首先应该肯定这股城市更名运动的进步意义,这说明城市管理者的品牌意识和品牌观念已经大大增强并开始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品牌规律从企业经营领域向区域经济转移扩散的必然结果。这种观念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城市,也应该学会营销。但这并不是支持城市更名运动的充分理由。一个城市品牌的塑造是一个需要各方面综合协调配套推进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指望名称这个环节的改变而疏于对整个城市的品牌系统进行整体推进的话,其效果是值得怀疑的,即使改名后名扬四海,也可能只是徒有虚名,难以对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如果城市的管理者能够不断发现并认识到自己在投资环境、政策环境、执政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再加上必要的宣传,一个知名度和美誉度兼具的城市品牌就会手到擒来。因此,对于周口此类城市而言,真正稀缺的不是一个名震四海的名字,而是城市管理和品牌传播的大智慧。
当前许多城市在搞“城市经营”,实际上应该是在发掘和经营一个地区“宏观的无形资产”,靠它造福一方百姓,靠它去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在城市经营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区分相关概念,并探索切实能增加城市无形资产价值的城市经营方案。
三、完善城市无形资产经营,提升城市无形资产
为充分发挥城市无形资产的作用,加快城市的发展,务必要认清当前存在的误区,找出相关的对策。
(一)认清存在的几个误区
1.不能混淆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与作为智力资源的无形资产
有些城市的领导一谈到城市的无形资产,首先想到的是土地,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方面的误区。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是可以繁衍并不断获得多重长期收益的,但土地则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2.混淆大搞形象工程与城市品牌
很多人误认为搞几个形象工程,就是建立无形资产,甚至有的城市领导人为自己树碑立传不惜巨额投资,劳民伤财大搞形象工程。如黑龙江省安达市要建“牛城”,镇江市21世纪乐园的“巨蛋”工程等。有的北方城市,本应根据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搞绿化,但却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把自己的城市装扮成一派“南国都市”:花坛上插满了塑料的郁金香,广场上、马路边树立了塑料的椰子树,建造钢筋混凝土的老榕树,甚至还搞直径数米的塑料仙人球。
3.混淆虚名、炒作与城市无形资产
有些人误认为争个“全国第一”或搞几个大型活动,狠狠地炒作一番就是有了城市的无形资产。在搞城市无形资产的过程中有的人热衷于争虚名,有的人认为获得“中国某某之乡”就获得了无形资产,为了这个虚名一些官员竟然造假。某县的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明明有几千亩的蟠桃,却向国家有关部门虚报为3万亩,因此获得国家林业局颁发的“中国蟠桃之乡”的铜匾。
4.混淆地理位置与城市无形资产
有的城区位于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当地的领导人就认为有了无形资产。殊不知优越的地理位置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果中心区位置发生变化就失去了优越感,不但不存在“无形资产”,就连有形资产都要大大减值。
(二)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对策
1.以基础建设为根基,构建城市无形资产发展模式
通过争取财政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建设与维护、住房问题、环境综合整治、城区防汛等,为城市无形资产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产业链为支撑,构建基于产业品牌的城市品牌
城市形象必须培育相应的产业链,城市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造血机能,即产业链的培育和建设上,发展具有区域和全国影响力的产业, 形成突出的产业品牌。城市可通过上项目来吸引投资,通过输出最好的产品创造知名品牌,进而形成城市的产业品牌,为城市的发展集聚更多的资源,带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城市品牌形象上,应将产业品牌塑造纳入城市整体品牌体系中,通过产业品牌的塑造,提升城市产业的集聚力和吸引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3.以城市区域定位塑造城市特色品牌及形象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现有的城市格局必定要重新定位。未来城市的竞争会更注重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凸显。个体城市的发展必须融入城市群的发展之中,借助在城市群中的明确定位,形成特色的城市品牌及形象,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价值。
在中国,目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以京津为核心的大北京都市圈等,正逐渐形成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格局。个别城市充分借助城市圈的集聚效应,提升发展水平,塑造特色的城市品牌形象,以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价值。
4.以文化价值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城市价值链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文化色彩构筑的高附加值,能够真正体现出无法企及的城市品牌和城市竞争力。构筑城市文化价值链的目标,形成具有超越技术和产业层面的文化价值体系,不仅是用文化去感染和征服,而且是要用文化去引导和规范城市的经济行为。城市不仅要生产文化,更重要的是营销文化,使城市辐射力和城市效益产生出巨大的扩散效应。
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就是要把城市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经营,把城市“资源、资本和资产”的三位一体与城市“文化、品牌和形象”的三位一体相结合,形成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模式。
5.注重城市形象产品的开发
