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从“知识”走向“智慧”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材内容进行再思考。让学生对这内容从感悟到理解与掌握,达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数感;乘法分配律;教材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7单元《乘法分配律》,其算术意义上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学生较之前四年级(上)第7单元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稍有难度,因为其运算涉及加、乘两种。
  教材首先从“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图引入,出示三种商品分别是短袖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然后陈述如下条件“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解决一个问题:“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根据文本呈现的素材,会出现不同的解答方法:方法一,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钱,列式:65×5 45×5;方法二,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钱,列式:(65 45)×5。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两种方法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再让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接着教材要求学生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比较这些等式是否有相同的特点,从“个别”事例推理出一般规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规律,再用字母抽象、归纳出乘法分配律:(a b)×c=a×c b×c。
  下面是结合本人在解读教材与学生现有知识现状时所作的一些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数感”,从简单的口算题引入
  新课改走过了10年风雨历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感”是对于数(或数量)的一种直觉,是基于对数(或数量)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感悟与理解,而运算律作为一种抽象的概括,前提是对“数”的运算的感悟,引入时可以出示如下一组简单的口算题:①(4 6)×3 4×3 6×3 ②(12 18)×5 12×5 18×5 ③7×(8 2) 7×8 7×2 ④20×(5 3) 20×5 20×3 ⑤(40 4)×5
  最后一组的后一題让学生猜一猜,可能会是一道什么题呢?通过前面几组算式,相信会有很多学生猜出,并让猜出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把想法告诉大家,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学生体验到的“数感”。
  单凭“数感”不能进行数学的抽象概括,接着请学生再列举几组这样的算式,结合算式说一说意义,看看是否还具有相同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数”的运算特点,为后面的抽象、概括作前期准备。
  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简洁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原型”
  符号对于数学来说是特有的,它可以说是最简洁的“数学语言”,有时候“意会”比“言传”更通俗易懂。运算律是数学抽象的结果,用符号来表示,不仅是表达上的需要,更可以揭示规律的“核心内容”,使数学简约而易懂。因此,学生在经历了上述探究的过程后,知道这种类型的算式是写不完的,可以用怎样的一个算式来表示呢?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所以很容易想到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接着归纳小结:乘法分配律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来表示:(a b)×c=a×c b×c。
  三、把握算式意义,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单从外表层面上来理解是不够的,学生只是一种感觉与模仿,必须将其内在的算式意义揭示出来。将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算稍作提示:如果已知20×5 20×3,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并把想法说出来,如果用字母来表示,a×c b×c,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呢?能根据式子的意义来说一说吗?a×c b×c表示的意义:a个c的和与b个c的和,一共是(a b)个c的和,可以用算式(a b)×c来表示,学生不仅从“外形”上感悟,而且从算式意义上理解,牢牢把握“算理”这一核心,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后劲,也为以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分层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适时有效的练习可以加深对抽象的“数”的理解,在新授环节之后出示书上第55页的“想想做做”第1和2题,作为第一层次的巩固练习,学生应该很容易完成,一带而过,针对个别题目“外形”上稍显不同的:如74×(20 1)与74×20 74,请学生简单作说明,问学生是怎么想的,抓住难点加以表述,让学生从算式意义上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读通教材,沟通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读懂教材是基于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把握,读通教材则是对于前后知识纵向的掌控,把“散落”的共性知识串联起来,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
  出示书上第55页的第3题,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作为巩固练习的第二个层次,定能轻松完成,因为这个知识学生早已掌握,只是要求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其次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结合起来理解,并比较哪种计算更为简便,培养学生的应用与优化意识。再者,把教材一开始呈现的“情境图”可以作为巩固练习的第三个层次,在问题后面加个备注:用两种方法解答,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学生不仅用“以前”的方法来列式解答,也会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算式,贯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活用教材,扩充乘法分配律的外延
  回到教材情境图,问学生:还能提出其他混合计算的问题吗?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花多少钱?让学生尝试列式并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新发现?把乘法分配律进行扩充,说说算式的意义,并用字母表示。学生试着写一写:(a-b)×c=a×c-b×c,最后请学生归纳小结乘法分配律。
  至此,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教学内容从刚开始对数的运算的感悟,到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可谓水到渠成,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教学环节简约而不简单。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上存在着无法与旧知识联系、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等问题。其原因是师生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学生没有建立科学思维。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提高师生对迁移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等多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小学科学;迁移能力;有效提高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
摘 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做中体验;以学定教;玩中求知  【案例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以及自己教学观念的更新,我认识到传统的“求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利用公式计算缺乏自主构建、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怎样学习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于是在《义务
摘要:为了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可以尝试根据各个单元作文教学内容的需要把习作题材生活化,为学生创造相应的视听体验;鼓励学生再现生活真实,增强他们对习作的信心;鼓励学生把童真童趣写进习作,培养他们对习作的兴趣。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字:生活;真实;信心;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写习作也是如此。习作教学的实践表明,越是努力向学生生活靠拢
在旧社会,中国广大农村,可接受教育的人不多,村里有个会读书写字的人已经相当不错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迫切感到读书的需要:写信给亲人要靠人,读书看报要靠人……因此,到学校读书成了人们心中一个崇高的目标,以前广泛流传的那首《上学歌》仍在耳边回响。他们到学校里捧起课本,听听老师的声音已经是相当奢侈的了。有人说:“现代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运用知识的人。”以前的人学语文为的是学以致用,但现代语
摘要:合作与竞争是生活中常见的工作形式,而在学习中却容易被忽略,但它们却很有效。经过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我发现它不但能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觉、愉快地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多年来,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应用该方式。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合作与竞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合作与竞争学习;英语教学;教师  一、合作与竞争学习的重要
摘 要: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而“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语文情感教育能起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语言教育更需要重视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挖掘情感因素,运用有效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
1月11日,在南京铁路公安处,办案民警在清点假票等涉案物品。近日,南京铁路公安破获一起特大制售春运假票案件。据办案民警介绍,南京铁路公安处近日开展“2018猎鹰打票贩”专项行动,刑警支队联合特警支队民警通过缜密侦查、分析判断,捣毁了隐藏在安徽省颍上县某小区的一处制售假火车票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陈某某,当场缴获假火车票182张及半成品2033张,制假电脑1台,打印机3台,涉案金额约10万元。犯罪嫌疑
摘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技术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改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任课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电子技术教育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市场所淘汰,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探索适时的教学途径,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本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开发、情操的陶冶和价值观的形成。阅读文言文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那么我们该采用何种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下面结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送东阳马生序》来谈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一、了解文章背景  学习文言文时要了解文章产生的背景,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语文,无论是一个词还是一句话,都是人的思维与情感的载体。学习主题一经与其碰撞,就能激起思维或情感的涟漪。教与学本身就应该是生命与生命对话与交流的过程,是血与肉的共同体,而语文丰富的人文性更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