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气泡”现象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与应对策略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ssss1111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的发展,技术对信息输送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逐渐形成了以信息个体化为显著表现的“过滤气泡”现象.“过滤气泡”现象由技术、媒介和个人共同构筑,既为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提供了信息便利,也会因信息窄化、信息定向、同质激荡和部落传播等问题引发价值认同的固有强化、主流价值的传播式微、价值观念的群体极化和价值认同的群体偏执等不利于青年价值观养成的风险.“过滤气泡”现象对青年价值观的不利影响亟待通过提高主流媒体话语传播能力、规范媒介传播功利性倾向、探索大数据应用伦理、引导个体信息获取习惯等举措来加以应对.
其他文献
"哲学"的译语出自西周,由于他在翻译该概念时对其内涵理解不足,虽然注意到"哲学"与"儒学"的不同,却有把"哲学"等同于"理学"的理解倾向,模糊了"哲学"与"思想"的区别.此后不久,东京大学成立,文学部学科设置中的"哲学科"独立后,"支那哲学"(中国哲学)的学科概念应运而生.井上哲次郎在其《东洋哲学史》讲义中,最初以"支那哲学"命名并梳理中国传统思想,尝试以"哲学"范式对东亚传统学术进行近代范式的转换.由于井上哲次郎立足于泛哲学化立场把握中国传统思想,在他所建构的"中国哲学"中,"哲学"与"思想"混淆的现象
先秦时期的哲学最高范畴具有多样性,"道"并非一开始就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在与"一""太""太一""恒先""大恒"等多样称谓的竞争中逐渐胜出.至战国末年,作为最高范畴的"道"最终统摄了其他称谓,为知识界普遍接受.《老子》对最高范畴的称谓、其他诸子文献的论说,以及相关出土文献能够说明这一思想发展的过程.先秦各家学派对最高范畴的不同认识,既反映出"道"走向最高范畴是一个长期过程,也展现出《老子》文本的定型存在着复杂而持久的思想交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出现时间及衍生次序蕴含了这一点.
玄学典故“将无同”在《晋书》和《世说新语》中均有载录,文本差异颇多,学界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事异辞,主旨无甚差别,该看法值得商榷.两则典故的思想诠释各具宗旨,代表了不同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