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遇美雕塑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带给人一种永恒的美感,它一直在那里不会消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郑召利老师谈起雕塑时,仿佛谈起了熟悉多年的朋友。一件好的校园雕塑作品能在校园环境中形成视觉的焦点,又能以其视觉张力作用于校园环境,并与之协调、融为一体,让人得到一种很好的视角愉悦空间,起到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郑召利以复旦校园雕塑“驴背诗思”为例,指出它起了融合中西的作用。复旦校园内的建筑多为传统中式建筑,光华楼则是新古典主义的西式建筑,将这座代表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驴背诗思”放在西辅楼前,恰到好处地形成了中西元素调和之美,赋予了光华楼周围一派生气。
  校园雕塑若要具备“美而不衰,历久弥新”的气魄,就必须承载厚重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记忆,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校园文化的灵魂深度。许多雕塑诞生于特定的大学校园环境,记录的是一段岁月。郑召利感叹:“一个校园要有故事。故事不只停留在书上,而是通过诸如师生之间一代代地口耳相传,形成隐形的力量。”雕塑也是隐形力量的一种载体,它包含了学校的历史和价值观,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和个性。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座复旦校园里的雕塑,讲讲青铜水泥背后的文化韵味。
  且行且思——驴背诗思
  驴子仿佛是诗人特有的坐骑。
  ——钱钟书
  一袭长袍,一履芒鞋,驴背上的诗人沉默着,深思着。
  2006年,复旦大学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专门讨论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事宜,校园雕塑便是委员会的议题之一。恰逢哲学系建系50周年,81级几位哲学系系友提出捐赠一座雕塑:驴背诗思。这源自唐代郑綮的典故:“诗思在霸桥风雪驴背上,此处何以得之?”
  在古代,诗人常骑在驴背上构思,其中著名者如贾岛、陆游、杜甫。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一种特殊的思,诗人的生命在诗与思中得以形之于语言。“驴背诗思”,正是这种中国文化精神的缩影。驴背上的这位老者仿佛陷入了沉思之中,那些关于诗歌的思想火花就在这沉思间不断地迸发。驴背上的诗思与那些花前月下的低吟浅唱不同,它们经历更多的历练,融合更多的思考,产生了更为醇厚的沉淀和愈发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这座雕塑也蕴含着当代中国文人、学者的一种风范和思考,即不慕虚华、谦恭处世的治学态度。当时的人们认为“驴背诗思”意味着做人文学科要有平常心,要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这种人文精神,与百年复旦校园里的人文氛围交相呼应。
  驴背上的老人,依旧在那里沉思。驴背诗思的意境,唯有坚韧求索的人才能够获得。老人停留在那里,提醒无数路过的人,诗和思不在难寻的远方,就在我们心里。
  7818——无穷大
  从高中到大学就是经历了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
  ——复旦大学数学系7818级校友
  我们对数学的认识从有限走向无限,对梦想的理解也从有限走向无限。当年复旦数学系7818级校友怀着“做全世界最好的数学”的梦想走进复旦,如今的复旦子彬院前就有了为复旦人熟知的铜像:无穷大。
  2012年是复旦大学数学系7818级校友毕业30周年庆,海外校友们提出捐赠雕塑的想法。最早设想的是一个“凳子”,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和设计,复旦艺术系两位讲师通过对7818级校友们的理解,勾画出“无穷大”的纪念物造型。铜带变幻旋转形成“无穷大”的符号,也可以看做开口的“莫比乌斯环”,数学韵味十足,在雕塑形体表面还雕刻有各类的数学符号,配合抛光黄铜材质,进一步提升了雕塑的整体质感。
  无穷大的符号意涵数学系7818级校友都是数学爱好者。数字7818经过变形提炼作为造型要素贯穿于整个雕塑之中,截面为阿拉伯数字7和1,表示纪念7818级校友毕业30周年。从静态看,雕塑整体像横躺着的8字,象征发达的8表示数学系7818级人才特别多,广泛分布在学术界、金融界和企业界等领域。从动态看,雕塑与水龙神似,意为纪念数学系7818级校友于壬辰年(水龙年)相聚于复旦,庆祝毕业30周年,并代表校友们祝福母校大龙腾飞的美好心愿。
