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ac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课型;变革
  作为一线心理辅导教师,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处在困惑中。我曾经是一个大胆的人:敢用一部电影串联一节课,获得市思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敢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自我催眠,获得市心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敢把学生拉到操场上玩心理体验游戏,被校长“逮”个正着,特添置了心理辅导活动室以开展特色课程;敢在难得出太阳的日子里,让学生围坐在教室外走廊上边晒太阳边听课……但慢慢地我变得中规中矩、“千课一律”了。我清楚地知道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这要追溯到三年多前的一场比赛。
  一、成功的枷锁
  2012年,我参加了杭州市首届中小学心理教师技能大赛,通过学科知识笔试成功通过了海选并一步一步进入了决赛。决赛形式竟然是提前一周告知20个课题,然后在实体课前一小时,选手空手进入准备间抽取一个课题,借助一台没有连接网络的电脑和一支笔,准备一小时后,立刻给学生上一堂40分钟的课。 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让我急成无头苍蝇。就在这时,似命运般的相遇,我了解到钟志农老师的“四步教学法”,他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置成一个有固定程序的课型,即“热身—转换—工作—结束”,这是一个能在各种课题上套用的授课思路。以不变应万变,我借着“四步教学法”成功拿下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突如其来的成功,让我在心有余悸的同时,也开始像虔诚的信徒般,所有的课都尽量设计成“四步教学”模式,我对此没有一丝怀疑。
  二、无情的挑战
  事隔一年,2013年,我被推选参加浙江省首届中小学心理教师技能大赛,还好有两周的准备时间,但在最后一周我接到了参加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展示的任务,而且浙江省和全国的比赛课题是全然不同的,显然,我只能继续抱着“四步教学法”只身赶到山东参赛。好在,我的临场发挥能力不错,课上完后不少听课的教师都主动跑来向我表示祝贺并索要我的联系方式。我本以为胜券在握,却等来了二等奖的结果。 我并不怕失败,但我怕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败!为此,我逮着机会询问了比赛的主评委,这位白发苍苍的教授笑着告诉我:“你很聪明,注重了课堂的‘此时此地’,课上得看上去很美,但心理辅导课不应该如此结构化。”
  什么理由我都可以接受,唯独“不应该结构化”让我有种信仰倒塌的感觉,因为结构化的“四步教学法”几乎成了当前一线心理教师授课的“基本功”,怎么就成了“不应该”的事呢?我陷入了深思,甚至将两天后的浙江省比赛都抛到了脑后。 当时的我是迷茫的,直至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我才明白了当日主评委教授的痛心之处,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言:“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结果,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当然,明确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之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吗?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多么痛的领悟呀,可惜当时不明白。我研究了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课,发现他们的课型大胆开放:有的一节课就一个活动(让学生合作画一幅象征对青春理解的画);有的把教室变成“沙盘”,每个学生成为沙盘游戏中的一个摆设,灵活把心理学的沙盘疗法引入课堂;还有的课型平凡无奇,教师语速出奇得慢,就只探讨了一则寓言故事。
  到底心理课该怎么上?等我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杭州时,第二天就要参加浙江省的比赛了。我不想再拿出之前准备的“四步法”课参赛了,那么明天的关于“亲子沟通”的课该怎么上?看着餐桌前忙碌的父母,听着他们安慰关切的话语,突然灵感来了:当我还是中学生时,我和父母的关系并不好,现在却其乐融融……课堂应该从生活中来呀,丢开了课型的束缚,我又变得大胆起来。 最终,在比赛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关于“3岁、13岁和30岁”的冥想活动,还拿出生活事件进行现场演练,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讨论,仿佛台下的四五百位听课教师不存在。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思考、欢笑、豁然开朗。是的,交流真的在发生。凭着这样的表现,我的课又获得了一等奖。 我喜欢成功,但我更喜欢明白自己为什么胜了!是因为来源于生活,是因为创新,还是因为体验活动令人信服?当时的我还是迷茫的,同样在《静悄悄的革命》的研读中,我明白了当日的成功之处——那时我营造了“润泽的教室”,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言:“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可惜当时的我不明白,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只是在继续探讨课型的问题,并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三、大胆的尝试
  2014年初,我了解到综合实践课,这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程类型,于是我立刻开始尝试。我的第一次“勇敢”尝试就遇到了校长的突击听课,这节课的课题是“男生女生”,我打算第一课时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话题,第二课时展开讨论。结果学生异常兴奋,每个人都有无数的话想说,好像压抑已久的原始冲动在一瞬间爆发……
  结果是,第二天校长回复了她对这节课的印象:这节课好可怕。 这节可怕的课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是自己没有培养好学生相应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比较随意。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 在我还在寻找突破口时,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已然发动了。
其他文献
