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五年制高职校要从企业需要出发,根据岗位人才培养特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常客隆店长班”为例,就五年制高职“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管理矩阵制组织形式,校企合作组建项目工作组,依需组建订单班,工学交替、人员互动实现人才合约式定向培养的具体实践,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矩阵订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一、“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矩阵制是企业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项目(或产品、服务等)划分的子公司或部门人员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项目),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所在子公司或部门的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
“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满足企业人才 “订单”需求,五年制高职校与企业合作组建项目工作组,按需灵活组建订单班,工学交替、人员互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
“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特点:①企业依需发出订单,校企双方签订合作项目培养协议,面向特定企业(岗位)实行人才定向培养。②为完成订单任务,校企双方分别集聚教学资源,按需组建项目工作组。③不囿于定向招生或入学即始的定向培养,而强调依据企业岗位人才培养特点灵活组建项目学习组(订单班)。④订单班学生可来自于各相关专业,但不改变原专业毕业认定;培养期限依企业岗位特性和人才培养周期而定,一般可采用“3 2”,即五年制高职后两年为定向培养期。⑤教学模式上实行工学交替,前期一般以2-3个月为周期轮番接受校内培训和企业岗位实践,后期(第五学年)企业顶岗实习。
二、实施“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
1.五年制高职校服务社会的迫切需要
企业岗位及需求存在多样化、多变性特点,而五年制高职校专业设置的特定性(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年龄小,专业技能的掌握要求反复训练,培养时间较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相关专业)、专业或方向的有限性、专业调整的滞后性,使得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多样性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五年制高职校“矩阵订单式”培养模式,强调从学校自身办学特点出发,以适时的项目设置、灵活的人员组合、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一的培训内容、模块化的教学培训体系、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主动面对市场需求,提高五年制高职校的市场适应性和反应能力,提高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2.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需求
“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企业意图,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的人才。项目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项目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节约了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和时间。而项目培养时间与企业岗位人才培养周期相协调,则降低了企业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用人风险,对周期性行业企业尤为重要。
3.五年制高职教育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
五年制高职招生专业选择多为家长主导型,因而往往急功近利忽视学生个体需求及个体差异性。学校如沿袭一般的“订单式”模式,将企业订单需求与专业招生计划直接联系,学生入学时即明确订单培养,很可能由于五年的学习过分突出了“专业性”,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特点、岗位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需要,由此影响“订单”培养整体质量,加大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风险。
“矩阵订单式”培养,着眼化解学生、企业“一见钟情”“一拍即合”的风险,在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特长后,企业和学校根据项目特点和岗位需求,从相应或相关专业中以“志愿 考核”方式实行分流组合,即首先尊重学生志愿,体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再根据企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经校企共同考核后组建订单班,体现和强化了教育以生为本的根本原则。
三、“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实践
2009年我校与全国连锁超市50强企业——全国供销社系统江苏新合作常客隆超市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启动“校企合作培养百名店长计划”,互设基地,进行连锁超市管理人员“订单式”培养。
1.以任务为引领,灵活组建项目工作组
为有效保障订单班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真正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协议的各项内容,校企双方在协商合作基础上,成立“常客隆店长班”项目工作组,统筹校内培训、企业实践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为订单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项目工作组主要成员构成包括常客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主任、超市管理人员(门店店长、财务人员等)、专业系部(教学与学生管理)主任、校内教师等。
2.以学生自愿为基础,综合考核组建项目学习组(订单班)
依据连锁超市管理人员专业要求较低、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们将订单班人员组成设计为在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产生,采取不严格限定专业,不限性别,自愿报名,学校选拔,企业面试,学校、企业、家长三方签订协议的组班方式。
在订单班学生的专业及学业认定上,实行按照学生原来专业申报毕业证书,其在订单班两年学习所得学分计入该生总学分,核定毕业资格。
经过组织宣传发动、报名考试与成绩审查、企业面试考核、三方签订协议等阶段,来自于经济贸易类4个专业的50名同学组合成立了首届“常客隆店长班”。
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制订培养方案
根据超市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性强的特点,将“常客隆店长班”教学内容分为超市基础岗位培训和管理岗位训练两大部分,并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工学交替培训方式。