城市形象产品是指城市中代表城市产业特征和形象个性的产品,能对城市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能促进城市对外交流,对城市知名度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人们对城市认知、崇尚和向往。城市地方特产能让人们把产品同城市联系起来,如“北京烤鸭”、“金华火腿”、“哈密瓜”等,历时久远,口耳相传,这无形当中就在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价值。
6.加大宣传的力度
在城市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中,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展会、赛事等方式进行宣传。宣传与城市形象关系密切,在传播城市形象过程中提升城市的无形资产价值。
四、小结
加强我国城市经营,区分城市无形资产与名牌、形象建设,推动城市品牌的塑造,有助于城市无形资产的形成,以真正发挥城市无形资产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建立有效的无形资产运营机制和发展战略,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更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叶裕民.中国城市经营的理论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2):26-31.
[3] 崔卫华.城市经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舜,田亚平,张建涛.廊坊市城市无形资产经营的问题研究[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8,18(3):36-38.
【关键词】 无形资产;城市经营;形象工程;城市品牌
引言
市场经济全方位的社会渗透逐步清除了经营城市的体制障碍,催化了中国城市被品牌化的土壤,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形象工程”作业也促进了城市品牌的建设,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全国各地的城市都打出了建造城市品牌的旗帜。2010年,通过外商投资、财政性投资、城建融资等措施,泗水县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施计划投资46.78亿元,为搞活城市这个巨大的无形资产,形成良性城市经营模式,开展了城乡建设四大工程。
目前,许多城市还没有完全从理性和专业的角度认清“究竟什么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城市品牌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这两个问题。建立城市品牌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一套名称、标志象征和口号,更重要的是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到自己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而且这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过程。以会展经济、旅游经济为城市品牌基础的大中型城市普遍有个误区,将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绿地的建设、市政建设、星级宾馆的兴建简单地同品牌建设划上了等号,甚至出现了“绿色城市”、“数字城市”、“环保城市”等概念,认为搞一两项工程、开发几个住宅小区、建几个中心广场和花坛就是塑造城市品牌,进而形成巨大的城市无形资产价值。这样的理解不仅表面化,而且会将建立城市品牌的活动引入一场大兴土木的城市建设误区,改变了城市品牌的性质,错误理解了城市无形资产。
一、基本观点
城市无形资产是指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主要由城市品牌、环境、历史、文化、管理等不可量化的资产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延伸资产等可量化的资本组成。城市品牌可被定义为:“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记。它是指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在城市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具有可识别性、可接受性和差异性。①” 城市形象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是城市形象诸要素整合作用的结果,它使外界在更大范围内产生认同,从而使城市在信息传播、贸易、金融诸领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以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游客,促使城市整个产业链飞速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城市化要向品牌化方向发展,进而形成城市无形资产,必须具备一种体制,使得城市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也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功能从计划经济的一个单位被纳入到了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之中。所谓的城市形象不再是停留在美化市容的表层,而是要吸引投资成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驱使城市将自己像商品一样需要包装和品牌化之后拿到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推广。发展城市无形资产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定位和财力量力而行,而且不一定是从改造城市外貌入手,在财政支出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步实施的战略,从“软件”建设入手,扬长避短,提升城市无形资产价值。完善城市无形资产经营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能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增加城市建设资本来源,切忌把城市无形资产等同于城市品牌和形象。
二、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
现在有个别领导干部打着“无形资产”的旗号,为了个人政绩,浪费国家资财,危害一方百姓。根据报道:称为中国奶牛之乡的安达市的一些领导,眼下正在为自己即将创造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得意——投资上亿元沿街建造299头石牛雕塑、铺设9 999块牛图案路面砖。可怜的是当地的养牛农户,饲草严重不足、卖了牛奶长期拿不到钱,被迫纷纷忍痛卖牛,收入急剧下降。市委书记还大言不惭地声称这是他们的“无形资产”,这听起来讽刺味道十足!
