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HbAlc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HbAlc评价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心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6例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通过实验室相关指标评价及心脏超声等检查,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的差异性及相关性做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糖尿病合并心衰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将两组HbAlc水平与心衰相关指标LVEDVI和LVEF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HbAlc水平与心衰相关。结论 1、HbAlc水平与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糖尿病合并心衰 HbAlc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036-0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类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据统计全球心脑血管疾病中慢性心衰患者正以每年200万的速度急剧增涨[1],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较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近年来老年患者同时受困于糖尿病及慢性心衰的现状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重视。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A1c. HbA1c)可反应机体内8-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国外文献曾有相关研究指出HbA1c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2],而目前国内关于HbAlc水平作为糖尿病合并心衰的危险因素临床实验研究较少,也未见相关大规模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HbAlc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应用HbAlc评价糖尿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北京市怀柔区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衰合并二型糖尿病(T2DM)患者,所有入组患者慢性心衰诊断标准依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2005年美国ADA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排除急性心、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或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以及近期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等疾病,最终206例患者入选本实验研究,设为心衰合并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选自我院健康体检人群,无糖尿病、心力衰竭症状,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衰等心脑血管病史,同时排除急性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所有入选患者均准确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等。
1.2.2 观察指标的采集
全部受试者正常饮食,避免剧烈活动及精神紧张。于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相关指标。
1.2.3 超声心动图相关数据采集
所有患者均在抽取静脉血前后24小时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检查由专门指定人员严格按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的标准方法完成。
1.2.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差异性及相关性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衰合并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心衰合并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中位数8.14%)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中位数5.3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图1。
2.2 HbAlc与心衰相关因素分析
将两组患者HbAlc水平及心衰相关指标LVEDVI和LVEF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HbAlc水平与心衰具有一定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极表现和死亡原因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类复杂的心功能不全的心血管疾病综合征,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心衰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血糖水平控制不良会加速心衰患者病情恶化,同时也给心衰的治疗带来了一系列的障碍,糖尿病可加重充血性心衰的发生风险由Framingham的心脏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3],即糖尿病为心衰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大量的研究报道指出老年心衰患者每年的糖尿病发生率约为30-120‰,且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糖尿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4],尤以老年患者同时受困于慢性心衰和糖尿病的现状日趋引起关注和重视。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A1c. HbA1c) 是血液葡萄糖通过非酶作用,经细胞膜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缬氨酸结合形成的产物,包括HbA1a、HbA1b、HbA1c,其中以结构稳定的HbA1c为主(约占60%-70%),可反应机体内8-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本实验研究选取传统认为对心衰诊断有重要意义的LVEF、LVEDVI两项指标分别与两组患者HbAlc水平做单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HbAlc水平与心衰具有一定相关性,但HbAlc水平的检测辅助用于临床评估心功能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Cohen RA,Tong X, Vascular oxidative stress:the common link in hyper.tensive and diabetic vascular disease [J].J Cardiovasc Pharmacol,2010,55(4):308-316.
[2] Thrainsdottir IS, Aspelund T, Thorgeirsson G, et a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lucose abnormalities and heart failure in the population-based Reykjavik study[J].Diabetes Care, 2005, 28(3):612-616.
[3] Nielson C, Lange T Blood glucose and heart failure in nondiabetic patients[J]. Diabems Care, 2005, 28(3): 607-611.
[4]Chiu J, Farhangkhoee H, Xu BY, et a1. PARP mediates structural alterations in diabetic cardiomyopathy[J]. J Mol Cell Cardiol, 2008, 45(3):385-393.
【关键词】 糖尿病合并心衰 HbAlc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036-0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类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据统计全球心脑血管疾病中慢性心衰患者正以每年200万的速度急剧增涨[1],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较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近年来老年患者同时受困于糖尿病及慢性心衰的现状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重视。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A1c. HbA1c)可反应机体内8-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国外文献曾有相关研究指出HbA1c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2],而目前国内关于HbAlc水平作为糖尿病合并心衰的危险因素临床实验研究较少,也未见相关大规模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HbAlc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应用HbAlc评价糖尿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北京市怀柔区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衰合并二型糖尿病(T2DM)患者,所有入组患者慢性心衰诊断标准依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2005年美国ADA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排除急性心、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或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以及近期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等疾病,最终206例患者入选本实验研究,设为心衰合并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选自我院健康体检人群,无糖尿病、心力衰竭症状,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衰等心脑血管病史,同时排除急性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所有入选患者均准确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等。
1.2.2 观察指标的采集
全部受试者正常饮食,避免剧烈活动及精神紧张。于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相关指标。
1.2.3 超声心动图相关数据采集
所有患者均在抽取静脉血前后24小时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检查由专门指定人员严格按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的标准方法完成。
1.2.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差异性及相关性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衰合并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心衰合并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中位数8.14%)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中位数5.3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图1。
2.2 HbAlc与心衰相关因素分析
将两组患者HbAlc水平及心衰相关指标LVEDVI和LVEF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HbAlc水平与心衰具有一定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极表现和死亡原因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类复杂的心功能不全的心血管疾病综合征,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心衰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血糖水平控制不良会加速心衰患者病情恶化,同时也给心衰的治疗带来了一系列的障碍,糖尿病可加重充血性心衰的发生风险由Framingham的心脏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3],即糖尿病为心衰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大量的研究报道指出老年心衰患者每年的糖尿病发生率约为30-120‰,且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糖尿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4],尤以老年患者同时受困于慢性心衰和糖尿病的现状日趋引起关注和重视。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A1c. HbA1c) 是血液葡萄糖通过非酶作用,经细胞膜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缬氨酸结合形成的产物,包括HbA1a、HbA1b、HbA1c,其中以结构稳定的HbA1c为主(约占60%-70%),可反应机体内8-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本实验研究选取传统认为对心衰诊断有重要意义的LVEF、LVEDVI两项指标分别与两组患者HbAlc水平做单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HbAlc水平与心衰具有一定相关性,但HbAlc水平的检测辅助用于临床评估心功能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Cohen RA,Tong X, Vascular oxidative stress:the common link in hyper.tensive and diabetic vascular disease [J].J Cardiovasc Pharmacol,2010,55(4):308-316.
[2] Thrainsdottir IS, Aspelund T, Thorgeirsson G, et a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lucose abnormalities and heart failure in the population-based Reykjavik study[J].Diabetes Care, 2005, 28(3):612-616.
[3] Nielson C, Lange T Blood glucose and heart failure in nondiabetic patients[J]. Diabems Care, 2005, 28(3): 607-611.
[4]Chiu J, Farhangkhoee H, Xu BY, et a1. PARP mediates structural alterations in diabetic cardiomyopathy[J]. J Mol Cell Cardiol, 2008, 45(3):38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