具体做法是一年工学交替,一年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场所互换阶段,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为2个月的校内超市基本操作岗位学习训练,第二环节为3个月的企业岗位实践,第三环节为2个月的校内超市管理岗位理论学习,第四环节为超市助理店长实践锻炼。最后一学年根据订单培养计划和学生实践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各管理(或辅助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培训和企业实践相交替,实现职业知识与能力渐进性培养,职业意识与素养螺旋式提升,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实施模块化教学与实践
通过超市管理岗位职业分析,对应人才培养规格,设置“基本素质模块 基础岗位模块 管理岗位模块”三大教学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服务意识、企业归属感。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修养、商务礼仪(职业用语、形体训练)、常客隆企业文化、常客隆企业规章等。
基础岗位模块旨在满足连锁超市基础操作岗位能力需要。主要培训和实践课程包括收银、理货、仓储、防损、收货、验货、单证管理、盘点、客服等。
管理岗位模块旨在学生领会和掌握连锁超市基础操作岗位技能基础上,增强其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职业素养。主要培训和实践课程包括市场调研与门店促销、超市采购与配送管理、卖场运作模式与超市运营管理、超市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等。
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模块组合的多样性、目标实施的渐进性,贴近超市管理人才培养规律,符合企业岗位实际需要,有利于满足连锁超市快速发展对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
5.以企业岗位要求为准则,多方组合实施教学组织与管理
项目工作组依据“常客隆店长班”人才培养方案,对照超市岗位工作标准与要求,通过人员互派、场所互动方式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1)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具体实施计划。每一阶段实施计划包括培训(实习)目的、培训(实习)内容、培训(实习)时间、考核标准与方法、学分分配、门店人员安排及实习指导教师等。
(2)人员互派、校企深度融合。①在教学前,项目组校内组织教师进入常客隆公司考察学习,深入领会常客隆公司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认真把握企业经营特点、岗位设置及运作模式,以保证校内教学与企业实际的衔接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在学生企业实践过程中,项目组制度化安排校内教师利用每周双休日,下企业各门店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强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实习,进行教师企业实践锻炼。②在校内培训阶段,根据培训课程性质和特点,项目组定期安排企业人员来校授课,如公司总经理的常客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与修养培训,全国金牌店长的营业员岗位知识认知等;在企业实践阶段,为保证学生实践的有效性,项目组根据门店规模科学安排实习学生,每店实习学生人数一般为1-5人,实习门店数15-20家,并指定门店店长为其指导教师。
(3)严格教学(实习)管理制度,有序组织教学(实践)工作。①以严格管理为手段,将“常客隆店长班”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中;实施班主任跟踪负责制,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下企业与学生同住,负责学生企业实践阶段的学习、生活管理,解决学生在岗实习事宜,组织相关集体活动等。②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按照学校下发的《企业实践手册》要求,按所实习岗位,记载实习岗位工作描述、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阶段岗位工作总结,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每一岗位工作表现进行鉴定。
(4)项目组统筹教学考核,共同实施教学质量控制。①在考核分工上,以校方为主导负责考核校内教学培训部分,以企业为主导负责考核企业实践教学部分。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项目组通过座谈、查阅学生实习周记、组织实习专项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实习状况,适时调整修正实习方案。②在考核形式上,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学业成绩。③在考核方法上,校内考核在实施案例法、岗位操作训练、超市调查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理论考核、技能操作、方案设计等形式;企业岗位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现场竞赛与专业点评相结合方式,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企业下一岗位实践。④在考核结果上,将学生成绩与企业用人定岗相挂钩、与学生奖励相结合、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工作业绩相关联,提高了学生工作热情,增强了企业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
6.以企业文化为主旨,多途径提升企业认同感、归属感
(1)项目组设立“常客隆店长班”奖学金,对优秀学生或班组实行奖励。如在第二阶段为期两个月的企业实践阶段,学生以其优异的工作表现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为此校企双方及时组织实习交流、表彰大会,对常客隆滨江大卖场优秀班组及优秀学生进行了奖励;对第四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企业组织参观上海世博会。
(2)组织学生与企业举行联欢活动,安排学生参加企业新年团拜会文艺表演,发放春节慰问品,多途径促进学生与企业的情感沟通。
(3)企业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师徒结对,工作上热心指导,生活上悉心关爱,提升了学生团队意识与归属感。
为期一年的首届“常客隆店长班”工学交替教学培训结对已圆满结束,目前该班同学正在常熟市区、梅李、碧溪等地进行一年的店长(助理)顶岗实习。王芬同学因店长助理岗位实习成绩突出,已被破格晋升为公司最年轻的店长。常客隆店长班以其灵活的项目组建方式、校企互动的培养途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职业学校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明显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校企双方在“常客隆店长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增设“常客隆物流班”的共识,该班正在积极筹建中。
五年制高职校有针对性地实施“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主动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活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设置合作项目,使人才培养及教学组织更符合企业需求;有利于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和选择将来就业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减小学生就业时的风险,符合社会家庭及学生个体需要;有利于降低企业培养成本、减少企业因订单期过长而带来的用工风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对行业、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潜心探索、推而广之,有助于深化完善企业主导的“契约式”校企合作模式,夯实有效的校企合作的基础系统,完善校企合作运行协调机制,彰显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学制优势。