2007年2月20日,有千年历史的邕州老街重建后正式向市民开放。邕江河畔的邕州老街长达1.8公里,街上350家商铺以明清建筑风格落成,古朴雄浑、鳞次栉比,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气息。单从建筑风格来说,颇有古色的“邕州老街”在南宁的确具有一定特色,街上商铺是以奇石古玩为主营,南宁人从此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去处。据反映,开张当天首届南宁庙会同时在“邕州老街”开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观看,场面热闹非凡。但第二天街道就变冷清了,再去的人普遍说“不好玩”。一时之间,“邕州老街”成为南宁时空网网友热议的话题。
近些年城市更名运动风起云涌,湖南省大庸市改名换姓为张家界,如今已经声名鹊起,而安徽屯溪市改名为黄山市也引得世人刮目。
此外,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福建崇安更名为武夷山市、海南通什更名为五指山市、四川南坪更名为九寨沟县、辽宁锦西改为葫芦岛市、云南中甸县改为香格里拉——不可否认,这些将山川名胜景区作为城市名字的更名运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的知名度。
(二)分析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它包括一个城市人们,历史文化、城市建筑、环境、制度、管理、产出、生活习惯等创造的总和,共同指向某些较鲜明的特性,形成代表这个城市的、易于为人们所指认的形象表述。这个形象可以是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可以是某个名人,甚至可以是某个产品,或者是代表城市特性的系列形象组合。如天安门、长城之于北京,西湖之于杭州,青岛啤酒之于青岛,孔子之于曲阜,广交会之于广州等等。但这个形象或形象的组合一定是能包容这个城市的性格,从感观上来说,一定是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的。所谓千金难买文化,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南宁文化品牌的使命就是为南宁正名。
城市建设的硬环境短时间内可以卓有成效,而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包括了城市文化品牌的确立成熟,是以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法制意识、人文精神的深入人心为基础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引导,不能追求速成。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品牌的发展壮大,必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市民的精神品位和人文素质,促进城市文化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全面提升文化品牌的美誉度。
首先应该肯定这股城市更名运动的进步意义,这说明城市管理者的品牌意识和品牌观念已经大大增强并开始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品牌规律从企业经营领域向区域经济转移扩散的必然结果。这种观念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城市,也应该学会营销。但这并不是支持城市更名运动的充分理由。一个城市品牌的塑造是一个需要各方面综合协调配套推进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指望名称这个环节的改变而疏于对整个城市的品牌系统进行整体推进的话,其效果是值得怀疑的,即使改名后名扬四海,也可能只是徒有虚名,难以对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如果城市的管理者能够不断发现并认识到自己在投资环境、政策环境、执政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再加上必要的宣传,一个知名度和美誉度兼具的城市品牌就会手到擒来。因此,对于周口此类城市而言,真正稀缺的不是一个名震四海的名字,而是城市管理和品牌传播的大智慧。
当前许多城市在搞“城市经营”,实际上应该是在发掘和经营一个地区“宏观的无形资产”,靠它造福一方百姓,靠它去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在城市经营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区分相关概念,并探索切实能增加城市无形资产价值的城市经营方案。
三、完善城市无形资产经营,提升城市无形资产
为充分发挥城市无形资产的作用,加快城市的发展,务必要认清当前存在的误区,找出相关的对策。
(一)认清存在的几个误区
1.不能混淆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与作为智力资源的无形资产
有些城市的领导一谈到城市的无形资产,首先想到的是土地,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方面的误区。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是可以繁衍并不断获得多重长期收益的,但土地则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2.混淆大搞形象工程与城市品牌
很多人误认为搞几个形象工程,就是建立无形资产,甚至有的城市领导人为自己树碑立传不惜巨额投资,劳民伤财大搞形象工程。如黑龙江省安达市要建“牛城”,镇江市21世纪乐园的“巨蛋”工程等。有的北方城市,本应根据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搞绿化,但却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把自己的城市装扮成一派“南国都市”:花坛上插满了塑料的郁金香,广场上、马路边树立了塑料的椰子树,建造钢筋混凝土的老榕树,甚至还搞直径数米的塑料仙人球。