  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的吉米多维奇练习题和哥德巴赫猜想,都已随风而去。时无重至,华不再阳。对每个人而言,生命的长度永远有限,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去探索无限的可能。时光不在乎我们最后是否功成名就,时光从来只在乎我们怎样度过时光。
  感思母校和诗神——复旦诗魂
  百年校庆,诗友重聚,感恩母校,让我们博学,感恩诗神,让我们笃志。
  ——“复旦诗魂”铜塑铭文
  “复旦诗魂”铜塑位于复旦大学第四教学楼后的大草坪上。它的主体是两部交错叠起来的书,长宽约2米,高70公分,封面上几个字十分醒目——“诗耕地”,“复旦诗社1981”。它的封面和当年复旦诗社的诗刊《诗耕地》完全相同,上下两部书上的数字1和2就代表了《诗耕地》最初的两刊。上面一部铜书的前面刻着凸起的“复旦诗魂”四个大字。
  为纪念“百年复旦?复旦诗歌日”,复旦诗魂雕塑于2005年9月17日,由周正宽(诗社最早的成员)、许德民(诗社第一任社长)等历届复旦诗社校友捐赠。《诗耕地》的封面设计者是周正宽的同班同学、热爱美术的王建平。现在复旦诗社的指导老师肖水也参加了2005年的活动。肖水认为,社友们赠送雕塑是对自我历史的确认。复旦诗社经历了1980年代的诗歌浪潮及后来的商业浪潮、网络浪潮,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内高校的诗歌团体里实属难得。
  选择《诗耕地》作为雕塑原型,是对复旦历史的延续。在1940年代,复旦迁至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在校同学邹荻帆决定与校友共同创办《诗垦地》丛刊,当时重庆、成都的许多诗友都纷纷给此刊供稿,后来逐步形成提倡抗日、反映现实的“七月”诗派。复旦诗社创立后出版的《诗耕地》与《诗垦地》一脉相承。
  雕塑后面刻有铭文,曰:旦复旦,日月光,复旦诗社成立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七日,有诗刊《诗耕地》、《语声》,诗集《海星星》、《太阳河》,源接上世纪四十年代《诗垦地》,形成复旦诗派。百年校庆,诗友重聚,感恩母校,给我们博学,感恩诗神,让我们笃志,特赠铜雕“复旦诗魂”,愿母校诗魂永在。
  “诗神”这一称呼,是将诗歌具象化,表达的是诗社前辈们对诗歌的崇敬,也感恩诗歌给予他们希望与活力。
  岁月的声音——世纪钟
  巍巍学府 百年沧桑 跨越世纪 再创辉煌。
  ——“世纪钟”铭文
  在复旦燕园的角落处,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的凉亭在树木的掩映下安静地伫立。亭前有一块深埋进土的石头,上书飘逸的大字“世纪钟”,亭里以金属绳索悬挂着一座铜铸的大钟,雄浑威严。略显斑驳的钟身上雕刻着两只飞龙。龙两侧有篆文,钟身篆文为“旦复旦兮,日月光华”和“巍巍学府 百年沧桑 跨越世纪 再创辉煌”。铭文还注明此钟乃“公元1999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全体在校学生敬铸”。钟的下口突出如月牙形,其上亦间隔着刻有复旦校徽。钟的内部还刻有铭文,其内容同钟身篆文。
  “世纪钟”是复旦学生为迎接新世纪而献,重大事件时它会被敲响,2008年5月20日下午14点28分,百名复旦师生来到燕园,23名四川同学依次撞响了世纪钟,表达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1日上午7时49分,两名青海籍的复旦学生撞响世纪钟,表达对玉树遇难同胞的哀悼。同年,复旦学生在登黄山探险途中被困,黄山景区民警张宁海在救援下山途中牺牲,12月17日上午9时30分,复旦举行对张宁海烈士的追思活动,世纪钟被敲响,铭思烈士。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法律与慈善——一个是专业的学科背景,一个是课外的人文关怀,因为个人的兴趣,更因为时代的契机,使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在法律的语境下推进慈善发展,在慈善的构建中探讨法律问题,正是秉承着这份志向和机缘,我加入到北京大学慈善、体育与法律研究中心做研究助理,一做便坚持了6年。  6年来我切身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慈善法》(草案)的立法研讨课题,走进了全国红十字总会做调研,参与政策对慈善的推动;与壹基
晚睡宿舍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新生最近在网上注册时发现,他们不仅可以选择“4人间(1300元/年/人)”或“2人间(2500元/年/人)”的宿舍类型,还可以选择“早睡(23:00前)”或“晚睡(23:00后)”的作息习惯。(中国青年报)  一味人性化可能会让学生的“合群”能力下降。其实我们走到哪里都要学会适应环境,而不是等待着制度改变来拯救自己。  丁榕  宿舍分等级使得大学生间攀比现象更为严重,