参考文献:
[1]李世刚.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2]舒卫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矩阵订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一、“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矩阵制是企业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项目(或产品、服务等)划分的子公司或部门人员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项目),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所在子公司或部门的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
“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满足企业人才 “订单”需求,五年制高职校与企业合作组建项目工作组,按需灵活组建订单班,工学交替、人员互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
“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特点:①企业依需发出订单,校企双方签订合作项目培养协议,面向特定企业(岗位)实行人才定向培养。②为完成订单任务,校企双方分别集聚教学资源,按需组建项目工作组。③不囿于定向招生或入学即始的定向培养,而强调依据企业岗位人才培养特点灵活组建项目学习组(订单班)。④订单班学生可来自于各相关专业,但不改变原专业毕业认定;培养期限依企业岗位特性和人才培养周期而定,一般可采用“3 2”,即五年制高职后两年为定向培养期。⑤教学模式上实行工学交替,前期一般以2-3个月为周期轮番接受校内培训和企业岗位实践,后期(第五学年)企业顶岗实习。
二、实施“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
1.五年制高职校服务社会的迫切需要
企业岗位及需求存在多样化、多变性特点,而五年制高职校专业设置的特定性(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年龄小,专业技能的掌握要求反复训练,培养时间较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相关专业)、专业或方向的有限性、专业调整的滞后性,使得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多样性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五年制高职校“矩阵订单式”培养模式,强调从学校自身办学特点出发,以适时的项目设置、灵活的人员组合、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一的培训内容、模块化的教学培训体系、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主动面对市场需求,提高五年制高职校的市场适应性和反应能力,提高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2.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需求
“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企业意图,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的人才。项目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项目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节约了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和时间。而项目培养时间与企业岗位人才培养周期相协调,则降低了企业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用人风险,对周期性行业企业尤为重要。
3.五年制高职教育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
五年制高职招生专业选择多为家长主导型,因而往往急功近利忽视学生个体需求及个体差异性。学校如沿袭一般的“订单式”模式,将企业订单需求与专业招生计划直接联系,学生入学时即明确订单培养,很可能由于五年的学习过分突出了“专业性”,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特点、岗位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需要,由此影响“订单”培养整体质量,加大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风险。
“矩阵订单式”培养,着眼化解学生、企业“一见钟情”“一拍即合”的风险,在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特长后,企业和学校根据项目特点和岗位需求,从相应或相关专业中以“志愿 考核”方式实行分流组合,即首先尊重学生志愿,体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再根据企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经校企共同考核后组建订单班,体现和强化了教育以生为本的根本原则。
三、“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实践
2009年我校与全国连锁超市50强企业——全国供销社系统江苏新合作常客隆超市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启动“校企合作培养百名店长计划”,互设基地,进行连锁超市管理人员“订单式”培养。
1.以任务为引领,灵活组建项目工作组
为有效保障订单班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真正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协议的各项内容,校企双方在协商合作基础上,成立“常客隆店长班”项目工作组,统筹校内培训、企业实践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为订单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项目工作组主要成员构成包括常客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主任、超市管理人员(门店店长、财务人员等)、专业系部(教学与学生管理)主任、校内教师等。
2.以学生自愿为基础,综合考核组建项目学习组(订单班)
依据连锁超市管理人员专业要求较低、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们将订单班人员组成设计为在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产生,采取不严格限定专业,不限性别,自愿报名,学校选拔,企业面试,学校、企业、家长三方签订协议的组班方式。
在订单班学生的专业及学业认定上,实行按照学生原来专业申报毕业证书,其在订单班两年学习所得学分计入该生总学分,核定毕业资格。
经过组织宣传发动、报名考试与成绩审查、企业面试考核、三方签订协议等阶段,来自于经济贸易类4个专业的50名同学组合成立了首届“常客隆店长班”。
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制订培养方案
根据超市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性强的特点,将“常客隆店长班”教学内容分为超市基础岗位培训和管理岗位训练两大部分,并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工学交替培训方式。
具体做法是一年工学交替,一年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场所互换阶段,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为2个月的校内超市基本操作岗位学习训练,第二环节为3个月的企业岗位实践,第三环节为2个月的校内超市管理岗位理论学习,第四环节为超市助理店长实践锻炼。最后一学年根据订单培养计划和学生实践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各管理(或辅助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培训和企业实践相交替,实现职业知识与能力渐进性培养,职业意识与素养螺旋式提升,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实施模块化教学与实践