3.混淆虚名、炒作与城市无形资产
有些人误认为争个“全国第一”或搞几个大型活动,狠狠地炒作一番就是有了城市的无形资产。在搞城市无形资产的过程中有的人热衷于争虚名,有的人认为获得“中国某某之乡”就获得了无形资产,为了这个虚名一些官员竟然造假。某县的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明明有几千亩的蟠桃,却向国家有关部门虚报为3万亩,因此获得国家林业局颁发的“中国蟠桃之乡”的铜匾。
4.混淆地理位置与城市无形资产
有的城区位于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当地的领导人就认为有了无形资产。殊不知优越的地理位置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果中心区位置发生变化就失去了优越感,不但不存在“无形资产”,就连有形资产都要大大减值。
(二)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对策
1.以基础建设为根基,构建城市无形资产发展模式
通过争取财政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建设与维护、住房问题、环境综合整治、城区防汛等,为城市无形资产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产业链为支撑,构建基于产业品牌的城市品牌
城市形象必须培育相应的产业链,城市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造血机能,即产业链的培育和建设上,发展具有区域和全国影响力的产业, 形成突出的产业品牌。城市可通过上项目来吸引投资,通过输出最好的产品创造知名品牌,进而形成城市的产业品牌,为城市的发展集聚更多的资源,带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城市品牌形象上,应将产业品牌塑造纳入城市整体品牌体系中,通过产业品牌的塑造,提升城市产业的集聚力和吸引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3.以城市区域定位塑造城市特色品牌及形象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现有的城市格局必定要重新定位。未来城市的竞争会更注重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凸显。个体城市的发展必须融入城市群的发展之中,借助在城市群中的明确定位,形成特色的城市品牌及形象,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价值。
在中国,目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以京津为核心的大北京都市圈等,正逐渐形成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格局。个别城市充分借助城市圈的集聚效应,提升发展水平,塑造特色的城市品牌形象,以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价值。
4.以文化价值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城市价值链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文化色彩构筑的高附加值,能够真正体现出无法企及的城市品牌和城市竞争力。构筑城市文化价值链的目标,形成具有超越技术和产业层面的文化价值体系,不仅是用文化去感染和征服,而且是要用文化去引导和规范城市的经济行为。城市不仅要生产文化,更重要的是营销文化,使城市辐射力和城市效益产生出巨大的扩散效应。
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就是要把城市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经营,把城市“资源、资本和资产”的三位一体与城市“文化、品牌和形象”的三位一体相结合,形成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模式。
5.注重城市形象产品的开发
城市形象产品是指城市中代表城市产业特征和形象个性的产品,能对城市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能促进城市对外交流,对城市知名度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人们对城市认知、崇尚和向往。城市地方特产能让人们把产品同城市联系起来,如“北京烤鸭”、“金华火腿”、“哈密瓜”等,历时久远,口耳相传,这无形当中就在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价值。
6.加大宣传的力度
在城市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中,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展会、赛事等方式进行宣传。宣传与城市形象关系密切,在传播城市形象过程中提升城市的无形资产价值。
四、小结
加强我国城市经营,区分城市无形资产与名牌、形象建设,推动城市品牌的塑造,有助于城市无形资产的形成,以真正发挥城市无形资产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建立有效的无形资产运营机制和发展战略,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更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叶裕民.中国城市经营的理论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2):26-31.
[3] 崔卫华.城市经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舜,田亚平,张建涛.廊坊市城市无形资产经营的问题研究[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8,18(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