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宫,我只在很小的时候参观过。那时的我为它的高大雄伟、富丽堂皇而惊叹。如今回想起来,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有些昏暗的展厅里,透明的玻璃展柜中,橙色的暖光映在精美古朴的文物上,仿佛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因为这份神秘,我翻开了这本书。
  爱上它不是一时兴起的轻率。它有一种扣人心弦的魔力,牢牢吸引了我的目光。阅读之后才发现,它承载了十二位顶级文物修复大师的匠人精神,承载了泱泱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瑰宝。这,足以让我沉醉于它的美。
  以前,我只知道有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群人,数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文物,默默修复,默默奉獻。
  故宫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艺术品,对于这些修复大师来说,它们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品。一般的艺术品可以被创作者雕琢成任何想要的模样,但是文物不行。修复一件文物就像还原一段历史,文物早已被铸造者注定了形貌。加之岁月与风霜的侵蚀,文物更加脆弱不堪,稍有不慎,它们便会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这让修复工作难上加难。但是修复师们不会畏难退缩,他们愿用尽一生精力“医治”历史留给我们的珍宝。他们不为名利。
  修复一件文物到底要多久?书中这样说:“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一百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幅古画要修复一两个月,临摹一幅画要耗时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用一生钟情一件事,哪管外界风云变迁,初心仍在就好,信仰仍在就好。他们不为享乐。
  曾经,“择一事,终一生”这样的精神与信念是我无法想象的。还记得学校举办的一次讲座中,老师请全体同学起立,之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将来只从事一份工作吗?”接着他请回答“不会”的同学坐下。全年级五百多人,站立的同学屈指可数。接着老师不断增加未来将会从事的工作数量,让相对应的同学起立,结果随着数字的增加,起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是呀,这个世界过于精彩,过于使人眼花缭乱,当“一生只爱一个人”都稀有珍贵时,“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他们又怎能不令我叹服?
  我很感激自己能在这祥的年龄遇到这样一本书,遇到这样一群人。因为这样的阅读,因为他们的存在,当我被生活的洪流裹挟,被大干世界迷乱双眼时,能够停下脚步,透过光阴想一想一生坚守信仰的文物修复师们,看一看正被他们感动的白己。或许无法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至少尽力做到不辜负“此事”,不辜负此生。
  名师点评
  本文是阅读《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书后的读后感。在阅读中,作者被大师们日复一日的坚持感动,被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感动,并将这种思考延伸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有一定思维深度。文章若能进一步挖掘感动之后的思考,不只停留在“不辜负”这一层面上,写一写如何才能做到不辜负此事此生,思辨会更有深度。
  (汪 洁)
其他文献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一度赴梨花之约的时节。空气中似乎都飘着梨花的清香,我的心已经飞到了梨园。  周日,我跟随父亲赶赴这场梨花之约。汽车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车窗外不时闪过梨树的身影:或三两株,或一小片,也有娇小玲珑独自成景的,羞涩地站在某个院子外的墙角处。它也许是多年前一个孩子随手丢弃的梨核,沐浴了春风夏雨秋露冬雪,破土而出,生长成一株戴着花冠如娇羞少女一般的梨树。 
这世界上的山谷、小溪、花海、繁星,都可以映在我们的眼中,但内心的世界,只能靠自己建立。  小时候,我最爱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插播的旅游广告。这些旅游广告或是塞上无边的沙漠,或是黔南秀丽的山水,或是承载着独特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令我心驰神往。当我看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时,欣喜不已,觉得它完全道出了我的心声,心中的冲动瞬间喷涌而出,想马上背起行囊去旅行,看尽这世间的美景。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马可·波罗曾容光焕发地向忽必烈描绘威尼斯的美妙,忽必烈却摇摇头,一脸茫然。  忽必烈的脚下是黄土地,自然想象不出水城的梦幻。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在共享经济发达的今天,足不出戶便可在网上搜索到各种旅游攻略,驴友们在用一张张图片向你诉说他们的旅游感悟。然而,共享的仅仅是图片罢了。你可以看到定格的风景,却无法体会到旅游的劳累或欣喜;你可以想象清风拂
各位同人:  写下这封信时,我已经在监狱中服刑了。可能有人会疑惑,作为一位知名律师,我为什么会锒铛入狱?那是因为,我触犯了法律。如今的我追悔莫及,深深地体会到:公正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当年,初入职场的我怀着满腔热血,全心全意,秉公办案。我接手的第一个案子的委托人,是一位小姑娘。她家境不好,却乖巧懂事,父母对她寄予厚望。可谁知,她在学校遭遇了校园霸凌,被同学欺负。那个学生是“官二代”,是臭
去年,我买了一本书,书的封面设计就像一封老旧的信,由此激发了我写信的欲望。我决定给远在老家的表妹写一封信。说写就写,我绞尽脑汁地写完信,贴上邮票,将信封好投进校门口的邮筒里,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  等待的过程五味杂陈,却压抑着所有的忐忑,只留下满心的期待和欢喜。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可表妹说一直没有收到信。  终于,我拿着手电筒,来到校门口的邮筒前,往里一照,那封信仍原封不动地躺在里边。我有些难过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大概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但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阅读并没有如此大的作用,甚至认为读书是无用的、过时的,是本该被丢掷于故纸堆中的陈年旧事与落日余晖。比起理工科肉眼可见的利益兑换,阅读更像是一条漫无目的且收效甚微的孤独苦修。但我对此不能苟同。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自古以来便是一座“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木桥,是属于少部分“精英”阶层以及渴望加入这个队伍的人的,是一条
“我不愿站在云端跳舞,我只愿贴着地面慢慢行走。”面对这纷繁喧嚣的世界,我只愿独守一隅坚实的土地,以成小我。  “小”,听上去只是微末一芥,过于轻飘,不足为众人所道。可是“小”亦有自己的光辉。  做“小”并不是卑微无为,也需要精耕细作。日本有一家小食店叫“小笹点心”,每日只做两种糕点,几十年如一日,深受人们喜爱。这是因为他们不断打磨自己的手艺,只将自己的视线聚焦在眼前的一块糕点上,所以才能以小见大,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都昌妈妈耗时6年绣成《清明上河图》,为孩子树立榜样  提起《清明上河图》,大家并不陌生。这幅名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现属国宝级文物。而在江西省都吕县也有一幅《清明上河图》,不过它不是画的,是家住都吕县城的黄淑群女士耗时6年,每天从早绣到晚,一针一线绣成的。《清明上河图》全图有800余个人物形象、26座桥梁,如此浩大的工作量让很多十字绣爱好者望而却步。但黄淑群却不分昼夜地
我曾不止一次地好奇,那些生动而鲜活的光彩是怎样悄无声息地汇集在简短的词句里,经过无数次磨洗与冲刷,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于是,我放下一切,去找寻那孕育了灵感的土壤。  一  我撑着油纸伞,走过春季里的烟雨江南。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在江南,在雨中,我輕轻地吟着郑愁予的小诗,耳边响起哒哒的马蹄声和那温柔细腻的吴侬软语。三月的江南,杨柳如烟,细雨如丝,空气中弥漫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星星生锈了,我们该怎么办?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在诗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而《看见》,给了我答案。  百度百科把《看见》定义为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而在我看来,《看见》更像一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