李娟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动漫产品专业 2015届本科毕业生  拥有自己专属的洋娃娃、给她们穿衣打扮曾是很多女孩童年里一段不可缺少的回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份童心便慢慢被遗忘了。但也有一些人,从没忘记过童年心爱的玩物,而且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将童年的梦变成了美好的现实。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李娟就是这样一位女生,她的毕业作品《My Queen》让五个形态各异的娃娃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
克里斯是美国一所私立大学的本科生,就差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他不仅在学业上勤劳上进,而且绝不是个书呆子,很善于建立职业人脉网络,参加了许多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会议,和一些经理混得很熟。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得到了去某全球500强公司实习的机会。可是克里斯却犯难了:去实习就要离开大学校园,拖延毕业可怎么办呢?  好在克里斯抓到了网上课程这根救命稻草,边实习边把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必修课上完
贴面礼,双贴?单贴?  很多西方国家都有贴面礼,一般是贴双颊。文君有一位巴拿马籍的外教,第一次和她接触时,文君很自然地与她贴双颊。谁知老师很生气,原来西班牙人曾经侵略过拉美,所以拉美人对西班牙的某些文化很反感,比如贴面礼,在巴拿马,他们习惯只贴一边脸,自己国家的文化没人知道,并且学生们还在自己的课上使用这样错误的礼仪,巴拿马外教觉得很不开心。后来,在一次课堂上,外教很郑重地和他的学生们说了这件事,
近段时间,有好几个学弟学妹跑来问我:  “学姐学姐,你在大学里待了三年,你说,我要不要修二专?该修什么二专?  修二专课这么多,会不会好痛苦好痛苦?”  这些年轻的孩子,琼瑶式45度角地扬起他们漂亮的脸蛋,  瞪大眼睛等着我的回答,脸上的神情迷茫、焦虑、急于求知,语气诚恳、真挚、谦虚受教。  好吧,学长学姐们的最大功用,就是以过来人的经验说说咋样找捷径,少走弯路。  然而,他们太过于真诚的态度,让
老师打扰,写了好一会儿才写完这条信息。  三个月实习过得挺快,中间换了四次工种,每次都有不同体验。同事大概是实习过所有地方里最好玩的,虽然在群里一直装哑,其实一直有当段子看啦。  那个……废话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想说,尽管老师们都这么有趣和蔼,福利又好得吓人,钱也不少,而且话说又似乎快要入职了……可是我还是打算辞去这个实习去纸媒。前几天突然收到XXX杂志试用通知,虽然挺有可能试用期就被刷,但还是打算
复旦引进书院制度后,五大书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文化。强调自我管理的志德书院组建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自管会)和学生监督委员会(监委会),被称为“两委会”,来决定书院园区事务。大至国际交流、寝室园区改造,小到读书会、浴室开放时间变动,都由学生拍板决定。  争执之中见真知的“两委会”  当提起“学生自我管理”,常是叫好不叫座,有人质疑:想想十八九岁的半大孩子初入大学,鸡蛋炒番茄尚且不会做,何况管理自己
2012年10月24日,一段“四川大学的课堂上,一位老师利用自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徒手劈开一块粘土砖”的网络视频,让这位老师火了。接着,他的一个个新鲜有趣的应用软件又引起广泛关注,“It’s me创新点名系统”、解决背英语单词问题的“刷脑神器”、促进交友的“刷女神器”,这些软件的制作目的单纯到只是为了“让科技更有趣”。为让自己所教授的知识“更接地气更简单”,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他戏称自己是“英文授课
“针对广州大学的1500份学生抽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宿舍内部人际关系不满意,这并不是广州大学一所学校所独有的,高校宿舍已成为大学生矛盾集中爆发地。”在随后举行的广州市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座谈会上,广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林雪松表示。(新快报)  别把个案过度放大,也别以偏概全。宿舍人际关系总体还是和谐的,大学生犯罪率较社会其他阶层也是极低的。若是调研一下办公室人际关系和家庭人际关系,说不定比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