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课型;变革
作为一线心理辅导教师,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处在困惑中。我曾经是一个大胆的人:敢用一部电影串联一节课,获得市思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敢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自我催眠,获得市心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敢把学生拉到操场上玩心理体验游戏,被校长“逮”个正着,特添置了心理辅导活动室以开展特色课程;敢在难得出太阳的日子里,让学生围坐在教室外走廊上边晒太阳边听课……但慢慢地我变得中规中矩、“千课一律”了。我清楚地知道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这要追溯到三年多前的一场比赛。
一、成功的枷锁
2012年,我参加了杭州市首届中小学心理教师技能大赛,通过学科知识笔试成功通过了海选并一步一步进入了决赛。决赛形式竟然是提前一周告知20个课题,然后在实体课前一小时,选手空手进入准备间抽取一个课题,借助一台没有连接网络的电脑和一支笔,准备一小时后,立刻给学生上一堂40分钟的课。 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让我急成无头苍蝇。就在这时,似命运般的相遇,我了解到钟志农老师的“四步教学法”,他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置成一个有固定程序的课型,即“热身—转换—工作—结束”,这是一个能在各种课题上套用的授课思路。以不变应万变,我借着“四步教学法”成功拿下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突如其来的成功,让我在心有余悸的同时,也开始像虔诚的信徒般,所有的课都尽量设计成“四步教学”模式,我对此没有一丝怀疑。
二、无情的挑战
事隔一年,2013年,我被推选参加浙江省首届中小学心理教师技能大赛,还好有两周的准备时间,但在最后一周我接到了参加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展示的任务,而且浙江省和全国的比赛课题是全然不同的,显然,我只能继续抱着“四步教学法”只身赶到山东参赛。好在,我的临场发挥能力不错,课上完后不少听课的教师都主动跑来向我表示祝贺并索要我的联系方式。我本以为胜券在握,却等来了二等奖的结果。 我并不怕失败,但我怕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败!为此,我逮着机会询问了比赛的主评委,这位白发苍苍的教授笑着告诉我:“你很聪明,注重了课堂的‘此时此地’,课上得看上去很美,但心理辅导课不应该如此结构化。”
什么理由我都可以接受,唯独“不应该结构化”让我有种信仰倒塌的感觉,因为结构化的“四步教学法”几乎成了当前一线心理教师授课的“基本功”,怎么就成了“不应该”的事呢?我陷入了深思,甚至将两天后的浙江省比赛都抛到了脑后。 当时的我是迷茫的,直至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我才明白了当日主评委教授的痛心之处,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言:“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结果,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当然,明确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之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吗?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多么痛的领悟呀,可惜当时不明白。我研究了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课,发现他们的课型大胆开放:有的一节课就一个活动(让学生合作画一幅象征对青春理解的画);有的把教室变成“沙盘”,每个学生成为沙盘游戏中的一个摆设,灵活把心理学的沙盘疗法引入课堂;还有的课型平凡无奇,教师语速出奇得慢,就只探讨了一则寓言故事。
到底心理课该怎么上?等我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杭州时,第二天就要参加浙江省的比赛了。我不想再拿出之前准备的“四步法”课参赛了,那么明天的关于“亲子沟通”的课该怎么上?看着餐桌前忙碌的父母,听着他们安慰关切的话语,突然灵感来了:当我还是中学生时,我和父母的关系并不好,现在却其乐融融……课堂应该从生活中来呀,丢开了课型的束缚,我又变得大胆起来。 最终,在比赛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关于“3岁、13岁和30岁”的冥想活动,还拿出生活事件进行现场演练,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讨论,仿佛台下的四五百位听课教师不存在。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思考、欢笑、豁然开朗。是的,交流真的在发生。凭着这样的表现,我的课又获得了一等奖。 我喜欢成功,但我更喜欢明白自己为什么胜了!是因为来源于生活,是因为创新,还是因为体验活动令人信服?当时的我还是迷茫的,同样在《静悄悄的革命》的研读中,我明白了当日的成功之处——那时我营造了“润泽的教室”,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言:“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可惜当时的我不明白,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只是在继续探讨课型的问题,并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三、大胆的尝试
2014年初,我了解到综合实践课,这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程类型,于是我立刻开始尝试。我的第一次“勇敢”尝试就遇到了校长的突击听课,这节课的课题是“男生女生”,我打算第一课时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话题,第二课时展开讨论。结果学生异常兴奋,每个人都有无数的话想说,好像压抑已久的原始冲动在一瞬间爆发……
结果是,第二天校长回复了她对这节课的印象:这节课好可怕。 这节可怕的课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是自己没有培养好学生相应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比较随意。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 在我还在寻找突破口时,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已然发动了。