〔关键词〕拖延;觉察;心理防疫;高三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1-0031-03  【活动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的通知。二月初,广东省广州市各学校高三学生开始了线上课程的学习。面对教学环境及学习方式的变化,高三学生普遍存在新的适应问题。不少高三学生尤其担忧,在缺少了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班级同学间“你追我
中国首届“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2010年8月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盛会。我对此事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并给与了充分支持。我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为积极心理学走进中国中小学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敬意,对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及我的学生赵昱鲲先生为本次研讨会成功举办所提供的友好协助,表示谢意。  显然,中国和其他
〔摘要〕在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身上的压力是巨大的。一名成绩优异的女生忽然陷入了糟糕的情绪当中,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出了问题,导致无法正常学下去。经过咨询发现,她虽然确实表现出了与学业成绩、情绪调控、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相关的问题,但其实这都与她固定型的思维模式有关。一旦转换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成长型思维模式;高三学生;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关键词〕生涯规划;课程;可持续发展  一、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涯规划教育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到各省市对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和探索,都体现了它的受关注程度。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虽然日益受重视,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思想认识和
中同一些学问家的名言都求简单,十六字真言已经算是非常多了,很多学者甚至希望只说一个字就扭转乾坤。中国“土”的最高追求是“为帝工师”,为帝工出谋划策可不是带博士研究生。帝王没有那个耐心跟你哕嗦好几年。所以孟子早就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最后目的就是简单化、简约化、实学化。因为中国学问是“经世致川”的。  黑格尔是学者,看完老子书之后惊叹不已,看完孔子书则很火望,说还不如不看,他觉得孔子说的
〔摘要〕焦点解决技术重视发挥个体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认为正向、积极思考带来大的改变;强调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挖掘出来访者本身的能力、资源、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本文运用焦点解决技术对一位有家庭困扰的高中学生进行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家庭关系困扰;焦点解决技术;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50-03  
[摘要]小亨以风扇声的困扰为话题主动寻求心理辅导,通过具体化和澄清等技术发现,他的入睡困难其实与其人际交往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而人际回避又与自卑心理紧密相连。咨询师通过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帮助来访者看到自身的“正向”资源;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纠正错误的认知,增进他对同伴的接纳;通过卡牌活动,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觉察,重建自信心。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合理情绪疗法;错误认知;自我觉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义工服务;社会支持  据新华网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单亲子女的数量已经达到上千万,并且每年以50~60万的数量递增,这当中70%左右是单亲母亲家庭的子女。  房新枝和陈钟林(2000)在其研究中从社会工作的福利、服务、保护和增权,干预和解决问题,分门别类服务与综合服务这三个基本视角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抚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屈勇和刘刚(2008)以四川省某乡镇为例,总结了专业社会
〔摘要〕心理教师在个案辅导中可综合运用潜意识图卡、沙盘游戏、家庭治疗、ACT疗法、正念技术、叙事疗法等心理辅导方法,因地制宜地为来访学生赋能,提高他们的觉察力、沟通力、行动力、生命力,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他们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实践证明,这种赋能训练法效果突出。  〔关键词〕高效赋能;觉察力;沟通力;行动力;生命力;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
〔摘要〕在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传统实践项目“假期研学”的基础上,加入生涯教育的元素,以生涯人物访谈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一个生涯探索和体验的机会。课程体例以探索体验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者,以教师为沟通和配合辅助者,形成新的研究性课题和《生涯人物访谈报告》。整个研学过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人文和自然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习到了生涯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生涯教育;研学;人物访谈  〔中图分类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