通过超市管理岗位职业分析,对应人才培养规格,设置“基本素质模块 基础岗位模块 管理岗位模块”三大教学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服务意识、企业归属感。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修养、商务礼仪(职业用语、形体训练)、常客隆企业文化、常客隆企业规章等。
基础岗位模块旨在满足连锁超市基础操作岗位能力需要。主要培训和实践课程包括收银、理货、仓储、防损、收货、验货、单证管理、盘点、客服等。
管理岗位模块旨在学生领会和掌握连锁超市基础操作岗位技能基础上,增强其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职业素养。主要培训和实践课程包括市场调研与门店促销、超市采购与配送管理、卖场运作模式与超市运营管理、超市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等。
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模块组合的多样性、目标实施的渐进性,贴近超市管理人才培养规律,符合企业岗位实际需要,有利于满足连锁超市快速发展对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
5.以企业岗位要求为准则,多方组合实施教学组织与管理
项目工作组依据“常客隆店长班”人才培养方案,对照超市岗位工作标准与要求,通过人员互派、场所互动方式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1)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具体实施计划。每一阶段实施计划包括培训(实习)目的、培训(实习)内容、培训(实习)时间、考核标准与方法、学分分配、门店人员安排及实习指导教师等。
(2)人员互派、校企深度融合。①在教学前,项目组校内组织教师进入常客隆公司考察学习,深入领会常客隆公司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认真把握企业经营特点、岗位设置及运作模式,以保证校内教学与企业实际的衔接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在学生企业实践过程中,项目组制度化安排校内教师利用每周双休日,下企业各门店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强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实习,进行教师企业实践锻炼。②在校内培训阶段,根据培训课程性质和特点,项目组定期安排企业人员来校授课,如公司总经理的常客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与修养培训,全国金牌店长的营业员岗位知识认知等;在企业实践阶段,为保证学生实践的有效性,项目组根据门店规模科学安排实习学生,每店实习学生人数一般为1-5人,实习门店数15-20家,并指定门店店长为其指导教师。
(3)严格教学(实习)管理制度,有序组织教学(实践)工作。①以严格管理为手段,将“常客隆店长班”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中;实施班主任跟踪负责制,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下企业与学生同住,负责学生企业实践阶段的学习、生活管理,解决学生在岗实习事宜,组织相关集体活动等。②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按照学校下发的《企业实践手册》要求,按所实习岗位,记载实习岗位工作描述、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阶段岗位工作总结,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每一岗位工作表现进行鉴定。
(4)项目组统筹教学考核,共同实施教学质量控制。①在考核分工上,以校方为主导负责考核校内教学培训部分,以企业为主导负责考核企业实践教学部分。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项目组通过座谈、查阅学生实习周记、组织实习专项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实习状况,适时调整修正实习方案。②在考核形式上,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学业成绩。③在考核方法上,校内考核在实施案例法、岗位操作训练、超市调查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理论考核、技能操作、方案设计等形式;企业岗位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现场竞赛与专业点评相结合方式,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企业下一岗位实践。④在考核结果上,将学生成绩与企业用人定岗相挂钩、与学生奖励相结合、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工作业绩相关联,提高了学生工作热情,增强了企业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
6.以企业文化为主旨,多途径提升企业认同感、归属感
(1)项目组设立“常客隆店长班”奖学金,对优秀学生或班组实行奖励。如在第二阶段为期两个月的企业实践阶段,学生以其优异的工作表现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为此校企双方及时组织实习交流、表彰大会,对常客隆滨江大卖场优秀班组及优秀学生进行了奖励;对第四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企业组织参观上海世博会。
(2)组织学生与企业举行联欢活动,安排学生参加企业新年团拜会文艺表演,发放春节慰问品,多途径促进学生与企业的情感沟通。
(3)企业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师徒结对,工作上热心指导,生活上悉心关爱,提升了学生团队意识与归属感。
为期一年的首届“常客隆店长班”工学交替教学培训结对已圆满结束,目前该班同学正在常熟市区、梅李、碧溪等地进行一年的店长(助理)顶岗实习。王芬同学因店长助理岗位实习成绩突出,已被破格晋升为公司最年轻的店长。常客隆店长班以其灵活的项目组建方式、校企互动的培养途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职业学校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明显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校企双方在“常客隆店长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增设“常客隆物流班”的共识,该班正在积极筹建中。
五年制高职校有针对性地实施“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主动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活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设置合作项目,使人才培养及教学组织更符合企业需求;有利于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和选择将来就业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减小学生就业时的风险,符合社会家庭及学生个体需要;有利于降低企业培养成本、减少企业因订单期过长而带来的用工风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对行业、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潜心探索、推而广之,有助于深化完善企业主导的“契约式”校企合作模式,夯实有效的校企合作的基础系统,完善校企合作运行协调机制,彰显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学制优势。
参考文献:
[1]李世刚.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2]舒卫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