作为一线心理辅导教师,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处在困惑中。我曾经是一个大胆的人:敢用一部电影串联一节课,获得市思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敢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自我催眠,获得市心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敢把学生拉到操场上玩心理体验游戏,被校长“逮”个正着,特添置了心理辅导活动室以开展特色课程;敢在难得出太阳的日子里,让学生围坐在教室外走廊上边晒太阳边听课……但慢慢地我变得中规中矩、“千课一律”了。我清楚地知道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这要追溯到三年多前的一场比赛。
一、成功的枷锁
2012年,我参加了杭州市首届中小学心理教师技能大赛,通过学科知识笔试成功通过了海选并一步一步进入了决赛。决赛形式竟然是提前一周告知20个课题,然后在实体课前一小时,选手空手进入准备间抽取一个课题,借助一台没有连接网络的电脑和一支笔,准备一小时后,立刻给学生上一堂40分钟的课。 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让我急成无头苍蝇。就在这时,似命运般的相遇,我了解到钟志农老师的“四步教学法”,他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置成一个有固定程序的课型,即“热身—转换—工作—结束”,这是一个能在各种课题上套用的授课思路。以不变应万变,我借着“四步教学法”成功拿下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突如其来的成功,让我在心有余悸的同时,也开始像虔诚的信徒般,所有的课都尽量设计成“四步教学”模式,我对此没有一丝怀疑。
二、无情的挑战
事隔一年,2013年,我被推选参加浙江省首届中小学心理教师技能大赛,还好有两周的准备时间,但在最后一周我接到了参加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展示的任务,而且浙江省和全国的比赛课题是全然不同的,显然,我只能继续抱着“四步教学法”只身赶到山东参赛。好在,我的临场发挥能力不错,课上完后不少听课的教师都主动跑来向我表示祝贺并索要我的联系方式。我本以为胜券在握,却等来了二等奖的结果。 我并不怕失败,但我怕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败!为此,我逮着机会询问了比赛的主评委,这位白发苍苍的教授笑着告诉我:“你很聪明,注重了课堂的‘此时此地’,课上得看上去很美,但心理辅导课不应该如此结构化。”
什么理由我都可以接受,唯独“不应该结构化”让我有种信仰倒塌的感觉,因为结构化的“四步教学法”几乎成了当前一线心理教师授课的“基本功”,怎么就成了“不应该”的事呢?我陷入了深思,甚至将两天后的浙江省比赛都抛到了脑后。 当时的我是迷茫的,直至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我才明白了当日主评委教授的痛心之处,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言:“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结果,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当然,明确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之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吗?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多么痛的领悟呀,可惜当时不明白。我研究了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课,发现他们的课型大胆开放:有的一节课就一个活动(让学生合作画一幅象征对青春理解的画);有的把教室变成“沙盘”,每个学生成为沙盘游戏中的一个摆设,灵活把心理学的沙盘疗法引入课堂;还有的课型平凡无奇,教师语速出奇得慢,就只探讨了一则寓言故事。
到底心理课该怎么上?等我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杭州时,第二天就要参加浙江省的比赛了。我不想再拿出之前准备的“四步法”课参赛了,那么明天的关于“亲子沟通”的课该怎么上?看着餐桌前忙碌的父母,听着他们安慰关切的话语,突然灵感来了:当我还是中学生时,我和父母的关系并不好,现在却其乐融融……课堂应该从生活中来呀,丢开了课型的束缚,我又变得大胆起来。 最终,在比赛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关于“3岁、13岁和30岁”的冥想活动,还拿出生活事件进行现场演练,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讨论,仿佛台下的四五百位听课教师不存在。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思考、欢笑、豁然开朗。是的,交流真的在发生。凭着这样的表现,我的课又获得了一等奖。 我喜欢成功,但我更喜欢明白自己为什么胜了!是因为来源于生活,是因为创新,还是因为体验活动令人信服?当时的我还是迷茫的,同样在《静悄悄的革命》的研读中,我明白了当日的成功之处——那时我营造了“润泽的教室”,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言:“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可惜当时的我不明白,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只是在继续探讨课型的问题,并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三、大胆的尝试
2014年初,我了解到综合实践课,这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程类型,于是我立刻开始尝试。我的第一次“勇敢”尝试就遇到了校长的突击听课,这节课的课题是“男生女生”,我打算第一课时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话题,第二课时展开讨论。结果学生异常兴奋,每个人都有无数的话想说,好像压抑已久的原始冲动在一瞬间爆发……
结果是,第二天校长回复了她对这节课的印象:这节课好可怕。 这节可怕的课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是自己没有培养好学生相应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比较随意。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 在我还在寻找突破口时,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已然发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